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物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伴随着人类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合成类污染物,具有高毒性、持久性、长迁移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等特点,POPs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一直是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微生物降解技术修复POPs污染环境具有无二次污染、成本低、快速简便等优点,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各种POPs微生物分解代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降解性微生物资源以及降解机制。此外,还讨论了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在POPs微生物降解中的潜力和应用,以期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峰  丁长青 《动物学杂志》2006,41(2):128-1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高残留物质,进入生物体后会长期存留并产生危害。近年来,有关生物体中POPs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主要类型、生态特征、来源和污染效应。介绍了POPs在鸟类体内富集的特点及其对鸟类的危害;分析了以鸟类作为环境监测指示生物时应注意的问题;对POPs的防治以及利用鹭类等水鸟监测环境污染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分为Ⅰ型、Ⅱ型、特异型和妊娠糖尿病四大类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高发病,目前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9400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为什么现代社会糖尿病患者人数会如此之多呢?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基因已达60余个。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其遗传表型对不同的个体具有很大的易感性差异,糖尿病基因表型的多态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伍静  王彬  鲍臻  杨静谊  李维国 《生物磁学》2013,(25):4988-4990,4949
糖尿病是以血糖浓度增高、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并能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了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血糖的调节机制以及评价等问题,建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也备受关注。由于II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肥胖和高能量膳食摄入可增加其发病风险,所以高脂高糖膳食诱导肥胖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ZT)的造模方法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II型糖尿病的机理,并就食物调节在糖尿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浅谈Ⅱ型糖尿痛的特点和制备过程中的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T1DM)大多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因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有关。早就有报道认为,感染因素是导致1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本文将就1型糖尿病发病概况、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病毒及证据、病毒可能参与的1型糖尿病发生的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有机污染,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灏 《生命世界》2009,(8):34-39
2009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第四次缔约方火会上,9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POPs被增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至此,根据公约所禁止生产和使用的POPs数量增加到21种。什么是POPs?《斯德哥尔摩公约》又是怎样与POPs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和使用POPs?  相似文献   

7.
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愈来愈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对生态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文章从生物学的角度,对POPs的特性、分布和对动物与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对POPs污染与危害,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973”计划200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获重要支持的人口与健康领域,有六大方向的研究: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及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两大课题。2、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从精、卵发生与成熟,受精以及胚胎着床入手,开展人类生育调节与生殖控制分子机理以及生殖相关重要疾病的基础研究。3、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理论研究与生物安全:低氧、严寒等环境因素损伤机理与干预措施。研究细胞对恶劣环境因素的感知及其损伤信号在细胞内的转导,阐述损伤与适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胡晓菡  张葵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9):5769-5771,5785
2型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受环境因素和多种基因的共同调控.近年来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炎症,可能是由细胞因子介导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胰岛作为胰岛素的分泌器官,它的异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长期的高糖,高脂及巨噬细胞浸润等因素都会刺激细胞因子的大量生成,造成胰岛β细胞的炎症反应,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和细胞活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其功能障碍和凋亡,进而促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了探讨胰岛β细胞炎症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这种代谢性炎症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炎症的发生,引起胰岛素抵抗、功能障碍的具体机制,革新了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并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秋园  万祎  刘学勤  刘永 《生态学报》2017,37(9):2845-2857
食物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传递的重要途径,了解其传递行为与机制是POPs生态暴露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从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和分析:(1)食物网主要特征(营养级和食物链长度)与POPs环境行为的关系;(2)POPs在底栖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中的环境行为;(3)微食物网对POPs环境行为的作用;(4)食物网的变化对POPs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已有研究对水生生物中POPs生物放大作用存在较大争议。一般营养级越高,POPs生物富集性越强,但由于各种生态和生理性质的影响,也存在例外情况。食物链长度与POPs生物富集性呈正相关。(2)POPs通过底栖食物网将沉积物中的POPs向上传递,底栖-浮游食物网的耦合提高了高营养级消费者的暴露风险,目前就POPs在底栖食物网中的生物放大性是否大于浮游食物网存在争议。(3)微生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是吸附POPs的重要载体。另,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将POPs释放到水柱中。微生物降解也是环境中POPs脱离环境的重要途径。(4)在内、外压力下,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和效率发生改变,并与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互相耦合,影响POPs的环境行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POPs在浮游食物网,尤其是高营养级浮游食物网中的环境行为,对POPs在底栖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和微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研究相对缺乏。有关POPs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食物网的某个部分,时间尺度较短,缺乏对POPs环境行为动态变化的研究,未来需深入开展多尺度和多角度的POPs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动态变化研究。新型POPs的生产和使用量不断增加,但有关其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相关分析还较为匮乏,需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研究均证明,肥胖及其诱发的慢性炎症 与2型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基于诸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目前已形成对糖尿病胰岛素耐受性的炎症发病机制的 共识。到目前为止,多种具有抗炎作用机制的活性小分子药物已经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些药物单独治疗或与传统降糖药物联用 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显示了糖尿病抗炎治疗的前景。主要综述近年来慢性炎症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抗炎 药物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能够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成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STZ的应用、高脂高糖饮食及大鼠的选择与饲养等做一综述。以期对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早已被人们认识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分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它除糖代谢紊乱外,还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应激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与环境中的砷密切相关,尤其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其发病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尤其是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的损害.砷是毒性很强的类金属元素,现已明确,砷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以及胰岛素在周围靶器官的利用,从而诱发胰岛素抵抗.因此砷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本文就砷元素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研发动态     
“973”计划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点支持方向在“973”计划200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获重要支持的人口与健康领域,有六大方向的研究: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及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两大课  相似文献   

15.
尽管南极被认为是远离人类污染的净土,但近年来不断发现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和全/多氟化合物等传统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存在于南极的非生物及生物环境中,由此引发了全球各国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不断关注。POPs性质稳定,能够久存于环境中,并具有毒性,易富集于生物体内并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为了解南极和南大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本文以南大洋典型食物链为主线并结合南极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海洋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POPs的研究现状,并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研究前沿和热点提出了展望。研究显示,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污染程度最低的地区,但过去几十年有关南极海洋生物中POPs的类型不断增加,表明该地区受到地区内/外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加。零散的研究数据以及各异的技术方法使得目前仍无法阐析POPs沿食物链传递的机制。有关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动态的长期监测与评估计划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是查找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潜在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利用GEO数据库中GSE20966数据集,采用GENE-E平台,筛选出与LPAR3共表达的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GOC、DAVID、COREMINE、Gene Mania对共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文本挖掘及蛋白互作分析。我们筛选出LPAR3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中表达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共表达基因603个,主要涉及代谢过程、信号调控等生物过程和Hippo信号通路。共表达相关系数高的8个基因与2型糖尿病相关,且均与肿瘤相关,涉及代谢过程、信号转导、发病机理、细胞增殖、细胞粘附等生物过程。LPAR3与20个已报道的2型糖尿病基因存在互作关系。本研究发现LPAR3及其共表达基因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关,并可能增加患者罹患各系统肿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3类。Ⅱ型糖尿病患者众多,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因而成为研究热点。同时,Ⅱ型糖尿病也因其发病因素多、发病过程复杂而成为研究的难点。我们从代谢相关酶与血糖调节相关信号通路2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在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探讨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氯污染物在白洋淀PFU微型生物群落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FU法在白洋淀4个采样点采集微型生物群落,分析了PFU原生动物的群集过程,并利用气相色谱法首次在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中检测了OCPs和PCBs.结果表明:(1)在白洋淀的4个采样点的微型生物群落中均检测出OCPs和PCBs,表明白洋淀已受到上述污染物的污染.(2)河口附近的2个采样点微型生物群落中的POPs含量高于湖泊中心区.(3)从微型生物群落特征和群落中的POPs含量来看,府河污染对白洋淀的影响较大.应用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OPs污染物的优点在于取样方便,同一份样品既能获得生物群落结构的数据,又能获得化学污染物富集水平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与I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的发病有很大关系,被认为是Ⅰ型糖尿病发病的自身免疫启动靶抗原。谷氨酸脱羧酶对于Ⅰ型糖尿病的预测、诊断、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大应用价值。该文阐述了谷氨酸脱羧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谷氨酸脱羧酶与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酸脱羧酶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与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的发病有很大关系,被认为是Ⅰ型糖尿病发病的自身免疫启动靶抗原。谷氨酸脱羧酶对于Ⅰ型糖尿病的预测、诊断、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大应用价值。该文阐述了谷氨酸脱羧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谷氨酸脱羧酶与Ⅰ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