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海南陵水新村港分离出1株附生原甲藻,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特征分析,并结合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慢原甲藻(Prorocentrum rhathymum),为国内首次报道.国内曾将该种与墨西哥原甲藻(Prorocentrum mexicanum)归为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2.
从海南陵水新村港分离出1株附生原甲藻,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特征分析,并结合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慢原甲藻(Prorocentrum rhathymum),为国内首次报道。国内曾将该种与墨西哥原甲藻(Prorocentrum mexicanum)归为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3.
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在湖北省武汉市一腐殖质丰富的小水泥池中发现了一种能形成水华的甲藻,经鉴定为巴达维亚胞甲藻,属植甲藻目,此目是中国新记录。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对其形态学和生活史进行了研究。其营养细胞近新月形,腹部轻微隆起;每个细胞产生两个裸甲藻型的动孢子,动孢子再直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环境不适时可形成静孢子或胞囊(Cyst);静孢子近球形,由营养细胞收缩形成;球形的胞囊由原生质发育而来,位于母细胞壁内,外壁  相似文献   

4.
早在1879年,Joseph就描述了Peridinium stygium的配子融合现象.之后的近八十年中,对甲藻生活史中是否存在有性生殖一直存在着争论.直至Von Stosch(1964)报道了Ceratium horridium和C. cornutum有性生殖核配的详细过程后,甲藻的有性生殖才得到公认.迄今,至少已在15属30种甲藻的生活史中观察到有性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淡水拟多甲藻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多甲藻属Peridiniopsis Lemmermann是重要的淡水有壳甲藻,是形成淡水甲藻水华的主要类群之一。该属被定义为不具或仅有一块前间插板的多甲藻类群,其板片格式为3–5′,0–1a,6–7(8)″,5″′,2″″。迄今,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拟多甲藻属约有20种。通过对所采集国内甲藻标本的整理和鉴定,描述了8种及1变种,并对其形态特征、板片排列、生境和分布进行了简述。其中有3个是中国新纪录,它们是柏林拟多甲藻P.berolinensis(Lemmermann)Bourrelly、波吉拟多甲藻P.borgei Lemmermann和柯维拟多甲藻P.kevei Grig-orszky et Vasas。  相似文献   

6.
胞甲藻属(Cystodinium Klebs)是植甲藻目(Phytodinales)一种生活于淡水表层、漂浮、不运动的甲藻类群。由于胞甲藻属材料不易获取、人工培养困难等,目前对该属的分类地位、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活史等方面的了解仍十分有限。2013年夏季,我们从武汉市官桥基地一个发生严重胞甲藻水华的鱼塘中取样,经过分离和培养,于国内首次成功获得此甲藻,将其编号为FACHB-1781,并保存于淡水藻种库中。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认该甲藻为胞甲藻属的巴达维亚胞甲藻(Cystodinium bataviense Klebs),其形态特征为:营养细胞近新月形或长卵形,两端渐窄、末端钝圆,背腹侧常向外部隆起,无刺或角状延伸。基于SSU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植甲藻目不是单系起源的类群,巴达维亚胞甲藻与Cystodinium phaseolus亲缘关系密切且聚为一枝,而另一些植甲藻类群(如Hemidinium nasutum和Gloeodinium viscum)与其它已知SSU r DNA序列的甲藻类群亲缘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浮游甲藻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金美 《生物多样性》1995,3(4):187-194
本文报道了中国海的浮游甲藻类244种41变种11变型,分隶于2纲4目21科36属。对其在中国海的分布特点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8.
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金美 《生态学报》1990,10(2):139-144
  相似文献   

9.
中国淡水多甲藻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片形态和排列格式是有壳甲藻的重要分类依据, 荧光染色法和扫描电镜在显示板片排列上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这两种方法, 并结合光学显微技术, 对我国淡水多甲藻属Peridinium 11种的形态结构和板片排列进行了描述, 其中6种为中国新记录, 它们是加顿多甲藻P. gatunense Nygaard、古氏多甲藻P. gutwinskii Woloszynska、拉氏多甲藻P. lomnickii Woloszynska、腭状多甲藻P. palatinum Lauterborn、线纹多甲藻P. striolatum Playfair和带多甲藻P. zonatum Playfair。  相似文献   

10.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浮游甲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金美  林加涵 《生态学报》1997,17(3):252-257
调查南黄海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甲藻类有74种,分隶于8科9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71.63%,广温广盐种占22.97%。低盐近岸种和冷水性种类各占2.7%。南黄海浮游甲藻细胞总量的季节分布,以夏季7月为最高峰,春季3月为最低谷,并对其生态特征和水文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钩梨甲藻,赛氏鸟尾藻、圆头角藻、指状角藻和新月角藻等,仅分布于126°E以东、表层(10m)盐度34.00的海域,可作为黄海暖流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2.
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49种,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分析的204号样品,系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逐月采自厦门海域的浔江区(Ⅰ区),西港区(Ⅱ区)和九龙江口区(Ⅱ区)。  相似文献   

13.
王艳  腾琳 《生态科学》2006,25(2):131-134
于2004年4月初,采集长江口(E122°~123°30',N29°~32°)10个站点0~15cm底泥样品,研究甲藻孢囊在这10个站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在30个样品中共鉴定出6大类24种甲藻孢囊。孢囊组成以异养型原多甲藻类孢囊为主,有13种,平均密度为157cysts·g-1DW,为调查海域的最优势种群。两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和链状裸甲藻,在海区分布广泛但数量较低。10个站点甲藻孢囊的种类数在11~18种之间,平均密度为189~846cysts·g-1DW,在远离河口的D6站点有一个明显的最高峰,位于最北部的D1站点孢囊密度最低。与其它海湾相比,属于孢囊密度较低的海区。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2.57~3.27之间。甲藻孢囊的密度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系数r=-0.72。3个不同深度的甲藻孢囊密度分别为351cysts·g-1DW、412cysts·g-1DW、432cysts·g-1DW;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2、2.95、2.98。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双角多甲藻有性过程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这种间核生物的生活史中存在着典型的育性生殖。在双角多甲藻春季生长高峰的末期(3月底至4月初),有性生殖大量发生。形成的合子经过一系列变化后成为厚垣合子进入休眠期。  相似文献   

15.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无机氮对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评述了1992年秋冬季在厦门进行的一次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的结果。实验重现了围隔水体连续富营养引发了甲藻赤潮的现象。间歇性的供给无机氮,不会影响浮游植物演替的顺序,但会导致甲藻赤潮出现时间长短和优势种的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演替过程对甲藻赤潮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种属甲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的自养能力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形成甲藻赤潮优势种的一个主要因素。甲藻赤潮的发生并不完全依靠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东海具齿原甲藻的扫描电子显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光学显微镜分析鉴定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海赤潮原甲藻标本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藻株(CCMPl517)的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类.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发生在我国东海水域的赤潮原甲藻种类是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而非新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甲藻包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眠包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们对于甲藻种群的生存、延续以及扩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能够形成休眠包囊的甲藻大部分时间以包囊的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因此研究包囊有助于揭示甲藻的物种多样性.根据沉积物中甲藻包囊的种类和数量还可以追溯各海区的富营养化历史,以及重建古海洋环境.本文介绍了甲藻包囊的研究方法,指出形态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黄海燕  陆斗定  夏平  王红霞 《生态学报》2009,29(11):5902-5911
于2006年12月23日至2007年2月3日,采集长江口海域(121° ~127°E, 30°~32.5°N)19个站位0~10cm的底泥样品,根据孢囊的形态特征共鉴定出分属5大类的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孢囊10种,异养型孢囊17种,9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它们是Scrippsiella sp.、Scrippsiella crystallina、Pentapharsodinium tyrrhenicum、Scrippsiella sp.1、Scrippsiella sp.2、Cochlodinium sp.cf.Geminatum、 P.sp.1、P.sp.2 和Gotoius abei,并发现了Alexandrium tamarense/A.catenella complex、 A.minutum/A.affine complex两种有毒种,Polykrikos kofoidii、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 (Spiniferites mirabilis*)和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 (Spiniferites cf.ramosus*)3种有害种.各站位孢囊物种数在1~15种之间,M4-13和N11-4最低,O7-6最高,且种类组成上基本以异养型甲藻孢囊为主.在长江口、苏北、杭州湾、舟山海域、外海海域分别鉴定出15、15、12、15、13种甲藻孢囊类型.对每种孢囊的分类学特征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丰富了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种类记录,对研究该海区的甲藻群落结构及其目标赤潮生物的种群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机改性粘土去除有害赤潮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研究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材料,通过粘土颗粒的表面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对粘土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以常见于我国沿海的有害赤潮生物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目标生物,研究了有机粘土对该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粘土具有极强的去除赤潮生物能力,当有机粘土的用量为0.01g·L-1时,在24h内东海原甲藻的去除率大于95%。而未经改性处理的原土在相同用量下没有表现出对东海原甲藻的有效去除作用,这表明通过有机改性能显著增强粘土的除藻能力.对有机粘土高效去除机理分析表明。有机粘土表面静电作用、季铵盐离子亲脂性长脂肪链的“网捕”作用及粘土颗粒表面局部高浓度季铵盐离子的灭杀作用是有机粘土具有强去除藻细胞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