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分为两大区系,即东方区系和西方区系。东方区系指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植物,而西方区系是指分布于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植物。其中,印度-西太平洋地区东南亚的红树资源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树林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植被类型,我国仅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区有自然分布.共有真红树12科15属28种,半红树11科13属14种,另约有27种红树伴生植物.红树林区系性质属于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化石证明红树林的起源不会晚于三叠纪.  相似文献   

3.
中国红树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兰芳  唐绍清   《广西植物》1989,9(3):221-232+285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特殊植被类型。红树植物花粉已被证实加入海泥沉积,因此,可作为海滨、浅海相的直接标志。本文对分布于我国的红树植物22科29属40种以及寄生在红树植物上的桑寄生科植物3属3种进行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以期为海洋地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潮滩红树植物抗低温适应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导法定量测定了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植物叶片的抗寒力变化。结果表明;(1)海南琼山东寨港主要红树种类冬季抗寒力(半致死温度)介于-2.3~-6.8℃之间,其中红树科植物抗寒力较强,多数种类属于低温敏感性相对较弱的L类型;海桑科和楝科红树种类抗寒力较弱,属于低温敏感性较强的H类型。(2)随纬度升高(个别地点除外),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红海榄(Rhizophors,stylosa)抗寒力增强,呈现种群分化趋势。(3)同一地点,秋茄和桐花树抗寒力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冬两季高于春季。(4)同一群落内,生长于中潮区滩面的秋茄抗寒力强于高潮区,但桐花树抗寒力在各个滩面相差木大。(5)秋茄和桐花树树冠上不同部位叶片的抗寒力不同,由表及里,由上至下,呈降低趋势。红树叶片抗寒力的种群分化、季节变化和部位差异是其趋异适应的结果,有益于红树植物的生存和繁育。  相似文献   

5.
海南蕨类植物自然分布及区系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南岛现有蕨类植物种数约400种,分布基本上呈现西南部丰富,东北部贫乏的趋势,临高-琼中-万宁一线是其物种多寡的分界线,土壤、地形、地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这条分界线。海南岛蕨类区系组成复杂,且外来植物成分占据多数,马来西亚、印度、中南半岛和东亚植物区系成分在海南岛蕨类区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海南岛是现代蕨类发育的一个中心,多样的环境条件促成了蕨类植物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红树植物抗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红树植物吸收重金属并在其体内分布以及在这种污染环境下红树植物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红树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重金属的,进入其体内的重金属除少量分布在叶表面的各种腺体组织中外,主要富集在根部;对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红树植物通过细胞壁沉淀,液泡的区域化等有效方式以降低其毒性;红树植物还可通过渗透作用把重金属排除到体外以减少对自身的毒害;另外,生长在此环境下的红树植物以增强自身抗氧化系统来加强其抗重金属的能力。对今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关注红树林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受潮汐影响,也可分布子河口海岸和水陆交迭的地方。因此,红树植物具有在每日浸润的潮间带生长的真红树植物和只有高洪潮方可浸润的高潮带以上的两栖性的半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只包括木本植物,一般都没有包括群落周围的统称为伴生植物的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红树族4属、10种、1变种植物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附物纹孔的分布和形态, 应用Carnoy 2.0软件和扫描电镜下采集的照片, 测定了管间梯状附物纹孔丰富度指标和管间梯状纹孔数量特征指标。结果显示, 红树族植物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侧壁具附物纹孔。所观察的植物附物纹孔的分布和形态变化大。附物纹孔丰富度指标与管间梯状纹孔数量特征指标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导管侧壁附物纹孔丰富度随纹孔口面积百分比的增大而增大。据此推测, 红树族植物附物纹孔丰富度与纹孔几何构造及数量特征有关。附物纹孔是红树族植物稳定存在的一个木材解剖性状。综合生态-系统演化的观点, 红树族植物具附物纹孔可能是受系统演化关系控制的生态适应结果。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世界红树林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及其特点.确认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16科24属84种(含12变种), 其中真红树为11科16属70种(含12变种), 半红树为5科8属14种.东方类群有14科18属74种(含12变种), 以 Aegiceras, Osbornia, Aegialitis, Bruguiera, Ceriops, Kandelia, Scyphiphora 和 Nypa等属为特征;西方类群有5科6属10种, 具有单种特有科皮利西科Pelliceraceae以及Laguncularia属.中国红树植物区系有12科15属26种(含1变种), 其中特有种4种.海南的红树植物种类最为丰富, 占全国的96.2%; 广东次之, 占42.3%.台湾记载的红茄(Rhizophora mucronata)其实为红树榄R. stylose之误.  相似文献   

10.
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植物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该文选取5种真红树植物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 9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2)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3)真红树植物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比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的系统总览及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作了系统排列,并提出以下几点的看法: 1.二柱苔草亚属是苔草属中比较自然的一个类群,我国有48种、7亚种和1变种,隶属于16个组。根据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划,将它们分成4种成分,即:(1)环北方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20.4%;(2)东亚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55.5%。实际上,只有4个分类群出现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而其余的都均分布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并且在这一亚区内有8个特有成分,占特有成分总数的61.5%;显然,中国二柱苔草亚属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的分化较其他地区更为强烈;(3)伊朗—吐兰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16.7%;(4)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成分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7.4%。 2.高节苔草C.thomsonii和云雾苔草C.nubigena类群是Subgen.Vignea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它们为印度支那植物地区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这样非但Subgen.Indocarex原始类群分布于东南亚和马来西亚,而Subgea.Vignea的原始类群也分布于东南亚,这也是对Nelmes提出Carex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2.
赵萌莉  林鹏 《生物多样性》2000,8(2):192-197
红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因适应海岸带和海涂的生长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红树林是海岸有重要价值的湿地。论述了红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适应多样性、物候多样性以及分子水平的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茂名水东湾近岸岛屿试验区现有红树林资源的调查, 对比研究红树林在不同的滩面高程、林中位置和波能区的生长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1)红树植物在不同滩面高程中的生长表现具有显著差异性, 不同的红树植物所适合生长的滩面高程也不尽相同, 最适合生长的滩面高程范围拉关木为平均海平面以上(下同)0-10 cm, 白骨壤为15-25 cm, 红海榄为0-20 cm; (2)红树植物在林中不同位置的生长表现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位于林分边缘的无瓣海桑和拉关木明显优于林分内部; (3)红树植物在不同的波能区生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背风的低能区更加适合红海榄和拉关木的生长。研究结果对认识红树林生长发育规律和指导红树林人工种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分布于海南和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6 科9 属15 种红树植物各种地上根根端与胚轴顶端的发育及结构。红树科(Rhizophoraceae)4 属的支柱根根端,以显著的柱状分生组织区、根冠柱、栓质化的根冠为特征。老鼠簕属(Acanthus)、海榄雌属(Avicennia)的支柱根和海榄雌属、海桑属(Sonneratia)的出水通气根根端都有短的根冠柱,薄的栓质化根冠或根冠的木栓层具有生长层。大多数红树植物的根端很早开始原形成层的活动,表皮之下常见外皮层,周皮常在表皮下层出现等独特的发育式样、结构特征,显示了环境的选择作用和红树植物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境间红树科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采自4个地区(海南、厦门、北海和西双版纳)的红树科6个属共9种植物,包括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锯叶竹节树(C. diphopetala)、山红树(Pellacalyx yunnanensis)、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R. stylos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木榄(B. gymno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角果木(Ceriops tagal)的叶片碳同位素比值(δ13C),比较了不同地区分布的红树科植物(尤其是内陆生长的和沿海生长的红树科植物之间)、同一地区分布不同种红树科植物间以及不同季节红树科植物δ13C值及其所反映的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红树科植物叶片的δ13C变化在-32‰~-26‰之间,大部分种类在两个生长季之间(春季和秋季)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内陆和沿海分布的红树科植物有着显著不同的δ13C值,以海水中生长的红树科植物δ13C值较高。此外,在海水中生长的红树科植物以北海地区分布的为最高,而在厦门和海南之间则较少有显著性的差异。从所取得的结果来看,植物δ13C值之间的差异可能有遗传学的基础,但环境的影响也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树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萌莉  林鹏 《生物多样性》2000,8(2):192-197
红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的木本植物群落。因因适应海岸带和作的生长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红树林是海岸有重要价值的湿地。论述了红树植物的物 多样性、适应多样性、物侯多样性以及分子水平的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过去的50年中,中国红树林曾遭到极大的破坏。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红树林分布现状,对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及红树植物种类组成进行详细叙述,并就红树植物分类体系进行讨论,认为中国红树植物种类应为38种,其中真红树植物13科15属27种,半红树植物有9科11属11种;对中国红树林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红树林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发掘红树植物内生细菌资源和寻找新型微生物杀虫剂,该研究从北部湾徐闻海域采集7种红树植物共16份样品,设计10种分离培养基,使用稀释涂布法分析红树植物内生细菌的分布特征,通过16S rR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内生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通过杀线虫活性实验测试内生细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1)从16份红树植物各组织器官中获得33株内生细菌,分布于19个科23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并发现了10株潜在的新种或新属。(2)筛选到具有显著杀线虫活性的菌株IMDGX 4725和IMDGX 4744,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61.58、100.89mg·mL~(-1)。研究结果证实了徐闻海域红树具有多样性丰富的内生细菌,同时部分细菌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具有发现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世界红树植物区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了世界红树林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及其特点。确认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16科24属84种(含12变种),其中真红树为11科16属70种(含12变种),半红树为5科8属14种。东方类群有14科18属74种(含12变种),以/legiceras,Osbornia,/legialitis,Bruguiera,Ceriops,Kandelia,Scyphiphora和。Nypa等属为特征;西方类群有5科6属10种,具有单种特有科皮利西科Pelliceraceae以及laguncularia属。中国红树植物区系有12科15属26种(含1变种),其中特有种4种。海南的红树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占全国的96.2%;广东次之,占42.3%。台湾记载的红茄苳(Rhizophoram,ucronata)其实为红树榄R.stylose之误。  相似文献   

20.
红树植物淹水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陈鹭真  林鹏  王文卿 《生态学报》2006,26(2):586-593
潮汐淹水是红树植物面临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也是导致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于水淹生境,红树植物发育出一套适应于潮间带生长的抗淹水机制。综述了与红树植物相关的抗淹水胁迫响应机制,包括了形态结构、生长、水分和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系统和根系脱氢酶系统、内源激素和胁迫多胺等5个方面。提出应用人工潮汐系统研究红树植物的淹水抗性机理是确定不同种类红树植物的耐淹水能力的有效手段。并指出生长的研究是淹水胁迫响应研究的基础,而与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激素水平的研究将在红树植物抗性胁迫研究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