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的发育和蒽醌类物质的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组织化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的发生、发育以及其蒽醌类物质的积累过程。结果表明,在叶内原形成层束分化成维管束初期,原形成层束外侧的一层细胞发育成维管束鞘。原生韧皮部筛管产生时,其外方尚保留1-2层原形成层细胞,当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开始分化时,此层细胞分裂。在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发育成熟过程中,这些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并液泡化,发育成为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细胞),位于筛管外侧。据此,芦荟叶维管束内的大型薄壁细胞的来源与韧皮部相同,属于特化的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的切片观察表明,芦荟素细胞在细胞体积增大,并液泡化时,在液泡内出现蒽醌类物质沉淀物,在成熟细胞的大液泡中充满沉淀物,此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芦荟素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可见,此种芦荟素细胞是芦荟叶内蒽醌类物质的主要储存场所。  相似文献   

2.
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的发育和蒽醌类物质的积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组织化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的发生、发育以及其蒽醌类物质的积累过程。结果表明,在叶内原形成层束分化成维管束初期,原形成层束外侧的一层细胞发育成维管束鞘。原生韧皮部筛管产生时,其外方尚保留1—2层原形成层细胞,当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开始分化时,此层细胞分裂。在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发育成熟过程中,这些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并液泡化,发育成为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细胞),位于筛管外侧。据此,芦荟叶维管束内的大型薄壁细胞的来源与韧皮部相同,属于特化的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的切片观察表明,芦荟素细胞在细胞体积增大,并液泡化时,在液泡内出现蒽醌类物质沉淀物,在成熟细胞的大液泡中充满沉淀物,此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芦荟素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可见,此种芦荟素细胞是芦荟叶内蒽醌类物质的主要储存场所。  相似文献   

3.
沉香为名贵南药,作为中医临床常用理气药,记载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现代药效学研究显示,沉香有镇静、镇痛、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较广泛的药理活性。前期受资源限制,其药理学研究相对薄弱。课题组对"通体结香技术"的突破,解决了药材来源的瓶颈问题,并开展了系统的药效学研究。针对本课题组已证实的通体沉香的药效进行概述,并比较通体沉香与传统沉香药效作用的异同,为更好地指导通体沉香替代传统沉香在中医药临床应用、深入通体沉香的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究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以下简称"通体沉香")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筛选,评价通体沉香不同温度加热熏香挥发性成分的抗炎活性;采用体内小鼠经典镇痛抗炎热板法、醋酸致小鼠扭体、二甲苯致耳肿胀及卵清蛋白(OVA)致脚趾肿胀等试验,评价通体沉香醇提物(WTAAE)预先给药处理的镇痛抗炎作用;通过检测药物处理炎症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探究通体沉香发挥镇痛抗炎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通体沉香加热熏香挥发性成分体外有较好抗炎活性,IC_(50)范围为30~50μg/mL;WTAAE能显著缩短小鼠痛阈时间,降低小鼠扭体次数,且同等剂量下WTAAE作用与野生沉香醇提物(WAAE)作用相当或略优,同时缓解小鼠耳和脚趾的肿胀程度,体内有较好镇痛抗炎作用;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通体沉香挥发性成分可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通体沉香体内外均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致痛物质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 et F.T.Wang)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距虾脊兰叶为等面叶,与一般植物相比,表皮毛和气孔器较少,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稍外凸,叶片维管束分化程度不一,木质部厚度远大于韧皮部。假鳞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基本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内含物。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主要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通常可见4层,皮层由8~10层薄壁细胞组成,菌丝体通过破坏根被细胞侵入皮层。除正对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外,其余中柱鞘通道细胞全面增厚,维管束类型为辐射维管束,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遮荫和通风。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etF.T.Wang)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距虾脊兰叶为等面叶,与一般植物相比,表皮毛和气孔器较少,均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稍外凸,叶片维管束分化程度不一,木质部厚度远大于韧皮部。假鳞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基本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内含物。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主要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通常可见4层,皮层由8~10层薄壁细胞组成,菌丝体通过破坏根被细胞侵入皮层。除正对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外,其余中柱鞘通道细胞全面增厚,维管束类型为辐射维管束,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无距虾脊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适当遮荫和通风。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5种虾脊兰菌根的显微结构、菌根真菌的侵入途径与分布特征,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虾脊兰菌根的显微结构由根被、皮层和中柱组成,根被细胞3~6层,皮层由9~13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与木质部8~12束,呈辐射状相间排列,中柱中央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髓.(2)菌丝...  相似文献   

8.
欧美杂种山杨微扦插不定根发生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以欧美杂种山杨插穗基部茎段为实验材料,连续解剖观察插穗不定根发生发育过程,分析根原基发生部位与扦插生根的关系。结果显示:欧美杂种山杨插穗不定根的发生过程分为4个时期,为根原基诱导期,不定根起始期、表达期和伸长生长期。根原基诱导期维管形成层产生具有分生组织特点的薄壁细胞;不定根起始期,维管形成层及附近的薄壁细胞脱分化,形成不定根原基发端细胞;不定根表达期,根原基发端细胞不断分裂成具有方向性的根原基,根原基穿过韧皮射线和皮层,向皮孔方向发展;不定根伸长生长期,根原基从皮孔伸出,其内部的维管系统开始发育,形成不定根。研究认为,欧美杂种山杨为皮部诱导生根类型,不定根原基起源于维管形成层区,起源部位单一,扦插难生根。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生长在盐碱地的大车前和平车前的营养器官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平车前根的木栓层较大车前的狭窄,栓内层细胞层数较少;平车前叶表皮的细胞角质膜较薄,孔下室较小,构成维管束鞘的薄壁细胞较大车前小,束鞘细胞两层。二者都具有适应盐渍环境的结构特征:营养器官中通气组织发达;根结构中薄壁组织和木栓发达;叶表皮角质层发达。  相似文献   

10.
甘薯块根生长及其淀粉体发育过程的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甘薯块根的生长及其淀粉体的发育规律,该试验以甘薯品种‘徐薯22’为材料,采用树脂半薄切片等方法对甘薯块根的生长及其淀粉体的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甘薯块根完成初生生长的时间短,块根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构成,块根横截面上皮层所占比例比中柱大。(2)甘薯移栽后10 d块根开始次生生长,次生生长形成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随着块根次生生长,位于次生木质部分散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脱分化,通过平周分裂产生副形成层;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副形成层的共同作用使块根快速膨大。(3)淀粉体在块根进入次生生长时首先在皮层细胞产生,随后大量出现在次生生长产生的薄壁细胞中,块根中淀粉体的发生及发育总体上表现出由外向内的顺序。(4)块根薄壁细胞中的淀粉粒有单粒和复粒两种类型;块根生长早期,薄壁细胞中主要以复粒淀粉为主,生长后期主要以单粒淀粉为主;块根生长过程中,包含复粒淀粉的淀粉体可通过分裂形成包含单粒淀粉的淀粉体。(5)淀粉可在块根生长的整个时期积累,其中以块根生长中期积累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为柠条锦鸡儿生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柠条锦鸡儿雄蕊花药4室,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1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纤维层加厚;幼小花药壁的中层1~2层细胞,在花药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绒毡层1层细胞,腺质绒毡层,花药成熟时消失。(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小孢子。(3)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成熟花粉粒为圆球形,外壁近光滑。(4)花粉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小孢子中出现多核仁现象,核仁数在2~6个范围变化,推测这可能和末期Ⅱ核仁融合的不彻底有关。研究发现,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发育过程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维管束呈扇形,导管径向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大量韧皮纤维分布。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呈犬牙状向外凸起,有表皮毛和气孔分布,气孔为双环型、外凸;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3~4层细胞组成。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厚角细胞5~6层,薄壁细胞5~7层,维管束为外韧型;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木栓层细胞3~4层,木栓形成层细胞1层,栓内层细胞2~3层,维管束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2~3层。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2层。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方面呈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对阳生和旱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扫描等方法对菠萝蜜叶和花进行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菠萝蜜的叶是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细胞的角质层较厚,叶肉有2~4层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在叶肉和叶脉中还有较多含单宁的薄壁细胞,叶脉的木质部非常发达;说明了菠萝蜜的叶具有较强的耐旱和抗虫能力。花小,单性,花粉粒小而量多,风媒传粉;三孔花粉粒。  相似文献   

14.
采用植物解剖学、显微切片技术等,分别对海南龙血树含有树脂的茎、不含树脂的茎、幼根和叶片等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老茎主要由栓化层、皮层、形成层和基本组织4部分组成,树脂主要分布在基本组织内维管束的导管和纤维中。叶片为等面叶,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具有明显的孔下室,上下表皮内侧分布着大量的纤维束。幼根由根被细胞、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根、茎、叶的部分薄壁细胞中均含有晶束。海南龙血树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与干旱、高温和贫瘠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些结果可为海南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本的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姜目姜群植物的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姜群4科代表植物的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姜科、闭鞘姜科和竹芋科均具假种皮。姜科的外种皮由1层细胞壁增厚的表皮细胞构成,中种皮分化为下皮层、半透明细胞层和色素层,内种皮由石细胞构成;闭鞘姜科外种皮由薄壁细胞构成,中种皮为薄壁细胞层,内种皮由石细胞构成;美人蕉科外种皮则由径向延长的Malpighian细胞构成,中种皮包含4~5层石细胞和2~5层薄壁细胞,内种皮则由色素细胞组成;竹芋科外种皮和中种皮均由薄壁细胞构成,内种皮由1层垂周壁和内平周壁极其增厚的石细胞构成。姜群中只有美人蕉科不具假种皮和孔盖,姜科和闭鞘姜科的合点区均有色素细胞群,闭鞘姜科的合点区还分化出一个内方有缺口的合点室。姜科和闭鞘姜科都有明显的内胚乳和外胚乳;美人蕉科具发达的外胚乳,内胚乳仅为一薄层;竹芋科种子不具内胚乳。综合芭蕉群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姜群4科之间的系统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2)、5-hydroxy-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7-Hydroxy-6-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5)、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6)、6,7-dimeth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7)、6,7-dimethoxy-2-(2-phenyl ethyl)chromone(8)、6,8-dihydr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9)、6-hydr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10)。结合脂多糖介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2~4和10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IC50值分别为5.31±0.75,5.57±0.62,0.57±0.02,3.78±0.64μM。化合物5为首次从白木香产沉香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中所得,为其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瑶  刁瑕  宦云敏  杜阳春  李维  何兵 《广西植物》2017,37(9):1111-1121
为探究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组织培养的器官发生方式,该研究以八角莲离体叶片、叶柄在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为对象,用连续石蜡切片技术分析八角莲组织培养的器官发生途径。结果表明:八角莲愈伤组织形成的解剖学特征是靠近表皮的薄壁细胞经激素刺激恢复分裂能力,继续培养形成拟分生组织。拟分生组织可形成许多分化中心。通过对八角莲组织培养产生的不定芽细胞组织学观察发现芽原基起源于愈伤组织外侧的几层薄壁细胞,芽原基背离愈伤组织中央生长形成不定芽,故八角莲脱分化形成的芽起源方式为外起源。而八角莲的根原基起源于组织深处髓部薄壁细胞和部分维管形成层细胞,进而形成类似球形或楔形并朝韧皮部突起的根原基轮廓,根原基继续发育会突破表皮生成不定根,起源方式为内起源。八角莲离体再生途径为器官发生型,在组培苗生长过程中先诱导形成不定芽,再诱导形成不定根,在愈伤组织上形成维管组织将不定芽和不定根连接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8.
当归根显微结构及其根腐病真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徒手切片、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及显微摄像的方法,对当归根的显微结构及根腐病致病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归的根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两部分组成,周皮由外向内依次分为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次生韧皮部占根径的比例在60%以上,主要成分包括筛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和分泌道,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等营养物质;次生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和木射线组成,木质部呈多元形,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明显。在根的周皮细胞和中柱中均有真菌分布,说明真菌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依次向里侵入到韧皮薄壁细胞,在薄壁细胞内定殖并形成菌丝结或团块状结构,进而扩展成一定的侵染区域;真菌不仅侵染周皮和韧皮部,而且还进一步侵染木质部并破坏导管。此外,研究还发现,淀粉粒是真菌定殖的主要场所,真菌穿透或缠绕在淀粉粒上,并利用其营养不断地生长与繁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灵武长枣果实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缓慢生长期细胞增长缓慢,外果皮细胞5~6层,表皮细胞由1层薄壁细胞构成,呈长矩形或长椭圆形,表皮细胞以内的薄壁细胞不断增生,形成内表皮细胞。果实体积增大伴随着空腔的出现,中果皮维管束数量多;(2)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细胞增长迅速,表皮细胞排列疏松,中果皮中的空腔增大速度最快,维管束主要分布在靠近外果皮和内果皮的中果皮部位;(3)减缓生长期表皮细胞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等不规则形状,细胞排列松散,内表皮细胞形状、大小不一,细胞排列疏松。中果皮中的空腔继续增大,维管束数目逐渐减少,但变化幅度较小;(4)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外果皮细胞层数减少到3~4层,表皮细胞和内表皮细胞难以区分,空腔随着果实体积的增大达到最大,许多细胞单列排成网状结构,形成更大的腔,果皮中的维管束分布最少。在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的不同部位其果实的形态解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半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Aloe arhorescetzs)叶内维管束的发育过程,并着重于维管束鞘细胞和芦荟素细胞的来源及组织类型。结果表明: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但在分化原生韧皮部筛管时,其外侧仍保留一层原形成层细胞,以后分裂、增大成为特殊的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细胞),芦荟索细胞啦属于韧皮部的一部分。而维管束鞘细胞则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属于基本组织的范畴,与维管束不同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