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灰泉堡组发现的一鸭嘴龙超科恐龙新属种:天镇大同龙Datonglong tianzhenensis gen.et sp.nov.。标本为一保存较完好的右侧齿骨并带牙齿。与其他鸭嘴龙超科恐龙不同,大同龙每个齿槽有两个功能齿,而且舌面齿冠上嵴的发育也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主嵴向远中方向偏移;次嵴发育;无其他附嵴;主嵴上半段略后弯)。对比研究发现,在较进步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类群中齿骨和牙齿的演化过程复杂,许多鸭嘴龙科的特征在这些类群中时而出现,如:巴克龙Bactrosaurus齿冠具有较大的高/宽比;吉尔摩龙Gilmoreosaurus齿冠上只有一个主嵴和纤弱的附嵴;张衡龙Zhanghenglong齿冠上主嵴中置;南宁龙Nanningosaurus下颌冠状突前倾;大同龙Datonglong每个齿槽有两个功能齿。这表明为了获得更有效的牙齿咀嚼方式,在鸭嘴龙科起源前它的姐妹群们曾进行过多种尝试;这也告诫我们,受大量趋同演化的影响,要厘清这些类群间的关系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地层发现的董氏乌拉嘎龙(Wulagasaurus dongi)的原有材料和新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和重新评估,可以认定以前归入乌拉嘎龙的部分骨骼(包括不完整的脑颅骨、上颌骨和肩胛骨)实际上应该属于赖氏龙类,并相应地修订了其鉴定特征。乌拉嘎龙具有同北美地区发现的短冠龙和慈母龙十分相似的骨学特征:长而楔形的前顶点位于颧骨前支的一半背腹高度处;颧骨后支呈扇形;乌喙骨的腹突相对较长且纤细;肱骨三角胸嵴较不发育,适度地向前外方扩展;髂骨髋臼上突的腹缘呈不对称的U形,缺乏一条强烈的嵴连接其后部区域与髋臼后突的背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乌拉嘎龙、短冠龙和慈母龙共同构成了鸭嘴龙亚科的一个基干支系。该支系起源于桑托期的亚洲,可能在中坎帕期之前发生分异并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地区迁徙辐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黑龙江省东部绥滨-双鸭山地区城子河组的植物化石25属49种(包括5新种),讨论了这个植物化石群的组合特征、地质地理分布,并与相关植物群进行了对比,结合考虑下伏东荣组的时代为晚侏罗世,确定城子河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至少城子河组二段已属旱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古脊椎动物学报》2015,(3)
报道和描述了一些在属级别上不确定的鸭嘴龙超科材料;标本发现于湖北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淅川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鸭嘴龙超科的骨骼化石和分散的恐龙蛋共存于同一层位,大部分的骨骼化石属于未离巢晚期和幼年早期的个体发育阶段。这一状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未离巢和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与更年老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间的地域分隔。通过直接的形态学对比研究,确信可以识别出至少两个鸭嘴龙超科的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可能代表了一个相对进步的基干鸭嘴龙类,而另一个类群则很可能归属于鸭嘴龙亚科。鉴于北美鸭嘴龙亚科最早出现的地层时代要更晚,中桑顿期马家村组中段的鸭嘴龙亚科化石材料提供了鸭嘴龙亚科乃至鸭嘴龙科亚洲起源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晚白垩世化石木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3种出自黑龙江省嘉荫县晚自垩世的化石木:嘉荫柏型木(Cupressinoxylon jiayinense WangR.F.,Wang Y.F.et Chen Y.Z.)、柳杉型木(Taxodioxylon cryptomeria Schonfeld)和黑龙江原始云杉型木(Protopiceoxylon amurense DU N.Z.)。它们分别与现存的柏木属(Cupressus)、柳杉属(Cryptomeria)和油杉属(Keteleeri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化石本研究与其现存近缘3属的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分析和已有的植物叶大化石及孢粉的研究成果,黑龙江嘉荫地区晚自垩世的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群由松柏类和阔叶树种组成,大多数是亚热带-暖温带分子,少量是温带分子。同时,嘉荫柏型木中真菌菌丝的侵入生长指示湿热生境的存在。上述证据表明黑龙江省嘉荫县晚自垩世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7.
发现于河北丰宁晚侏罗或早白垩世义县组的燕鲟以其很长的背鳍、长条形的方颧骨、骨化程度较高的中轴骨骼和支鳍骨、鳍条上残留有硬鳞质、无轴上鳍条等,有别于鲟形目所有已知属。燕鲟的吻部骨骼退化为管状小骨片,下鳃盖骨前方明显呈舌状突出,后部裂成锯齿状,尾鳍上硬鳞退化,与列鳍鱼和北票鲟最为相近,暂可归入北票鲟科;北票鲟科的鳃条骨数目少于7根,尾鳍上硬鳞无关节突和凹,可视为鲟亚目(鲟科+匙吻鲟科)的近祖姊妹群。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应为同期异相沉积,且沉积速度很快。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西晚白垩世一新的巨龙类恐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采自广西南宁市郊晚白垩世地层中一巨龙类恐龙新属种:右江清秀龙(Qingxiu- saurus youjiangensis gen.et sp.nov.)。新属种正型标本包括以下不关联的头后骨骼:一段较完整的前部尾椎神经棘、左右胸骨板、左右肱骨。它以以下独特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前部尾椎神经棘板状结构不发育、相对较高并呈桨状;胸骨与肱骨最大长之比值较低(约0.65)。广西发现的新属种以及近年来报道的巨龙类恐龙材料表明,亚洲巨龙类恐龙的头后骨骼形态变异度高,白垩纪时期这类恐龙曾在亚洲广为分布。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Otway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白晚垩世的介形类化石组合首次被发现在Otway盆地的钻孔中。化石产于Eumeralla组的灰色砂泥岩中。Eumeralla组是依据孢粉材料而确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即相当于Barremain-Albian阶。介形类化石包括10属:Cytherelloidea sp.1,Bairdia cf.austracretacea bate,B?sp.juv.?,Eucythere?sp.,Cydocypris sp.,Darwinula cf.contracta Mandelstam,D.? sp.1,Cyprois sp.,Talicypridea sp.,Zigiphocypris sp.,Eacypris sp.及Candona sp.。它们代表一中、新生代混生的面貌;其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依据生态的差异,介形类化石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合:海陆混合相和淡水-半咸水相。前者包括Cytherelloidea和Bairdia见于Crayfish 1A钻孔中,而后者Darwinula,Ziziphocypris和Cyclocypris产于Penola 1和Kkatnook 2钻孔中。海相属Cytherelloidea和Bairdia发现在540.4-543.1m(E umeralla组井深1957-477m在Crayfish 1A钻孔中),代表着Eumeralla组上部发生的一个晚白垩世海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黑龙江东部双鸭山-绥滨地区城子河组的银杏类化石6属14种(5新种)。多数属于银杏目,包括Ginkgoites baoshanensis sp. nov., G. elegans sp. nov., G.manchuricus(Yabe et Oishi), G. microphyllus sp. nov., G. cf. sibiricus (Heer) Seward, G. subadiantoides sp. nov., G.spp., Sphenobaiera qixingensis Zheng et Zhang, cf. Sph. pulchella (Heer) Florin, Toretzia shunfaensis sp. nov.等;属于茨康目的只Phoenicopsis (Phoenicopsis?) sp.,Ixostrobus heeri Prynada两种。 相似文献
11.
12.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在江西弋阳石溪组发现的一中华弓鳍鱼。其形态特征虽与华北的师氏中华弓鳍鱼很相似,但又有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建立一新种——Sinamia poyangica, sp. nov.。在此基础上,对中华弓鳍鱼的形态变异和石溪组的时代作了讨论,并对师氏中华弓鳍鱼的复原图提出了修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2)
黑龙江省东部柳树河盆地古近系八虎力组为一套含油页岩矿床的地层。目前,对其时代的认定还没有确切的古生物学依据,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时,关于成矿环境的探讨也较薄弱。通过对该套地层开展系统的孢粉学研究,由下向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分别是Quercoidites-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Polypodiaceaesporites-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详细讨论了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指出八虎力组时代为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根据孢粉组合的组成情况推测,八虎力组沉积时为亚热带-暖温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山间盆地环境。在山地高处生长有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在低洼处生长有湿地水生植物、蕨类和苔藓类,从而有利于油页岩的形成和保存。温度向上可能有所降低,但幅度并不大。 相似文献
15.
记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一具有长肢的蜥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虎沟化石层分布于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以及毗邻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已报道4种有尾类、1个无尾类蝌蚪、1个幼年蜥蜴、3种带原始羽毛的兽脚类恐龙、2种翼龙、3种哺乳动物以及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和植物等化石(有学者称之为"前热河生物群")。该层位比热河群义县组低,但地层划分存在争议:中侏罗统九龙山组、上侏罗统道虎沟组和下白垩统热河群均有报道。本文研究的道虎沟蜥蜴是该地点发现的第2个蜥蜴化石,其身体细长,为一幼年个体;前颌骨、顶骨和额骨均成对;上颌骨的面突高;后额骨和后眶骨不愈合;后额骨较大,但可能未进入上颞孔;后眶骨具宽的后突;牙齿小而尖锐,结构简单且可能为侧生;头骨的眶前区较长;具27个荐前椎;虽然未成年但个体较大;未见真皮骨板;手掌和四肢较长。上述特征组合区别于所有现生蜥蜴类,四肢比例也与其他蜥蜴有较大区别。欧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小盗蜥(Parviraptor)和蒙古早白垩世的一个幼年个体(可能属于壁虎型类)与道虎沟标本比较相似。头骨特征和较大的荐前椎数目显示道虎沟标本可能属于硬舌蜥类(scleroglossan)。但因标本为幼年个体,本文暂将它归入有鳞类属种未定(Squamata gen.et sp.indet.)。测量数据显示,道虎沟标本的手掌和前肢相对较长;该特征常见于适应攀爬的蜥蜴种类,似可显示攀爬习性。但肢体比例可能会随身体增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此生活习性并非定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在辽宁黑山"大凌河组"发现的舌齿鱼类—新属种——大凌河常氏鱼(Changichthys dalinghensis gen. et sp. nov.).其形态特征与狼鳍鱼科、舌齿鱼科相似,但有若干很明显的差异,暂将它置于狼鳍鱼科(Lycopteridae).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丹江库区周围发现的三种兔形类化石:产在丹江二级阶地基座岩层中的淅川跳兔(新种)Alloptoxxichuanwnsissp.nov.个体小,形态较早中新世中期的A.minor原始,其时代可能是早中新世早期,同时详细讨论了Alloptox的进化和分类;发现于台子山林场裂隙堆积物中的进步上新五褶兔(新种)Pliopentalagusprogressivussp.nov.个体为该属已知各种中最大者,形态较已知种更接近于现生的Pentalagus,它的时代可能为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产于郧县曲远河口汉水Ⅳ级阶地的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complicidens与蓝田金丝猴发现于同一阶地,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辽宁早白垩世会鸟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辽宁朝阳大平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湖相地层中发现的会鸟化石一新种,窄脊会鸟(Sapeornis angustis sp.nov.)。尽管新种正型标本属于一亚成年个体,但除个体较小外,还在许多特征上很容易与属型种(朝阳会鸟)相区别。例如,不超过6枚荐椎,肱骨的三角脊和气窗均较细窄,三角脊远端的背突不显著尖锐,乌喙骨具有较长的肩峰突,叉骨枝较细,叉骨突较短,第一掌骨以及耻骨突均相对较短等。和始祖鸟以及其他已报道的会鸟标本一样,新种材料没有保存胸骨,肋骨上也未见钩状突起,推测这两种结构可能在个体发育的晚期才开始骨化,上述标本均为发育早中期的个体。会鸟新种的发现为这一基干的原始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特征,并表明在会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个体的逐步增大以及一些形态特征的特化现象。这一新的发现还为分析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