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单胞菌属细菌产酪氨酸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酪氨酸酶能将L—酪氨酸催化合成L—3,4—二羟基苯丙氨酸,后者是预防、治疗帕金森氏综合症(Parkinsomis),例如:僵硬、震颤、流涎,丧失穿衣能力;CO中毒、锰中毒;肝昏迷的有效药物,还用于精神病的治疗。酪氨酸酶也可用于生产其它化、  相似文献   

2.
他卡西醇对人黑素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他卡西醇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TYR)mRNA表达、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他卡西醇治疗白癜风的机制.方法:体外黑素细胞培养,给予不同浓度他卡西醇(10-6、10-7、10-8、10-9、10-10mol/L)处理,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碱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多巴氧化法检测酪氨酸酶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TYR、TRP-1 mRNA的表达.结果:10-8 mol/L他卡西醇能刺激黑素细胞增殖,10-8、10-9 mol/L能促进黑素合成,10-9~10-6 mol/L的他卡西醇能显著增强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并上调TYR、TRP-1mRNA的表达.结论:他卡西醇可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并提示该药物可能通过上调酪氨酸酶家族中关键基因TYR、TRP-1mRNA的表达来提高酪氨酸酶活性,最终增加黑素合成.  相似文献   

3.
<正> N—乙酰基—胞壁酰—L—丙氨酰—D—异谷氨酰胺(MDP)是细菌细胞壁上具有免疫佐剂活性的最小结构单位。它的佐剂作用强而广泛,毒性低,水溶液口服有效。1974年法国Merser等人工合成以  相似文献   

4.
以冬虫夏草提取物(Chinese cordyceps extract)为研究对象,通过蘑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和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黑素合成抑制试验考察冬虫夏草提取物的美白活性。结果显示冬虫夏草提取物(质量浓度40~200 mg/m 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且在安全剂量(质量浓度0.1~0.5 mg/m L)下显著抑制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内的黑色素合成(P0.05)。说明冬虫夏草提取物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效阻滞黑色素的合成,从而实现美白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的L-酪氨酸对羊驼黑素细胞增殖以及酪氨酸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剂量的L-酪氨酸(100μmol/L、200μmol/L、300μmol/L、400μ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剂量L-酪氨酸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培养的黑素细胞中添加了不同剂量L-酪氨酸3d后,镜检观察,黑素细胞数量相比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00μmol/L时,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达到最高峰值。结论:L-酪氨酸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增高。  相似文献   

6.
添加黄芩对灵芝发酵液中酪氨酸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对添加黄芩的灵芝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考察其发酵过程.结合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g/L):黄芩 6.3,麸皮12.0,蛋白胨6.0,玉米粉 15.6,葡萄糖 6.86,豆饼粉11.3.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物的酪氨酸酶抑制率理论最大值为52.87%.磷酸二氢钾的最适添加浓度为1.5 g/L,而硫酸镁添加后,酪氨酸酶抑制率持续降低,呈现出负效应.添加黄芩的灵芝发酵过程中pH变化较未添加黄芩时缓和;灵芝发酵液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显著提高,酪氨酸酶抑制剂的产生与细胞的生长呈现部分偶联型.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天山花楸的茎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得到天山花楸黄酮类物质。以L-多巴为底物,运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黄酮类物质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天山花楸黄酮类物质对酪氨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下降50%所需的提取物浓度(IC50)值为0.27 mg/m L。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显示可逆的效应,抑制类型为混合型,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I)和酶-底物配位化合物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218和0.313mg/m 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实验显示天山花楸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引起DPPH·活性下降50%的黄酮类物质浓度(IC50)为0.18 mg/m L。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天山花楸中的果蔬保鲜及美白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素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竞争性抑制作用,K_i值为1.51×10~(-4)mol,50%抑制的药物浓度为36.6μg/ml;大黄酸的抑制作用较弱,芦荟大黄素几乎无抑制作用。氯化铜(3.3×10~(-7)mol/L)、半胱氨酸(3.3×10~(-7)mol/L)和牛血清白蛋白(1.0mg/ml)对大黄素抑制酪氨酸酶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恢复率分别为60.0%、45.7%和61.1%。大黄素能与牛血清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引起吸收光谱红移55毫微米。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大黄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高温加热试验、体外DPPH及酪氨酸酶抑制试验和人体皮肤保湿试验研究橄榄油、葡萄籽油、月见草油、火麻油、山茶油和茶树油的热稳定性、体外抗氧化及抑制酪氨酸酶能力和人体皮肤保湿能力,并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结果表明,橄榄油、月见草油较稳定(波长分别红移4、1 nm,吸光度增加了0.224、0.261),橄榄油、月见草油及葡萄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IC50=298.40、281.53、277.27 mg/m L),25~325μg/m L的6种植物油对酪氨酸酶均无抑制作用(熊果苷的IC50=95.13μg/m L),茶树油和月见草油的人体皮肤保湿性能较好,不同含油量及环境湿度下均能显著提高皮肤水分含量。综合评价得分顺序依次为:月见草油橄榄油葡萄籽油茶树油山茶油火麻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步研究了松茸多糖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机理。采用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细胞水平黑色素测定实验来综合评价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功效;选定MITF、POMC和TYR三个靶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进一步阐明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靶点。结果显示,TMSP-5亚组分Ⅱ对酪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5μg/m L时酪氨酸酶抑制率为56.5%;不同浓度(3、30、300μg/m L)的TMSP-5亚组分Ⅱ样品能成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B16细胞内黑色素水平,当浓度为300μg/m L时,TMSP-5亚组分Ⅱ样品能够减少黑色素的含量,且优于熊果苷;TMSP-5亚组分Ⅱ对MITF、POMC、TYR的表达水平均起下调作用,从而影响了黑素的形成。结果表明,TMSP-5亚组分Ⅱ样品具有一定的美白功效。TMSP-5亚组分Ⅱ样品对酪氨酸酶生成的重要基因和主要影响因子的基因水平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少酪氨酸酶的量。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枸骨叶为研究对象,经75%乙醇浸提,用极性递增的溶剂分离制备获得枸骨叶提取物,测定了枸骨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使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的方法检测了枸骨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枸骨叶三氯甲烷和正丁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达到0.414 mg/m L和0.667 mg/m L,均为混合型可逆抑制类型。同时,二者均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IC50值分别为0.132 mg/m L和0.039 mg/m L,表明枸骨叶提取物同时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抗氧化的功效,在美容、药物及食品等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优化新疆石榴皮多酚的提取工艺,并研究石榴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石榴皮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丙酮体积分数70%、超声波功率200 W、提取温度40℃、料液比1∶35 g/m L、提取时间50 min、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石榴皮多酚得率为23.77 mg/g。同时测定了石榴皮多酚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石榴皮多酚提取物质量浓度在12 mg/m L时,对酪氨酸酶活力的相对抑制率为44.05%。该研究为从石榴皮中提取天然酪氨酸酶抑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生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月和10月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周边非养殖海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水体和沉积物细菌数量均呈现10月份1月份、网箱养殖区网箱外侧对照区近湾顶对照区近湾口对照区的分布特点,其中网箱养殖区水体异养细菌、弧菌数量分别在1.0×106—7.2×107CFU/L和1.6×105—1.3×106CFU/L之间,沉积物异养细菌、弧菌数量分别在5.9×102—6.1×105CFU/g和8.0×101—7.4×104CFU/g之间。网箱养殖区水体分离细菌89株,归属于12个属,其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等为优势菌属;沉积物分离细菌136株,归属于10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为优势菌属。由于长期受到高营养盐、高有机质等外界条件的选择作用,网箱区及网箱外侧对照区海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较低,某些特定的细菌类群富集。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细菌分布和菌属组成特征与养殖自身污染密切相关,并且养殖过程对细菌群落产生的影响已扩展至网箱外侧的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14.
L—半胱氨酸系列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据国内外文献报导,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在医药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如镇咳、祛爽、消炎、退烧、止痛以及抑制细菌和肿瘤的生长等等。因此,引起国内外医药界极大的关注。近年来,我室在这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L—半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  于红  孔令锋  李琪 《遗传》2014,36(2):135-144
文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分类及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扩张现象, 其主要方式是基因重复。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可分为3种类型:分泌型 (Type A), 胞内型 (Type B)和具跨膜结构域型 (Type C)。根据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进化树分析, 发现Type A酪氨酸酶中, tyr18与其他Type A酪氨酸酶分化较大, 可能是较早分化出来的酪氨酸酶; Type B酪氨酸中的tyr2和tyr9以及Type C中的tyr8为较早分化出的酪氨酸酶。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的聚类受酪氨酸酶类型以及基因位置的影响, 其分泌型酪氨酸酶首先与头足类分泌型酪氨酸酶聚在一起, 然后与线形动物门分泌型酪氨酸酶聚在一起, 与腔肠动物门分泌型酪氨酸酶分化明显。太平洋牡蛎胞内型酪氨酸酶自身分化较大, 总体上与线性动物门、其他软体动物胞内型酪氨酸酶聚为一支, 与扁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胞内型酪氨酸酶分化较大。太平洋牡蛎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与扁形动物门、环形动物门以及脊索动物门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分化明显, 与合浦珠母贝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聚为一支。这表明双壳类的Type C型酪氨酸酶与其他物种的同源酶的进化差异较大。文章首次探讨了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家族分类、分化及系统发生, 以期对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罗勒多糖对马铃薯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以L-酪氨酸为底物,从马铃薯中提取酪氨酸酶,以维生素C为对照,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罗勒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罗勒多糖在较低浓度时,其抑制作用要小于维生素C,浓度为7 g/L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与维生素C相当,之后,随浓度增加,维生素C的抑制作用下降,而罗勒多糖抑制作用继续升高,当罗勒多糖浓度为7.5 g/L时抑制率达到82.6%,远远高于同浓度的维生素C;当罗勒多糖浓度为8 g/L时,抑制作用下降,抑制率为47.8%.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新的植物源美白成份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泌尿系反复感染致病菌的发病特点及细菌L型感染的致病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27例清洁中段尿培养确诊的反复发作肾盂肾炎患者,根据致病菌分为细菌型组、细菌伴L型组和细菌L型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4组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变化。结果泌尿系感染各组尿NAG和尿RBP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单纯细菌L型感染患者较细菌型及细菌伴L型患者稍低,但细菌型、细菌伴L型及细菌L型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细菌L型在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中占重要地位,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河流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域的有机物质和水温对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有机污染物数量愈多,细菌数量也多;对水温影响也很明显,一般夏季比冬季细菌要高十至几万倍。微生物区系也随污染的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在严重污染带(BOO在10—50mg/L以上),细菌以芽孢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等种群为主;真菌以地霉、黄曲霉、棕曲霉、毛霉、青霉等为主。而在寡污染带(BOD在2.5—1.0mg/L以下),细菌以对有机物质分解能力强的假单胞菌(特别是施氏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氧化菌群为主;真菌以青霉、毛霉和曲霉为主。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酪氨酸酶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时间动力学法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酪氨酸酶的最适反应条件、对抑制剂的敏感度以及发育期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酪氨酸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6.4,反应线性时间为0~2 min,在22℃和4℃下其活性分别可保持12 h 和72 h,在-20℃下至少可保持7 天。不同发育阶段小菜蛾酪氨酸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预蛹>4龄幼虫>蛹>1龄、2龄、3龄幼虫>成虫。苯基硫脲(phenyl thiourea,PTU)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中浓度(I50)值分别为1.1796 μmol/L和1.2795 μmol/L,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旨在研究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和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及黑色素合成抑制机理。利用MTT法、显微观察、L-Dopa氧化法、Na OH裂解法分析不同浓度HCPT和Res对细胞增殖、细胞形态、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合成含量的影响。荧光半定量PCR方法(Semi-RT-PCR)分析该化合物对黑色素合成关键因子酪氨酸酶(TYR)和小眼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CPT(40、80、120、160和200μmol/L)和Res(80、120、160和200μmol/L)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同时对酪氨酸酶活性和细胞黑色素生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另外,不同浓度的HCPT以及高浓度Res(120和160μmol/L)能够显著下调B16F10细胞TYR和MITF基因的mRNA水平。HCPT和Res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同时通过下调MITF基因转录,抑制TYR m RNA的表达及TYR酶活性,进而抑制细胞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