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定于2011年10月18日至20日在贵州省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召开。贵州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近十多年来,瓮安、凯里和关岭等古生物化石群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动物》2007,26(4):845-845
据贵州省动物学会秘书处报道,由西南四省市动物学会联合举办、贵州省动物学会承办的第四届西南地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5~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来自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动物学界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重庆市和四川省林业厅(局)相关部门的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18日至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会议在贵州省黔西县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毕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黔西县人民政府和毕节市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电视局承办。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会议,交流研讨最新学术成果,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国际化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农业基础条件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令人关注。为明确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状况,保障贵州省的粮食安全,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等3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构建贵州省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8—2014年贵州省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贵州省粮食供给量和稳定性较低,但贵州省粮食安全水平总体是上升的;财政支农支出、道路密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贵州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仕泽  刘京  徐宁  魏刚  王斌 《四川动物》2020,39(1):75-80
2015-2018年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湍蛙属Amolops 3号成体标本及1号蝌蚪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另外,本文首次对该种的蝌蚪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6.
李浩 《人类学学报》2018,37(4):602-612
关于中国石器技术发展轨迹和特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更新世大部分时间内,中国石器技术以第1模式为主。本文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中更新世早期至距今约4万年的中国石器技术面貌进行了简要总结。这段时间内的中国石器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自晚更新世以来,多种石器技术体系并存,其中包括以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大型工具为特色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以盘状石核和各类小型工具为特征的小型石片石器技术体系、以勒瓦娄哇石核和尖状器为特点的莫斯特技术体系、以及以基纳型刮削器为主的莫斯特技术体系,后两者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点。多种石器技术体系共存,这一现象反映了技术发展的区域性和该阶段人群构成的多样性,这为探讨古人类环境适应行为以及区域间人群扩散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由于种种原因,这批出土材料始终未被系统研究,老鸦洞遗址仅在有限的文献内被简单描述。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我们对1985年试掘出土以及1983、1984年采集的部分的石制品进行了类型学及技术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遗址及所属人群进行了讨论。老鸦洞存在的石器技术属于我国境内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小石片石器传统类型,以本地丰富的燧石和石灰岩为主要原料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石片形制规整,小型工具如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等制作精美,在长达三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石器技术无重大改变。这种对本地石料的采集方式,以及以洞穴为主要居住地点,长期在有限空间内活动的特征,表达了云贵高原古人类特有的低流动性生存模式,为探讨云贵高原更新世末期古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扩散辐射提供了良好证据。  相似文献   

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宁  裴树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5-28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 发现于1974年, 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 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 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 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 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 占63.6%; 石器类型多样, 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 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 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 单向加工占72.4%, 且以正向为主; 双向加工占27.6%, 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 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76年,在许家窑遗址发掘获得9件人类化石、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这些遗骸和遗物已由贾兰坡教授等进行了研究和报道(1979)。1977年7—9月,我们对许家窑遗址又作了进一步发掘,共获得人类化石8件及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仅对1977年发现的人类化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白头鹞迁徙和越冬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3-1995年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4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场坝一带进行猛禽迁徙和越冬习性的定位观察时,获得4号白头鹞Circusaeruginosus标本,为贵州省冬候鸟新纪录。同时,还对白头鹞的迁徙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今年4、5月份,贵州省108地质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贵州省威宁草海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工作。于5月初在东山公社王家院子附近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该地点位于威宁草海盆地的东南,堆积物是由2米左右的湖沼相交替沉积所组成,基岩是石炭纪灰岩。 在地表下约50公分有一层菱铁矿,在该层找到打制石器和石片共40余件。共生的动物有剑  相似文献   

12.
贵州桐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冬,贵州省112地质队于桐梓县岩灰洞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后即派张森水、吴茂霖二同志随同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同志前往考察。在112地质队淮子水地质组的同志们密切配合下,勘察了化石产地和邻近的洞穴,对岩灰洞作了短期的试掘,次年冬,由张振标、王令红、张银运和吴茂霖等四人组成的野外队在岩灰洞进行了较系统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一枚、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痕迹以及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此外,在洞穴中已被人翻乱的部位得到了几枚石化程度极浅的人牙齿,它们很可能包含在地层的上层,所以本报告不对此进行研究。此外,我们在整理标本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枚古人类前臼齿化石。这是贵州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也是该省继黔西观音洞之后的第二个旧石器地点。  相似文献   

13.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贵州省8个自然保护区55种两栖动物,讨论两栖动物在贵州省的地理经度替代、纬度替代和垂直替代特点。结果表明,水平分布范围广的种类,垂直分布范围也较广。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猿人石器性质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31年起到目前止,中国猿人石器的研究論文至少已发表了10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旧石器組(下簡称旧石器組)的研究人員正着手对中国猿人石器作总結性的研究。本文仅就在参加中国猿人石器总結性研究中所看到的事实,对中国猿人石器的一些問題提出个人的意見,提供討論,并請讀者指正。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为5897件中国猿人制作的石片、石核和石器。这是当前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6日-9日,贵州省贵阳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定于2010年8月6-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一、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沈恂,刘亚宁  相似文献   

17.
长滨文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省长滨文化中包涵大量楔型石器,与河南小南海遗址出土石器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8.
关于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1,20(1):1-18
在周口店第 15地点经过加工的石器中 ,刮削器占近 93%。其它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尖刃器、石锥、凹缺器、雕刻器和薄刃斧。石器由锤击加工。绝大多数标本向一面加工。石片石器多为正向加工。大多数石器个体很小 ,形态不规则 ,修疤呈鳞状 ,深浅、大小不一。少数标本的修疤浅平、规则而平行。统计分析显示在各类器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大小与加工上的区别。单边刃刮削器的各亚型之间在大小、加工长度和深度以及刃角和刃形诸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说明这些刮削器在刃口形态 (直、凸与凹 )方面的的变异主要取决于毛坯的原始形态 ,而非代表类型与功能的不同。变量相关分析揭示石器的大小与加工程度和原坯的大小与形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川南短腿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7月24~31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资源调查时,在江口县黑湾河龙泉寺(27°51'06″N,108°41'06″E,海拔559 m)采集到1只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该标本为雌性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于贵阳学院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生态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小杜鹃在强脚树莺巢中寄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迎昕  梁伟  杨灿朝  孙悦华 《动物学杂志》2006,41(5):31-31,F0004
2006年6~7月作者在贵州省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在强脚树莺(Cettiafortipes)巢中寄生(封4图片),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连续观察,对小杜鹃的雏鸟生长进行了测量。报道如下: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28°06′25″~28°19′25″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