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广东内伶仃岛猕猴食性及食源植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对内伶仃岛猕猴(Macaca mulatta)的植物食性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测定了食源植物适食部分的比重。研究结果表明:(1)猕猴食源植物约200种,以叶食性、果食性最为丰富;(2)猕猴的活动区域以阔叶林、灌木林等植被类型为主;(3)食源植物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与栖息地植被组成特征相适应;(4)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发展的容纳量最适为820~1640只(平均1230只),而以743~1485只(平均1114只)最为合适,其总食量约相当于适食性优质植物资源总蕴藏量的10%~20%。  相似文献   

2.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在冬季采食植物13科21种,其中栓皮栎、青冈、羊胡草、露珠草、大叶榉是其冬季的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5.4%;小叶榉、千金榆、南蛇藤、君迁子等10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9.1%;第三类是少见采食植物,包括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等5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2%;2)共记录到猕猴春季采食植物24科37种,其中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枥、枳椇、构树、博落回等10种为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70.8%;唐松草、白丁香、紫丁香等14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3.4%,少见采食植物包括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16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7%;3)部分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猕猴取食,但在2个季节所取食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在春季则主要取食花和叶。太行山猕猴在春季的取食植物比冬季更广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而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世界及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境内分布于17个省(市、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迄今为止,学者们已对猕猴进行了包括地理分布、种群动态、食性、社会生态、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猕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汇总,梳理关于猕猴的研究线索与动态,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潘汝亮 《动物学研究》2007,28(6):569-579
为了研究亚洲疣猴牙齿形态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异速生长公式比较分析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猕猴。主成份分析用来分析来自异速生长公式的残差。结果表明:疣猴出乎意料地展示了比猕猴更小的门齿。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疣猴与猕猴之间的食物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小于亚-非大陆种类。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疣猴和猕猴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环境和食性的趋同性。当每一个疣猴属分别与猕猴进行比较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揭示了地理分布的差异。金丝猴(Rhinopithecus)和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具有比其他疣猴发达的臼齿。欧氏距离的结果说明疣猴和猕猴牙齿的差异性揭示了它们在系统发育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Grueter CC  Li DY  Feng SK  Ren BP 《动物学研究》2010,31(5):516-522
原则上,食叶的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和杂食的猕猴(Macaca mulatta)是可以同地共栖的,但这两种灵长类究竟是如何同地共存却一直是一个鲜见涉足的问题。该文初步通过分析它们的食性和生境需求来阐明两者共存的可能性。在猕猴取食约22种植物中,有16种也是滇金丝猴的取食对象。两种灵长类都显示出喜食果实。人们尚未发现滇金丝猴涉足人类作物等相关资源,但发现猕猴经常侵食庄稼。这与其生活海拔不同有关:滇金丝猴一般生活在平均海拔为3218m的山林中,而猕猴活动在平均海拔为2995m的林地。猕猴也会涉足牧场,而滇金丝猴回避这种场地。对于这两个种,混合的落叶阔叶/针叶林是最频繁使用的森林类型;滇金丝猴很少进入常绿阔叶林(青冈属群落,利用率仅3%),而猕猴相对进入这类林型的机会远比滇金丝猴高(36%)。两个物种的群体间常相互远离(2.4km)。当其相遇时,常是猕猴主动回避。上述结果提示滇金丝猴和猕猴是通过大生境分化利用和空间避让来共存的。尽管不同的生境利用策略一定程度上会反映种间竞争的存在,但这种不同更可能反映着它们不同的生理/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南湾珍贵动物保护区植被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湾珍贵动物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猕猴保护区,总面积约15000亩,现保存有550—650只猕猴(Macaca mulatta)。此外,在保护区内尚有水鹿、豪猪、穿山甲等36种动物,其中25种鸟类。在植物区系上有维管束植物388种(包括亚、变种在内),棣属110个科309属。根据群落组成成分、外貌结构以及种群特征,可将该区植被划为三个类型:(一)砂生灌草丛;(二)砂生刺灌丛;(三)次生常绿季雨林或次生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7.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81,自引:4,他引:77  
钦俊德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01,44(3):360-365
昆虫与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昆虫选择植物作为食物和生长场所、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两方面。该文集中讨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因素与进化有密切的关系。植食性昆虫根据其寄主植物范围,通常分为专食性(寄主范围窄)和广食性(寄主范围广)。从生态关系来看,广食性的取食行为比专食性的更为有利,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统观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有向专食性演化更为普遍的倾向。专食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效率,还可缓和天敌作用所造成的压力。根据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特点,目前已提出很多昆虫与植物的进化理论,包括成对的协同进化、弥散的协同进化、群落的协同进化以及顺序进化。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以植物对昆虫的影响较昆虫对植物的影响更为重要,称为顺序进化是适宜的;昆虫为被子植物传授花粉造成互惠共生,其中的进化关系应称为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8.
于2012~2013年,以样带法、样方法和无样地法相结合,分4次对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栖息地食源植物种类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分析了其区系特征。研究发现:(1)蟒河保护区猕猴栖息地内有维管植物659种,隶属102科374属,其中54科126属261种为猕猴的食源植物,占猕猴栖息地植物科、属、种总数的52.94%、33.69%和39.61%;蔷薇科是食源植物中包含种类最多的科,有16属39种,其次为豆科,含11属23种。(2)蟒河保护区内猕猴食源植物区系特征为:食源植物所在科有6个分布型和2个变型,所在属有13个分布型和6个变型;在属的分布类型中,温带性质分布类型的属占优势,有75个,占总属数的66.96%,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的属46个,占总属数的41.07%;热带性质分布类型的属有24个,地中海区、中亚、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成分的属共有13个,分别占总属数的21.43%和11.61%,说明蟒河保护区内猕猴食源植物区系为暖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9.
潘汝亮 《动物学研究》2007,28(6):569-579
为了研究亚洲疣猴牙齿形态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异速生长公式比较分析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猕猴。主成份分析用来分析来自异速生长公式的残差。结果表明:疣猴出乎意料地展示了比猕猴更小的门齿。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疣猴与猕猴之间的食物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小于亚-非大陆种类。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疣猴和猕猴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环境和食性的趋同性。当每一个疣猴属分别与猕猴进行比较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揭示了地理分布的差异。金丝猴(Rhinopithecus)和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具有比其他疣猴发达的臼齿。欧氏距离的结果说明疣猴和猕猴牙齿的差异性揭示了它们在系统发育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特性、地理起源等,并基于相关指标对其食用推广价值进行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可食性入侵植物共计114种,隶属30科,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苋科和柳叶菜科植物为主,且多年生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据多数;其地理起源上多源自美洲地区,以人为有意引入为主;大多数可食性入侵植物可以直接被人类、家畜和家禽等食用对象所直接食用,可食性器官以茎、叶为主;属于高、中、低食用价值等级的外来可食性植物分别有9种、76种和29种,中等可食性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利用某些入侵植物的可食性来减少其种群危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 (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地理和生态地位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我国是唯一的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均有猕猴分布的国家。直到1987年 ,亚洲最北部的猴群在河北兴隆绝灭以后[12 ] ,自然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段的猕猴就成为亚洲猕猴分布的最北界 ,位于N35°11'~ 35°17',E112°0 3'~ 112°33',地处暖温带。经 1981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猕猴不同 ,是最具研究意义的种群[5] 。猕猴同其它动物一样 ,通过食物与其它动物 ,周围环境及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差异,对太行山猕猴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猕猴化石的肢间指数(Intermembral index,IM)、臂指数(Brachial index,BI)、股指数(Crural index,CI)和股骨粗壮指数(Robusticity index,RI)等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猕猴化石IM值(96)高于太行山猕猴,BI值(94.5)和CI值(88.5)均低于太行山猕猴,推测该猕猴化石在早更新世时期可能地栖生活,适合于陆地四足行走,同时也验证了太行山猕猴主要为半树栖生活。结合对猕猴化石伴生哺乳动物习性的分析,推测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的气候温暖潮湿并有一定的水域,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有局部的草地或草坡,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高等灵长类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确立一种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个体的遗传鉴别方法。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采用15个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对50只恒河猴和50只食蟹猴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对比两群体间等位基因数目差异。结果筛选的15个具有显著多态性的微卫星DNA位点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可以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数目均在7个以上,且两群体间有1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利用这些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建立一种有效鉴别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遗传背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实验猕猴被毛氨基酸含量的参考数据和对猕猴饲料氨基酸配比的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数据,挑选不同生活环境的猕猴共30只,即笼养猴10只、半自然圈养(猴园)猴10只、野外猴10只,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被毛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生活环境分组,猕猴被毛的脯氨酸、缬氨酸、氨和精氨酸以及胱氨酸的含量是人工饲养猴(包括笼养猴和猴园猴)低于野外猴(P<0.01),被毛赖氨酸、组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含量是野外猴高于笼养猴(P<0.05)和猴园猴(P<0.01);按性别分组,只有雄性猴的被毛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高于雌性猴(JP<0.05),其余氨基酸均无差异(P>0.05).因此,影响猕猴被毛大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因素不仅是食物相应氨基酸的含量,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性别因素对猕猴被毛的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云南地区恒河猴遗传多样性,为今后开展恒河猴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背景资料。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云南地区恒河猴96份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用Mege 4.0和DNA SP软件对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在96份样品中,共检测出了149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4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8±0.007,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20。结论云南地区恒河猴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跟骨的功能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形态描述和统计入手,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的跟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跟骨变量无论数值大小还是几何图形结构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跟骨最大宽、跟长、后距骨连结面长、跟骨高度及相对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猕猴跟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比短尾猴的表现得更为紧密。据其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我们认为:与猕猴相较,短尾猴更适应于地栖生活。这似乎与短尾猴具更大的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7.
恒河猴是应用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其MHC基因是一个庞大的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群(也称为Mamu基因),在进化过程形成了Mamu基因不同的存在状态,使得不同个体的Mamu基因在数量和功能上有所差异,同时有些个体还产生了特异性的MHC基因,它的多态性和免疫反应的复杂性相对应。因此,恒河猴MHC多态性的研究,有助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及指导以恒河猴为动物模型的各种实验。本文主要阐述了恒河猴Mamu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部分MHC等位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并简要描述了中国恒河猴特异性的MHC基因。  相似文献   

18.
Sera from 510 macaques consisting of Macaca mulatta, Macaca assamensis, Macaca fascicularis, Macaca nemestrina, and Macaca arctoid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antibodies to simian AIDS type D retrovirus (SRV) by ELISA and Western blot with viral antigens purified from supernatants of SRV-1 infected cell cultures. Of these monkeys, 104 were seropositive by ELISA; only 23 were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The true positive reaction to SRV was found in 15 of 463 (3.2%) M. mulatta and eight of eleven (72.7%) M. assamensis.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猕猴牙齿与颅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行山猕猴牙齿有关变量做了测量,统计,并就其与颅骨长间的异速生长和相关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牙齿的变异程度在犬齿和中央门齿表现尤为突出。在线性型或面积方面,雄性牙齿的异速生长均快于雌性和雄+雌,此与其生活史对策相适应,在雄性,雌性或雄+雌,下颌齿变量与颅骨长的相关程度比上颌更为密切,与有关资料的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金丝猴之间的差异小于与菲氏叶猴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The feeding ecology of rhesus monkeys,Macaca mulatta, was studied between 1978 and 1981. The study site, located in the Murree Hills of northwestern Pakistan, supported a mixed coniferous-deciduous forest community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human disturbance. We used a linear transect method to sampl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vegetation. Comparison of these data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Data on feeding behavior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n-the-minute focal animal sampling. The monkeys spent about 45% of the day feeding. Their preferred foods were grass, clover, and other ground herbs that occur in the disturbed sites. Fruit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9% of feeding records. The rhesus monkey may be pre-adapted to living in disturbed-site, forest-edge communitie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acaca mulatta may be tied closely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forest and the spread of meadows and savannahs over the last million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