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千里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千里香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里香脂素(1)、8-去甲基川陈皮素(2)、ficusal(3)、lariciresinol-4′-monomethy ether(4)、(±)-5′-methoxy-4′-O-methyllariciresinol(5)、diospyrosin(6)、(-)-9′-O-E-feruloyl-lyoniresinol(7)、7-O-methylphellodenol-B(8)、欧芹烯酮酚甲醚(9)、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酮(10)、4′-羟基-5,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6,7,3′,4′-四甲氧基二氢黄酮(12)、4′-羟基-5,7,3′-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3)、5,7,3′,4′,5′-五甲氧基二氢黄酮(14)、2′,4-二羟基-3′,4′,6′-三甲氧基查尔酮(15)、2′,3-二羟基-4,4′,6′-三甲氧基查尔酮(16)、楝叶吴萸素B(17)、2′-羟基-3,4,5,4′,6′-五甲氧基查尔酮(18)、2′-羟基-3,4,4′,6′-四甲氧基查尔酮(19)、5,8-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20)、3′-羟基-5,6,7,8,4′,5′-六甲氧基黄酮(21)、5,3′,5′-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2)、5,7,3′-三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23)、3′-羟基-5,6,7,4′-四甲氧基黄酮(24)、5,7,3′,4′,5′-五甲氧基黄酮(25)、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26),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8、10~13、15、16、20~24为首次从九里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千里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苦槛蓝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 A.Gray)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技术从苦槛蓝叶片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桔皮素(1)、甜橙素(2)、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3)、4′,5,7,8-四甲氧基黄酮(4)、去甲基川陈皮素(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3′,4′,5,6,7,8-六甲氧基黄酮(7)、二氢山柰酚(8)、木犀草素(9)、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10)和芹黄素(11)。除化合物9之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槛蓝叶片中分离得到。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2,8和9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这为苦槛蓝叶片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艾纳香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DC.)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7-二羟基-3,3′,4′-三甲氧基黄酮(1),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2),4,2′,4′-三羟基双氢查尔酮(3),儿茶素(4),阿亚黄素(5),davidioside(6),二氢槲皮素-7,4′-二甲醚(7),艾纳香素(8),二氢槲皮素-4′-甲醚(9),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0),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其中化合物1和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艾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商路素(1),花椒油素(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3),5,7-二羟基色原酮(4),金丝桃苷(5),异槲皮苷(6),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槲皮素(8),槲皮素-3′-甲氧基-3-O-β-D-半乳吡喃糖苷(9),4′,5,7-三羟基-3,3′-二甲氧基黄酮(10),3,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11),木犀草素(12).其中,化合物3-7和9- 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酸豆外果皮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酸豆(Tamarindus indica Linn.)外果皮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和纯化得到18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它们进行鉴定,分别为木犀草素(1)、7,3′,4′-三羟基黄酮(2)、芹菜素(3)、7,4′-二羟基黄酮(4)、7,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5)、紫云英苷(6)、槲皮素(7)、山柰酚(8)、金合欢素(9)、圣草酚(10)、柚皮素(11)、紫铆素(12)、二氢山柰酚(13)、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4)、5,6,7,4′-四羟基二氢黄酮(15)、3,5,7,3′,5′-五羟基二氢黄酮醇(16)、儿茶素(17)、表儿茶素(18)。10个化合物(2、4~6、9、11、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ORAC法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酸豆外果皮的4份萃取物及9个化合物(1、2、7~10、12、13、17)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白叶香茶菜中的紫罗兰酮衍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叶香茶菜Isodon leucophyllus(Dunn)Kudo地上部分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紫罗兰酮类化合物和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IR,UV,MS,NMR波谱数据分析,其结构分别确定为:13—羧基布卢姆醇C(1),5,7,3′,4′—四甲氧基黄酮(2),线蓟素(3),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4),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酮(5),异甜橙素(6)和异槲皮素(7)。其中,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艾纳香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3′,4′-三甲基槲皮素(1)、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甲醚(3)、鼠李素(4)、(2R,3R)-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5)、(2R,3R)-二氢槲皮素-7-甲醚(6)、槲皮素(7)、木犀草素(8)、圣草酚(9)、异半皮桉苷(10)、异槲皮苷(11)、3-甲氧基槲皮素(12)、熊果酸(13)、熊果酸内酯(14)、过氧麦角甾醇(15)、2-羟基-4,6-二甲氧基苯乙酮(16)、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17)、丹参素甲酯(18)。其中化合物10、14和18为首次从艾纳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植物艾纳香中分离得到。分别运用DPPH法及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发现化合物3~5、7~12、18有着较强的抗氧化性,化合物7、13、14、16、17有一定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活性。  相似文献   

8.
肾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肾茶 (Clerodendranthusspicatus)的地上部分共分离了 19个化合物 ,分别被鉴定为 5 羟基 7,3′ ,4′ 三甲氧基黄酮 (1) ,鼠尾草素 (2 ) ,5 羟基 6 ,7,3′ ,4′ 四甲氧基黄酮 (3) ,泽兰黄素 (4 ) ,3′ 羟基 5 ,7,8,4′ 四甲氧基黄酮 (5 ) ,异橙黄酮 (6 ) ,黄芪苷 (7) ,异槲皮素 (8) ,咖啡酸 (9) ,对 -羟基苯甲醛 (10 ) ,对 -羟基苯甲酸 (11) ,原儿茶醛 (12 ) ,原儿茶酸 (13) ,3,4 二羟基苯酰甲醇 (14 ) ,迷迭香酸 (15 ) ,迷迭香酸乙酯 (16 ) ,秦皮乙素(17) ,neoorthosipholA (18)和β 谷甾醇 (19)。迷迭香酸和其它酚性化合物可能与该植物的抗菌、消炎的药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民间药用植物山敲骨(Pseuderanthemum latifolim(vahl)B.Hansen)的茎叶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尿囊素(allantoin,1),7,4′-二羟基黄酮(7,4-′dihydroxyflavone,2),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7-methoxyflavone,3),5,6-二羟基-3′,4′,7,8-四甲氧基黄酮(5,6-dihydroxy-3′,4′,7,8-tetramethoxyflavone,4),sitoindosideΙ(5),antirrinoside(6),stigmasterol(7),stigmasterol-3β-O-glucopyranoside(8)。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果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果壳中的化学成分,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α-菠菜甾醇(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R)-de-O-metillasiodiplodin(3)、4′,5,7-三羟基二氢黄酮(4)、大黄素(5)、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6)、ω-羟基大黄素(7)、macrophorin A(8)、negunfurol(9)、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10)。化合物1~9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9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 7, 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3, 5, 7,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2)、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3)、木犀草素(4)、山奈酚(5)、鼠李黄素(6)、5, 7-二羟基二氢黄酮(7)、7, 4?-二羟基二氢黄酮(8)、5, 7, 3?, 4?-四羟基二氢黄酮(9)、5-O-乙酰基-3, 7, 3?, 4?-四羟基二氢黄酮(10)和7-甲氧基香橙素(11)。除化合物4711之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槛蓝叶中分离得到。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表明化合物47~911对荔枝霜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人工诱导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所产血竭的化学成分,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socotrin-4?-ol(1)、homoisosocotrin-4?-ol(2)、(E)-3-(3,4-dihydroxybenzylidene)-7-hydroxy-chroman-4-one(3)、5-hydroxy-7-methoxy-3-(4?-hydroxybenzyl)-4-chromanone (4)、3-去氧苏木查耳酮(5)、苏木查耳酮(6)、7,4?-二羟基黄酮(7)、7,4?-二羟基-8-甲基黄酮(8)、丁香树脂醇(9)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人工诱导海南龙血树所产血竭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为首次从血竭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8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黄皮种子中的酰胺类生物碱及其杀线虫活性,运用多种色谱学及波谱学方法分离并鉴定了10个酰胺类生物碱,分别为:N-甲基桂皮酰胺(1),clausenalansamide A(2),3-dehydroxy-3-methoxyl-clausenalansamide A(3),clausenalansamide B(4),黄皮新肉桂酰胺B(5),N-(2-苯乙基)肉桂酰胺(6),2′-dehydroxy-2′-oxo-clausenalansamide B(7),lansamide-7(8),homoclausenamide(9),1,5-dihydro-5-hydroxy-1-methyl-3,5-diphenyl-2H-pyrrol-2-one(10)。其中,化合物3,7,10为新天然产物。首次对黄皮种子中的酰胺类生物碱2~8进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发现所测化合物均有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3,5和8有较强的致死活性,且均优于阳性对照除线磷,可为相关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的化学成分,从其所产沉香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6,8-羟基-2-(2-苯乙基)色酮(1),6,8-二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rel-(1a R,2R,3R,7b S)-1a,2,3,7b-tetrahydro-2,3-dihydroxy-5-(2-phenylethyl)-7H-oxireno[f][1]benzopyran-7-one(3),rel-(1a R,2R,3R,7b S)-1a,2,3,7b-tetrahydro-2,3-dihydroxy-[2-(4-methoxyphenyl)-ethyl]-7H-oxireno[f][1]benzopyran-7-one(4),rel-(1a R,2R,3R,7b S)-1a,2,3,7b-tetrahydro-2,3-dihydroxy-5-[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7H-oxireno[f][1]benzopyran-7-one(5),oxidoagarochromone B(6),oxidoagarochromone C(7),(5S,6R,7S,8R)-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5,6,7,8-tetrahydroxy-5,6,7,8-tetrahydrochromone(8),6,7-cis-dihydroxy-2-(2-phenylethyl)-5,6,7,8-tetrahydrochromone(9),N-trans-feruloyltyramine(10)。化合物3~5和8~10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7,9和10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4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均具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和3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也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其全草乙醇提取液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鼓槌石斛素(1)、2′,4′-二羟基查尔酮(2)、2,5,7-三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4,7-二羟基-2,3-二甲氧基-9,10-二氢菲(4)、2,5-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5)、2,7-二羟基-3,4,6-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E)松柏醛(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酯(8)、对羟基苯丙酸甲酯(9)和十二元内环酯(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石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7和10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薏苡(Coixlachryma-jobi)糠壳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1)、香豆酸甲酯(2)、2-羟乙基-香豆酸酯(3)、咖啡酸甲酯(4)、阿魏酸甲酯(5)、(E)-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6)、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7)、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8)、对羟基苯甲酸(9)、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0)、1,3,5-三甲氧基苯(11)、methyl (3-hydroxy-2-oxo-2,3-dihydroindol-3-yl)-acetate (12)、尿囊素(13)、2-(2-羟乙基)-3-甲基反丁烯二酸(14)和油酸(15),其中化合物3、7、12、13和14为首次从薏苡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9、10和11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南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石斛(Dendrobium hainanense Rolfe)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技术从海南石斛茎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对苯醌(1)、(+)-dehydrovomifoliol(2)、blumenol A(3)、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4)、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5)、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6)、3-羟基-2,4,7-三甲氧基-9,10-二氢菲(7)、3-羟基-2,4,7-三甲氧基菲(8)、3,4,7-三羟基-2-甲氧基菲(9)、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10)、(+)-lyoniresinol(11)、丁香脂素(12)、denchrysan A(13)和nobilone(14)。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石斛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6、8~9、11和14对乙酰胆碱酯酶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果皮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黄皮果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为:lansine(1)、3-甲酰基咔唑(2)、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3)、6-甲氧基咔唑-3-羧酸甲酯(4)、(6R,7E,9S)-9-羟基-4,7-巨豆二烯-3-酮(5)、7-羟基香豆素(6)、8-羟基呋喃香豆素(7)、辛黄皮酰胺(8)、对羟基肉桂酸甲酯(9)和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的碳谱数据是首次报道。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3、6、7和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黄皮这一药食两用的水果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 How)藤茎和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技术,从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丽槐素(1)、美迪紫檀素(2)、大黄素(3)、松脂醇(4)、(6R,9R)9-hydroxy-4-megastigmen-3-one(5)、2-methoxygliricidol(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抑菌、细胞毒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对部分肿瘤细胞株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v)有明显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