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食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Fairm)是云南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局部地区能造成严重损失。主要发生在眼子菜多,常年积水或排水不良的烂泥田中。5月中旬水稻移栽后,越冬幼虫从土层深处上升土表,聚集根部嚼食须根。发生密度最高的每丛秧有虫50头以上,一般10—20头。由于须根被食,稻苗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2.
水稻食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m.,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丘陵山区为害更重。解放以来,对此虫的研究已获得了一些成果,对水稻保产上起了一定作用。在防治上,以往着重对幼虫的防治,因幼虫在土层内,防治效果差,且耗药量大,存在着一定缺点。因此,笔者对此虫的生活习性及药剂防治成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一、生活史及习性 (一)世代 水稻食根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层内越冬,越多幼虫4—5月开始为害杂草,水稻移植后转到稻根上为害。越冬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化蛹高峰期7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上  相似文献   

3.
长腿食根叶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山高沟深,冷、烂、锈水低产田较多。据有关单位统计,冷、烂、锈水田十分严重的稻田约200多万亩,其中常年发生食根叶甲为害的田块约50万亩。食根叶甲是我省低产稻田的主要根部害虫,倘若每年抓好此虫的防治,可净增粮食1190万公斤。本文论述了该虫的分布与为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及其防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实验拟为田间准确快速判别菱角水螟Parapoynx crisonalis(Walker)幼虫龄期提供一种新方法,以便监测其发生规律、预测其发生时间。【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幼虫头壳宽、复眼距、体宽和体长4项外部形态指标的测量,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合各项指标的频次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各龄幼虫头壳宽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和Crosby指数最小,为判别幼虫龄期的最佳分龄指标,幼虫期共分为5龄,1~5龄的头壳宽分别为(0.2493±0.0053)、(0.3454±0.0018)、(0.5079±0.0031)、(0.7419±0.0190)和(1.1287±0.0369)mm,其与龄期数呈线性关系。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菱角水螟幼虫蜕皮次数验证该虫幼虫期分为5个龄期。【结论】头壳宽为判定菱角水螟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复眼距次之。  相似文献   

5.
刘友樵 《昆虫知识》1998,35(2):102-104
通过检索表把北京地区常见的6种叶甲:榆绿毛萤叶甲、褐背小萤叶甲、榆黄萤叶甲、柳圆叶甲、菜无缘萤叶甲、十星瓢萤叶甲的幼虫区分开来。然而利用幼虫侧面图、头部正面图、足的侧面图和幼虫背面图等形态比较,进一步深入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农林植保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天牛幼虫的外部形态及亚科检索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立中 《昆虫知识》1991,28(2):109-112
<正> 天牛科是鞘翅目昆虫中的一个大科,全世界已知4万余种,国内记录已超过2600种。该科种类是农、林业重要害虫。松墨天牛(松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因从国外传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松树萎蔫病,致使南京中山陵等地的松林被毁。我国植检部门已将该种列入对外植物检疫  相似文献   

7.
长刺萤叶甲属与短鞘萤叶甲属的外部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刺萤叶甲属和短鞘萤叶甲属的头部,口器,触角,体毛,刻点,前胸背板,鞘翅缘折,足的外部形态首次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纬度变化引起的形态变异不显著,而海拔的变化引起形态的适应性变化比较显著。因此,对两种不同海拔的萤叶甲进行形态比较,研究萤叶甲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其形态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食根金花虫(Donacia lenzi Schonf.)俗称地蛆,历年来在高邮县马棚、界首、周山、临泽、官垛等公社的一熟沤水田为害比较严重,尤以中稻被害最烈,一般被害率为30—4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回耖重种。其发生特点是:一般的稻棵成摊枯死,严重的连片枯死;发生密度最高的每棵稻根有虫63头,一般约有20头左右,根须全部被吃光,叶子卷曲枯萎,严重地影响产量。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隐藏地下越冬,深入土中7—8寸。翌年6、7月即从杂草根部转移至稻苗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多种聚集度指标对椰子树Cocos nuciferaL.上的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其幼虫虫口密度在不同心叶及心叶不同部位上差异极显著,并且第一片心叶上幼虫虫口密度与整株幼虫数量显著相关,利用公式y=5.70+1.26x可推算整株椰子树的幼虫虫口密度。分析寄主受害斑与虫口密度的关系表明,寄主受害斑的长(x1)、宽(x2)、长与宽交互作用(x3=X1x2)三个因子与椰心叶甲虫口密度(y)成正相关,模型Y=11.81—2.69x2+0.10x3可预测全树幼虫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1.
孙少轩 《昆虫学报》1966,(4):303-319
详细描述了斑蜡蝉两性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组织学。精巢由6条互相分离的精巢管组成,而卵巢则含有14条典型的端滋式卵巢管。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雄性附腺各段的分泌物的成分,它们分别构成精包、精液与精包鞘。订正了过去文献中关于雌性生殖系统某些部分的解释:过去误称为雌性附腺的其实是受精囊及其腺,而过去误称为受精囊的其实是接纳及消化精包的交配囊。受精囊腺的细胞具有一条曲折的细胞内分泌小管,贯穿内膜开口于腺腔。交配囊体及交配囊管上皮折突的内层为腺细胞,有孔道通过内膜与腔相通,它可以分泌一种(或多种)酶以消化精包。此外还从卵黄发生的速率与精包授精的关系,讨论了精包作为一种蛋白养料的来源,在雌虫营养与生殖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黄其林 《昆虫学报》1956,(3):371-372
最近作者在进行斑蛾科幼虫外形比较研究时,曾在185个大叶黄杨斑蛾幼虫中发现有一个幼虫具有畸形构造的上颚。下面把它和正常的上颚加以比较和叙述。 正常上颚的基部具有一个关节突(图1,Cd1)和一个关节臼Col。由这种关节突和头部腹面的关节盂构成杵臼关节。关节臼和头部的突起也构成同样的关系,上颚的尖端具有3个齿状构造。整个上颚的中面低凹,并有隆起脊3条(图1,A)。上颚的侧面拱曲,具有刚毛两根(图1,B)。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鉴定蜱类幼虫标本时,检出一躯体后部形态异常的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Olenev幼虫。系由来自青海省贵南马场的草原革蜱成虫,在试验室内培养得到的幼虫。这种连体畸形的幼虫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形态特征(见图1)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接着东亚飞蝗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之后,现在把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组织构造整理出来以供参考,由于排泄器官相当分散,与循环系统又有一定的连系,所以也附带在本文中叙述。 前人对于昆虫的循环系统研究工作可以参考的有 Albrecht(1953)所著飞蝗解剖一书;Snodgrass(1903)作过 Dissosteria carolina 的内部解剖;Hodge(1936、1939、1940)对  相似文献   

15.
亚洲飞蝗是中国农业上主要害虫之—,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年来对此虫进行生理、生态、形态等各方面的研究,在组织学工作方面我们担任了不同饲料对於亚洲飞蝗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组织构造的影响。当我们研究不同饲料对这两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东亚飞蝗的内部解剖和组织构造是作者等近年来工作的一部分,在1955年曾发表了消化系统的部分,现在把生殖系统部分赓续刊出,以供有关方面参考。本文承梁静莲同志绘图,谨此志谢。 蝗科的生殖系统解剖在文献中有很多资料,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如Snodgtass(1935)曾研究了 Dissosteira carolina L.的内部解剖;Fedorov(1927)对Anacridium aegyptium L.  相似文献   

18.
裘明华 《昆虫学报》1962,(2):135-137
研究医学节肢动物休外寄生虫是生物防治的一个内容,除四害工作中研究四害的天敌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在这方面的研究先后有冯兰洲(1933),森下哲夫、木村在玄等(1939),宫崎一郎(1940),吴家荣(1959),陈健行(1960)等在吴淞,厦门,武昌,浙江湖州、杭州、武康,安徽芜湖,贵州锦屏等地所作有关水螨(河蚲)在中华按蚊体寄生的记载和观察。  相似文献   

19.
二、三年来我们在恙虫病防治工作中,曾对恙虫的生态做了若干观察,初步明确了一些杀灾恙虫有效的或无效的药剂。兹粽合报告如下。 恙虫的生态观察 自从 1953年在平潭岛调查以来。由各种家鼠和野鼠体上收到11种恙虫,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20.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77,(3):331-336
应氏白蛉及其亚种已报道的共有:应氏白蛉指名亚种[Sergentomyia iyengari iyengari(Sinton),1933]、应氏白蛉冬蛰亚种[S.iyengari hibernus(Raynal et Gaschen),1935]、应氏白蛉马来亚亚种[S.iyengari malayensis(Theodor),1938]和应氏白蛉海南亚种[S.iyengari hainanensis(Yao et Wu),1938]。我国,姚、吴(1938)在海南岛首次发现了应氏白蛉海南亚种的雌蛉,冷(1964)继续在海南岛发现其雄蛉。同时冷(1964)依所采到的雄雌蛉标本核对原始描述而将 Ravnal和 Gaschen(1935)在越南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