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输血的一个主要危险是输入传染性疾病。虽然由输血传播的传染因子数量很多,但在大量接受者中只有一些给带来问题,成为要求在献血时进行筛选试验的根据。有400多种不同的病毒可以传染给人,并引起广泛的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现象。在病毒间引起隐性的亚临床的和临床经过的频率显著不同。原发感染和机会性感染的复活是免疫抑制病人症状严重的重要原因。除了充分的选择献血者和进行预防性筛选以外,有几种病毒灭活技术对生产  相似文献   

2.
输血相关HIV感染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有效的HIV检测能够控制输血传播HIV,阻断其传播途径,同时有助于确保临床输血安全.输血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技术包括抗原、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抗体检测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为主要方法,辅以P24抗原和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以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传播的残余危险度.而输血相关艾滋病的实际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人群中感染人数的比例和献血者筛检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由大量混合的健康人血浆经不同方法提取的含多种抗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支原体抗体的可供静脉注射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制品,它含有正常人血浆的各种IgG亚类。对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是一种理想的药品。由于生产工艺各种各样,质量控制尤显得重要。 一、把好血源质量关 血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所以,把好血源质量非常重要。献血者必须先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严格的体检和化验,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者才能献血,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制订了详细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为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需要对疟疾采取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应加快消除疟疾和最终消灭疟疾的步伐。为实现消灭疟疾这个目标,旨在打破寄生虫传播循环、防止疟疾复发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因此,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被视作重要的疟疾治疗手段,包括阻断人蚊传播的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VIMT),该疫苗针对的是寄生虫的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或者说是蚊子体内阶段(SSM-VIMT)。在过去的几年中,当疟疾研究领域开始着手于  相似文献   

5.
献血者每次献血时所填的《无偿献血登记表》,是其参加无偿献血的最原始资料。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献血记录资料必须完整,原始记录至少要保存十年[1]。现实工作中,经常有献血者因为字迹潦草、身份证号码填错等,而影响到了献血者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为此,我们以微软的Visual Basic 6.0为工具开发了一套无偿献血登记表自动打印系统,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通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将献血者的的身份信息读进电脑,同时自动连接血站信息系统,搜索血站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自动判定能否献血,年龄和上次献血情况符合条件的,自动打印出无偿献血登记表,系统使用后,受到广大献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现将系统程序的编写要点和主要功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大为 《蛇志》2013,(4):461-462
《献血法》在我国实施以来,采供血机构发展迅速,目前无偿献血事业已逐步从快到好、由粗到细地进入深层次的调整和提高。其中,血检信息的反馈作为献血后服务的重要一环,已经开始为业内所关注。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服务,以动员和保留更多的固定献血者,如何在反馈中确保献血者的隐私,如何避免献血者的误解以及产生纠纷,作者现就献血后检测信息的反馈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人红细胞(RBC)替代SCID小鼠自身血循环红细胞而建立的人化小鼠模型,即hu-RBC-SCID模式小鼠,分离并鉴定献血者中隐性人巴贝斯虫病原的感染,确定输血患者的感染来源.方法去除NOD/shi-scid小鼠自身血循环红细胞,辅以肌肉注射兔抗小鼠血红蛋白生成素血清和大鼠抗小鼠RBC单克隆抗体,用人O型红细胞注入NOD/shi-scid小鼠血循环中,建成hu-RBC-SCID模式小鼠,接种献血者的RBC.结果接种献血者的RBC的hu-RBC-SCID模式小鼠的RBC中,出现巴贝斯原虫,并大量增殖,最高达到40%,经形态学、PCR等方法鉴定病原为 Babesia microti 样原虫,与患者的一致.结论 hu-RBC-SCID模式小鼠证实,患者确因输血感染;hu-RBC-SCID模式小鼠是人巴贝斯原虫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冯时青 《蛇志》2013,25(2):144-145
目的 分析浦北县无偿献血者招募困难的原因,为当地发展无偿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浦北县健康适龄人群不愿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并进行分析.结果 不愿参加无偿献血的3个主要原因:(1)担心影响健康(36.3%);(2)对无偿献血有偿使用的制度困惑,担心血液被牟利(28.6%);(3)献血者利益保障难(20.8%).结论 针对不同原因,开展相应知识及政策的宣传,扩大献血者队伍,以保证临床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9.
<正> 1985年报道检测带有抗-HIV抗体的献血者的试验对地区输血中心县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大的输血中心,如伯明输,每年有200000多份血样需要筛选。在许多输血病毒学部门也是如此,使用酶标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进行试验。然而,英国Dartford  相似文献   

10.
对134名献血者的血浆牛磺酸(TAU)含量进行了测定,其平均值为(2.23±0.63)mg/100ml。实验表明:多次与首次献血者之间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血浆TAU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血型献血者之间的血浆TAU含量存在着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然而抗生素在人类医学及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催生了细菌耐药性在环境中的快速扩散和传播,特别是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更是促进了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健康及食品与环境安全,相关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利用组学及合成生物学等方法挖掘并合成新型抗生素;利用高通量技术等系统分析环境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新的传播途径及产生的新耐药机制;减抗、替抗及控制耐药基因的策略及其相关工艺。因此,在全面认识耐药基因在环境中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如何绿色高效地切断传播途径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在细菌水平上阐述了抗生素的研发历程、耐药性的发展及控制策略,从而为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朊病毒与血液制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疯牛病是对牛海绵伏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的简称,是一种慢性、具有传染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英国于1985年4月首先发现该病,并于1986年11月定名为BSE,此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Jakob,Disease CJD)和羊痒病(Scrapie)相似,因此,被认为与朊病毒(Prion)有关,亦称为朊病毒病,其传播途径与潜伏CJD的献血者的血液和血浆是否关联,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朊病毒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危害和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和婴儿携带状态的发展是常见的,但在不同人种中发生频率不同。亚州人中围产期传播是普遍的,但白种人发生的频率要少得多。决定母婴传播的因素仅有部份的了解,但有两个最好的传播预兆指标,即母亲的e—抗原(HBeAg)的存在和HBsAg的总量。  相似文献   

15.
炭疽与炭疽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物学的角度,就炭疽与炭疽杆菌的生物学特点,病原学,致病性与症状类型,传播;免疫性,诊断;预防和治疗作了综述评述。  相似文献   

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肝素酶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微创的血清肝素酶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定量检测方法,并对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肝素酶进行比较,初步探讨血清肝素酶水平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鼠抗人肝素酶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肝素酶多克隆抗体,建立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检测健康献血者和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肝素酶水平。结果:组内数据稳定,可重复;肿瘤患者血清中肝素酶D450nm值高于健康献血者。结论:所建立的血清肝素酶ELISA检测方法灵敏、高效,可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一种由动物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RAS-CoV-2)感染所致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急速传播,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快速、准确的诊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疫苗的研发对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研究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开发、研制快速准确的诊断试剂,治疗方案和疫苗,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基于各种检测平台的诊断试剂已在临床实验室应用,多种治疗方案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快速准确的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是COVID-19临床治疗及有效控制病毒传染的两大重要支撑。虽然在多种类型的样本中均检测出了新冠病毒,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样本尤其是鼻咽拭子依旧是目前检测最多的样本类型。随着疫情的发展,大量的基于核酸扩增的分子检测试剂和基于抗原或抗体的快速检测试剂已被研发并商业化获批。目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依旧是新冠病毒检测最常用的和被认为是“金标准”的方法。虽然较多标签外用药药物和同情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或改善,但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在研究中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主要有:灭活或减毒病毒疫苗、基于蛋白质的疫苗、载体疫苗及DNA和RNA疫苗等。在全球,已有47个疫苗进入临床评估阶段,其中,10个疫苗处于临床Ⅲ期试验。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的实验室诊断、治疗方案及疫苗研制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AD主要两个病理特征是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β淀粉样蛋白组成的Aβ斑块。Tau蛋白是目前研究AD机制和防治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Tau蛋白的寡聚体形式被认为是最具神经毒性的,并且其能在神经元之间传播,诱导胞内的正常tau蛋白聚集。本综述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tau寡聚体的制备手段、形成机理、神经毒性、传播机制以及治疗前景等方面做了系统总结和讨论,为人们深入认识tau寡聚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寇秀颖  张峰  吴诗  陈玲  张菊梅  吴清平 《微生物学报》2022,62(11):4305-4323
葡萄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及食源性致病菌,可在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及运输过程中污染食品,引起人体多种严重感染,其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威胁。葡萄球菌中cfr (chloramphenicol-florfenicol resistance)基因编码的甲基转移酶,可引起细菌核糖体RNA的甲基化,从而阻碍或减弱多种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生素与肽基转移酶活性中心(peptidyl transferase center,PTC)的结合,导致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表型的出现。噁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是继万古霉素后治疗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所致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cfr基因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利奈唑胺耐药性的传播。cfr基因广泛分布于多种致病性葡萄球菌中,cfr基因与各类型可转移元件(质粒、转座子和整合相关元件等)密切关联的遗传环境是其广泛传播的结构基础。在cfr基因水平传播的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葡萄球菌作为中间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致病性葡萄球菌中cfr基因的分布状况、耐药机制、遗传环境、传播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控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传播提供参考,以遏制多重耐药菌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20.
<正>分别使用FⅧ和FⅨ是治疗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标准疗法。但与输血浆组分物特别是输凝血因子浓缩物相关的一个不好解决的严重问题是;传播人类致病性病毒。该情况是由血友病人中诱发高感染率(50-90%)的AIDS病毒反映出来的。不仅AIDS能由输血液制品传播,血清性肝炎(乙肝)长期来一直被认为是与输血危险相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还遇到一种新型的血清性肝炎一即所谓NANBH。后者只能用象转氨酶(ALT,AST)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