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22年8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109°13′E,30°4′N,海拔1 179 m)采集到1号蛇亚目Serpentes水游蛇科Natricidae东亚腹链蛇属Hebius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的东亚腹链蛇属部分物种分子系统发育树,鉴定该标本为华西腹链蛇H. maximus,为湖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本研究扩大了华西腹链蛇已知分布范围,并讨论了湖北省东亚腹链蛇属的多样性与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2023年5月24日于湖南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36″N, 110°09′30″E; 212 m)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一雌性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华西腹链蛇(Hebius maximus)形态描述;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构建的东亚腹链蛇属部分物种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标本与华西腹链蛇(H. maximus)聚为一支,其遗传距离为1.7%~2.2%。综合形态数据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标本为华西腹链蛇。同时,根据已有研究对华西腹链蛇在中国分布情况的报道,确定该标本系湖南省分布新纪录。本研究将湖南省东亚腹链蛇属种类提升至8种。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发现灰腹绿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和2017年,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采集到3条蛇类标本(2♀,1♂),经鉴定为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为湖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均保存在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刘芹  钟光辉  胡健  赵蕙  郭鹏 《动物学杂志》2012,47(1):112-115
2011年7月,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2号游蛇科蛇类标本,经鉴定确定为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贵州省蛇类新纪录种.此新纪录能为研究黑带腹链蛇的形态变化和地理分布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盐边腹链蛇(Hebiusyanbianensis)由Liu等(2018)依据1号标本而命名,后续文献仅报道了四川盐边县和云南永仁县的各3号标本信息,其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新鉴定的四川标本20号和新采集的云南标本1号,结合已有文献报道的标本7号,对其遗传分化、形态特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补充描述。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盐边腹链蛇的云南宾川种群与四川盐边种群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但它们的遗传距离为1.4%,表明其有一定的遗传分化。盐边腹链蛇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特征总体相似,背鳞19-19-17行;在以下特征存在变异:其尾长与体长之比的范围为25.5%~36.2%,腹鳞数为159~175枚,尾下鳞67~90对。其在尾长与全长之比、背鳞行数、腹鳞数、尾下鳞数、背部花纹以及腹链有无与分布在中国的其他23种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明显区分。盐边腹链蛇已知在其模式产地四川省盐边县以及云南省永仁县分布,本文确定其在四川省米易县、会理市、九龙县以及云南省宾川县亦有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盐边腹链蛇形态特征总体较为稳定,但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
蔡国  杨楠 《四川动物》2008,27(2):238-238
2007年5月5日,在四川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 m的常绿阔叶林中,采到蛇类标本一号.经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尔宓院士鉴定为瓦屋山腹链蛇Amphiesma metusium lnger, Zhao, Shaffer, and Wu, 1990,标本保存于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本次采集是该蛇发表十多年后再次在异地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黑带腹链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8年7月,在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条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此新纪录的发现对于认识黑带腹链蛇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淼  甄靓靓  李淑兰  赵文阁 《四川动物》2007,26(2):278-280,I0004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了东亚腹链蛇(Amphiesma vibakar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表明:在东亚腹链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全消化道。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波浪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二种——海南棱蜥和黑带腹链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年8月4日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石龙子科标本;10日,在湖南城步明竹老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标本。经分类鉴定后确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西藏蛇类两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10月,对西藏东南林芝、易贡、八宿、波密、察隅等地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快速评估.考察期间,采集到两种蛇类标本,经鉴定,分别为颈槽蛇和绣链腹链蛇,这是它们在西藏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在2014—2015年4—5月、2016年4月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模式标本产地的八线腹链蛇Hebius octolineatum肠道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包括鱼类、两栖类等11个食物种类或类型,并首次发现八线腹链蛇对中华青鳉的捕食现象。在15条受检八线腹链蛇标本中3条消化道内检出中华青鳉残体,出现频率达20%。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4.
2021年5月在广西隆林县者浪乡坡合村(105°13′27″ E,24°44′58″ N)采集到5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腹斑掌突蟾(Leptobrachella ventripunctata)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12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属标本与腹斑掌突蟾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后验概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腹斑掌突蟾的遗传距离为0.7% ~ 0.9%,远小于掌突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4.4% ~ 23.4%)。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掌突蟾属标本为腹斑掌突蟾,为广西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16日—9月21日,在湖北省咸丰县二仙岩(海拔:1543m,29°43′72″N,108°47′98″E)采集到一批两栖类标本。经分类鉴定,发现其中采到的一标本(雌性)为湖北省新记录——仙琴水蛙(Hyiarana daunchina)。标本存放在华中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室。主要鉴别特征:体长40mm,头长15mm,头宽15mm,眼间距5mm,上眼睑宽3mm。其头长宽相等,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鼓膜、眼几等大;体背面皮肤光滑,背侧较窄,但两背侧褶的间距较宽,后肢胫部有明显的纵行肤褶。体背面颜色灰棕色,背正中有一条浅色脊线;两侧上颔上缘自鼻孔后缘至前肢基部相嵌有一条乳黄…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甲腹茧蜂属Chelonus Panzer长腹甲腹茧蜂种团elongatus-group 3新记录种:墨色甲腹茧蜂Chelonus carbonator Marshall,1885、圆筒甲腹茧蜂Chelonus cylindrus(Klug,1816)和长腹甲腹茧蜂Chelonus elongatus Szépligeti,1898,提供了种的形态描述、分布、寄主记录及特征图。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植物分布新记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报道了湖北省植物分布的新记录种7个,新记录变种2个,隶属于7科8属,分别为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光枝杜鹃(Rhododendron haofui)、黄花葱(Allium condensatum)、小叶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var.sterilis)、台湾人字果(Dichocarpum arisanense)、杨梅蚊母树(Distylium myricoides)、西康绣线梅(Neillia thibetica)、尾叶中华绣线梅(Neillia sinensis var.caudata)、粗毛牛膝菊(Galinsogaquadriradiata),并提供了地理位置、海拔及植物照片。引证标本均存于中南民族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山西阳城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动物学杂志》2019,54(2):164,188
正2018年8月8日,在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树皮沟管护站的前庄(35°17′16.45″N,112°25′24.10″E,970 m)采到1蛇类标本。经鉴定,该蛇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链蛇属(Lycodon),为刘氏链蛇(L. liuchengchaoi),为山西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保存于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6年8月13日,在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内山林沟谷处采集到成体雌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HS16293)。经鉴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链蛇属(Lycodon)刘氏链蛇(L.liuchengchaoi)(图1)。该蛇目前已知分布于四川、陕西、安徽。此次采集到的刘氏链蛇是浙江省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黄山学院标本馆。蛇体全长560 mm,尾长138 mm,体中段粗24.3 mm,尾长与体长之比0.246。头长12.1 mm,头宽6.1 mm。头略大而扁平,与颈部区分明显。吻鳞宽2.3 mm,吻端宽钝,向前伸出超出下颌。鼻鳞二分;颊鳞1枚,入眶,  相似文献   

20.
游蛇科8种蛇的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蛇科8种蛇,分别为云南沾益采集的棕网腹链蛇(Hebius johannis),云南铜壁关采集的卡西腹链蛇(H.khasiensis)、八线腹链蛇(H.octolineatum)、双带腹链蛇(H.parallela)、八莫过树蛇(Dendrelaphis subocularis),云南澜沧采集的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云南昆明采集的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云南临沧采集的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于2014年4月对其背鳞显微皮纹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8种蛇每种使用1个个体,每个个体分别从蛇体的前、中、近尾部各采集3枚鳞片,共观察9枚鳞片。低倍下观察到鳞棱,高倍下观察到纵行小棱、条索、横纹、小孔结构,这些结构存在种间差异。八莫过树蛇和中国小头蛇无鳞棱,但是其余6种蛇鳞棱十分明显;大眼斜鳞蛇的纵行小棱短于100μm,其余7种蛇的纵行小棱均长于100μm;仅八莫过树蛇和双带腹链蛇背鳞上有明显的条索结构;八莫过树蛇的横纹为平缓波纹,其余7种蛇的横纹为"U"形波纹;小孔的形状、排列位置在种间变化较大,小孔的密集程度以八莫过树蛇、大眼斜鳞蛇、虎斑颈槽蛇较高。在8种蛇中,八莫过树蛇背鳞的显微皮纹结构最为复杂,可能与其栖息在热带雨林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