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关于快乐或乐观对健康有许多好处,大概是人所共知的。许多成语和俗语都说明这个事实,例如"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等等。至于如何使人快乐,则有"助人为乐"等成语。《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指明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人照样可以很快乐。孔子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乐观精神自古就为人们所称赞。最后,引用王夫之的六然四看,来反映哲学养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知识果味派     
<正>火狐狸姐姐:喜鹊在中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鸟,很多人都相信喜鹊能带来好运。因此,好多俗语和成语中都会提到喜鹊。这些俗语站在动物学角度又如何解释呢?想知道的话,跟我来吧!喜鹊报喜几千年前,人们便认为常见的鹊鸟能传达好消息,把鹊称为报喜鸟,后来干脆叫它们喜鹊。喜鹊属于鸦科动物。和它们的乌鸦亲戚一样,喜鹊智商很高,性情残暴,战力惊人,领地意识还强。有时候我们听见喜鹊在头上喳喳乱叫,并不是它们要给人报喜,而是在驱逐"入侵者"。  相似文献   

3.
在苏维埃的学校中,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依据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有系统地和循序地讲述基本的科学内容,同时尽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进行教育的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的概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独立作业的思维和技巧. 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述教材的方法,要由教育的教学原则、所教科目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心理来决定.随着教材的改变和学生的发育,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变化. 植物学课程里的每一章都分为若干课,因而每一课都是全部植物学课程的一部分. 植物学课程是把相互联系着的各课有系统地  相似文献   

4.
昆虫是地球上最富多样性的类群 ,对中英两种文化的影响既有共同的方面 ,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该文介绍了常见的昆虫名称所产生的诗句、成语、谚语和俗语的内涵及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莫斯科许多中学人体解剖生理教学情况说明,这一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是十分单调的. 课堂教学一开始检查家庭作业,在检查过程中凡对学生答案必须要做的纠正和补充,都由教师独自包揽,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消沈.然后,教师挂出挂图使用讲演法开始讲述新教材.有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进行巩固.这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般主要地是检查学生对教材的记忆,而不是理解.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积极性都很低,再加上教学方法上的其他一些缺点,就构成了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课程的知识掌握得不精、  相似文献   

6.
知识果味派     
<正>火狐狸姐姐: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与动物有关的俗语。这些俗语中,其实包含了很多动物知识呢!"太岁头上动土"中的"太岁"是什么?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太岁,是一种星位。据说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挖到一种会动的肉块,这便是太岁的化身。在科学领域,太岁有另一种解释。太岁也被称作肉灵芝,是一种六型黏菌复合体。大概在很多很多年前,太岁进化到关键时刻突然停止了进化,于是就成了现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有关"性"的信息是从哪里得来的?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世界是什么样的,与我们每个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所获得的信息相比,更多的信息其实来自于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由父母、老师、朋友有意无意传递给我们的各种概念、传说(神话、俗语、"老话",甚至包括当下的各种"八卦")与理论。所有的"概念"不过是表示与人类相关的实体或者虚拟存在的一种符号,可是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时空中,所代表的内涵常常会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课前,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画成一幅图,并特别突出蚌壳。上课时将图挂到黑板上,让学生回答图中所隐藏的成语以及成语的意思。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出来。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鹬(鸟纲,鹬科多数种类的通称)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嘴长而硬,为什么被河蚌夹住了却脱不了身?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第七章“生物与环境”讲述的是有关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讲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能量流动等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关于食物链高中生物课本中对食物链所下定义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由于这个概念中没有指明任何食物链(捕食链)都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为开始的过程。因此,有些学生就搞不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许多食物链彼此互相连结的食物网中的确切食  相似文献   

10.
正"饮鸩止渴"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喝毒酒来解渴,寓意人急功近利,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完全不顾后果。在"饮鸩止渴"这个成语中,鸩(zhèn)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么这种叫作"鸩"的鸟到底长啥样子呢?先秦时代著成的《山海经》中说:"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古人认为"鸩"这种鸟像雕,爱吃毒蛇的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能巧妙、合理的应用俗语、谚语、古诗词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农谚的发生与出现劳动人民惯常以谚语、歌谣或其他便於流传的话语的形式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实践(主要是农业实践)加以总结。这裏边有经验(可让後辈学习、推广与发扬);也有教训(可让後辈警惕、少走弯路) 举几个例子吧! 如:“好儿要好娘,好稻要好秧”;“秧田拔根草,冬至吃一饱等就是很有价值的经验; 如:“夏至不耕扳,年成对半减”;“养牲口不垫欄,等於閒着玩”等就是很有意义的教训; 如:“丝瓜靠南墙,一定强;丝瓜靠北墙,一定丧”是经验,同时又是教训。这些有指导性的谚语、歌谣和其他便於流传的话语就是通常所谓的农谚、农谣与俗语。远在文字发明以前,当人们开始经营农业的时候,由於社会的需要,农谚、农谣、俗语就发生、出现了。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了与发展了农谚、农谣与俗语;因此,我们现在拥有为数极多而有科学价值的农谚、农谣与俗语。 2.农谚的教育与教养意义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侭可能的在利用农谚、农谣与俗语来进行教学;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深知:通过农谚、农谣与俗语来进行教育,可以收到深刻的教育性与教养性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13.
(一)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多种途径。1.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展示直观教具,这时教师的语言不是直接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启发和指导学生观察的手段。例如,我们讲到叶的构造时,一边指示挂图的有关部位,一边讲述和提出问题:“这是叶的上表皮,这是叶的下表皮,请同学们注意它的细胞排列情况跟里  相似文献   

14.
兔子的论文     
于光远 《生理通讯》2005,24(4):106-106
【点评】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本来就是有哲学思想的一个寓言。这个笑话里的兔子,比狡猾的狐狸还要狡猾。而且狐假虎威寓言中老虎还要出场,这里的狮子却是躲在后面。这位兔子先生在山洞外面,摆出写论的样子,说出了让狼、狐狸等不能相信的事情,把它们骗进了山洞。让狮子来吃。它特别聪明的地方是故意把“假相”,显示给凶恶的狼、狡猾的狐狸看,而把真相藏在山洞里面。许多骗子行骗,都是靠人们不懂得“假相”掩盖“真相”的哲学道理。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语有云: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然而,为什么我们吃健康的食物,也做健康的运动,并保持好的心情,还会生病呢?当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化学的因素、物理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等,但其中有一类原因很重要,那就是各种各样的毒素,本文就针对人体内的毒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龚勇 《植物杂志》2010,(10):24-27
俗语有云: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然而,为什么我们吃健康的食物,也做健康的运动,并保持好的心情,还会生病呢?当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化学的因素、物理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等,但其中有一类原因很重要,那就是各种各样的毒素,本文就针对人体内的毒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讲述《花和果实》一节内容时,由于不应时节,过去多用浸泡保存的桃花标本让学生观察。去年我们改用了鲜桃花,效果很好。方法是在课前一个月左右,从北京桃(开花早)的树上剪取健壮的花枝插入水瓶中,外面套上无色透明的塑料袋,讲课时就可用上新鲜桃花了,柳花等也可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世界》2006,(10):63-63
1.尽可能少用手机。无论是在户内还是户外,有有线电话尽量使用有线电话,而不要使用手机。在没有其他电话可用,不得不使用手机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次数。 2.在手机拨号呼出时。不要将手机贴在耳部。而应通过显示屏查看手机是否接通,待显示接通后再通话。  相似文献   

19.
鲫鱼的脑     
初中动物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第11画第93图"鱼的脑"为苏联十年制中学动物学中的插图直接引用过来的.苏联课本中所讲述的恐为鲈鱼(学名为Perca fluviatilis)的脑,而不是我们书中所讲述的鲫鱼(学名为Carassius auratus)的脑.因此在教授时,时常发生困难.鲫鱼的脑(见图1图2)可分为嗅叶,嗅柄,大脑,间脑,中脑  相似文献   

20.
"南橘北枳"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故事来自于晏子使楚.它在晏子使楚中的意思是,橘子生长在淮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甜可口的橘子,当它被移植到淮北后结出的就是非常酸的枳实了.这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