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及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圈保护区是一个开放的资源管理基地。它将保护区的管理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除具有一般保护区所具有的保护功能以外,生物圈保护区还具有促进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发展功能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教育,监测,培训,示范,信息交流等后勤支持功能,它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参与,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理论上来说,这就把生态文明作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擎,强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来指导"两型社会"的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生态学报》2016,36(19):6328-633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起至今.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的历程,恰好是人类自然保护意识空前提高的历史时期。人与生物圈计划在推动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20年前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人与生物圈计划将其优先领域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示范实践为我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区域差异化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潜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各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的支持。构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0、2015和2019年我国面板数据,刻画31个省份(统计数据尚未包含我国港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当前各时段时空变化,提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加速度概念描述各省份建设能力差异,基于各省份生态文明五维度预期目标和历史发展速度探究各省份的发展潜势差异,并初步探究各省份生态文明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时间序列变化上,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尽管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各省份生态文明水平差距仍然持续拉大;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的特征,通过分析31个省份所属的六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等级,发现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生态文明等级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各阶段进步最大,而...  相似文献   

7.
生态示范创建回顾及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文对国家环境保护部主导的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省、市、县创建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这些创建活动普遍存在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建设主体混乱、建设过程有效性低和建设考核缺乏持续的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示范创建的关系,从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和建设考核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包括根据区域特征确立建设目标、不同建设主体协同合作、丰富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全面衡量“行为和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这是一项致力于全球环境与发展的长期性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培训、示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有效管理能力。MAB计划和以往有关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计划相比,更注重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对人为因素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作用正在改变着不断变化的环境总体。换言之,人类是生物圈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最积  相似文献   

9.
<正>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广阔舞台。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曾断言,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他说: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如果说,中国没有工业文明的海洋文化还稍许说得过去,但是说中国没有海洋文化那是不对的,当欧洲还是蛮夷之地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发育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的海洋文化,中国是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  相似文献   

10.
界定了生态文明概念,剖析我国目前的生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杨  黄宇驰  王敏  黄沈发  沙晨燕  阮俊杰 《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传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代区域规划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及其跟踪评估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但目前研究中提供给管理者的信息还很有限。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特征,采用评价指标重要值的方法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和评估指标选取的重要性程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框架、建设与跟踪评估指标体系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王如松  胡聃 《生态学报》2009,29(3):1055-1067
阐述了"生态"的"耦合关系、整合功能与和谐状态"三大内涵;提出了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野蛮开发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和社会生态福祉下降等世界三大生态焦点议题;探讨了生态文明的认知、体制、物态和心态内涵及其研究、发展和管理战略.提出了深化与创新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献身生态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参与生态学决策与管理的对策和倡议.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与日俱增,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提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项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政府间生态学研究计划。该计划的总目标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以及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基础,预测目前人类活动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从而增强人类有效地管理生物圈自然资源的能力"。它有着多项重要贡献:率先明确提出人是生物圈的组  相似文献   

14.
从绩效视角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动态特征和耦合关系有助于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差异机理,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和重心耦合等方法,从业绩和效率视角探究了2005-2017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动态格局及其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和效率的整体空间非均衡性差异明显,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呈"单峰"演变分布特征,而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2)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和效率的时空格局动态变迁路径差异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稳定性较强,具有协同与竞争并存的特征;而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的波动性较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强,形成竞争主导型格局。(3)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存在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而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类型转移相对活跃,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较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弱。(4)生态文明建设业绩和效率的重心趋于集聚,空间耦合关系不断增强。高绩高效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青海、内蒙古和宁夏为稳定低绩高效型,而其他中西部省域多属低绩低效型。  相似文献   

15.
卫伟  吕一河 《生态学报》2020,40(24):9260-9263
<正>在举国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际,第二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全国50多家单位的近6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大会,其中约400人参加了线下现场交流,共话区域生态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长安大学共同主办,承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陕西省生态学会、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及延安大学生态学科等多家单位。大会由开幕式、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2007年中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已批准了三批52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便科学地决策和行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合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和谐进步。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ES)、生态足迹(EF)和人均GDP3个指标,以及这3个指标所代表的资源禀赋、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占用、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逻辑关系,构建综合性相对指数;并以此对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直辖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其中,海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最大,为0.5091,北京市的指数最小,为0.0377;最后,分析了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压力和生态效率,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直辖市处于低资源禀赋高资源消费状况,全国大多数省(市、区)处于低消耗和低产出的阶段,经济增长尚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实质,提出公众生态教育开展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并构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阐明其构成要素、机制和特点。根据情感教育理论,结合獐子岛全民生态教育培训的案例,对受教育方的生态需求和生态关注进行辨析,阐述了教育过程设计的依据、方法和步骤,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为公众生态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艺、教育、科学、法律、经济等."生态文明"即指生态理念在上述人类社会文明事业中的体现和实践.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storation)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以较大篇幅,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和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党的十八大更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大国策之一.这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  相似文献   

19.
熊曦 《生态学报》2020,40(14):5081-5091
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引入到其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当中,阐述了其分析评价的四个核心要点,并据此从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40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就其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分析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结果表明:一是DPSIR模型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模型显示,可通过增强"驱动力"、降低"压力"、优化"状态"、妥对"影响"、全面"响应"等途径来增强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二是从指标权重和研究的结果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正向影响且权重较大的指标,要重视其正向影响并积极推动其效应最大化,对一些制约或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负向指标,要严格做好控制工作并减少其影响效应。三是研究得出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宁远、江华和蓝山三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社会、经济和制度的"驱动力"持续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状态"不断改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逐渐合妥,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响应"全面迅速,但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亟待降低。建议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着手,对照目标,弥补差距,推动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艳华 《生态科学》2001,20(1):140-146
道德和道德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以推动道德进步。现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由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发展新阶段,因而,时代要求转变以往支配人们行动的旧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把原有道德观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时期的道德准则。这种新的道德观要求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以约束人类行为,提高人的生态道德修养为宗旨。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倡导过一种适度消费的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