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X 线与CT 扫描鉴别急性肠梗阻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8 月-2013 年8 月我院 收治的66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活检或病理诊断证实为急性肠梗阻。术后患者均行腹 部X 线及CT扫描检查,对两种方法判断肠梗阻的发生、梗阻部位、类型及病因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两种检查 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6 例肠梗阻患者中,X线检出率为89.39%,CT 检出率为95.45%。X 线诊断小肠梗阻准确率为72.10%,CT 为86.05%;X线诊断结肠梗阻准确率为69.57%,CT 为86.96%。X线诊断肿瘤准确率为69.57%,CT 为86.96%;X线诊断肠粘连 准确率为67.86%,CT 为82.14%;X 线诊断肠套叠准确率为60.00%,CT 为80.00%;X线诊断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准确率为78.72%,CT为82.98%;X线诊断绞窄性肠梗准确率为73.68%,CT 为78.95 %。CT 对肠梗阻部位、病因及类型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X 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 线与CT 用于诊断急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CT 对于肠梗阻部位、梗阻类型及梗阻病因的诊断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X线与CT扫描鉴别急性肠梗阻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活检或病理诊断证实为急性肠梗阻。术后患者均行腹部X线及CT扫描检查,对两种方法判断肠梗阻的发生、梗阻部位、类型及病因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6例肠梗阻患者中,X线检出率为89.39%,CT检出率为95.45%。X线诊断小肠梗阻准确率为72.10%,CT为86.05%;X线诊断结肠梗阻准确率为69.57%,CT为86.96%。X线诊断肿瘤准确率为69.57%,CT为86.96%;X线诊断肠粘连准确率为67.86%,CT为82.14%;X线诊断肠套叠准确率为60.00%,CT为80.00%;X线诊断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准确率为78.72%,CT为82.98%;X线诊断绞窄性肠梗准确率为73.68%,CT为78.95%。CT对肠梗阻部位、病因及类型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线与CT用于诊断急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CT对于肠梗阻部位、梗阻类型及梗阻病因的诊断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直肠癌术前CT图像。结果表明,CT对直肠癌的定性诊断正确率100%。CT能显示直肠癌周围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期,以Dukes分期为标准,本组资料CT分期正确率为76.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直肠癌的诊断以及分期方面,CT与MR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经过病理检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其中一组采取CT成像方法,另一组患者采取MRI成像。并记录在不同的分期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CT诊断包含了常规CT平扫以及CT增强扫描,MRI诊断包括轴位DWI、T2W1冠状位以及矢状位、轴位T1WI、轴位T2WI的图像。结果:在直肠癌的诊断中,CT诊断的T分期与病理性T分期差异不大,其准确率为70.0%。MRI诊断的T分期和病理性T分期差异极小,其准确率为85.0%。CT诊断的N分期与病理性N分期差异不大,准确率为72.5%;MRI诊断的N分期与病理性N分期差异较小,其准确率为87.5%。CT诊断的T分期以及N分期的准确率与MRI诊断的T分期以及N分期的准确率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的术前诊断以及局部分期中,MRI诊断与CT诊断相比,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稻米直链淀粉是在由蜡质基因Wx编码的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的催化下合成的。最近,在Wx基因的区段内发现了一段多态性微卫星序列(CT)n。对74个非糯籼稻和粳稻材料的(CT)n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与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在74个品种(系)中共发现7种(CT)n片段(Wx等位基因),即(CT)8,(CF)10,(CT)11,(CT)16,(CT)17,(CT)18,(Ch)19。在籼粳亚种间,不同(CT)n的分布存在差异较大:在籼稻中,以(CT)11和(CT)18为主,占92.6%,另有(CT)10和(CT)8各2份,(CT)17型1份;在粳稻中,以(CT)16、(CT)17为主,共占20份材料中的90.0%。在上述74个品种(系)中,以(CT)n表示的Wx基因型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决定系数R2达0.912,也即Wx基因型差异可解释这些材料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的91.2%。还发现6份籼稻材料Wx座位上为杂合的(CT)18/(CT)11,其中2份为推广早籼优质品种浙9248和舟优903,并对其在遗传和育种研究中的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林森珠  陈格飞  孟清 《生物工程学报》2016,32(12):1704-1714
为建立高效快捷的蛛丝功能化修饰平台,蛋白质内含子的反式剪接技术被首次应用于重组蛛丝的功能化修饰。在体外通过Ssp Dna B的反式剪接作用,在蛋白质水平上将12 k Da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与蛛丝蛋白(W2CT)连接形成功能化蛛丝蛋白SUMOW2CT。修饰后SUMOW2CT与W2CT均能形成纳米至微米级的丝纤维,但SUMOW2CT自动成丝速度明显下降且产量约为W2CT的一半。与W2CT丝纤维(W)相似,SUMOW2CT丝纤维(UW)不具有超收缩能力和对2%SDS不耐受,但机械性能低于W2CT丝纤维。功能化蛋白SUMOW2CT形成的丝纤维中SUMO蛋白仍保持着正确三维结构,可被SUMO蛋白酶酶切。外源功能化蛋白质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丝的形成速度和机械性能,但修饰上的功能化蛋白仍保持着生物活性,表明断裂蛋白质内含子介导的蛛丝修饰平台成功建立,也为蛛丝的功能化修饰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牧区肝包虫病CT的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7例肝包虫病CT的特点和诊断,探讨其CT征象及价值。结果:共收集包虫病患者27例进行CT检查。单房性包虫囊肿25个,CT表现为囊性病变,囊内密度均匀,可见等密度的囊壁,囊比多均匀光滑,可有线状或环状钙化;有时合并内在性破裂,表现为内囊与外囊分离,或破碎的内囊漂浮在囊腔内。多房性包虫囊肿共2个,CT平扫可见多个子囊和程度不同的基质,囊壁可见钙化。结论:西藏高原牧区肝包虫病患者CT平扫有特定的影像特点,可以用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引起的泌尿生殖感染是最常见的细菌性性传播疾病之一。明确CT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衣原体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CT的传统分型方法为血清型分型。CT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主要基于编码CT主要外膜蛋白的omp A基因的序列分析。随着时间进展,新的高分辨率基因分型方法,如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多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DNA-杂交技术、DAN芯片技术和全基因序列分析技术等为CT分型提供了极大的分辨率。本文对当下应用的多种CT分子生物学方法做一综述,从中获得的信息有助于衣原体相关疾病的针对性预防和治疗优化,旨在减少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牧区肝包虫病CT的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7例肝包虫病CT的特点和诊断,探讨其CT征象及价值。结果:共收集包虫病患者27例进行CT检查。单房性包虫囊肿25个,CT表现为囊性病变,囊内密度均匀,可见等密度的囊壁,囊比多均匀光滑,可有线状或环状钙化;有时合并内在性破裂,表现为内囊与外囊分离,或破碎的内囊漂浮在囊腔内。多房性包虫囊肿共2个,CT平扫可见多个子囊和程度不同的基质,囊壁可见钙化。结论:西藏高原牧区肝包虫病患者CT平扫有特定的影像特点,可以用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按照支架厚度及直径分成四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宝石能谱CT的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得出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价值。结果:宝石能谱CT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6%,阴性预测值为100%。直径≥3 mm的支架内成像质量优于直径3 mm的支架。但支架直径和厚度对宝石能谱CT支架内成像质量的可评估率没有差异。结论:宝石能谱CT均能提供优秀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采用宝石能谱CT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术可对冠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影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肺结核(PTB)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56例PTB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52例(0~5岁)、B组52例(6~9岁)、C组52例(10~14岁)。三组患儿均进行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20 MA,B组剂量为30 MA,C组剂量为40 MA,2 d后,三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A组剂量为100 MA,B组和C组剂量均为150 MA。分别对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扫描效果、图像优良率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量、结节、空洞、胸膜粘连、钙化灶的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P0.05);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A组、B组、C组患儿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I)、CT加权剂量指数(CTDIw)、放射剂量明显更低(P0.05)。结论:使用常规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PTB儿童毛刺、磨玻璃影的显像效果较好,但是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同样能够确保图像的质量,达到诊断要求,并且能够降低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在考虑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建议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对比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TPOF)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拟诊断为TPOF且X线检查表现为阴性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CT检查,且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TPOF的效能。此外,比较MRI、CT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节段各向异性值以及对TPOF类型的检出率。结果:MRI检查诊断TPOF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61%、94.12%、97.75%,均高于CT检查的79.17%、64.71%、76.40%(均P<0.05)。MRI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高于CT检查,而节段各向异性值低于CT检查(均P<0.05)。MRI检查对骨皮质骨折的检出率低于CT检查,而对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TPOF的价值高于CT检查,且在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方面优于CT检查,但CT检查应用于骨皮质骨折的诊断价值更高。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联合MRI以及CT检查,继而达到提高TPOF检出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替代传统CT平扫成像可行性,以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已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种不同的扫描成像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对49例患者采用传统CT平扫成像的方式进行肝脏扫描成像分析;实验组:对49例患者采用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的方式进行肝脏扫描成像分析。2组成像结果出来之后统一交给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小组,并由诊断小组对2种影像进行噪声、伪影、病灶检测能力三方面进行主观对比评价、分析。结果: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的平均噪声为2.18±0.58,平均伪影为1.57±0.38,而患者的平均吸收剂量为10.16±2.57;传统CT平扫成像的平均噪声为1.68±0.37,平均伪影为1.44±0.24,而患者的平均吸收剂量为20.06±4.47。且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可以代替传统CT平扫成像进行肝脏检查,且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肝对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选择了我院收治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RI和CT对患者进行检查,比较CT和MRI单独诊断及CT+MRI联合诊断时的检出率和误诊率。43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女性占74.4%,平均年龄为(44.3±9.8)岁。65.1%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为腹痛。患者的肿瘤直径为(4.76±2.3) cm,肿瘤部位主要为肝右叶(67.4%)。经病理结果证实,血管瘤型、肌瘤型、脂肪瘤型和混合型依次为5例、7例、11例和20例。CT和MRI的联合诊断检出率(72.09%)高于CT (48.84%)或MRI(46.51%)单独诊断,然而差异不显著(p0.05)。误诊类型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腺瘤、血管瘤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MRI联合诊断时的误诊率(23.26%)显著低于CT (48.84%)和MRI (46.51%)单独诊断。CT和MRI联合诊断有助于降低误诊率,然而,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CT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xel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CT灌注(CT perfusion)成像理论,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及高速和多排螺旋CT的出现,基于该理论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尤其以观察脑组织血流灌注状况及组织血管化程度来揭示脑肿瘤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情况为目的的脑CT灌注成像研究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前包括螺旋CT在内的所有CT对体部扫描均为横断面扫描。Joseph和Paul等报道了冠状面直接CT扫描在体部扫描中的应用,但需特殊装置,而且国内尚未见其实际应用于盆区疾病诊断的临床报道。笔者对已在横断面CT扫描发现盆区病变而难以定位定性的病人应用简易的直接冠状面CT扫描方法(DCCT),效果相当满意,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宝石能谱CT拥有一系列独特的技术,包括宝石探测器、高压发射器、ASIR重组技术、能谱栅技术等,使其具有低剂量高清成像、能谱成像和动态500排成像特点,实现了全身0.23mm的极限空间分辨率和类MRI的软组织低密度分辨率,为心脏能量成像、斑块性质的鉴别及金属伪影的消除提供了全新有效的手段。其特有的高纯度和高通透性的物理学特性,再加上影像链中采样率的增高,专有的高清算法,使得宝石能谱CT能够在更低的剂量下,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质量,达到目前业内最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同时,其独有的能谱栅成像技术,将CT诊断从形态学带入功能学领域,因此也被称为"显微CT,病理CT,绿色CT",宝石能谱CT代表了目前CT发展的趋势,它用准确的绝对CT值的单能量成像(keV)诊断和基物质成像诊断来取代传统的相对CT值的混合能量(kVp)成像诊断,用多参数CT成像诊断来代替传统的单参数CT成像诊断,而"三同"(同时、同源、同向)的物理基础保证了其能谱成像的准确性,使CT能谱成像真正走入了临床诊断的第一线,从而提高了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CT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开拓了新领域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晓颖 《生物磁学》2005,5(4):86-87
随着社会经济医疗科技的飞快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在CT检查工作中,为了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经常需要做CT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检查是指在CT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增强病变器官、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特点。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作为一名CT室护士,在增强扫描中,应该熟悉增强扫描的各项操作规程及步骤。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熟悉造影剂过敏反应的表现及抢救措施,协助CT室医生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检查,我院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共行增强扫描69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即用神经节苷脂包被,加入待检样品,再加入兔抗霍乱毒素B亚单位抗体,用标准样品的吸光值(A值)对标准样品的浓度绘制4-参数拟合曲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CT浓度。结果显示,在浓度范围(0.6~16)ng/ml之间,CT标准浓度和检测浓度成线性关系,r2=0.9986。精确度在浓度范围(0.6~16)ng/ml,CT的平均回收率在96.24%~114.44%之间。精密度:批内变异CV%≤12.98%,批间变异CV%≤18.48%。特异性CT浓度在10ng/ml时,平均回收率为102.6%;CT浓度在5ng/ml时,平均回收率为111.17%;CT浓度在2.5ng/ml时,平均回收率为123.83%。实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霍乱疫苗原液中CT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螺旋CT检查和钡剂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患儿配合度等。结果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明显高于钡剂造影的85.0%(P0.05);螺旋CT检查诊断耗时与钡剂造影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中患儿的配合度为95.0%高于钡剂造影检查的77.5%(P0.05)。结论螺旋CT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准确率高,患儿的配合度高,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