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斜茎黄芪根瘤菌的16SrDNA和23SrDNAPCR—RFLP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表型性状数值分析和AFLP指纹图谱分析的基础上,选取54株斜茎黄芪根瘤菌的代表菌株及已知根瘤菌参比菌株,进行16SrDNA和23SrDNA的PCR-RFLP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斜茎黄芪根瘤菌具有极大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别具有24个16SrDNA遗传图谱类型和22个23SrDNA遗传图谱类型,16SrDNA与23SrDNAPCR-RFLP聚类分析树状图谱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在对较大类群的划分上,它们的结果与表型性状数值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将16SrDNA和23SrDNAPCR-RFLP分析数据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时,得出26个综合遗传图谱类型和1个综合聚类分析树状图谱。很明显,16SrDNA与23SrDNA的合并,能够得出更可靠的系统发育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数值分类、SDSPAGE 全细胞蛋白分析、DNADNA 杂交、16SrDNAPCRRFLP 的基础上,测定了两个分离自干旱地区苜蓿、草木樨根瘤菌新群1 、2 的中心株XJ96060 、XJ96408 的16SrDNA 全序列,并进一步将中心株和31 株已知菌、3 株分自黄土高原的根瘤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基本分成Sinorhizobium 、Mesorhizobium 、AgrobacteriumRhizobium 、Rhizobiu m 、Bradyrhizobium 、Azorhizobium 六个分枝。群1 ,2 落入Sinorhizobiu m 分枝。  相似文献   

3.
胡枝子属根瘤菌的多相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了数值分类、全细胞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DNAG+Cmol%和DNA相关性的测定以及16SrDNAPCRRFLP分析等多相分类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6种寄主的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数值分类的结果表明,在67%的相似性水平上,全部供试菌可以分为快生型根瘤菌和慢性型根瘤菌两大群,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又可分为四个亚群。在此基础上,对各亚群的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DNA相关性的测定,以进一步证实和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通过16SrDNAPCRRFLP分析对各亚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盐湖的中度嗜盐菌的16S rDNA PCR—R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来自新疆地区艾丁湖、艾比湖和玛那斯盐湖等盐湖的28株中度嗜盐菌与9株相关的参比菌株,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分析,这些菌株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在0~25%NaCl中生长。在实验中,选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HinfⅠ、RsaⅠ和HaeⅢ,将供试菌株的16S rDNA的PCR产物进行酶切,用3%的琼脂糖电泳分析酶切产物。结果表明,在74%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3群。群Ⅰ包括新分离的  相似文献   

5.
糖单孢菌16S rDNA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CR-RFLP分析适用于种和种间水平的多相分类研究。文章对PCR-RFLP方法应用于糖单孢菌属分类有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报道了一组适于糖单孢菌属PCR-PFLP分析的限制性内切酶,并用这组酶对6株糖单孢菌属分离株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实验菌株在该属的分类地位。同时指出了PCR-RFLP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6S rDNA-RFLP分析新疆快生大豆根瘤菌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桂香  陈文新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4):237-241
采用16S rDNA-RFLP技术,对自新疆土壤中捕捉的34株快生大豆根瘤菌及相关已知种的模式菌株进行了比较分析。从酶切图谱类型和在结果表明,所有新分离的菌株与S.xinjiangensis的图谱类型基本一致,而与S.fredii的图谱类型有明显差异,与S.meliloti,S.saheli,S.medicae,S.teranga也不相同。34株新分离的菌株全部与S.xingjiangensisi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值分类、SDS-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对分离自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木蓝根瘤菌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心菌株SHL042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 SHL042与 R.tropici A、 R.tropici B、 R.leguminosarum、 R etli、 Rhananesis、R. mongolense和R.gallicum构成一个发育分支,其与这些种模式菌株 16S rDNA全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5.4%、95.5%、96.3%、95.8%、96.3%、97.9%和97.7%,均大于95%,应属于同一个属。新类群群内DNA同源性大于80%,而中心菌株SHL042与分支内各已知种的DNA同源性小于50%,表明SHL042代表1个新的根瘤菌菌种。  相似文献   

8.
对来自新疆地区艾丁湖、艾比湖和玛那斯盐湖等盐湖的28株中度嗜盐菌与9株相关的参比菌株, 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分析,这些菌株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在0~25%NaCl中生长。在实验中, 选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AluI、HinfI、RsaI和HaeⅢ,将供试菌株的16S rDNA的PCR产物进行酶切,用3% 的琼脂糖电泳分析酶切产物。结果表明,在74%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3群。群Ⅰ包括新分离的菌株CI和  参比菌株死海色盐杆菌(Chr  相似文献   

9.
木蓝根瘤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及DNA—DNA杂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革宏  陈文新 《遗传学报》2000,27(11):1027-1032
通过数值分类,SDS-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对分离自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木蓝根瘤菌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心菌株SHL042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SHL042与R.tropici A、R.tropici B、R.leguminosarum、R.etli、R.hananesis、R.mongolense和R.gallicum构成一个发育分支,其与这些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分类,全细胞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DNA,G+Cmol%和DNA相关性的测定以及16SrDNAPCR-RFL分析等多相分类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6种寄主的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数值分类的结果表明,在67%的相似性水平上,全部供试菌可以为快生型根瘤菌和慢性型根瘤菌两大群,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又可分为两个亚群。在此基础上,对各亚群的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DNA相关性的测定,以进一步证  相似文献   

11.
斜茎黄芪根瘤菌表型性状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5株斜茎黄芪根瘤菌与15株已知根瘤菌参比菌及5株来自其它寄本植物的根瘤菌一起进行了130项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斜茎黄芪根瘤菌具有极大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全部供试菌株在83%相似性水平上分为19个表观群,大部分斜茎黄芪根瘤菌独立成群,与参比菌株的表到性状相似性较低;慢生型斜茎黄芪根瘤菌与快生型斜茎黄芪根瘤菌明显分开,分别构成独立的表现群;某些斜茎黄芪根瘤菌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2.
二种淡水微囊藻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淡水铜绿微囊藻有毒株和另一低毒的种类惠氏微囊藻(M574)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可以作为一个精细且稳定的指标,用一微囊藻的分类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提出了同囊藻与惠氏微囊藻在种系有较近缘的关系,本文首次对微落属MicrocystisrDNA基因间隔区全序列作了报道。为微囊藻属的鉴定及系  相似文献   

13.
西部某些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61株分离自我国西北地区的野豌豆、棘豆、苜蓿和草木樨根瘤菌和4株已知参比菌株,进行了营养利用、抗生素抗性和耐逆性等13个表型性状研究,通过MINTS软件分析,得到了数值分类树状图,发现全部供试菌株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5个群。对57株未知菌株和10株参比菌株16SrDNAPCR-RFLD分析,发现共具有20个遗传图谱类型,聚类分析树状图表明所有菌株共分为5个系统发育分支,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草菇进行菌株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明杰  赵绍惠 《真菌学报》1996,15(2):129-134
利用AP-PCR和RAPD技术对三个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其结果与用草菇菌株V34基因文库中的中等重复序列为探针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对编码核糖体5.8SrRNA的DNA(rDNA)进行PCR扩增后的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长主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显示出用这四种方法对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具有相似的效果。同时用这四种方法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显示出这三个菌株  相似文献   

15.
斜茎黄芪根瘤菌结瘤基因nodA PCR扩增及PCR-R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我国北方地区的16株斜茎黄芪根瘤菌代表菌株的共同结瘤基因nodA进行了PCR扩增及PCR-RFLP分析研究。来自Mesorhizobium和Rhizobium系统发育分支的代表菌株都得到了nodA PCR扩增产物;而来自Agrobacterium系统发育分支的代表菌株都没有得到nodA PCR扩增产物。进一步的nodA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斜茎黄芪根瘤菌具有很大的nodA基因遗传多样性,具有4种不同的16S rDNA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的12株斜茎黄芪根瘤菌具有8种不同的nod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但是斜茎黄芪根瘤菌nodA基因遗传多样性随种群而变化,来自M.septentrionale的具有相同的16S rDN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的4个代表菌株具有4种不同的nod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而来自M.tempera-tum的具有相同的16S rDN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3个代表菌株则具有相同的nod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此外,来自不同种的具有不同16S rDN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的菌株却具有相同的nodA PCR-RFLP遗传图谱类型,说明nodA基因可能在根瘤菌的不同种间发生了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16.
捕食线早真菌rDNA ITS区间RFLPs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祝明亮  张克勤 《菌物系统》2000,19(2):175-180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3属14种1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Ⅰ、HaeⅢ、HpaⅡ、TaqⅠ)酶切,结果表明不同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范围在585 ̄695之间。酶切图谱种间差别明显,种内基三一致,同属菌株图谱没有特异笥,暗示传统的分属可能过细,某些属的成立平常 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木耳属真菌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阎培生  罗信昌 《菌物系统》1999,18(2):206-213
对木耳属8个种25个菌株的ITS和28S rDNA 5'端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和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ITS-RFLP研究结果表明,HaeⅢ可将黑木耳与其它种区分开,MspⅠ可将盾形木耳、角质木耳、琥珀木耳和黑木耳4个种区分开,而供试的HaeⅢ、TaqⅠ、HinfⅠ和MapⅠ这四种限制酶均不能将皱木耳、大木耳、网脉木耳及毛木耳4个种区分开,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选用 61株分离自我国西北地区的野豌豆、棘豆、苜蓿和草木樨根瘤菌和 4株已知参比菌株 ,进行了营养利用、抗生素抗性和耐逆性等 1 3 2个表型性状研究 ,通过MINTS软件分析 ,得到了数值分类树状图 ,发现全部供试菌株在 79%的相似性水平上 ,分为 5个群。对 5 7株未知菌株和 1 0株参比菌株进行了 1 6SrDNAPCR RFLP分析 ,发现共具有 2 0个遗传图谱类型 ,聚类分析树状图表明所有菌株共分为 5个系统发育分支 ,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用AFLP技术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毛苜蓿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冯瑞华 《微生物学报》2000,40(4):339-345
采用选择主增片断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DNA指纹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省与西藏交界的高山地区的野生型豆科植物毛苜蓿根际土样分离的291株毛苜蓿(Medicago edgeworthii)根瘤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AFLP图谱中,揭示出毛苜蓿根瘤菌有较显著的遗传多样性,从291株中选择出90年代表株用计算机进行树状图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分析的菌株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聚类成3个群。对这90年代表  相似文献   

20.
常用实验用近交系小鼠粒体DNA遗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纪刚  肖颖彬  魏泓 《遗传学报》2001,28(2):115-119
应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研究了分析了国内常用的实验用近交系小鼠线粒体DNA(mtDNA)的品种间遗传变异。PCR-RFLP分析发现,小鼠mtDNA的D-loop、tRNA^Met Glu Ile及ND3基因核酸序列,在46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上均无差异;用PCR-SSCP分析方法对这些小鼠mtDNA的高变异区D-Loop的5′及3′端作进一步分析,亦未发现品种间遗传变异。结合mtDNA具有的母系遗传方式的特点,这一结果提示:常用的实验用近交系小鼠形成中可能只有1种雌性血统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