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塿土土壤剖面中N2O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土壤探头法对塿土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N2O浓度变化进行了2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塿土土壤剖面中N2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表现为土壤N2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7—8月份为最高,温度较低的冬季最低;全年中土壤剖面中各层N2O浓度在降水或者灌溉后均有一个峰值。从空间上来看,土壤不同剖面层次的N2O浓度的变化以60cm土层最高,表层10cm最低,浓度在剖面中的变化顺序为10cm<30cm<150cm<90cm<60cm。2a的研究结果相比,降水量较高的1999年土壤剖面各层的N2O浓度较高。2a试验期间对照和施肥处理各土壤层次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1%-29.4%和10.8%-50.9%,其中1999年变异系数分别为20.2%-29.4%和32.11%-50.9%,2000年分别为7.14%-18.4%和10.8%-25.9%。从变异系数上来看,1999年高于2000年;施肥处理高于对照;N2O浓度较高的下层土壤高于10cm表层土壤。两个处理N2O出现的时间和剖面变化趋势相同,但施肥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浓度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塿土土壤存在明显的反硝化N2O气态损失,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其产生量,深层土壤N2O的产生是塿土N2O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来源;N2O的产生和排放具有极大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2.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观测了小麦生长期不同阶段根系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对土壤N2O排放的水、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各个时期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麦田均高于休耕地,在孕穗期麦田N2O排放通量出现最大值;而随根系质量和活性下降,生殖后期N2O排放量减少。小麦主根区与行间土壤N2O排放量存在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孕穗期,行间N2O排放通量是主根区的5.64倍,但开花期和成熟期差异表现并不明显。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N2O排放温度效应受作物根系的影响显著,而孕穗期不明显。小麦根系对水分效应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15~20cm的土层。同时,研究还发现种植小麦使土壤中N2O排放的主要区域扩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封闭罩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个主要树种——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 (Pinus koraiensis)、毛赤杨(Alnus hirsuta)和椴树(Tilia amurensis)的连体枝叶排放N2O的速率进行了原位测定, 并考察了树木的N2O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4种树木的N2O排放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水曲柳9.46~152.85 ng N2O·g-1 DW·h-1、红松1.37~64.51 ng N2O·g-1 DW·h-1、赤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对华北典型潮土N分配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化学肥料N、有机肥料N以及化学肥料N和有机肥料N混合施用对N分配和N2O排放影响。处理包括化学肥料N、P、K的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料N(OM)、一半化学肥料N+一半有机肥料N(1/2OM)及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等N条件下,处理间N2O排放的差异不显著,N2O排放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期。均衡提供N、P和K显著提高土壤N储量,有机肥料N的效果显著高于化学N肥。施肥也影响N的利用效率和N在作物中的分配。均衡的养分供应有利于N在子粒中积累,而养分缺乏的处理,秸秆中N含量相对较高。进入环境的N量以NK最多,1/20M最少。总体而言,施P肥和有机肥可减少N2O的间接排放,提高土壤N素肥力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加气灌溉施氮模式下设施甜瓜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加气灌溉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CO2和N2O排放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加气灌溉对不同施氮量下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加气灌溉(AI)和不加气灌溉(CK)两种灌溉方式,施氮量设不施氮(N1)、传统施氮量的2/3(150 kg·hm-2,N2)和传统施氮量(225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土壤CO2和N2O排放量高于不加气灌溉处理,但是差异不显著;相同灌溉模式下,CO2和N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是土壤CO2和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加气灌溉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呈显著正相关,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加气减氮处理在氮肥减少1/3的情况下,甜瓜产量提高了6.9%,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值从9544.82 kg·hm-2下降到9340.72 kg·hm-2.综上,通过加气灌溉减少氮肥施用量来抑制农业生产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旱轮作体系稻田土壤剖面N2O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原位采集淹水和排水状态下土壤剖面4个层次的气体,研究氧化亚氮(N2O)在水旱轮作体系稻田土壤剖面中的动态分布特征.试验设置小麦-单季稻和油菜-双季稻两种轮作体系,包括施N和不施N两种施肥方式.结果表明:施用N肥极显著促进了土壤剖面N2O的产生(P<0.01),不同层次间N2O浓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小麦、油菜生长期施N和无N处理下层30 cm和50 cm处N2O浓度均高于表层7 cm和15 cm处;早稻无N处理则为表层7 cm和15 cm处高于下层30 cm和50 cm处(P<0.05),其他水稻处理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无N处理土壤N2O峰值出现在旱作向水稻的转变期,施N处理则出现在旱作第2次追肥后,季节转变期也有较高的N2O浓度. 相似文献
7.
8.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界,具有初级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微生物驱动的营养元素循环活跃等特点,同时也是大气中一氧化二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而全球90%以上的N_2O排放由微生物主导,并与滨海湿地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滨海湿地系统中N_2O的产生与转化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下N_2O的产生过程,以及氮元素及其与碳、硫和金属元素耦合过程中产生N_2O的代谢途径,N_2O排放的时空变化与微生物调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揭示微生物驱动的N_2O产生及环境调控机制,为减缓全球变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指出排泄物氮输入使粪尿斑块成为草地土壤氮转化和N2O排放的活跃点,且不同排泄物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条件等使土壤氮素矿化、固持、硝化及反硝化等关键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2O排放对牲畜排泄物返还的响应不尽相同。建议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草地牲畜排泄物-植被-土壤体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天然草地关键氮素转化过程和N2O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为优化放牧牲畜排泄物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土壤养分调控策略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降雨和土壤湿度对贵州旱田土壤N2O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南方亚热带代表性旱田土壤-贵州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为观测对象,研究土壤N2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与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关系,同时,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降雨量变化对土壤N2O释放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降雨与N2O释放峰间存在明显的驱动-响应关系,N2O释放通量与降雨量和土壤湿度间存在正相关性,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夏秋季土壤N2O释放通量与降雨量变化呈正相关,而降雨量的大幅度增加或下降将引起冬春季土壤N2O释放通量的微弱下降。 相似文献
11.
全球森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格局下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土壤氮库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调研和整理,分析了1984—2009年间全球38个森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野外原位观测结果的分布特征,评估了森林土壤N2O年排放累积通量对大气氮素沉降量和水热条件等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全球森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平均值为0.47kgN·hm-2·a-1,而且土壤N2O释放通量随着纬度增加逐渐降低。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土壤N2O累积释放量同样受到年均温、年降水量以及土壤属性的显著影响。其中全球森林土壤N2O释放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约为1.5。另外,森林土壤N2O排放通量也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大气氮沉降量可解释土壤N2O排放通量在不同区域之间53%的差异;土壤pH、年均温和大气氮沉降量可以解释区域森林土壤N2O排放通量变化的55%。 相似文献
12.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若尔盖高原沼泽N2O排放能量,测定期为该地植物生长期,即2004年4月末至10月初。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平均值为0.010mg·m-2h-1,最大值为0.079mg·m-2h-1,最小值为-0.051mg·m-2h-1。高峰排放期为5月,最低排放期为地表水深最大的6月。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沼泽湿地水深呈负相关关系。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日变化与大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排放高值出现在午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在植物生长期的年排放总量约为0.159Gg·a-1。 相似文献
13.
Effects of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on CH4 and N2O emission from paddy soil under fully open‐air field conditions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击此处可从《Global Change Biology》网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ch/ext_images/free.gif)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E‐O3) on CH4 and N2O emission from paddies with two rice cultivars: an inbred Indica cultivar Yangdao 6 (YD6) and a hybrid one II‐you 084 (IIY084), under fully open‐air field conditions in China. A mean 26.7% enhancement of ozone concentration above the ambient level (A‐O3) significantly reduced CH4 emission at tillering and flowering stages leading to a reduction of seasonal integral CH4 emission by 29.6% on average across the two cultivars. The reduced CH4 emi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O3‐induced reduction in the whole‐plant biomass (?13.2%), root biomass (?34.7%), and maximum tiller number (?10.3%), all of which curbed the carbon supply for belowground CH4 production and its release from submerged soil to atmosphere.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cultivars in the CH4 emission response to E‐O3, a larger decrease in CH4 emission with IIY084 (?33.2%) than that with YD6 (?7.0%) was observed at tillering stage,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larger reduction in tiller number in IIY084 by E‐O3. Additionally, E‐O3 reduced seasonal mean NOx flux by 5.7% and 11.8% with IIY084 and YD6, respectively, but the effects were not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We found that the relative response of CH4 emission to E‐O3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reported in open‐top chamber experiments. This study has thus confirmed that increasing ozone concentration would mitigate th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CH4 and suggested consideration of th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ozone and its precursor emission into the projection of future ozone effects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4.
施氮和玉米生长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运用土壤盆栽试验、静态箱法采样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种植玉米土壤和裸土在两种土壤施氮水平 (低氮:150 mg·kg-1土,和高氮:300 mg·kg-1土) 下对土壤排放N2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玉米的土壤中,N2O排放率的峰值出现在苗期,且氮肥施用量的影响显著,土壤N2O排放率与温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裸土中,土壤N2O排放率的峰值出现在试验后期,土壤N2O排放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土壤施氮量增加,土壤N2O排放总量增加,裸土N2O增加尤其显著,种植玉米比裸土减少87%~92%的N2O排放量.这一结果表明种植作物与否,不仅改变了土壤N2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排放量,而且改变了温度与土壤N2O排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农业大国,对全球大气中N2O浓度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该研究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基于N2O的产生、传输和消耗机理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了有关中国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计了我国各县农业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发现我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较低,东南地区较高。还发现无论温度升高,还是施肥量变化,对我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都存在区域差异,表现为东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西北地区大,这可能与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N2O排放及总量初步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N2 O的部分来源尚不清楚。以往国内外对森林生态系统N2 O排放通量的测定中 ,只测土壤通量而把树木排除在外。如果树木在自然状态下能排放N2 O ,那么森林生态系统的N2 O排放可能被低估。本文旨在证明自然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也是N2 O的主要排放源。采用封闭罩法 ,在树木生长的主要季节 (7~ 9月 )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个主要树种———水曲柳、红松和椴树的连体枝叶释放N2 O的速率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在此基础上 ,初步估算出森林树木N2 O年排放量是土壤N2 O年排放量的 0 8~ 1 0 3倍 ,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土壤的N2 O排放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