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念珠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免疫受损人群不断增多,该人群念珠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分离到的白念珠菌耐药株增多,有关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就白念珠菌对唑类、多烯类、5-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等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也是引起真菌血症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1]。白念珠菌定植于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部位,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如创伤、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激素和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等[2],白念珠菌会过度生长,从口腔、咽喉和生殖道等浅表黏膜感染转变为循环系统、骨骼和大脑的全身性侵袭性念珠菌病[3]。白念珠菌常以生物被膜的形式生长在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上,比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心脏起搏器和其他与器官直接接触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并用PCR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在接种后24h,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ra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1次/d,共14d。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以及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d;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论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治疗结束7d后,组织匀浆真菌培养仍然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是一种致命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多,报道1例以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伴有肺及脑受累的播散性念珠菌病,并文献复习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皮肤受累临床表现。方法患者女,37岁。因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6个月余就诊。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史,口服强的松及他克莫司2a余。取患者皮损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皮损组织、脓液、血、痰、尿、粪、脑脊液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并文献检索统计播散性念珠菌病皮肤受累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皮损组织病理见假菌丝,皮损组织、脓液、痰、尿、粪标本直接涂片均见假菌丝并培养出白念珠菌,CT显示肺受累,诊断为播散性念珠菌病,予抗真菌治疗,患者皮损愈合及肺部病灶部分吸收,但因自行停药,最终出现颅内播散。结论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播散性念珠菌病临床罕见,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微生物检查,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出现系统性播散,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引起皮肤黏膜浅层乃至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目前,念珠菌血症是引起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因素。随着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因侵袭性念珠菌病死亡的患者也日渐增多。为解决真菌感染及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从白念珠菌致病因素出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正在火热研发。该文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体内定植着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细菌及真菌等微生物群,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菌或真菌的某个单一物种,但最近研究表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更好地理解体内的微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备体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白念珠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协同和拮抗作用有助于维持不同物种间复杂的平衡关系。了解白念珠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加深对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理解,还可为预防和治疗白念珠菌或细菌感染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提供新途径。本文就白念珠菌与细菌共存时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为控制念珠菌或细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在正常人体不致病。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侵袭力增加,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念珠菌病。随着真菌对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以白念珠菌液泡作为抗真菌药物靶点的研究正深入开展。该文就白念珠菌液泡功能在白念珠菌致病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是一种黏膜表面定植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是仅次于白念珠菌的念珠菌病相关第二大病原体[1]。其高发病率与HIV、肿瘤、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有关,人口老龄化和侵入性治疗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光滑念珠菌与致病性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对宿主细胞及医疗器械黏附性、生物膜形成、逃避宿主防御、复制性老化、分泌水解酶(包括蛋白酶、磷脂酶、酯酶和溶血素等)等,在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此外,光滑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具有普遍耐受性,常常导致治疗的失败[3]。由于致病性与耐药性的完美组合,使光滑念珠菌感染呈现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药率高”的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4]。本文就光滑念珠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婴儿头皮念珠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菌痂型婴儿头皮念珠菌病1例。患儿头皮出现脓痂16个月。病原菌经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芽管试验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为白念珠菌。经溶痂和外涂1%咪康唑软膏治疗1周后痊愈。  相似文献   

11.
周佳  梅一堃  李博文  刘宁宁 《菌物学报》2020,39(11):2060-2075
营养元素是白念珠菌定植和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人体真菌微生物组的一部分,白念珠菌能够特异性感应宿主微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时做出适应性反应,为其生长、繁殖和侵袭宿主提供营养支持;同时白念珠菌还能反馈作用于人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肠道菌群失调时由共生菌转化为致病菌引发严重的念珠菌病。目前关于营养感应与白念珠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营养感应与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了碳源、氮源、磷营养以及多种金属元素在白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为系统认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白念珠菌在分离真菌中居于首位,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热带念珠菌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之一[2],尤以广谱抗生素滥用、长期住院患者中多见,因此,了解热带念珠菌的分布及药敏性,可为临床防治热带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其耐药问题使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白念珠菌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靶点突变或上调、药物外排增加、生物被膜形成等,近年来代谢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变、选择性剪切等机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了解白念珠菌耐药机制有助于探索研究全新结构的抗真菌药物和开发更多有效的抗耐药真菌策略。该文就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念珠菌属真菌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寄居于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引起皮肤、黏膜身体浅部感染,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深部感染,其中白念珠菌是念珠菌属真菌的主要致病菌。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非白念珠菌比例和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给临床防治抗真菌感染带来新挑战[1]。我们对2013年2月~2016年3月1 105株念珠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差异,为临  相似文献   

15.
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可引起各种浅表及深部真菌病,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文章就近年来有关中草药抗白念珠菌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中草药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及其活性成分、单味及复方中草药制剂抗白念珠菌作用、中西药协同抗白念珠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妇女发生外阴、阴道不适的原因之一,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产生心理后遗症。其病原体分为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两大类,以白念珠菌居多,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感染所占比率有所上升。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简单,唑类是常用药。症状严重时可加大药量、口服和局部联合用药,易复发者行6个月的巩固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对HIV感染患者同样有效。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应避免口服药,唑类药物为局部常用药如硝酸布康唑。糖尿病患者光滑念珠菌感染较多,对硼酸治疗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报道l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白念珠菌作为条件致病真菌,其感染力受各种毒力因子及不同宿主的影响。该文将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和宿主细胞作为论述对象,探究其对白念珠菌致病性的影响,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治疗白念珠菌的药物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白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白念珠菌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很少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白念珠菌容易形成生物膜(biofilm)。生物膜是细菌或真菌附着于活体组织或非活体组织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