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食珍品无花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无花果,又名天生子、文仙果、映日果、密果、阿驲、阿驿、奶浆果等,为桑科植物。因雌雄异花,隐于囊状总花托内,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所以人们认为它是"不花而实",故命名为"无花果"。无花果从7月中旬开始,陆续到10月份成熟,皮薄无核,肉质松软,味道甘甜。《本草纲目》记载,五月内不花而实,实出枝间,状如木馒头,其内虚软。采以盐渍,压实令扁,日干充食。熟则紫色,软烂甘味如柿而无核也。无花果是一种古老的果树,在古希伯来经  相似文献   

2.
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都要开花、传粉、受精、结实。那么有一种叫“无花果”的植物,是不是例外,可以不开花就结出果实来呢?其实不然,无花果不仅有花而且还必须靠昆虫为它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把无花果新枝叶腋间的芽状物纵剖,就能看到无花果的花(单性花),既有雄花,也有雌花,它们共同着生在肥大壶状的囊壳里。这个囊壳十分发达,它是由总花托发育而成的,从外形看很象一个饱满的芽,因此看不到里面的花。果实的可食部分,实际上是由花托形成的,所以人们往往误认为是不开花而结果实。无花果一年开花两次。一次在春天(当年秋季结果);另一次在秋天(次年春后结果)。而以春天开花为主,自夏至秋可陆续采收果实。无花果的果实由总花托及其它花器官发育而成,是一种与梨、苹果类似的假果,呈扁圆形或卵形,黄白色或紫褐色,成熟后顶端开裂,肉质柔软,味甜,可生食或制果干、果酱、蜜饯等。果干可入药,有开胃止泄的功能,而且叶形美  相似文献   

3.
无花果(Ficus carica)是世界上驯化最早的果树之一,也是我国引入最早且现在仍在大规模种植的果树之一。新疆是我国无花果的最早种植地,也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规模化生产地,而阿图什地区又是新疆的无花果主产区。为明确现有无花果品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无花果应用传统知识,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对阿图什地区的无花果进行实地采集,走访调查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记录无花果的当地民间应用方式。结果显示阿图什地区栽培的无花果地方品种有:早熟无花果、黄无花果、小圆黄无花果及晚熟无花果等5个品种。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无花果的很多传统"民间处方",与其他植物配伍,在医药上有很多作用。此外,在庭园绿化上也大量应用无花果,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对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民间无花果传统利用进行调研,有利于深度开发无花果资源,也将对维吾尔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蕾  房用 《生命世界》2002,(1):24-25
无花果属桑科无花果属。本属植物约有600种以上,其中只有无花果一种具有经济栽培价值。国外以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美国(加州)和叙利亚等国栽培较多,我国在汉朝引入栽种无花果,在新疆西部、山东、江苏、浙江和两广等地分布较多。山东省荣成市港西镇马格村,家家利用庭院栽植无花果,户均仅此一项收入近千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花果村,该镇也已成为山东省无花果加工出口第一镇。无花果属喜光树种,适宜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对温度要求较严,-12℃时梢端受冻,-20℃至-22℃时,全株冻死。以年平均气温15℃,5…  相似文献   

5.
功能食品无花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花果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的果树之一。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墓室壁画上,就有这种果树的图形。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有谷物女神得墨特尔向世人推荐秋季结果的无花果的故事。在古罗马,有关于神圣的无花果树Ficus庇护了罗马缔造者的传说。因此分类学家在给无花果定名时,就以Ficus为其属名。它的种名则来自小亚细亚的古地名Caria,据说那里出产的无花果品种品质最佳。目前,无花果已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广泛栽培。无花果传入我国大约在一千多年以前,今已在适生地区普通栽培,尤以新疆南部栽培最盛。无花果(Ficuscarica…  相似文献   

6.
多糖作为无花果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极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无花果多糖在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化学结构组成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首次归纳了其在化妆品领域和载药系统中的应用,为无花果多糖在相关药品和化妆品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综合利用开发无花果多糖。  相似文献   

7.
无花果     
无花果(Ficus carica L.),别称映日果,它和葡萄等皆为很久以前就被引入栽培的果树植物。在距今2500年的古埃及的遗物中见有无花果的浮雕;据有的历史学者记载,远在公元前4600年的埃及已有无花果的栽培。由此可见无花果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栽培无花果的历史较短,相传唐、宋前始引入,约一千余年之久;正式记载仅见于本草,载有无花果“……能开胃止泄痢叶治五痔肿痛……”,可见最初栽培多以药用为目的。无花果原产小亚细亚,目前在印度西北及西部,阿富汗,伊朗和近东各国以及苏联南部各加盟共和国(如格鲁吉亚、搭吉克、鸟兹别克、阿塞拜疆等)的山区尚能找到野生无花  相似文献   

8.
【目的】无花果蜡蚧(半翅目:蚧科:蜡蚧属)是一种原产非洲的世界性害虫,2012年被发现入侵我国,此后再无系统性的调查报道。本研究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明确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对云南省15州(市)的67个县(区市)113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系统梳理了无花果蜡蚧的分布、寄主及一些生物学习性。【结果】截至2021年10月,无花果蜡蚧已在云南省10州(市)14县(区市)17个乡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共8科13属18种,11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包括无花果、杧果、油橄榄、椰子、油棕5种重要经济作物。棕榈科和桑科榕属植物受害种类较多,散尾葵为高发植物。无花果蜡蚧多在叶片正面和枝条上取食。随着龄期增加,有从叶片向枝条转移的习性。【结论】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呈零星分布,在滇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目前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无花果危害较重。其继续扩散的风险较高,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无花果叶中分离和筛选能发酵分解无花果叶及具有抑菌作用的共生菌。方法采用以无花果叶作为唯一碳源的富集培养方法,分离共生菌并分析发酵菌群的构成。同时,通过研磨法直接分离无花果叶内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平板滤纸片法进行菌株的抑菌活性分析。结果无花果叶发酵菌群由11种22株细菌构成,其中优势菌为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naejangsanensis)、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和副球菌(Paracoccus sp.)。没有获得发酵无花果叶的真菌菌群,只分离出1株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直接分离共获得无花果叶内生细菌8种14株和内生真菌3种9株。抑菌试验表明,来源于富集培养的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和产黄青霉菌以及来源于内生菌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枯草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指示菌有不同的抑菌作用,且它们的抑菌谱各不相同。泡囊短波单胞菌只在无花果叶中培养时才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短波单胞菌可能与无花果叶的发酵分解有关,泡囊短波单胞菌与无花果叶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因此,这2株菌可以作为无花果叶发酵的候选菌种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凯 《生命世界》1992,19(4):16-17
无花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无花果原产小亚细亚、地中海沿岸。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浮雕上的图案和古代希伯来经典上都有关于无花果的记载。据初步考证,无花果在公元400年左右传入我国。在《农政全书》、《酉阳杂俎》、《救荒本草》等古书上都有记载。我国新疆、江苏等地有成片栽培。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河南、甘肃、上海等省市都有一些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所谓“无花果”——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的已干燥了的果实。这一树木的简单特性是很令人惊奇的。在索厅疗养地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休息的人带着好奇的眼光观察那些具有美丽花纹的叶子并生长在墙壁上的巨大的树。不知在什么时候无花果的种子落进了墙缝里,并生了根。如果任何其他树木的种子很快就死亡了的话,那末无花果的根死亡是很慢的,并且异常顽强地穿过洋灰泥,找到了缝隙,终于达到了土壤。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无花果和海棠的耐NaCl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无花果的耐NaCl能力低于海棠,其枯萎症状的出现早于海棠。溶液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不同浓度处理下,无花果和海棠的耐NaCl胁迫的动态响应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耐NaCl胁迫的能力不同,无花果的枯萎症状出现早于海棠。海棠MDA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大,表现出增高的趋势,而无花果的MDA含量变化较早地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仍高于对照水平;RC与MDA含量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保护酶SOD活性整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POD活性变化表现出不显著的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室内控制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和无花果的复合种植实验,并与单一种植东北红豆杉和单一种植无花果的模式进行了比较。分别考察了上述3种模式下,东北红豆杉和无花果的生长指标、光合作用以及土壤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①在生长量方面,复合种植3个月的东北红豆杉的株高增长率为152.6%,是单一种植的东北红豆杉株高增长率的1.56倍;复合种植3个月的无花果,其当年生枝的生长量为68.4 cm3,比单一种植的无花果高36.3%。②在光合作用指标方面,在800 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复合种植3个月的东北红豆杉和无花果净光合速率与相应的单一种植相比,分别提高了19.0%和5.3%。③在土壤酶活性方面,在7月份,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比单一种植东北红豆杉土壤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51.6%、58.5%和50.8%,比单一种植物无花果土壤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85.5%、47.5%和71.9%;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不同种植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综上,东北红豆杉-无花果复合种植可以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对两种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可为在生产实践上进行东北红豆杉-无花果复合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品种以及采收期的无花果叶类黄酮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并阐明其抑癌机理,本文比较了7月到11月份采收的3个无花果品种叶片类黄酮对不同癌细胞株系增殖的抑制率,然后借助流式细胞仪和qRT-PCR技术探讨了8月份采收的‘布兰瑞克’无花果叶片类黄酮抑制人体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最后利用LC-MS/MS和相关分析法,筛选出几种与无花果抗癌活性相关的几种类黄酮物质,以便为无花果抗癌活性成分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布兰瑞克’无花果叶片类黄酮抑癌率显著高于‘玛斯义陶芬’和‘波姬红’,而且以8月份采摘的叶片类黄酮抑癌效率最高,其中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抑制率可达86.65%;经该时期无花果叶片类黄酮处理的SGC-7901细胞株凋亡率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分裂周期受阻于S期,促细胞凋亡基因Bax和p53、细胞周期调控基因E1F2表达量显著上升,抗凋亡基因Bcl-2以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D1和CDKs表达量显著下降;无花果叶片含有60种类黄酮物质,其中水仙苷、异荭草苷、桑色素等可以作为抑癌活性候选物质。本研究结果为无花果叶片类黄酮在抗癌医药上的开发利用及叶片采收时机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粒径、物料厚度、加热温度等因素对对无花果果丁真空冷冻干燥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无花果果丁粒径的减小,物料的共晶点呈下降趋势,而物料的冻结速率随果丁粒径的减小所提高。通过比较优化,确定了无花果果丁冻干加工的适宜粒径为0.5cm,此时物料的共晶点为21℃,物料厚度为2-3 cm,冻干的加热温度为40℃,在此工艺条件无花果果丁冻干加工的成品率为88.40%,成品的含水量为4.21%。  相似文献   

16.
无花果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布兰瑞克’无花果花芽分化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花芽分化期无花果新梢第7或第8节位花芽中的玉米素核苷(ZRs)、脱落酸(ABA)、赤霉素(GA1 3)、生长素(IAA)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无花果花芽分化阶段,GA1 3和IAA初期含量较高,后快速下降,后期稳定在较低水平;ZRs和ABA在初期含量较低,后大幅提高,后期稳定在较高水平。可见,较高水平的内源ZRs、ABA和较低水平的内源GA1 3、IAA,以及较高的ABA/IAA、ABA/GA1 3、ZRs/GA1 3和ZRs/IAA比值有利于无花果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7.
无花果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社会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因为之一,癌症的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无花果作为药食同源之品,临床上用于抗肿瘤疗效确切又无毒副作用,还可以改善放化疗的副作用,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果树.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无花果抗癌研究进展和抗癌药理作用,认为无花果的叶子、果实及乳汁均含有抗癌成分,补骨脂素、苯甲醛、佛手柑内酯、多糖和硒等为主要的抗癌活性物质,小鼠动物实验显示能抑制多种肿瘤的发展,或使之退化,临床上也具有明显的抗癌,防癌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国内对无花果的研究尚不十分活跃,药学和药效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无花果(Ficus carica):桑科,无花果属(榕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亚洲西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山东沿海地区和新疆等地有栽种.新疆南部栽培较多。多用扦插和压条繁殖。  相似文献   

19.
无花果亚属隶属于桑科,既是重要的水果资源,也是优良的中药资源,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因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保健功效,经济价值突出。无花果亚属植物中异戊烯基类黄酮含量丰富,结构多样,已报道有37种异黄酮、2种黄烷酮、7种黄酮和1种查尔酮。无花果异戊烯基类黄酮具有突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缓解更年期症状,保护骨骼、预防炎症、预防癌症等。从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两方面对无花果亚属植物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以期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无花果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测定其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这4个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代谢产物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无花果酵素发酵的各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确定自然发酵最优的发酵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持续降低,总黄酮呈现波动变化,总酸、总酚、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无花果酵素中检测出了13种主要有机酸,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是乳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醛酸和泛酸。在发酵第60天时,综合评价值(CEI)最高,发酵80天之后持续下降,以此可以作为无花果酵素前发酵结束的依据,为无花果酵素发酵阶段精准调控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