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560-571
2012年在河北廊坊通过调查作物围种和作物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棉田中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nadius)MED隐种的分布情况得知,烟粉虱在棉花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上部和中部叶具有比下部叶较多的烟粉虱种群密度。烟粉虱在棉田中的水平分布情况为:未成熟虫期种群在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在整个发生期属均匀分布;成虫种群在主要发生期围种模式棉田中样地中央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属于聚集分布,主要分布于样地中央,在整个发生期种群也主要聚集于样地中央分布;而间作模式棉田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属于均匀分布。说明围种模式在增加了样地边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烟粉虱成虫的水平分布有较大影响,通过改变种植模式能显著影响烟粉虱成虫在棉田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黑襟毛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有效积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黑襟宅瓢虫Scymnus(Neopullus)hoffmanniWeise属鞘翅目瓢虫科小毛瓢虫亚科,是我国南方棉区广为分布的一种小型瓢虫。其特点是:体型小、繁殖力高、抗逆力强、成虫寿命长。据我们在上海郊区棉田中广泛调查,它在棉田主要取食棉蚜,还能取食红蜘蛛,在其它作物上喜食黍蚜等蚜虫。它是棉田天敌群落主要成员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它在群落中的作用,并作出合理评价,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较详细观察,并进行了不同温度对其发育速率的影响的研  相似文献   

3.
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海洋  姚举  张仁福  王伟  余璇  王琦 《生态学报》2018,38(5):1619-1629
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生态及作物健康至关重要。以棉花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理化分析、微生物纯培养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细菌丰度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大丽轮枝菌无菌发酵滤液对细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棉田接种大丽轮枝菌对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细菌菌群丰度多样性未产生明显影响,不同采样时间的土壤中细菌菌群结构差异更大。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肥力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起主导作用,而水稻-棉花轮作能够使棉田有效降盐、减病、改善土壤肥力。通过生物防治、作物轮作、深翻等调控措施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数量、改善土壤生态、降低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菌源数量是减轻棉花黄萎病危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65,(3):264-273
(一)棉盲蝽在棉田内的空间分布型,成虫属Poisson分布,而若虫的分布型则随棉田内虫口密度的高低而异,当每株平均虫口在0.22头以下时,一般呈Poisson分布,每株平均虫口达0.28头以上时,则呈核心分布与负二项分布。 (二)根据绿盲蝽不同龄期若虫的分布曲线科率比较,在初龄与高龄若虫之间其曲线斜率相同,共同K值为0.4836。 (三)文中对影响棉盲蝽分布的因素亦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棉盲蝽在棉田内的分布方式,除与成、若虫的活动习性有关外,在环境因素方面则与不同栽培类型的棉田内微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棉田动物群落动态及天敌与害虫种群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田动物群落动态及天敌与害虫种群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得出:l)棉田生物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稳定性越高;2)龟纹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之间极相关,草间小黑株与棉蚜种群之间有相关关系,棉蚜及龟纹瓢虫种群增长为指数增长;3)棉蚜及其多种天敌在水平分布上均为聚集格局;4)棉蚜、龟纹瓢虫及草间小黑蛛在垂直分布上均为聚集格局,龟纹瓢虫对棉蚜聚集场所具有追随跟踪攻击作用.  相似文献   

6.
棉田草蛉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蛉成虫和幼虫能捕食粮、棉、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的多种虫态,是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为了摸清各种因子对棉田草蛉种群数量的影响,为保护和利用草蛉提供依据,我们从1974至1976年先后在汉阳、天门、广济、襄阳等县,对草蛉的田间生态作了一些调查和观察,现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7.
四代棉铃虫卵、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燕涛  王东华 《昆虫知识》1998,35(5):286-287
1994~1996年,笔者结合棉铃虫的系统观察,调查了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1方法1994年选定2块长势较好的棉田,每块田定2个点计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产卵开始日起逐日系统调查棉株各部位卵量。另外每块田定两个点逐日系统观察低龄幼虫的分布位置,调查方法同卵。1995~1996年分别在一、二、三类棉田及不用药棉田定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开始产卵起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分布位置。2结果分析2.1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市棉铃虫卵在果枝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递减,主要集中在顶部…  相似文献   

8.
棉田十一星瓢虫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对棉田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undecimpanctataL.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方面进行研究,探明捕食性天敌十一星瓢虫各虫态在南疆棉区的种群消长趋势,分析表明该虫4种虫态在棉田中均为聚集分布,成虫、幼虫和蛹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棉蚜密度等引起,而其卵的聚集主要是由于其习性及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棉区棉田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强胜  胡金良 《生态学报》1999,19(6):810-816
在对江苏省四大主产棉区82个样点727块田地共57.5hm^2棉田杂草群落及草害进行7级目测法调查采集数据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赋以生态学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江苏省棉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与轮作种植制度和地理区域性密切相关,其中轮作制度导致的田间水分的巨大差异是决定杂草群落结构特征的最深刻的原因,导致全省水旱轮作棉田的杂草群落有趋向性。而地理区域构成的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的显著影响表现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是干旱区农业发展最关键的限制因素。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扩大灌溉面积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农田蒸散发过程,对于揭示农田水分循环和指导节水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乌兰乌苏农业气象站2012年的涡度相关数据,分析了膜下滴灌棉田不同生育阶段的蒸散过程,通过FAO-56 Penman-Monteith方程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田阶段蒸散耗水量和日蒸散强度在花铃期最大,阶段蒸散耗水量为248.51 mm,平均日蒸散强度为3.94 mm·d-1;蕾期次之,阶段蒸散耗水量为98.34 mm,平均日蒸散强度为3.78 mm·d-1;播种-出苗期最小,阶段蒸散耗水量为10.70 mm,平均日蒸散强度为1.07 mm·d-1;全生育期蒸散量为487.14 mm,平均作物系数为0.42;通过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的确定,为棉花生育阶段不同灌溉时期和灌溉量的确定以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了解棉田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卵量的多少,是指导红铃虫田间防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卵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为此,又必须明确红铃虫卵在棉田的分布型。有关红铃虫的这方面内容,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77—1978年,在上海郊区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现简述如下。 一、调查方法 选择种植早晚和长势都不同的棉田13块,其中在棉花现蕾期(红铃虫第一代产卵期)调查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棉区棉田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强胜  胡金良 《生态学报》1999,19(5):705-709
在对江苏省四大主产棉区82个样点727块田地共57.5hm^2棉田杂草群落及草害进行了7级目测法调查采集数据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赋以生态学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江苏省棉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与轮作种植制度和区域性化作制度导致的田间水分的巨大差异是决定杂草群落结构特征的最深刻的原因,导致全省水旱轮作棉 杂草群落有趋同性。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棉区作物景观多样性对棉铃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昭智  潘卫林  张鑫  李贤超  张娟 《生态学报》2012,32(24):7925-7931
如何从景观尺度上实现对害虫的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昆虫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集技术,从2007-2009年在新疆北部棉区16-17个农场近240km2作物范围内,监测和评估棉田周边作物景观对棉铃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景观多样化显著地影响棉铃虫种群数量,复杂作物系统中(棉花比例<50%作物面积)棉铃虫成虫数量明显大于简单作物系统(棉花比例≥50%作物面积;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多样性指数(Simpson's Reciprocal Index)呈正相关;同时棉铃虫成虫与加工番茄、玉米和小麦的比例成正相关,但与棉花比例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转基因棉花抗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标可作为修正棉区棉铃虫预测模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15.
福建南部植物线虫的研究——Ⅰ.垫刃目的种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作物由于植物线虫寄生而产生严重病害,损失常常很巨大。国外一些国家曾统计,一地区农作物因植物线虫寄生损失达年收成的10%左右,经济上损失以若干亿美元计算。我国是一农业国,在辽阔的土地上栽培各种经济作物,据初步了解几乎全国各地,各种作物都有植物线虫寄生。但关于各地各种作物线虫种类、区系分布、对作物危害情况及传播规律等方面的资料都极贫乏。如何提高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除各种农业技术上的措施以外,寄生虫病害的问题也是一个应注意的方面。作者近年来检查我省南部  相似文献   

16.
食蚜绒螨对棉花苗蚜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调查和小区试验发现:(1)食蚜绒螨与被寄生的棉蚜有翅蚜和无翅蚜在时间—数量分布上具相似性。(2)棉蚜带螨率结果说明,50%有翅蚜可被迁入初期杀死,可使大部分棉蚜繁殖力下降或不能生殖;(3)棉田播种前施肥、浅翻,对食蚜绒螨的发生量不具明显影响;(4)食蚜螨在棉田期其他棉蚜天敌缺少的情况下,填补了此期控蚜天敌时间生态位的空缺,成为棉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麦棉套种模式的生态功能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多作套种技术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本文对该技术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括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复合生物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共生生物群落的组分和结构,分析了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复合生物配置的生态系统功能与作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复合生物共生循环配置模式,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棉田蜘蛛群落的组成及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7年对山西太谷棉田的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蜘蛛7科、17种、群落主要成分是星豹蛛和草间小黑蛛;对7种棉田主要蜘蛛的时间、空间及时空二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星豹蛛和草间小黑蛛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和重叠值均较大,说明这2种蜘蛛不但发生时间长,而且分布范围广,是棉田蜘蛛的优势种;根据生态位重叠值,利用模糊聚类法将7种棉田主要蜘蛛划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9.
棉田棉铃虫卵估值抽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岩钦  陈玉平 《生态学报》1985,5(2):136-146
由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构属负二项分布,并且它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系上部卵量明显较下部为多,这样,本文应用了二阶抽样技术代替当前国内采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允许误差为10%时,每株抽取上部15个叶蕾,每块棉田共抽60株棉株。 抽样单位的大小对于抽样的时间消费与抽样精确度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定最适的抽样单位也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个体群平均占据的面积大小,提出一次调查6抹(2行×3株/行)棉株较单株为优。即在棉田中每次调查6株,共调查10次 新的抽样方法较当前国内应用抽样法,提高效率2.2—2.6倍。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多样性比较是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标准参数之一。以往用于描述多样性的指数很多,但这些指数各有优缺点,生物学解释不全面。运用现代生物多样性表示方法,能够描述更复杂情况下的多样性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在生物安全研究中的应用。【方法】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与以往常用的一维多样性指数不同,当其等级参数为某些特定值时代表了几个著名的多样性指数,该方法可较为确切地评价复杂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本文在介绍其计算公式后,通过比较河北省2种转Bt基因棉田(孟山都33B和中棉30,均未施农药)以及常规管理(施用农药)和综合治理(IPM,施用农药和释放赤眼蜂相结合)条件下非转基因棉田的蜘蛛群落,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分析表明了所有可能的互作类型:1个明确的多样性排序以及2类棉田蜘蛛群落间不同的潜在关系。Rényi指数分析表明,在供试棉田中,中棉30棉田的蜘蛛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他3种棉田蜘蛛的多样性高低则难以一概而论。蜘蛛稀有种的多样性以孟山都33B棉田最高,IPM和常规棉田次之;蜘蛛常见种的多样性以IPM棉田最高,常规棉田和孟山都33B棉田次之。【结论与意义】Rényi多样性指数可用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综合评价,并可用于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该方法弥补了仅用单一数量参数评价多样性的传统方法的缺陷,将不同参数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