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所伍焯田先生赠予采自四川乐山的浮游生物标本一瓶,经镜检,发现一种伊兰猛水蚤,在我国尚未记载过,在国外除新种产地外,也未再见他处报道,可能是一种稀见的桡足类。现绘图描述于下。中型伊兰猛水蚤Elaphoidella intermedia Chappuis,1931,中图新纪录。雌性体长0.57毫米。体呈圆柱形。头胸部各节后缘的背面光滑无齿。生殖节由两节愈合而成,两侧节痕不显著,两侧的后缘具小刺,其后的两腹节后侧角及腹面均具小刺,但腹面的刺较小。肛门板侧面观呈角状突出,其末端约抵尾叉的中部,背面观为一弧形透明膜,具密致的放射状条纹,末缘呈锯齿状。尾叉两…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浮游生物生态调查工作中,采获舌镖水蚤属的两个新种,现予描述。有关的生态学资料将在今后继续发表。 近亲舌镖水蚤Ligulodiaptomus affinis,新种(图1—9) 雌体特征:体长1.46—1.84毫米。第四、五胸节中部愈合,第五胸节两后侧角扩展,角顶及后缘各有小刺。腹部分三节。生殖节的前半部向两侧扩展,右侧突起较尖,顶端有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凯  李坤明  洋雯  李敏  吕德亮  林强 《生态科学》2015,34(6):105-110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 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水蚤种群密度优势明显(P<0.01), 更适合北方室内养殖, 盐度可能起主要作用; 水体亚硝态氮最为重要, 在桡足类种群的快速增长期, 其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水体磷酸盐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可持续培养, 换水量不要超过水体总量的1/3; 本研究所采用复合饲料和养殖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北方室内大规模、高密度和可持续养殖。  相似文献   

5.
黄明显 《四川动物》1991,10(2):12-14
1987年采白海南省琼海县的大量台湾复镖水蚤,经观察发现与定名人菊池(Kikuchi,1936)的描述主要有如下差异和补充:1、雄性生殖节左缘不仅隆起且分成两叶,右尾叉近基部腹侧有一距状刺;第5右胸足第二基节长度大于宽度,节中部有一圆形突起,背面有一长舌状突起;3、外肢第2节的侧刺在中部成直角弯曲;4、左足外肢第1节近末缘有一球形突起,上有细刚毛,第2节内缘有一片状突起,末端有一列小锯齿。还增补了此种复镖水蚤的一些生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的高起始致死温度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4月研究了亚热带海域近海种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 Giesbrecht)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热冲击15、30、45 min后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24-h UILT50).结果表明:(1)在相同驯化温度下,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24-h UILT50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在相同暴露时间下,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24-h UILT50随驯化温度的上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种升高的趋势会随驯化温度的上升而变缓,且趋于一固定值后不再上升;(3)中华哲水蚤在暴露时间为15、30、45 min的24 h最高起始致死温度(ultimate 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24-h UUILT50)分别为31.7、31.0、30.3℃,真刺唇角水蚤在暴露15、30、45 min时的24-h UUILT50分别为36.5、36.0、35.4℃;(4)在相同驯化温度和暴露时间条件下,真刺唇角水蚤对短期热冲击的耐受性显著强于中华哲水蚤.  相似文献   

7.
我国白蛉新记录—安氏白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白蛉(Phlebotomus andrejevi Shakirzjanova, 1953)系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phlebotomus)的一种。在国外分布于苏联中亚地区、阿富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1979年,我们首次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内采集到了这种白蛉,为我国白蛉种类的新记录。 该种白蛉除了具有副蛉亚属蛉种共同的基本特征外,雄蛉上抱器第一节的突出体(长:宽为2∶1)呈杵状,其顶端的刷状毛较密且略向两侧展开;上抱器第二节长与宽的比例为4∶1,顶端和亚顶端呈叉形,各有长毫1根,另有2根长毫分别位于该节中部和近基部1/3处(如图)。雌蛉的下颚须列式为1,(2,4),3,5。受精囊绝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科学院综考队采回的横断山区浮游生物标本中*,发现一种镖水蚤,为我国的首次纪录,现绘图描述并讨论如下。高原北镖水蚤Arctodiaptomus(Stenodiaptomus)altissimus altissimus Kiefer,1936中国新纪录雌性体长1.07—1.20毫米,体形粗壮(图1)。头胸部第四、五胸节愈合,但两侧尚有节痕;两后侧角不对称,左者肥大而右者窄小,皆向后扩展,而右者的顶尖部分指向右侧;两角的基部、角顶及内缘各有一刺。生殖节前半部两侧突出,右侧尤甚,故明显不对称,左右各具锐刺一枚;节的后缘表皮显著增厚(图2)。其后的一节很短,尚不及尾节长度之半。尾叉长度约…  相似文献   

9.
鲺类(argulids)在分类学上虽则也属於桡足类,但是由於它们的寄生性,所以在形态上和一般的桡足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第1对触角的末端形成强大的爪状鈎,第2小颚变成两个吸盘状的器官,头胸部扁平,有时在其腹面着生许多小刺,这些都可以使它攀附在寄主身上。它们的口器适於钻刺和吸吮,常以寄主的血液或粘液为食。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桡足类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桡足类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桡足类的数量分布与变动.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桡足类在整个长江河口区的平均数量相对不大,为76ind/m3,但却占同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95.61%;1999年丰水期桡足类平均数量为254ind/m3,占同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84.29%;2000年枯水期桡足类平均数量为97ind/m3,占同期浮游动物总数量的84.46%.从优势度看,1999、2000年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1999年丰水期主要优势种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则在枯、丰水期均为优势种.从种类数看,桡点类在1999年、2000年枯水期均为14种,1999年丰水期为枯水期的近2倍,达25种.对于长江河口主要桡足类而言,华哲水蚤的季节变化明显,适宜生活在盐度较低水域.虫肢歪水蚤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其适盐范围比华哲水蚤较宽、较高.真刺唇角水蚤的适盐范围与虫肢歪水蚤相似且更高一些,但该种在枯水期数量较少,丰水期数量较多,变化显著,更适宜在较高温时生长.火腿许水蚤适盐范围宽,能适应很大范围盐度变化,枯水期数量少,丰水期数量大,较高温度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1.
庄平  罗刚  张涛  章龙珍  刘健  冯广朋  侯俊利 《生态学报》2010,30(20):5544-5554
根据2004年6月至8月和2005年6月至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插网所获取的鱼类样本,对东滩水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和其它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食性、食物竞争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窄体舌鳎(Cynoglissus gracilis)为底栖生物食性;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游泳生物食性;刀鲚(Coilia ectene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浮游动物食性;鲻(Mygil cephalus)和鮻(Liza haematochiela)为腐屑(有机碎屑)食性。中华鲟幼鱼及6种主要经济鱼类食性按照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大小排列:中华鲟(IRI):鱼类端足类多毛类蟹类;窄体舌鳎(IRI):虾类瓣鳃类鱼类;中国花鲈(IRI):鱼类虾类等足类蟹类;刀鲚(IRI):糠虾类虾类桡足类鱼类;凤鲚(IRI):糠虾类桡足类虾类鱼类;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长江口崇明东滩中华鲟与6种经济鱼类饵料重叠系数显示,中华鲟与窄体舌鳎的饵料重叠系数达到了0.4,而与其余5种鱼类的饵料重叠系数均小于0.12。这表明窄体舌鳎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余5种鱼类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竞争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距蚤属Spuropsylla,新属 属征:中型蚤,与副角蚤属(Paraceras)接近(图1)。♂触角第一节不特别大,第二节的端鬃不特别长,不能达到棒节之半。下唇须5节,其末端至少可达到转节之半。后头鬃列较少,♂2列,♀1列。 中胸背板和腹部前几节背板在端小刺的背方有锯齿状的膜质边缘。后足胫节外侧只有1纵列鬃。♂后足第一跗节后下角有一根巨大的距形刺鬃(据此命属名);第二跗节约中部有一横切刻,并生着一横列鬃(图3)。  相似文献   

13.
我所于1963,1964两年先后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和北部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共采得浮游生物定性水样830号。经分析研究,共发现桡足类3目、4科、21属、39种,均系本自治区的新纪录(见表4),其中包括2新亚种(第7,36种)及1新组合(第37种),5种是我国新纪录(第6,15,21,35,38种),还有4种(第2,3,11和26种),我们已作过报导(1965a)。今将我们在本自治区所发现的全部桡足类作一完整报导。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种类记要,为了节省篇幅,除新发现的以及必须作补充说明的若干种类外,对一般种类和新纪录不再描述,参考文献的引用亦从略,第二部分简要讨论了新疆桡足类区系的特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湖南星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沟胫天牛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氏星天牛Anoplopphora(s.s.)chiangi Hua et Zhang新种(图1) 雌虫 体漆黑色有光泽,光裸。触角第2节,第3—11节基部及端部具蓝白色毛环。小盾片后缘被少量淡蓝色细绒毛。胫节中部背面及两侧,跗节(除第4节外)背面被淡蓝白色绒毛。头部刻点微小稀疏,眼后部分刻点较粗;额近方形,高略胜于宽,中沟细,伸达后头后缘;头顶深陷;复眼下叶近椭圆形,约为其下颊长的1.5倍。触角基瘤突出;触角1.5倍于长,柄节稍短于第4节,为第3节长的3/4。前胸背板横阔,前、后横沟明显,侧刺突钝,背面中央两侧各具一小突起,中央后方具一较宽大的突起,中央后部两侧散布少数刻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分2个航次采集珠江口桂山岛海域表层沉积物,首次研究珠江口海域桡足类的休眠卵潜在补充量。结果显示:该海域桡足类休眠卵呈不均匀分布,2011年7月沉积物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1.7×105—1.0×107卵/m3之间,平均值为2.1×106卵/m3;2012年8月沉积物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8.9×104—4.3×106卵/m3之间。呈现防波堤外深水区防波堤内养殖区防波堤外浅水区的分布格局。统计分析显示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和沉积物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水深和沉积物含水量是影响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的重要因素。休眠卵不同冷藏时间萌发结果发现:萌发持续时间介于10—36d之间,休眠卵萌发类型均为同步萌发型。萌发休眠卵种类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表明沉积物中休眠卵是上述两种桡足类水体种群的重要补充。筛绢网孔径50—200μm之间休眠卵萌发量占总萌发量的93%,表明采用50μm和200μm筛绢网来分离桡足类休眠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头鲻、鳆鲻的寄生动物 Ⅰ.汉沽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汉沽地区头鲻、(鱼夋)鲻的寄生动物共7种,其中单殖类吸虫1种、复殖类吸虫1种、线虫幼虫1种、棘头虫2种、寄生桡足类2种。对多刺四旋棘虫、新种Quadrigyrus polyspinosus进行了形态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采自新疆天池的挠足类一新种——天池北镖水蚤。新种与匈牙利的喜钠北镖水蚤最为相似,但有重要区别,例如新种雄体第一右触角第十四节有一短刺,两性第五胸足的构造也与喜钠北镖水蚤有重要区别等等(表1)。 根据新种雄体第一右触角的指状突起的特征,应归入杆镖水蚤亚属,但此触角第十四节中部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短刺。在北镖水蚤属中,此短刺被列为北镖水蚤亚属的特征。若据此将本新种归入北镖水蚤亚属,则雄体第一右触角末第三节的指状突起、第五胸足等重要特征都不相符。为此建议将杆镖水蚤亚属特征中关于雄体第一右触角第十四节的形态改为:大多无短刺,仅少数有几丁质突起或短刺。  相似文献   

18.
赫绒螨属(Hirstithrombium)系1940年Oudemans由倍绒螨属(Diplothrombium)中分立出,当时仅有澳赫绒螨(H.australiense)一种。Thor等(1947)给予以下鉴别特征:两对感器基均在头脊后部,纵向平行地排成两列,每列前后各有感器一个,生于各自的感器基中,别处还有硬刺一根位于其间。每侧有眼两只,离感器基很近。罗马尼亚Feider(1955)记述了此属的第二个种:诺赫绒螨(H.noemiae)。该种与澳赫绒螨不同的主要特征是:(1)感器基在头脊前部;(2)眼着生在前足体两侧边缘,离感区远。Andre(1958)并不同意澳赫绒螨与倍绒螨属分立,并又描述了马倍绒螨  相似文献   

19.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添加附着基与否对分叉小猛水蚤的种群密度的影响, 并同步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附着基并未达到增加桡足类种群密度的效果, 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水体三氮一磷的分析表明亚硝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均与桡足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氨氮浓度与桡足类种群密度间没有相关性, 这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现有养殖方法的可靠性。此外, 添加附着基养殖池中快速升高的亚硝氮含量可能抵消了附着基的积极作用, 因此, 后续相关研究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桡足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云南省的桡足类区系,迄今只有Brehm(1921,1923,1930)报导了昆明滇池,大理洱海和丽江等地的桡足类9种Chappuis(1936)报导了云南Yungning附近的猛水蚤3种。张玺与易伯鲁(1945)曾记载了昆明滇池的桡足类21种。萧之的(1950)曾叙述了大理洱海的桡足类5种。至于本省其他地区的桡足类尚无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