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蟹学名中华绒螫蟹,又称毛蟹、螃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毛蟹属。河蟹历来是珍贵的水产品,且有药用功能。中医认为,蟹性寒味咸,蟹肉有清诸热,散血结、理经脉、滋阴,蟹壳具清热解毒破淤消积止痛功能。河蟹适应性强、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并可与水稻等多种水生作物共生,与鱼虾等水产动物混养,可利用废弃的沼泽地、芦苇荡,种植业不宜利用的低畦地等开展养殖,是一种致富的副业,正在各地蓬勃发展。l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是一种回游性动物,在近海繁殖,淡水中生长,一生要经多次变态蜕皮,寿…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河蟹,清水蟹。在淡水中生活成长,但在秋冬之际,成熟的毛蟹都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进行交配繁殖,待长成幼蟹时再溯江河而上,进入淡水生长。为能大量地人工培育蟹苗,我们于1976—1978年对毛蟹幼体的生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低盐度海水(盐度为15)和淡水(盐度为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性腺发育及交配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河蟹交配和产卵前后的性腺指数及肝胰腺指数的变化。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低盐度海水雌蟹组、淡水雌蟹组、低盐度海水雄蟹组和淡水雄蟹组。结果表明,(1)各组河蟹的成活率均在80%左右,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第15天、30天和45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淡水雌蟹组(P<0.05),低盐度海水雄蟹组的性腺指数也略高于淡水雄蟹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实验第30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肝胰腺指数显著低于淡水雌蟹组(P<0.05),其余采样时间两组雌体间或两组雄体间的肝胰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两组雌体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4)实验第45天,低盐度海水雌蟹组和雄蟹组实验个体全部能够交配,有66.7%的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个体交配后2 d内产卵,淡水雄蟹组有部分个体在低盐度海水中有发情行为;(5)低盐度海水组,雌蟹产卵后和雄蟹交配后的性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肝胰腺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亲体资源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依据1989-1999年间的连续监测数据表明,长江河蟹平均壳长58mm;平均壳宽63mm;平均体重131g,雌雄性比为1:0.92,汛期高峰10月4日-10月19日;河口段为11月下旬,资源急剧衰退,南京以上江段亲蟹蟹汛已消失,本文对长江亲蟹的捕捞现状,生殖洄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河蟹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溪蟹的采集、饲养、观察及标本制作焦广生(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276800)我国生物课本中多以河蟹为甲壳纲代表动物。河蟹虽形体较大,但价格昂贵,因而在很多地方很难用河蟹进行教学。澳蟹体较小,但种类多,分布广(除新疆、青海、内蒙及东北外均有分布),易采集和...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鲨鱼和鳐鱼这两种软骨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但近年来,在广西南宁的左江,发现一种“鳐鱼”,当地人称之为“左江(鱼甫)鱼”。经科学家鉴定,它是鲨鱼的近亲,鳐鱼的族弟。它的正式学名叫赤红(Dasyatis akajei),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鳐目、虹科、(鱼工)属,也是一种软骨鱼类,但却生活在左江的淡水中。为何(鱼工)属的鱼类都生活在海洋中,唯有赤(鱼工)却在淡水中生活呢?有些人曾提出:这种鱼是否和某些溯河性的海洋鱼类(如鲥鱼)一样,从南海溯珠江而上,来到了广西南宁的左江进行生殖洄游,继而残留下来。这种推理是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于溯江生长、降海繁殖的洄游性甲壳类。受精卵孵化后经溞状幼体、大眼幼体,而成幼蟹,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幼蟹溯江而上,进入河川、湖泊和池塘等淡水水域栖息生长。 研究河蟹的生物学规律,是河蟹资源增殖的客观根据。以往对河蟹幼蟹的溯江生态研究尚少,作者于1981—1982年,在长江的芜湖江段,对幼蟹的溯江生态进行多方面调查,现将芜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densis)俗称河蟹、螃蟹等,是降海洄游型甲壳类动物,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长江中、下游江段及其干流蟹资源尤为丰富。河蟹经济价值高,肉味鲜美,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上等佳肴。长江口崇明岛附近的咸淡水交界处及其附近水域是河蟹交配繁殖场所,也是蟹苗的主要产地。当六十年代末河蟹产量显著下降时,人们便开始从自然界捕捞蟹苗,人工放养。七十年代初,崇明地区便列为河蟹产苗地,全国每年有20多个省市到该地捕捞、采购。但自然界蟹苗种群数量年变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蟹苗产量显著下降。1982年蟹苗数量甚少,1984年蟹苗未发,严重影响了各地的放养,引起有关方  相似文献   

9.
两栖纲动物有海生的吗?答:有。常见的两栖动物都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有一种海蛙,也称食蟹蛙,生活在沿海咸水或半咸水地带,以红树林地带最多。白天隐伏在洞里或红树林根系间,傍晚爬到海滩上捕食小蟹、虾、螺类。体长约7cm,背深绿色或检褐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块,...  相似文献   

10.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1、外部形态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毛蟹、螃蟹、大闸蟹,是一种全身被一层坚韧甲壳的高等甲壳类动物。在河蟹的头胸部两侧,左右对称着生五对胸足。第一对特别发达,称螯足。其余四对胸足结构相同,均称步足。由于河蟹经常依靠强壮的步足在水底爬行,与其相关的腹部及腹部附肢就随之退化,成一薄片,卷贴于头胸部之下,称为蟹脐。在幼蟹阶段,雌雄个体的腹部均为狭长形。但随着生长,雌蟹腹部渐呈圆形,雄蟹渐呈狭长的三角形。前者称团脐,后者称尖脐,这  相似文献   

11.
将人工复制发病的河蟹(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离心上清经聚乙二醇(PEG6000)沉淀,再经分子筛层析,分部收集分别测定256-300nm的吸光值,各收集峰用PEG20000,于4℃浓缩,制作负染标本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第一峰浓缩液中存在大量球状病毒颗粒,大小50-100nm。用纯化的病毒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接种石蟹(锯齿华溪蟹)发生“颤抖病”,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显示感染石蟹较对照石蟹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的感染及分布概况。调查结果表明自治州所属六县两市有8种淡水蟹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流行区的致病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或四川并殖吸虫。查明了3科3属8种(其中2个亚种)淡水蟹携带肺吸虫囊蚴情况,在调查的8种淡水蟹中,圆顶华溪蟹方肢亚种、锯齿华溪蟹叉肢亚种在国内首次发现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鲤、鳜、斑点叉尾、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鲇和乌鳢作为捕食者,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作为猎物,在室内水泥池(2.4 m3)进行捕食试验。以日捕获率和日摄食率为指标,评估这些鱼类对幼蟹的捕食作用和危害程度,为提高湖泊幼蟹放流效果、建立蟹—鱼复合的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幼蟹完全暴露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至少9次)重复的试验(短期1d和长期7d),鳜对不同大小的硬壳和软壳(刚蜕壳的)幼蟹没有任何捕食作用;黄颡鱼对硬壳和软壳幼蟹也没有捕食作用,但还需做进一步观察;虽然鲤、瓦氏黄颡鱼对硬壳蟹的捕获率低,但对软壳的幼蟹有较大的危害性,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070%、0.012%;大口鲇、斑点叉尾、乌鳢对幼蟹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122%、0.188%和0.28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建议:(1)在池塘和湖泊河蟹养殖中,完全可以将鳜作为套养或混养对象,以期提高养殖效益;(2)在河蟹放养的湖泊,需要抑制乌鳢和大口鲇种群,适当减少鲤和瓦氏黄颡鱼丰度,以期减少这些鱼类的捕食作用,提高幼蟹存活率;(3)在河蟹养殖池塘,不能放养乌鳢、大口鲇、斑点叉尾、瓦氏黄颡鱼和鲤。  相似文献   

14.
早熟河蟹的养殖生态学及其渔业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池塘育成的早熟河蟹(即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放养于湖汊,其群体越冬成活率为11%。在第二年养殖期间,早熟河蟹不脱壳,体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对鱼肉的日摄食率最高为1.2%,个体不断死亡,至7月中旬,群体全部死完。从当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7月上旬,早熟河蟹成活率曲线公式为:Y=1.09exp(-0018t)[Y:成活率(%),t:时间(d)]。本文还通过对围栏湖汊和扁担塘早熟河蟹逐月跟踪采样、对同龄的末成熟与成熟河蟹的行为及离水成活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作者认为,草型湖泊中早熟河蟹没有养殖价值,但若在第二年四月份以前将早熟河蟹全部起捕,当商品蟹出售,仍有一定的渔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微茎类吸虫的囊蚴及成虫广泛寄生于咸、淡水领域的甲壳类及各种动物体内,广东及广西等地虫种很丰富。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高原,位处边境,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地形复杂,甲壳类及动物种类繁多。但过去有关微茎类吸虫仅钟惠澜等,1975论及当地淡水蟹体内有微茎类吸虫囊蚴寄生,但未有进一步作动物饲喂感染或体外培养以获得成虫。故云南省有关该类虫种的材料极贫乏。作者近年曾到云南省进行调查采集,初步整理出微茎科吸虫中两个属内的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蟹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由于河蟹肉质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使目前农村在河蟹养殖方面不断的扩大规模,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河蟹养殖中,不同的生产时期内具有不同的需求,如蟹池环境、生态环境、蟹苗放养、水质等都是养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所以需要针对河蟹的养殖技术进行进行分析,从而加快河蟹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生产出优质的河蟹使养殖的效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方蟹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蟹科(Grapsidae)包括一些头胸甲呈方形,额缘较宽而眼柄较短的蟹类。这个类群的蟹类绝大部分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地区,如岩滩石缝中,泥涂的洞穴里,有些可以生活在江湾、河口的咸淡水区,甚至进入到纯淡水中,少数种类则分布离海岸有相当距离的潮湿处、沼泽区营半陆生生活,部分生活在海洋中的个体也都是在水草里或堆积物中活动,个别属的种类如漂泊蟹(Planes)、弓蟹(Varuna)习惯于生活在大洋中漂浮物体上,适应了漂浮性生活。可见方蟹科里不同种的生境及习性的变异很大,适应幅度较为广  相似文献   

18.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级感染至12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窦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金生  刘安西  杜育哲  顾景龄 《动物学报》2001,47(1):27-31,T003,T004
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养殖河蟹 1龄蟹种、早熟蟹种和 2龄成蟹窦腺的形态结构和神经分泌物质释放方式。河蟹窦腺位于眼柄视神经节内髓与终髓交界处背侧 ,活体为乳白色 ,扁球状 ,大小约为 0 5 5mm×0 45mm× 0 2 3mm。窦腺呈囊状 ,腺体壁由膨大的神经分泌细胞末梢和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末梢内充满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形态和电子致密度等特征 ,区分出 6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分泌末梢。河蟹窦腺中的神经分泌物质以胞吐作用方式释放 ,一些现象表明 ,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分泌颗粒的释放。 1龄蟹种、早熟蟹种和 2龄成蟹窦腺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异 ,但神经激素颗粒释放情况明显不同 ,从形态结构上证实了窦腺对养殖河蟹性腺发育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温影响幼蟹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一些进行人工放流增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湖泊中,河蟹的产量占全湖水产品总产的39.5%。继内陆水域河蟹人工放流获得成功之后,各地又进行了池塘养蟹的尝试。我省1987年池塘养蟹面积达567ha,大水面放养河蟹6.87×10~4ha,成蟹总产达1662t。因此,进一步开展河蟹生态学的研究,对发展我国河蟹养殖业或合理制订河蟹自然种群的繁殖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许步劭等(1980)、赵乃刚(1980)曾对河蟹的人工繁殖和蚤状幼体的发育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