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评价壬基酚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将26~28期的中国林蛙蝌蚪暴露于浓度为0.05~0.5 mg·L-1壬基酚(NP)的水体中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4、48、72、96h蝌蚪的死亡几率与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8.4087χ 10.202、y=9.5104χ 11.745、y=10.284χ 12.498、y=10.619,χ 13.095;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4、0.20、0.19、0.17 mg·L-1;安全浓度(SC)为0.017mg·L-1;96h的LC0为0.14 mg·L-1.证明林蛙蝌蚪的死亡几率与一定范围的NP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为探讨低浓度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将26期林蛙蝌蚪分别在100、60、30、10μg·L-1 NP的水体中连续暴露直至完全变态,并以3、0.3 μg·L-1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分别统计林蛙蝌蚪暴露于NP和E2,中20、40d和完成变态后幼蛙的体质量、全长以及从26期到完全变态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NP浓度在100 μg·L-1以下,对林蛙蝌蚪不能致死.100、10 μg·L-1NP与3 μg·L-1E2的效应相似,均可滞后蝌蚪变态时间,降低蝌蚪变态后幼蛙的体质量.说明NP浓度在100μg·L-1以下不直接损伤蝌蚪机体,但可以通过干扰内分泌活动影响林蛙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镉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暴露于加Cd2 的自来水和去离子水中,统计得出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全致死浓度(LC100)、零致死浓度(LC0)和安全浓度(SC)。结果表明,随着Cd2 浓度的升高和染Cd2 时间的延长,蝌蚪的死亡率增高,Cd2 加入去离子水中对蝌蚪的毒性比在自来水中更强。另外,将26~27期林蛙蝌蚪饲养在含Cd2 0.05、0.1、0.2和0.4 mg.L-1的自来水中直至完全变态,通过对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平均体重和长度增长率的测定,研究在SC以下Cd2 对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影响。随着Cd2 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体重和长度的增长率降低,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增长。说明Cd2 污染在SC以下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延缓变态。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水域环境中铬元素对两栖动物幼体的急性毒性,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28~29期蝌蚪分别暴露于30~35 mg·L-1Cr(Ⅲ)6个不同浓度和10 ~ 45mg·L-1Cr(Ⅵ)6个不同浓度的水体中,分别在24、48、72和96 h统计蝌蚪的死亡率及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暴露24、48、72和96 h,Cr(Ⅲ)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34.09±1.06、33.47±0.65、32.58±0.11和(32.05±0.20) mg·L-1,安全浓度(SC)为(3.21±0.02)mg·L-1;Cr(Ⅵ)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91.97±5.32、51.19±4.62、35.79±1.40和(28.81±1.87) mg·L-1,安全浓度(SC)为(2.88±0.19) rng·L-1.观察表明:Cr(Ⅲ)的急性毒性是通过与蝌蚪皮肤表面的分泌物结合后粘附在鳃部,导致呼吸障碍致死;而Cr(Ⅵ)的强氧化性可导致蝌蚪的表皮溃变,鳃部萎缩致死;另外,将28~29期蝌蚪暴露于安全浓度(SC)以下的含铬水体进行慢性实验,通过检测蝌蚪的体长、体重和完全变态时间显示,低浓度的Cr(Ⅲ)和Cr(Ⅵ)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导致畸型发生,其作用强度呈现剂量效应,但时间累积效应不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蝌蚪对水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水环境中的酚类物质可以通过中国林蛙蝌蚪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其体内,影响蝌蚪的存活状况、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因此中国林蛙蝌蚪可以用作监测水体环境的指示物种。从壬基酚、辛基酚和双酚A等酚类物质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进行阐述,为酚类污染物对两栖动物生长发育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中国林蛙蝌蚪的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Cu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Cu2+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水温为9~13℃、18℃和24℃条件下,Cu2+对10d龄中国林蛙蝌蚪96h的LC50分别为5.01、3.80和2.99mg·L-1,致死阈浓度分别为4.0、2.5和1.6mg·L-1,而在96h内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2.5、1.6和1.0mg·L-1.18℃条件下Cu2+对20d龄中国林蛙蝌蚪的96hLC50为2.17mg·L-1.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乐果对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同时运用扫描取样法对正式实验的昭觉林蛙蝌蚪进行行为观察.结果 表明:昭觉林蛙蝌蚪在试验组中正常静止行为、异常静止行为、正常运动行为、异常运动行为分别占74.08%、9.41%、0.58%、2.36%;在对照组中,只有正常静止行为和正常运动行为,分别占90.99% 和9.01%.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 (LC50) 分别为:76.97 mg/L、67.85 mg/L、56.61 mg/L、52.80 mg/L,呈现出线性关系,安全浓度 (SC) 为5.28 mg/L.因此,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当属于低毒性农药.但是当乐果残留量超过安全浓度时,将会影响昭觉林蛙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河北产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进行了系列的试验分析,是对其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配方进行科学探索的一部分。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单一饵料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蝌蚪不同发育时期对饵料趋向性不同;一定比例的人工合成饵料适宜蝌蚪期饲喂。  相似文献   

8.
昆嵛林蛙蝌蚪口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的蝌蚪口部外形和口咽腔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与长肢林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有着基本相似的形态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昆嵛林蛙蝌蚪的上唇齿比长肢林蛙少一行;昆嵛林蛙蝌蚪口腔内突起数量明显少于长肢林蛙;昆嵛林蛙腺区不明显,而长肢林蛙腺区明显。  相似文献   

9.
大蟾蜍蝌蚪与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将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及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5℃、15℃、25℃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长、体宽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5℃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及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5℃下,大蟾蜍蝌蚪的体长、体宽和中国林蛙蝌蚪的体宽的增长速率最快。(2)在不问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指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对数增长关系;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对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线形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尺都在0.75以上。(3)在相同时间内,25℃的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在5℃的温度条件下,两种蝌蚪都不能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温度对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蝌蚪的口器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技术观察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发育过程中口器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林蛙蝌蚪口器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口器发育的初期,角质颌最先出现,接着出现唇乳突以及唇齿;在变态高峰期(G4l~G42),口器结构如唇齿、角质颌和唇乳突则是按以下顺序消失的,即唇齿最先消失,其次...  相似文献   

11.
桓仁林蛙与东北林蛙蝌蚪的形态特征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 Liu,Zhang,& Liu,1993)为一种与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同域分布的林蛙,但其分布区域较狭窄.通过对其蝌蚪的形态特征描述及测量相关的形态学量度并和东北林蛙比较,发现在体色、体型、尾部形态以及身体各部位量度比值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桓仁林蛙的蝌蚪外形与流水型的蝌蚪相类似,而东北林蛙的蝌蚪则属于典型的静水型蝌蚪.  相似文献   

12.
林蛙蝌蚪与幼蛙的人工饲养王宝贵,王建军,付立中(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136100)林蛙和其他蛙类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所以人工孵化饲养是目前迅速发展的养蛙业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工作。但饲养的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大量的蝌蚪死亡,或者长期不变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蝌蚪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中国林蛙蝌蚪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在水温16~18℃、pH7.0~8.5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进行了碳酸盐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的24、48、72、96h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14.13、11.92、9.98、7.07mmol/L,零致死量(LD0)分别为9.75、8.64、6.1l、3.79mmol/L,全致死量(LD100)分别为20.16、16.44、16.3l、13.22mmol/L,安全量(SD)为2.54mmol/L。野外蝌蚪饲养池水体碳酸盐碱度的适宜范围在1.0~3.0mmol/L。  相似文献   

14.
王汉屏 《四川动物》2007,26(2):406-408
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40只/L、80只/L、120只/L、160只/L、200只/L和240只/L6个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尾长、体宽、体重和死亡率的变化,分析密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生长发育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都极其显著;(2)在40只/L的密度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尾长、体宽、体重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40只/L的密度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尾长、体宽、体重的增长速率最慢;(3)在相同时间内,40只/L的密度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最高,在240只/L的密度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4)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速度随饲养密度的升高而减慢。  相似文献   

15.
除草剂对泽蛙蝌蚪的毒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84—1985年用28种除草剂对稻田泽蛙蝌蚪进行了急性毒性测定。发现不同的除草剂对蝌蚪的毒性不同,毒性大的有五氯酚钠、毒草安等,毒性较大的有丁草胺、丹醚、杀草丹等。混合剂的毒性比单一制剂大。在加工剂型中,乳油的毒性比可湿性粉剂大,粉剂、颗粒剂则较小。蝌蚪对除草剂反应敏感,达一定浓度后,若药量稍有增大,就会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稻田化学除草时,防止对蝌蚪的伤害,是保护蛙类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蛙蝌蚪对盐度和pH的耐受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在正常盐度不同 pH值、正常 pH值不同盐度和相同水温 18 3~ 2 0 7℃的条件下 ,进行中国林蛙蝌蚪对盐度和 pH值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 ,在pH值为 6 8~ 7 0时 ,盐度在 2 0~ 3 0g·L-1对蝌蚪 96h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 ;随着盐度的增加 ,蝌蚪存活率下降 ;盐度对蝌蚪 2 4、4 8、72和 96h的TLm 值分别为 8 79,7 12 ,5 6 4和 3 83g·L-1,安全浓度为 1 73g·L-1。在盐度为 0 18g·L-1时 ,pH值在 4 3~ 9 7范围内对蝌蚪 96h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 ;pH值对蝌蚪的 2 4 ,4 8,72和 96h的TLm 值分别为 10 33,10 18,10 0 8和 10 0 2。生产上中国林蛙蝌蚪生存的适宜 pH值为 6 0~ 9 0 ,适宜盐度为 1 0~ 2 0g·L-1。  相似文献   

17.
孔雀石绿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福  张阿林  赵姬 《四川动物》2000,19(3):182-182
孔雀石绿(MalachiteGreen)是一种三苯甲烷染料,由于它有很强的毒性,多年来在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治中经常使用:在鱼类养殖中使用015~02ppm的浓度全池遍洒或用10ppm的浓度浸洗15~30分钟来防治鱼类的水霉病等(郑曙明,1997)。同时用0002~0005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或用02~05ppm药浴2小时,或6~7ppm药浴5~10分钟,也常用于防治蛙类蝌蚪的水霉病等(吴高升,1997)。孔雀绿直接进入水环境作为一种杀菌剂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多年,但对两栖类蝌蚪的影响末见报道,本文采用生物学上常用的实验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garg…  相似文献   

18.
周伟  张庆  李明会  李伟  王进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9-494
通过观察昭觉林蛙(Ranachaochiaoensis)蝌蚪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统计和分析不同发育期蝌蚪在不同植被盖度、水深和水温下的分布频次。其结果表明,Ⅰ、Ⅱ期蝌蚪更倾向于选择植被盖度为41%—70%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植被盖度的选择不明显。Ⅱ期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深为0·11—0·30m的水域;Ⅰ、Ⅲ期蝌蚪对水深的选择不明显,且Ⅲ期蝌蚪在水深大于0·31m的水域无分布。随着蝌蚪生长发育,Ⅰ期至Ⅲ期对水深的选择不断变浅。Ⅰ、Ⅱ期蝌蚪均倾向于选择水温为19—25℃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水温的选择不明显,但在水温为8—13℃的水域无分布。  相似文献   

19.
桓仁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桓仁林蛙蝌蚪胚后发育的过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描述,并与中国林蛙和昆嵛林蛙进行了比较.胚后发育可分为19期,对其后肢芽、趾、前肢的发育,唇齿的变化过程,口、鼻、眼的位置与形状,以及肛管与尾的变化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吴小清  柳梦雨  伍勇  王刚 《四川动物》2020,39(5):508-516
种内变异在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两栖动物功能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物种与物种之间功能性状的差异,而忽略了物种内功能性状的潜在差异。本文以峨眉齿蟾Oreolalax omeimontis蝌蚪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峨眉齿蟾蝌蚪的功能性状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较大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13.95%±12.79%),3个发育阶段的功能丰富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功能定位之间的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两之间的功能生态位重叠度极低,表明3个发育阶段的蝌蚪占据着显著不同的功能生态位。建议在功能生态学研究中,需将不同发育阶段的蝌蚪作为独立的功能性单元以便增强生态学家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功能和宏观生态格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