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从人类的远古祖先古猿下地到人类诞生,大约过渡了一千多万年,而人类发展到现在,也大约有三百万年光景了。在这千百万年间,人类和他们的远古祖先,是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地走过来的吗?不是的。一部人类史,是充满着千艰万难的矛盾斗争史,是新生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历史。“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远古祖先古猿原来过着树居生活,他们在森林中攀援吊荡,采摘野果,或捕捉小动物充饥。虽没有《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猴王那么潇洒和威风,但也还算过得  相似文献   

2.
发现于广西柳江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除1具完整的头骨外,还包含有右侧髋骨、骶骨、两段股骨及若干件椎骨。根据各方面的特征分析,初步认定这些化石属于同一个体。这一有利条件为我们比较准确地获取与该个体身体大小和形状有关的指标数据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柳江人头骨及复原骨盆的测量,计算了柳江人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相对脑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柳江人的身体大小和形状。本研究发现:柳江人化石所代表的个体具有适应温暖气候环境的纤细型身体比例,代表相对脑量的EQ指数5.602大于金牛山、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中、晚期化石人类,而与包括港川人在内的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的EQ指数接近。柳江人体重52.0kg小于金牛山、山顶洞、尼安德特人等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化石人类,而与港川、非洲的KNM-ER3883、KNM-ER3733等生活在温暖环境的古人类接近。作者认为这些发现除说明柳江人生活的气候环境外,还提示柳江人身体大小、比例及相对脑量与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接近。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看了贵刊今年第一期的“服装来历杂谈”一文,有些不同意见。作者对人类为什么要穿衣服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不科学的。作者认为衣服的发明“首先起源于寒冷地区”“后来热带地区人们也穿上了衣服”。我认为,寒带与热带的人各有自己穿衣服的理由,不能说谁先谁后。作者这样写,想必是认为穿衣服仅是起源于御寒。因为在论述到为什么热带人不御寒也穿衣服时,作者居然援引圣经上的传说,说是为了遮羞。这就把羞耻心这种心  相似文献   

4.
本刊1975年第2期发表了王争明同志《“亦此亦彼”不能套用作“亦猿亦人”》一文后,陆续收到了各地不少读者来信,今摘要发表在下面。吴汝康同志在《人和猿的界限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第3期)和《人类起源的唯物辩证过程》(《科学通报》1974年第8期)等文中,阐述了他的关于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观点。他说:“能制造工具的是人,不能制造的是动物(包括猿),不是人就是动物,‘非此即彼’,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同时,他认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亦猿(动物)亦人的阶段,要承认有“亦此亦彼”的过程。“这个过渡时期的生物或‘正在形成中的人’,既不是一般的动物(猿),又不是真正的人”。这一过渡阶段,由古猿下地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为起点(距今一千多万年前),直到制造工具的真正的人出现(距今约三百万年前)为止。希望同志们继续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认识,更好地学习和领会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5.
柳江人     
柳江人是四、五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他们很早就在柳江流域劳动、生活着。说起柳江人的发现史,话就长了。那是在1958年9月中旬,工人们在距柳州市东南十六公里的新兴农场的通天岩洞中挖掘岩泥时,在离洞口18米处偶然发现一个完整的人的头骨化石(缺下颌骨),接着再进十米又发现了人的四个胸椎、五个腰椎、骶骨、右髋骨和左右股骨各一段。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也在这里出土。消息传开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赶到现场,在农场场长李殿同志引导下,对通天洞作了考察。人化石送到北京后,经著名的人类学家吴汝康的研究,发表了题为《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的重要论文,从此柳江人的声誉传四海。柳江人头骨有许多特点证明他属于黄种人,如他的脸面部、鼻梁和嘴部的突出程度与现代黄种人一致,硬腭大小中等,上门齿舌面呈铲形,他的年龄虽已超过四十岁,但是第三臼齿仍未长出来,这些在现代黄种人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有关单位编写的、以专门介绍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十万个为什么》第19分册,将于今年6月和读者见面。文化大革命后新编写的这一分册,共收入108个题目。其中包括: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各地发现了哪些从猿到人各阶段的化石?人类的历史有多久?“北京人”的寿命有多长?……等等人们普遍感到兴趣、经常思索着的问题。读  相似文献   

7.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撤稿声明     
根据作者杨兵的申请,我刊决定撤销其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年7月35(7):786-793发表的“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与新型抑制剂的晶体结构”一文。作者撤稿申请信刊登如下。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9.
评《红松种子抑制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签定》一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B)》1980年第9期发表了《红松种子抑制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一文(以下简称“红文”)。1987年底黑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根据部分作者申报,推荐该文为“省受奖优秀论文”。笔者认为该文错误与欠妥之处甚多,现提出一些问题,供参考。1.原理上的错误(1)“红文”根据气相层析法(GC)确定红松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看了周国兴同志《现代的猿能变成人吗?》一文和今年第一期袁、张两位同志的讨论文章,觉得在当前的讨论中,应当搞清“特定的环境条件”这个概念的前提和范畴。在肯定劳动创造人类和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前提下,研究古猿转变成人的“特定的环境条件”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否认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环境条件是唯一因素,那自然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所以,在讨论古猿变人的问题中,简单地说“人类的起源从来不是在什么特定环境(外因)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吴汝康在其《人和猿的界限问题》一文中说:“古猿怎样演变成人的整个过渡阶段,目前还很少直接的证据,关于人类各种重要特征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目前还很少了解,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他对这个过渡阶段的情况提出了一个他认为是唯物辩证的假说。我认为值得商讨。人类历史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划分人类社会和猿群之间的界线的基本标志?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早就有一个众所周知十分明白的答案。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自然辩证法》) 劳动是人猿分野的界线。第一批原始人从他们会劳动的那个时候起,就和一般动物分开了,人类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四川动物》编辑部:感谢您在过去一年里的对我的关心和支持!2006年5月我在贵刊2006年25卷2期发表《版纳鱼螈研究进展》,同年在《动物学杂志》41卷4期发表《版纳鱼螈的骨骼系统》。自这两文发表以来,我收到了数位关心该研究方向的读者来信,共同反映一个问题:《版纳鱼螈研究进展》一文“2.7骨骼研究”一段中提到“国内尚无学者关注版纳鱼螈的骨骼研究,国外仅有MtthewW.Colbert和David Canatella 2004年采用CT扫描的方法展示了版纳鱼螈头骨的三维结构,并制作成了动画电影“,而在《版纳鱼螈的骨骼系统》之前言部分又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  相似文献   

13.
读了《化石》1991年3期刊载的《甲骨文与龟》一文,产生一些疑问,提出来向作者请教。1.文章说“武乙在纪元前1197年再迁朝歌,即上述的小屯村,殷以后称为‘殷墟’。”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武乙是否迁都朝歌;第二,小屯村是否即所谓的朝歌。史籍中确有关于盘庚迁殷后,到庚丁或武乙或帝乙时又迁都朝歌的记载。杜预也曾注《左传·定公四年》云“殷墟,朝歌也”。因此,在小屯村初被发现时和甲骨文研究的初期,有人把小屯当成朝歌。其实,“殷墟”是后代人们对商代都邑故址的称呼,在我国至少曾有三个地方被称作“殷墟”,与本文有关的两个一在今河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理学通讯》编委会:你刊在1988年第1期第34页上刊登了王熹同志“关于《多效唑防止水稻倒伏及其增产效果》一稿两投问题的说明”一文,阅后认为与事实不符,特此来信说明。1986年年中,我向王熹同志提议两家合编一本“多效唑应用”专辑,作为《中国水稻科学》或《江苏农业科学》的增刊。并  相似文献   

15.
读了《植物生理通讯》1983年第4期,“评杨学荣主编的《植物生理学》一书的文章(以下简称“评”,杨学荣主编的书简称“杨”)后有如下看法: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本书文字尚称简洁流畅,说理明白,概括能力较强,作为一本供学生阅读的教材,这均是很好的……。”然而,在结尾时,作者却说“……如果学生学了这本教材……将贻害不浅……为对学生及别的读者负责起见,……建议出版社将该书收回,不再继续发售,也不宜重版。”前后说法不一,不知作者的意见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化石》上刊出的《远古的食人之风》一文,促使我将这篇以前写的稿子,进行了修改,提供读者商讨。在现代民族中,不少曾流行过“食人之风”,有着吃人肉或人脑的习俗。在原始人类中,有人认为也有吃人风气,有人认为没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亚种下名称的可用性问题: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整理一种斧须隐翅虫Oxyporus proximus Cameron异名录时,作者发现,以前在“var.”(v.,varietas,variety)或“form”(f.,forma)标示下发表的一些物种名称,难于确定其可用性(availability)。根据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简称《法规》),1960年以后不再承认这类名称。对于1961年以前发表的这类名称,如果原始作者没有清楚说明是亚种以下的,则该名称就是可用的,否则就是不可用的。在动物分类学历史的早期,以“var.”、“form”诸如此类标示发表新学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随后的分类学家们也多将这类名称收在相关著作的异名录中,这也意味着,直到《法规》有相关规定之前,专家们承认这类名称的分类命名地位。通过讨论《法规》有关条款,分析隐翅虫科和阎甲科若干亚科数据,作者发现,《法规》第45.6.4条规定在实际使用中有困难,加上历史原因,在判断亚种下名称的可用性时容易产生混乱。  相似文献   

18.
苗族原始生活的几个镜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人类语言中,某些词汇保存了当初造词的原始意义。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些词所反映的现象来了解古人的某些生活情况。正如德国语言学家雅各·格林说的:“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他还说:“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殖、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依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赞同摩尔根的方法,同时根据雅利安语的不同方言中有驯养动物的共同词汇,但没有谷物和栽培植物的共同名称这一词汇现象,认为“雅利安人之发现种植谷物后于牲畜的驯养”。本文根据苗语的几个词汇,提供苗族原始生活的几点材料。  相似文献   

19.
赵仲如 《人类学学报》2007,26(2):164-164
《人类学学报》24卷第3期第258页刊登题为“广西百色盆地新发现旧石器地点”一文,报道了广西澄碧河水库鸬鹚岛上发现新的旧石器地点。25卷第1期第16页刊登“百色盆地旧石器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百色市召开”一文,亦把澄碧河水库边的枫树岛(实为半岛)归为百色盆地。  相似文献   

20.
近读《生物学杂志》1993年第5期上周应章《对高中生物教材的一点异议》一文,认为原作者在该文中所提“异议”在部分老师和学生中具有普遍性认识。概括文中“异议”有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