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肌肉系统是鲸类运动器官的基本组成,有许多适于水中运动的变化。多种齿鲸的肌学已有详文论述,如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Howell,1927)鼠海豚(Phocaena phocaena)(Smith等,1975;1974;等,1974,1978),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Lawrence等,1956,1965;Mead,1975;Родионов1974;Соколов等,1974,1978)、大海豚(Tursiops truncatus)(Huder,1934;Lawrence等,1956,1965;Mead,1975;Родионов1974;Соколов等,1974,1978)、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 (Клейнеберг, 1964)、一角鲸(Monodon monoce- ros)(Howell, 1930)、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Берэин, 1971)等。在淡水豚类,Pilleri等(1976)曾报道印河豚(Platanista indi)肌肉系统的某些特征,其他淡水豚的肌肉尚未经研究。鉴此,我们对白暨豚(Lipotes vexilifer)的肌肉系统作了较详细的解剖。解剖材料以1头体长2米,体重100公斤的雄性个体为主,以其他个体作补充。  相似文献   

2.
采用2头白豚的脊髓分别做成浸制标本和切片。其脊髓式为C_R-T_(10)-L_(Lc12).根据Rexed的细胞构筑原则将其灰质分为10层,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的关系作了描记。在全髓白质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包括侧索中的颈、胸、腰尾外侧核,背索中的脊髓背索核,以及腹索中的散在细胞。还发现其软膜内陷到脊髓深部,在白质和灰质中形成腔隙和管道并充满脑脊液,神经细胞浸于脑脊液中。作者认为这些细胞应是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SF-CN)。  相似文献   

3.
白鱀豚上呼吸道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鱀豚上呼吸道具有前庭囊、鼻额囊及前颌囊三对气囊,没有副囊和连接囊。三对囊均右大于左,其中又以前庭囊最为显著。喉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组成,从喉腔壁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有室皱襞(假声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江豚和白暨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1、2两型。其密度分布在大多数江豚和1头白(既鱼)豚呈两个高密度区。第一高密度区位于视网膜鼻侧偏腹方,第二高密度区位于颞侧偏背方。第一和第二高密度区的细胞的最高密度在江豚大多数分别为每平方毫米250和210左右,在一例白暨豚约180和140以上。其组成、密度分布及细胞总数在采自长江和黄海沿岸的江豚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白(既鱼)豚由于大神经节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平均直径比江豚的大;细胞数在40微米左右处形成特有的第二个峰;2型的细胞极少,且没有发现典型的星形神经节细胞。 几种豚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比较表明,在适应弱光环境的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组成发生了一些改变:2型的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大神经节细胞相对增多;神经节细胞密度减小。视觉敏度提高,锐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白鱀豚气管和肺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鱀豚的肺分左右2叶,不分小叶,肺门位置高。气管分叉成左右主支气管和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分叉点的位置较高,情形与拉河豚相近。3条主支气管进入肺以后便成为肺内支气管树的主干,其分支的分布区可暗示假定肺叶的存在(共5叶,左2右3)。从气管起一直到呼吸性支气管都存在软骨组织。气管的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主支气管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又变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少。细支气管以下逐步改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腺体存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管的通道口,有括约肌存在。各级支气管一直到肺泡壁均有平滑肌存在,从断续出现到连续的环层。弹性纤维在整个气管均很丰富。  相似文献   

6.
白鱀豚“珍珍”雌性,捕于1986年3月31日,体长1.5米,体重57.5公斤,约2龄,死于1988年9月27日,死时体长为1.97米,体重为88.25公斤,池养时间为2年半.除1988年夏天,由于天气酷热中暑,经用药后即很快恢复正常摄食外,近年来食量一直维持在每天7公斤左右,约占体重的8%.    相似文献   

7.
白鱀豚和江豚体内几种金属元素和有机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白鱀豚和江豚体内7种金属元素的组织分布以及有机氯(多氯联苯、六氯苯,滴滴涕)含量方面的研究,为两种动物的保护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白鱀豚和某些海豚体内油脂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是我国特有而又珍贵的动物。关于白鱀豚的分布、分类、形态解剖、生活习性等,我国已有一些论文发表(周开亚等1977,1979),但尚未见到关于油脂成份和性质方面的研究报道。国外近十年来,某些学者认为海豚的体温、声学性质与其油脂的成份有关,并作过某些海豚油脂成份和性质的研究报道。(Morris et al.1973;Tsuyuki et al.1971;Tsuyuki et al.1972)因而,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白鱀豚,将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世界珍稀水兽白豚(Lipotes vexillifer.)是我国名贵特产之一,属齿鲸亚目(Odontoceti),淡水豚总科(Platanistoidea),白鱀豚科(Lipotidae)。白鱀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借回声定位系统以探知外界情况(荆显英等,1981)。通常认为,在声发射过程中,齿鲸类饱含油分的额隆组织起着声透镜的作用。额隆的这种特殊生理机能,与其所含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密切相关。1980年陆佩洪等报道了白鱀豚额隆油的酸价、碘价、皂化价、不皂化物及甘油三酯(比色法)的含量。有关白鱀豚额隆油的脂肪酸组成,迄今尚未研究。目前我们才开始进行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林天瑞 《古生物学报》1990,29(1):94-105
一、前言1933年,Richter首先建立Redlichiina亚目,与Ptychopariina亚目并列,归到后颊目(Opisthoparida)。在Redlichiina亚目中包括Redlichiidea超科,Zacanthoididea超科,Bathyriscidea超科和Dikelocephalidea超科。Ptychopariina亚目中包括Ellipsocephalidea超科,Cryptolithidea超科,Ptychopariidea超科和Calymenidea超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并描述了我国白锈菌科白锈菌属(Albugo)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记录。新种是寄生在罂粟科血水草上的血水草白锈(Albugo eomeconis Zhang et Y.X.Wangsp.nov.);新记录是白花菜白锈(Albugo capparidis(de Bary)Cif.)寄生在云南和广西白花菜科的白花菜和黄花菜上。  相似文献   

12.
会议定于1991年9月9日至14日在西德明斯特市的威斯法-威海姆大学的主楼内举行。会议的议程包括:1 珊瑚的演化(生物学、形态功能学、共栖性、栖居深度等);2 种内变异及化石种族;3 刺丝胞化石与海绵(包括古盃)的成岩作用与微细结构及礁的成岩作用;4 礁的演化(造礁生物、礁的类型、生态、相、生物地层、生物地理),按4-1古生代礁、4-2中生代、新生代  相似文献   

13.
扩增并测定了我国蝽科4亚科8属11种昆虫线粒体COⅡ基因585 bp的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探讨了COⅡ基因在该科的分子进化机制.并基于COⅡ基因序列数据,分别采用邻接法(NI)、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论法(BI)建立蝽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蝽科昆虫COⅡ基因A T含量平均为71.7%,存在较强的A T含量偏向性,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7.2%;亚科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68~0.242之间,大于亚科内属种间的遗传距离,蝽科与盾蝽科2外群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两科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短喙蝽亚科为蝽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分化较早,益蝽亚科与舌盾蝽亚科关系较近,形成一对姐妹群,蝽科中捕食性种类--益蝽亚科是较为特化的类群,它是由植食性种类分化而来.蝽科4亚科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为Phyllocephalinae (Pentatominae (Asopinae Podopinae).  相似文献   

14.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Ⅱ. 尾柱亚目(纤毛动物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尾柱亚目 Urostylina Jankowski, 1979 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在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 Urostylidae 左、右缘棘毛多列或至少有一侧缘棘毛为多列;全列虫科 Holostichidae 左、右缘棘毛各一列,具典型中腹棘列毛或复合中腹棘毛列;伪小双虫科 Pseudoamphisiellidae 仅具两列发生学意义上的中腹棘毛列,两者相互间宽位分离;帕森虫科 Patteroniellidae 中腹棘毛列不甚明确,数目少,且近于散布.此外, 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 并附各属纤毛图式, 对部分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我国的瘤蝽5属8种,其中包括6个新种及国内首次纪录的2个属和2个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共记述我国姬蝽科6种,其中2个新种,1个新亚种和3个我国首次纪录种。文中所用量度单位为毫米。 海南狭姬蝽Stenonabis hainana,新种 (图1—2) 体黄褐色,被稀疏细长毛及短毛。触 角环斑、前胸背板中央纵带(由领的前缘至 后叶后缘)、小盾片(除两侧及端缘外)、前  相似文献   

17.
粘虫“能手”毛毡苔茅膏菜科是一个食虫植物类群,有4属、110余种,我国有2属、7种。该科中最大的属为茅膏菜属(Drosera),有110种,我国有6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茅膏菜属植物的叶有互生的,也有基生莲座状的;花序单一或有分枝,有顶生也有腋生的;植物体有多种颜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叶片上的腺毛来捕捉小昆虫,尤其是蝇类。  相似文献   

18.
试图根据成虫形态学证据探讨长足虻科各亚科之间的系统关系,同时检验各个亚科的单系性.在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同时参考前人有关长足虻科高阶元分类的研究结果,筛选出42个来自头部、胸部(包括足和翅)、腹部、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在亚科水平的分类特征,为了考察亚科的单系性,也包括亚科的自有衍征;运用支序分类的方法,首次分析并讨论了世界长足虻科17个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长足虻科是一个严格的单系群,其支持的共同衍征为体色金绿,亚前缘脉端部与第1径脉中部愈合,前缘脉接近肩横脉处有1个缺刻,第2基室与盘室愈合,臀室短小、终止于径脉分叉点之前,雄性外生殖器明显向下或向前弯折,生殖背板具生殖孔,下生殖板与第9背板愈合.金长足虻亚科Sciapodinae腋瓣发达,中脉分叉,为最基部的支系,是最原始的亚科;而长足虻科的其他亚科构成一单系群,其共同衍征为腋瓣不明显,中脉不分叉.斜脉长足虻亚科Plagioneurinae也比较原始,是靠基部的支系,支持其单系性的特征为腹部第7~8节膜质化,生殖孔基位.异长足虻亚科Diaphorinae和锥长足虻亚科Rhaphiinae以及斯长足虻亚科Stolidosomatinae和合长足虻亚科Sympycninae分别构成姊妹群关系,斯长足虻亚科Stolidosomatinae的两个属Pseudosympycnus和Stolidosoma系统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巴长足虻亚科Babindellinae、聚脉长足虻亚科Medeterinae和寇长足虻亚科Kowmunginae构成单系群,其共同衍征为臀脉短或不明显,无后顶鬃.研究所用标本大部分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包括与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和澳大利亚博物馆交换而来的标本,部分标本保存在比利时皇家科学院.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双翅目长角亚目8个近缘科的10个主要性状特征作了数值分析,按照Farris-Wagner法和系统聚类法画出树状图,对蚊科、摇蚊科等8个近缘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摇蚊科是8个科中最原始的祖型代表,而蚊科则是其中分化最早的高级类群。并认为分析祖征与衍征的镶嵌现象是探索系统发育或系谱关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