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动物和植物痕迹的国际性刊物《Ichnos》创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贤涛 《古生物学报》1992,31(1):128-128
尽最大努力、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对古植物进行整体研究和重建已成为现代古植物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来探讨古植物的生态、生物学性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关系。由于植物本身的特殊性,材料的不完整性更为严重。自上世纪以来开展的器官表型分类仍然在古植物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些学者甚至把它作为植物进化的证据。不过,由于植物性状的异级性而使结论的可信程度大大降低。本文对古植物重建的方法据引实例作了综述,对重建的意义也作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明  任东 《昆虫知识》2007,44(6):908-908
研究节肢动物食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是研究相关的破损植物化石。通过对早期植物化石的统计分析,有关陆生节肢动物植食性习性的早期化石证据主要集中在2个地质年代大量出现。第一阶段在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4.17~4.03亿年),这一时期发现了很多有被取食痕迹的植物孢子、茎化石等。节肢动物对这些植物组织取食习性的演化非常迅速,因为类似植物化石的发现仅比破损植物化石的出现早了400万年。距离第一次植食性化石证据集中出现的8000万年后,即晚古生代又有了一次该类型化石大暴发式的出现(第二阶段)。这批化石表明,此时植物被取食的部位已经扩大到根部、叶子、树干、种子等。这一阶段最早的化石集中出现在晚密西西比世到中宾夕法尼亚世(3.27~3.09亿年)。  相似文献   

3.
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二次羽状复叶标本的发现及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陆军 《古生物学报》1989,28(4):447-454
Protoblechnum wongii一名系瑞典古植物学家Halle(1927)在研究我国山西中部晚古生代植物群时,给一种在蕨叶形态和叶脉特征上与北美二叠系的Protoblechnum holdeni(Andrews)Lesquereux十分相似的,一次羽状分裂的化石植物所创建的。此后,这个种的标本在我国华北地区多有发现,但均为一次羽状分裂的蕨叶碎片。1955年,斯行健在研究杨敬之、王水采自山西东南部石盒子系中的植物化石时,首次描述了这个种蕨叶分叉的特征,并详尽讨论了Protoblechnum属与Danaeopsis,Glenopteris,Supaia,Brongniartites 及Megalopteris等属之间的关系。后来,周志炎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生殖结构及其本质,在植物(特别是高等维管植物)的系统演化和分类的研究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以至常被当作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然而对化石植物而言,生殖结构的发现是相当困难的事,要准确地了解其生殖本质则更困难。不过由于古植物学家们的努力,关于化石植物生殖本质的秘密正被逐渐揭示,工作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纳缪尔期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1991,30(6):662-678
本文首次描述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纪植物9属、13种(包括6未定种),其中以Mcsocalamites属的标本数量最多,这是欧美区纳缪尔期植物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植物群成分的分析表明,其时代应属纳缪尔期,最大可能为纳缪尔A期。纳缪尔期植物群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发现,不但在古植物学和地层学上,而且在古植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欧美型植物群,如Calamostachys,Alloiopteris等特征的欧美型植物是安加拉型纳缪尔期植物群所没有的,而安加拉植物群特有的Angarodendron、Chacasropteris和Angaropteridium在塔里木盆地纳缪尔期植物群中也未见踪迹。显然,塔里木盆地在早石炭世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而更正了以往有的植物分区图中将早石炭世安加拉植物区与欧美植物区之间的界线置于塔里木盆地以南的划法。根据现有资料,作者将此界线划在塔里木盆地以北,这条界线与晚古生代显示岩相差异的地质构造线一致,这就使天山南北纳缪尔期地质发展史的解释有了可靠的古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植物角质层分析术语新体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前,我国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工作更深入,除应用叶结构分析外,叶表皮角质层特征也日益受到重视。广泛的资料已证实,叶表皮特征的研究可提供很有价值的分类学证据;尤其是在近十几年的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领域,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例如,对地层中植物化石角质层的研究,结合叶形与叶脉结构的分析,提高了化石植物鉴定与分类的可靠性,对过去仅基于叶形相似而建立的原有进化概念也作了修正与深化。  相似文献   

7.
植物细胞的硅化化石:植硅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钦华 《化石》1994,(3):30-30
  相似文献   

8.
整体化石植物复原方法介绍李中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ANINTRODUCTIONTOTHEMETHODSOFRECON-STRUCTIONOFWHOLEFOSSILPLANTS¥LiZhong-ming(InstituteofBo...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些东亚特有种子植物的化石历史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特有植物在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不同等级的特有植物往往成为不同等级植物区系分区的重要依据。查明东亚特有植物的地史渊源对于揭示东亚植物区的特征与性质,理解中国植物区系及东亚植物发生和演变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东亚植物区系中有化石记录的银杏科、杜仲科、连香树科、大血藤科和昆栏树科等5个特有科,水杉等21个特有属的化石历史。从这些特有植物化石历史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植物的特有植物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北极-第三纪,北热带,和就地起源等3种类型,特有植物的来源表明东亚植物区系是一个来源复杂的植物区系。尽管各种特有类群的地质历史各不相同,但是都经历了从广布到分布区逐步缩小,最后形成特有的过程。大部分特有类群形成特有的时间是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根据特有类群划分区系等级的原则,东亚现代植物区系最终形成的时间应该是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  相似文献   

11.
金建华 《生态学报》2005,25(4):676-681
红树科植物化石种类有红树属Rhizophora、秋茄属K andelia、角果木属Ceriops和木榄属Bruguiera等4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古新世至全新世地层中。红树科植物化石记录显示:该科植物很可能于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起源于环特提斯海沿岸,中始新世开始从这一起源中心迅速向世界其它地方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地扩散;渐新世在上述地区继续这一扩散历程,但在欧洲的化石记录消失;中新世时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达到了极盛期;上新世开始分布范围有所缩小,更新世则进一步缩小;一直到全新世才又重新繁盛起来。红树科植物的这一分布格局和地史演变是与地质时期大陆漂移、洋底扩张、第四纪冰川活动、古气候和古地理的变迁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论述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现状,主要特征、在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演化上的意义及今后研究展望.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具有陆生维管植物的某些重要特征;新疆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群中出现了早期陆生维管植物主要类群,显示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早期特征;云南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的发现有助于对全球植物古地理分区的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志留纪具有丰富的微体植物(隐孢子、三缝孢、管状体和表皮等).为早期陆生植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我国是探寻陆生植物起源、分异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在志留纪地层中开展早期陆生植物化石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能够揭示各时段的陆生植物特征,提出新的观点和演化模式,将推进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的研究.随着我国志留纪陆生植物化石研究程度的提高,基于有力地层时代证据基础上建立的早期陆生植物组合(主要是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将为我国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提供证据,特别是碎屑岩地区和化石十分稀少的层段.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绥滨-双鸭山地区城子河组的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1992,31(2):206-231
本文记述了黑龙江省东部绥滨-双鸭山地区城子河组的植物化石25属49种(包括5新种),讨论了这个植物化石群的组合特征、地质地理分布,并与相关植物群进行了对比,结合考虑下伏东荣组的时代为晚侏罗世,确定城子河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至少城子河组二段已属旱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阜新盆地含煤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和植物群特征,对植物化石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淮北地区新元古代后生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淮北元古界金山寨组最近发现了一批毫米-厘米级宏体碳质压膜化石,这些带状化石具有明显的固着器和营养体的分化,部分标本保存了紧密排列的横纹构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确定这些碳质压膜是后生植物化石,它们是新元古代早期生命多细胞化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6.
17.
内蒙古赤峰杏园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新生代大植物化石新属索引(1865-199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向午 《古生物学报》1993,32(4):495-524
系统地检索1865-1990年的古植物文献,搜录了根据中国材料建立的中、新生代化石属113个,分属于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等.  相似文献   

19.
华夏植物群中的掌叶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1989,28(2):171-191,001,T002
掌叶类(psygmophylloids)一词这里用来表示广义的掌叶属(Psygmophyllum s.1.)和一些与之类似的叶部化石。根据 O.A.Hoeg(1942,1967)的意见,这类化石可分别归于Psygmophyllum Schimper emend.Saporta,1878,Ginkgophytopsis Hoeg,1967和 Gink-gophyllum Saporta,1878。华夏植物群中经正式描述发表的掌叶类化石有: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 Halle,(Halle,1927;冯少南等,1977;杨关秀等,1979;肖素珍等,1985;梅美棠等,1987);Psygmophyllum komalarjunii Asama(Asama,  相似文献   

20.
卷柏科仅含一属,全球分布,具有宽幅生态适应性,属于维管植物基部类群石松类植物,现生约700种。卷柏科起源于泥盆纪,化石记录遍布自石炭纪至今的各地质时期。目前,现代卷柏属亚属的分类方案基本稳定,但对于化石卷柏的亚属分类、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的时空分布问题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全面总结了卷柏科化石记录的时代和地理分布,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探讨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化,为该科植物的分类与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根据现有研究基础,结合最新的卷柏科系统分类研究成果和化石记录,本文对该类群化石的系统分类进行归纳和厘定,并对化石类群的卷柏亚属Selaginella、Hexaphyllum亚属及rhizophoric clade物种的分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卷柏科起源于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不晚于二叠纪,其后伴随着泛大陆解体扩散至华夏植物区及冈瓦纳植物区。化石亚属Hexaphyllum是rhizophoric clade的基部类群,在石炭纪末灭绝。化石证据表明,从古生代末期起,rhizophoric clade已成为卷柏科的优势类群,并在中生代形成了全球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