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邹炜  黄仕和 《生命的化学》2003,23(5):346-348
干扰素λ为一类新型的干扰素家族,分IFN-λ1、IFN-λ2和IFN一λ3等3种,也分别称为IL-29,IL-28A和IL-28B;其功能受体复合物是由新鉴定的CRF2—12和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能活化Jak—STAT通路,并起抗病毒或其他防御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IL-26又称AK155属于IL-10家族成员,主要是由记忆性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其受体IL-26R是由IL-20R1(CRF2-8)和IL-10R2(CRF2-4)组成的异二聚体。IL-26的生物学功能还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表明IL-26可能在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调节细胞增生及细胞凋亡、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Ⅲ型干扰素(typeⅢinterferon, IFN-Ⅲ;亦称为IFN-λ)是2003年被发现的一种新型IFN,由IFN-λ1(IL-29)、IFN-λ2(IL-28A)、IFN-λ3(IL-28B)和IFN-λ4等细胞因子组成。IFN-λ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IFN-λ受体1(IL-28RA)和IL-10R2结合,激活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等信号通路进行信号转导,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IFN-λ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因子,与Ⅰ型IFN相比,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中,能更好地改善病毒学应答以及提高病毒清除率,且不良反应更少。现就IFN-λ在消化道、肝脏以及呼吸道感染中的抗病毒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Ⅲ型干扰素(IFNλs)是干扰素家族中最新的一组成员。他们的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IFNα/β十分相似,但是他们所结合的受体与IFNα/β迥异。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IFNα/β,且抗肿瘤作用明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IFN-λ是新发现的分类为Ⅲ型干扰素的细胞因子,由IFN-λ1,IFN-λ2和IFN-λ3组成,也称作IL29,IL28A和IL28B.IFN-λ通过与其受体复合物结合进行信号转导,该复合物由特异性的IFN-λR1以及与IL-10相关的细胞因子共有的受体IL-10R2组成.IFN-λ主要激活Jak-STAT通路诱导抗病毒、抗增殖、抗癌以及先天或适应性免疫反应.其晶体结构与IL-10细胞因子家族相似.诱导IFN-λ基因表达的通路尚未被研究透彻,在一定程度上同IFN-α类似,涉及TRIF,RIG-I或IRF7通路.IL28B的核苷酸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自发性清除及HCV联合疗法的结果有关联,预示IFN-λ可以作为替代目前IFN-α治疗HCV感染的一个更有效的选择.本文提供了IFN-λ的一些研究进展,关于IFN-λ的很多机制目前仍是未知的.  相似文献   

6.
杨祎  侯炜 《生命科学》2011,(8):749-752
干扰素(IFN)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Ⅰ型和Ⅱ型干扰素不仅可抑制病毒,而且还能参与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最近干扰素家族增添一位新成员:Ⅲ型干扰素,即IFN-λ,因其具有类似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且能诱导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命名。IFN-λ受体与Ⅰ型干扰素的受体不同,但具有与Ⅰ型干扰素类似的诱导表达方式和信号转导通路,并能激活一系列相似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就IFN-λ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机制、抗病毒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 IFNα2b)抗病毒和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 ,并与干扰素 (IFNα2b)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PEG IFNα2b抗病毒活性约下降 15倍 ,但抗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IF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蛋白,至少可分为α、β、δ、ε、κ、ω、τ和limitin八种,分子质量约为18.5 kDa,包括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2对分子内二硫键。IFN-α/βR是IFN-α和IFN-β共同结合受体,包括IFNAR1和IFNAR2,IFNAR1仅有1个亚单位,IFNAR2由3个亚单位组成。IFN与位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主要经JAK-STAT途径介导信号传导,不仅能通过PKR、2-′5′OAS、Mx和ADAR1等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还能通过对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节以及诱导MHC分子表达等途径发挥直接或间接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nterferon,IFN)为体内主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新发现的III型干扰素IFN-λ4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自发清除或治疗无效密切相关。IFN-λ4只能存在于携带IFNL4-ΔG等位基因(rs368234815)个体,它是预测HCV清除的最佳宿主因素。IFN-λ4也通过IFN-λ受体复合物传递信号,并通过激活JAK-STAT途径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gene,ISG)的表达。IFN-λ4能诱导抗病毒活性,却同时影响了HCV的有效清除。因此,解决IFN-λ4这种看似矛盾的功能问题,可能会对HCV感染和干扰素生物学的免疫反应产生重要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最新发现的干扰素λ表现出抗病毒、抗增殖和促凋亡活性,同I型干扰素一样干扰素λ结合干扰素λ受体复合体后进行信号传递.干扰素受体是由干扰素受体1和白介素10的受体2形成异二聚体,但是干扰素λ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分别运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沉淀试验和免疫共沉淀试验证明了Ran蛋白的结合蛋白RanBPM与干扰素λ受体1相互作用.干扰素λ1能够促进干扰素λ受体1与RanBPM的相互作用和影响RanBPM在细胞内的分布.干扰素λ受体1与RanBPM的相互作用与保守的TRAF6的结合位点无关.RanBPM作为一个支架蛋白通过调控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的活性,是新的调控干扰素λ途径的蛋白.  相似文献   

12.
γ-干扰素信号通路及功能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干扰素(IFN-γ)是细胞因子超家族中IFN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IFN-γ在其效应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交互作用及其相关刺激基因的表达,导致了其生物学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章对IFN-γ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IFN-γ介导的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以及IFN-γ刺激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等作概述。  相似文献   

13.
IL-31由CD4+Th2细胞产生,其受体是由IL-31Rα与OSMRβ(Oncostatin M receptorβ)组成的异二聚体,IL-31及其受体在人和小鼠多种组织中表达,二者结合后主要通过JAK-STAT通路和MPAK通路来进行信号转导发挥效应。IL-31的生物学功能还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表明IL-31可能在瘙痒症、特应性皮炎、诱导细胞因子、参与2型炎症反应及炎症性肠病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重组人Ⅲ型干扰素λ1(rhIFN-λ1),并进行纯化,以比较其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生物学活性的差异。方法:密码子优化的rhIFN-λ1基因与pET-44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表达产物经系列层析纯化;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比较纯化的rhIFN-λ1与rhIFN-α2b、市售rhIFN-λ1的抗病毒活性;采用MTS法比较这些干扰素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基因优化后的rhIFN-λ1在大肠杆菌中得以高效表达,用所建立的纯化工艺可制备得到纯度达95.7%的rhIFN-λ1;rhIFN-λ1的抗病毒比活性为3.2×105 U/mg,比市售rhIFN-λ1的比活性(1.1×105 U/mg)略高,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为rhIFN-α2b的1.7倍。结论:获得的rhIFN-λ1具有剂量依赖的抗病毒活性和抗增殖活性,其抗病毒活性比市售rhIFN-λ1略高,抗细胞增殖活性高于rhIFN-α2b,提示rhIFN-λ1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β-干扰素及其重组产品的基础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干扰素(IFNβ)是一种具有广泛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获得两种重组β干扰素并用于临床。如何对重组β干扰素进一步优化,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仍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不仅对β干扰素的结构、基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及生物学效应等方面,而且对目前市场上重组β干扰素的种类、来源、优缺点、临床应用及其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根据其结构特点、受体、细胞来源和生物学活性,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IFN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一个复杂且部分重叠的基因转录过程来发挥作用,其核苷酸多态性和基因突变可影响IFN反应及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几乎所有的病毒都有抵抗IFN抗病毒活性的机制和效力,包括直接影响IFN产生和影响下游效应因子。不同型别IFN在行使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功能时具有拮抗或协同作用。本文就IFN基因变异、病毒抗IFN策略及IFN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进行综述,以期能更好地理解IFN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被广泛地用于疫苗载体及瘤细胞溶解剂的研究。但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大大限制了它在人体中的应用。归属于细胞因子的Ⅲ型λ干扰素(IFN-λ)家族与IFN-α/β家族有着相同的信号转导路径,所以也能激发相似的抗病毒活性。不过,IFN-λ是通过一种细胞型特异性方式表达的独特的受体-复合物形式实现信号转导的,正是这个原因限制了它只对上皮屏障组织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干扰素(Interferon,IFN)-α的构象与其抗病毒活性之间的关系。以重组人IFN-α(rIFN-α2b和rIFN-α2a)为材料,变温CD谱分析表明,在65℃以下,两种IFN-α的二级结构相对稳定,当温度高于65℃以后,两者的二级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FCM分析构象变化前后IFN-α的抗病毒活性发现,构象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抗病毒活性。rIFN-α2b和rIFN-α2a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IFN-α的构象是影响其抗病毒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验证了CD结合FCM是分析蛋白质药物构象与其细胞水平上生物学活性相关性的较好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细胞学水平明确IFN-α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通路抑制剂U0126联合用药对肠道病毒A71(EV-A71)感染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终点滴定实验以及Western blot,确定IFN-α和U0126联合用药对EV-A71抗病毒效果,对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 IFN)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重要蛋白水平、ERK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 IFN-α和U0126联合用药能有效发挥抗EV-A71增殖的作用(P0.01),同时也能有效抑制ERK通路磷酸化活性、阻断EV-A71 2A~(pro)介导的I型干扰素受体1(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 1, IFNAR1)表达水平下调(P0.001),并上调IFN信号通路重要分子eIF2α磷酸化(P0.001)。此外,利用ERK抑制剂(U0126和sorafenib)或特异性siRNA分别阻断ERK磷酸化活性后,可显著阻断肠道病毒2A~(pro)介导的eIF4GI切割和IFNAR1表达下调的作用,同时受染细胞EV-A71复制也显著下降。结论 IFN-α和U0126联合用药可通过有效地抑制ERK通路,抑制2A~(pro)依赖的切割eIF4GI和下调IFNAR1表达的作用,使得外源IFN-α能更有效与细胞膜上IFNAR结合,有效激活IFN抗病毒信号通路,从而发挥IFN抗EV-A71蛋白翻译及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IFN)是人类有核细胞内固有的干扰素基因受到外源性因子刺激时所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急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干扰素基因工程的研究不仅对阐明干扰素基因结构表达原理有很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大量生产这类有防病治病价值的蛋白质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人的IFN-α.β.γ基因工程均已获得成功(如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