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 LAK 细胞免疫效应分子 HMGN2 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离纯化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小分子抗菌多肽,应用制备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人LAK细胞酸溶性提取物,纯化出一个具抗菌活性的多肽HLP-3p21.蛋白质N端氨基酸测序、质谱精确分子质量测定、蛋白质印迹分析证明HLP-3p21为HMGN2.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试验证明HMGN2有抗大肠杆菌ML-35p氨苄青霉素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活性,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活性.制备HMGN2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荧光化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蛋白质印迹方法对HMGN2进行定位分析,证明单个核细胞经IL-2刺激成为LAK细胞时部分HMGN2由胞核转移至胞浆,进而分泌到胞外.提示HMGN2是LAK细胞一个新的免疫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原代培养成人宫颈上皮细胞的方法。方法:以成人的宫颈上皮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获得宫颈上皮细胞悬液,于上皮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细胞中角蛋白及波形蛋白的表达,对细胞纯度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10-15天细胞融合达60%,传代至4-6代,细胞出现生长衰退。早期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纯度在90%以上。结论:采用酶消化法及K-SFM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可获得纯度高的成人宫颈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在宫颈鳞癌宫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1例宫颈鳞癌患者术后宫旁组织不同位点的hr-HPV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应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及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hr-HPV在宫旁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距宫颈距离的增加呈明显的梯度下降趋势(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宫颈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内表达存在差异(P0.05),当临床分期ⅠB1期、宫颈浸润深度≤1/2以及无淋巴结转移时,hr-HPV在距离宫颈2 cm处主韧带、骶韧带及距离宫颈3 cm处阴道中表达开始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果表明,部分早期宫颈鳞癌患者可选择Ⅱ型改良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但阴道切除仍推荐3 cm。  相似文献   

4.
目的:许多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和衰老相关标志物如p14ARF、p15INK4b、p16INK4a和p53在G1细胞周期阻滞和癌基因诱导的衰老中意义重大。这些关键的调节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经常发生突变或是缺失。在本研究中将探讨这些因子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在本研究中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4ARF、p15INK4b、p16INK4a、Bcl-2、p53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p16INK4a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10%(2/20)表达阴性,在大部分CIN和宫颈鳞癌中表达阳性,其中在85%(17/20)CIN和75%(15/20)鳞癌中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15INK4b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65%(13/20)表达弱阳性,在100%(20/20)CIN和95%(19/20)宫颈鳞癌中表达弥漫性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14ARF在40%(8/20)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中表达呈弱阳性(1+),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呈弥漫性强阳性90%(18/20),在45%(9/20)CIN中表达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20%(4/20)正常宫颈上皮表达呈弱阳性,在18/20CIN中其表达强度和比率均增加,阳性表达率为90%(18/20),Bcl-2在鳞癌中700%(14/20)呈强阳性和弥漫阳性,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5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正常宫颈上皮为表达为20%(4/20),在大多数CIN25%(5/20)和鳞癌中核阳性85%(17/20),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和CIN病变(P0.05)。结论:宫颈鳞癌变涉及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在内的多种信号分子表达异常,这些分子可能在宫颈鳞癌发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许多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和衰老相关标志物如p14ARF、p15INK4b、p16INK4a 和p53 在G1 细胞周期阻滞和癌基因诱导的衰老中意义重大。这些关键的调节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经常发生突变或是缺失。在本研究中将探讨这些因子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在本研究中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4ARF、p15INK4b、p16INK4a、Bcl-2、p53 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p16INK4a 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10%(2/20)表达阴性,在大部分CIN 和宫颈鳞癌中表达阳性,其中在85%(17/20)CIN 和75%(15/20)鳞癌中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CIN 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 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15INK4b 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65%(13/20)表达弱阳性,在100% (20/20)CIN 和95%(19/20)宫颈鳞癌中表达弥漫性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14ARF在40%(8/20)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中表达呈弱阳性(1+),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呈弥漫性强阳性90%(18/20),在45%(9/20)CIN中表达阳性,各组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 在20%(4/20)正常宫颈上皮表达呈弱阳性,在18/20CIN中其表达强度和比率均增加,阳性表达率为90%(18/20),Bcl-2 在鳞癌中700%(14/20)呈强阳性和弥漫阳性,CIN 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CIN 和宫颈鳞癌的间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53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正常宫颈上皮为表达为20%(4/20),在大多数CIN25%(5/20)和鳞癌中核阳性85%(17/20),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和CIN 病变(P〈0.05)。结论:宫颈鳞癌变涉及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在内的多种信号分子表达异常,这些分子可能在宫颈鳞癌发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特殊染色技术筛查方法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963例就诊我院妇科门诊的患者进行宫颈特殊染色检查(FRD),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FRD宫颈特殊染色的临床意义。结果:1963例患者行宫颈特殊染色检查及对初筛阳性患者行阴道镜下活检,根据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CINI阳性率80.77%℅,CINII81.25%,CINIII100%℅,侵润癌100%,总阳性率90.50%。结论:利用亚甲蓝显色和醋酸白化反应双重定位及指示,不仅可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而且操作简便,判读容易,结果快速,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7.
从分子层面对泛癌进行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 为了找到宫颈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子类,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多维组学数据的癌症亚型分类分析流程.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宫颈鳞状细胞癌的mRNA表达数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表达数据、DNA甲基化数据以及拷贝数变异数据4个维度包含的分子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后的分类特征进行整合聚类,进一步筛选能够区分不同子类的关键分类特征,并使用这些关键分类特征建立宫颈鳞状细胞癌分类模型. 本研究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分子层面子类的识别提供了分析流程,得到了两个临床生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并确定了8个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关键分类特征. 本研究中识别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和关键分类特征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分类及分类标志物的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为探讨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和宫颈鳞癌的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宫颈鳞癌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PDGF-D和VEGF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PDGF-D与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1.PDGF-D和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2.PDGF-D和VEGF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提示它们可能在宫颈鳞癌的浸润和转移及预后方面有重要的监测意义。3.PDGF-D和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对PDGF-D和VEGF的联合检查,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6752例患者,采集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TCT检测,登记患者的年龄及宫颈外观。分别随机选取TCT阳性和阴性结果的患者144例进行HPV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分析和比较TCT单独及联合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宫颈柱状上皮细胞的外移程度及患者的年龄与宫颈TCT结果均无显著相关性。单独TCT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87.04%,特异性为58.55%;单独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62.96%,特异性为81.62%;而联合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8.29%。结论:TCT联合HPV检测可显著降低宫颈病变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组织中抑癌蛋白PTEN、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E6蛋白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5例宫颈腺癌组织进行PTEN、HPV16/18-E6蛋白和ER检测,对3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PV16/18-E6蛋白和ER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宫颈腺癌组织细胞核中PTEN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宫颈腺上皮组织(P<0.01),96%的宫颈腺癌细胞核呈低表达,而仅35%的癌旁宫颈腺上皮呈低表达(P<0.01);HPV16/18-E6蛋白和ER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与49.4%,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1);HPVl6/18-E6蛋白和ER的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TEN在宫颈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抑癌作用环节可能在细胞核水平;部分宫颈腺癌的发病可能与HPV16/18-E6蛋白过度表达有关;部分宫颈腺癌可能属于激素依赖性,雌激素可能有协同人乳头瘤病毒致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与传统宫颈活检对宫颈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宫颈活检,研究组患者采用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检查结果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漏诊率,另外考察影响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漏诊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除宫颈炎和宫颈癌外,研究组对其他类型宫颈疾病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除宫颈癌外,研究组对各种宫颈疾病的漏诊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年龄超过50岁,高级别的CIN类型、标本个数的减少及宫颈微小病变都可能升高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漏诊率。结论:与传统宫颈活检相比,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对宫颈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并且漏诊率较低,可以适当增加活检的样本个数来降低漏诊率,从而尽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佟晓晶  李联昆  孟莉  吴琼 《生物磁学》2011,(8):1522-1525
目的:研究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现状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 N)的现患率,并分析该人群年龄与HPV感染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及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之间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对553例30岁-78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所有接受筛查的妇女均行宫颈HPV检测及电子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并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子宫颈病变的金标准。资料采用EXCEL整理,利用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和CI N的关系。结果:553例受检对象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8.0%。hrHPV感染情况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有显著差异,hrHPV病毒载量越高宫颈病变的程度越重。结论:不同年龄段hrHPV感染情况不同,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现状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 N)的现患率,并分析该人群年龄与HPV感染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及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之间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对553例30岁-78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所有接受筛查的妇女均行宫颈HPV检测及电子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并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子宫颈病变的金标准。资料采用EXCEL整理,利用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和CI N的关系。结果:553例受检对象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8.0%。hrHPV感染情况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有显著差异,hrHPV病毒载量越高宫颈病变的程度越重。结论:不同年龄段hrHPV感染情况不同,hr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Cervical Cancer     
J. H. Darragh 《CMAJ》1951,65(1):66
  相似文献   

15.
16.
17.
《Cytopathology》1994,5(S1):3-6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