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虎斑颈槽蛇胃、胰腺、小肠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之内均表现为升高。在不同组织中同一种酶活性存在差异。3种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胃和胰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小肠淀粉酶为30℃;胰腺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0℃,小肠脂肪酶为35℃。  相似文献   

2.
吗啡成瘾大鼠胰腺外分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急性吗啡成瘾法,观察了吗啡成瘾大鼠在整体胰导管引流和离体胰片灌流条件下,胰腺对CCK8刺激的反应。结果如下:(1)吗啡成瘾大鼠对CCK8诱导的淀粉酶分泌反应降低;(2)吗啡成瘾大鼠胰腺组织中淀粉酶含量降低。提示吗啡成瘾大鼠胰淀粉酶合成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红鳍笛鲷的胃、幽门盲囊、肠等消化组织中淀粉酶在不同pH值下的活力及在最适pH值下底物浓度、暂养盐度对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胃、幽门盲囊、前中肠、后肠的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5.4、6.0、6.0、7.6和6.2;最适底物浓度分别为0.032%、0.032%、0.040%、0.040%和0.040%;最适暂养盐度为25‰。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改变酶的反应温度和pH,离体分析白斑狗鱼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方法:分别采用Folin酚法、DNS法和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在白斑狗鱼肝胰脏、胃二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2.0、7.0.肝胰脏、胃二部位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肠道脂肪晦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分别为5.0,4.0、5.0.肝胰脏、胃、肠道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最适pH值分别3.0、3.0、9.0.结论:在各自最适温度下,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比活力均为:肠道>胃>肝胰脏.  相似文献   

5.
茶碱对胰α-淀粉酶的抑制类型及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茶碱对胰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茶碱与胰α-淀粉酶的结合方式.以1/v对抑制剂量用Dixon作图法得出Ki值为0.59×10-2 mol/L,抑制剂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茶碱镶嵌于胰α-淀粉酶分子之间,形成了特定结构的缔合物,从而改变后者分子构象,使胰α-淀粉酶的紫外吸收差谱迅速增强,特征荧光峰产生静态淬灭.  相似文献   

6.
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虎纹蛙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分布以及pH和温度对这两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自生理pH值条件下,虎纹蛙消化道不同部位淀粉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食道〉胃,胃和肠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8.6和7.0,最适温度分别为35℃和40℃。脂肪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胃〉食道,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胃和肠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为9.0,最适温度分别为50℃和55℃。  相似文献   

7.
喜树碱对胰α-淀粉酶部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树碱对胰α-淀粉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类型为反竞争性抑制。利用紫外差光谱,研究发现喜树碱能改变胰α-淀粉酶的空间结构;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喜树碱与胰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的结合常数KA=2.78×106(mol/L)-1和结合位点数n=1.2477。其结果对喜树碱的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高中温α-淀粉酶生产菌株的发酵温度,对减少冷却水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基因删除技术删除了地衣芽孢杆菌CBBD302菌株α-淀粉酶的编码基因(amy L)获得突变株D402。将表达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温α-淀粉酶基因Ba A的重组质粒p HY-WZX-Ba A转化D402,获得表达中温α-淀粉酶的重组地衣芽孢杆菌D402/p HY-WZX-Ba A。摇瓶发酵实验显示,重组菌最适发酵温度为42℃,比原生产菌株提高8℃,最高产酶水平达到301 U/m L。30 L发酵罐发酵试验,78 h达到最高酶活531 U/m L。重组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作用p H 6.5,在90℃保温20 min可以完全失活,保持了中温α-淀粉酶既能在淀粉糊化温度下保持稳定又便于灭酶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9.
牛蛙主要消化酶的分布及pH和温度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牛蛙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分布情况以及pH和温度对这些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自生理pH值下,牛蛙消化系统不同部位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胰脏>胃>中肠>食道>前肠>后肠,胃、肠和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2、7.4和9.6,最适温度分别为45℃、50℃和45℃.脂肪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胰脏>后肠>中肠>前肠>胃>食道,胃、肠和胰脏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2、7.4和8.0,最适温度均为50℃.淀粉酶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胰脏>中肠>后肠>前肠>胃>食道,胃、肠道和胰脏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8.0和9.6,最适温度均为35℃.在牛蛙消化系统未检测到明显纤维素酶活力.  相似文献   

10.
碱性淀粉酶的发酵生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性淀粉酶是诸多碱性酶中的一种,指的是其最适稳定及反应pH值在碱性范围内,在碱性环境中可以保持稳定且可高效催化降解淀粉。碱性淀粉酶在纺织、洗涤剂、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利用嗜碱微生物可以生产碱性淀粉酶。以下综述了碱性淀粉酶的发酵生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地高辛精标记c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胃肠胰组织生长抑素(SS)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胃腺SS杂交阳性细胞及SS-IR细胞的密度(细胞数/mm粘膜肌长)均随天龄增长而增大,至第15天前后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至成年时,与出生时水平接近;十二指肠则在生后初期细胞密度较高,5天以后开始降低,第20天后降至成年水平。胰腺的SS杂交阳性细胞及SS-IR细胞密度(细胞数/mm2)变化规律与胃腺相似,随天龄增大,至第10天前后达高峰,第20天左右降至成年水平,与出生水平接近。研究结果表明,胃肠胰组织SS基因表达与胃肠胰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温度和pH对橄榄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温度和pH对橄榄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pH显著影响橄榄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60℃、40℃和30℃~40℃,最适pH分别为3.6、5.2和6.0。橄榄蚶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为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十余年来,从胃肠胰等组织中已分离了数种胃肠激素及其多肽。据新近文献报告以及已举行的四届国际性学术会议所交流的资料看来,这一类激素和多肽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可用于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在医学上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及性质、生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一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演变的大鼠模型,并对其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EP组和左旋精氨酸(L-Arg)干预组。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雨蛙素诱导AEP模型后,再经该静脉注入L-Arg 1600mg/kg,以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胰组织的光镜、透射电镜下改变。结果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在AEP组、L-Arg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清淀粉酶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L-Arg干预组的血清脂肪酶却明显高于AEP组;AEP组的血清、胰组织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Ar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EP组。光镜及透射电镜证实,L-Arg干预AEP大鼠后,导致了胰实质出血、坏死和腺泡细胞内亚细胞结构的破坏。结论 L-Arg导致AEP加重为AHNP,与NO的毒性有关;此大鼠模型不但有血清淀粉酶等生化指标的改变,而且组织病理特点也较为典型,是研究急性胰腺炎重型化机理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5.
额尔齐斯河野生丁(鐬)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温度、pH、金属离子对新疆额尔齐斯河野生丁(鐬)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酶学和生化法.结果:丁(鐬)蛋白酶活性,后肠>前肠>中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肠道、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40℃,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的体外最适pH为7.5.在试验的离子浓度范围,高浓度Ag 、Cu2 抑制酶活力;高浓度Fe3 、Mg2 、Ca2 促进酶活力;Pb 、Ba2 对消化道酶活力影响依浓度和部位而变.结论:消化酶最适温度均高于所处环境温度,最适pH值变化范围偏碱性;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丁(鐬)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高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进餐后,人肝的血液中比出肝血液中所含血糖量要大得多?在两餐之间,出肝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大于人肝血液中血糖的浓度?答:这与肝脏在糖代谢中维持血糖浓度恒定功能密切相关。进餐后,食物中大量糖类(主要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胰肠淀粉酶、胰肠麦芽糖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十余年来,从胃肠胰等组织中已分离了数种胃肠激素及其多肽。据新近文献报告以及已举行的四届国际性学术会议所交流的资料看来,这一类激素和多肽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可用于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在医学上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及性质、生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pH对洞庭鲇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洞庭鲇鱼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鲇鱼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部位均为30℃。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的适宜pH分别为2.0、8.5、7.5、8.0和8.0;脂肪酶的适宜pH均为7.5;淀粉酶肝胰脏的适宜pH为7.5,其余部位均为7.0。鲇鱼各消化酶活力存在器官特异性。在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力顺序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力顺序均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力顺序为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胃,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兰州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在不同温度(15℃、20℃、25℃、30℃、37℃4、2℃、47℃)条件下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各种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直至不能检出。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2℃;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除胃和肝胰脏为37℃外,其他部位均为3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除后肠为30℃外,其他部位均为25℃。消化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其生活水域的水温,反映出消化酶作为酶蛋白的耐热性。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性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胃;淀粉酶活性前肠>中肠>肝胰脏>胃>后肠;脂肪酶活性中肠>后肠>前肠≈肝胰脏>胃。研究结果还表明,前肠和中肠是兰州鲇消化蛋白的主要部位,中肠是其消化脂肪的主要部位,而前肠是其消化淀粉的主要部位。在消化酶表现出活性的温度范围内,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淀粉酶活性。实验还表明脂肪酶具有活性的温度范围较蛋白酶和淀粉酶窄。  相似文献   

20.
 <正> 1972年Said和Mutt二氏从猪的肠组织中发现一种能使周围和内脏血管强烈扩张的多肽,命名为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简称VIP),由28个氨基酸组成。其中以精氨酸和赖氨酸占优势,属于碱性多肽,与胰泌素、胰高糖素和肠抑胃肽同属一族。 近来发现VIP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在神经系统传导和胃肠胰的生理、病理活动中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