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采样时期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生态学报》2002,22(10):1622-1628
在渤海的3个典型站位B1、E5和E1,以3个不同采样时期的沉积物样品(1997年6月、1998年9-10月份和1999年4-5月份),研究了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摄食类型比例在同一个站位3次不同采样均有变化,其中B1站和E5站3个采样时期表现为3种不同的摄食类型分布;将线虫分为3个时期所进行的年龄结构和雌雄比研究表明,在线虫群落中幼龄个体一般占到线虫群落总数的一半以上;对3个站位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表明,离黄河口最近的B1站,出现种类数量最少,位于渤海中部的E5站,出现种类数量较多;3个不同采样时期的比较,以1997年6月份群落中出现的种类数最多,1999年4-5月份出现的最少。对其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同一个站位不同采样时期,优势种的类型基本相同,变化主要表现在优势种丰度大小的差异,其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渤海三湾表层水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河口输出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渤海近岸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选取2015年夏季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3个断面12个站位表层水样品,探究渤海三湾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方法】提取3个断面水环境样品DNA,利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分析,比较3个断面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结果】根据多样性指数和稀释曲线结果发现,3个断面的微生物多样性有着明显的差别,多样性依次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分析3个断面中占优势地位的主要类群,渤海湾断面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为39.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25.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占22.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5.85%,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占4.38%;辽东湾断面各类群所占比例依次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37.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25.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 17.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10.4%,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5.64%;莱州湾断面主要类群所占比例为(Proteobacteria)59.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5%,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8.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7.8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热图相关性分析发现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布有显著的影响,通过Manteltest统计分析,其中硝酸盐的作用尤为显著。【结论】渤海三湾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且存在较大的差异,莱州湾种群结构最复杂且物种最丰富,渤海湾和辽东湾次之,多样性分布与环境因子和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将为进一步保护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4.
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快速增长、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水库坑塘为主,其次为草本沼泽。在2000—2010年期间,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几乎不变,主要为草本沼泽和水库坑塘之间的转换。(2)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由于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强,近10年来,渤海沿岸湿地生境质量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呈退化趋势。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应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3)生物多样性变化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的中北部。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的变化热点区内,生物多样性呈改善趋势,说明有效的生态系统转换和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共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潮间带软体运动的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7月在大亚湾潮间带4种不同生境(岩石岸、砾石滩、泥沙滩、沙滩)10个样方采集软体动物38种,隶属于23个科。采用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生境软体动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岩石岸(D=4.328~9.378)>泥沙滩(D=4.328~6.493)>沙滩(D=2.886)。多样性指数也显示砾石滩、岩石岸(H′=0.429~0.842)>泥沙滩(H′=0.315~0.450)>沙滩(H′=0.182)。对上述样方聚类结果表明,软体动物种类分布及数量受底质、浪击和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多毛类底栖动物在莱州湾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毛类底栖动物常作为环境扰动的指示生物.对2011年莱州湾20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应用于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多毛类共60种,4季平均生物密度为548.7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9 g/m2,机会种种类数量占优势种种类37.5%.种类多样性较高站位主要集中在湾东部,较低站位集中在湾西部和南部.ABC曲线表明多毛类动物处于中等扰动状态.BOPA指数显示,春季,站位S15和S16为中度污染,夏季,S14站位为重度污染.BIO-ENV分析结果显示,5个最佳环境变量组合相关系数ρs>0.8,表明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多毛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沉积物粒度是最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可通过多毛类种类、数量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评价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生态学报》2002,22(9):1463-1469
在渤海的 2 2个站位 ,分 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1 997年航次 ,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2 2 74± 1 0 3 9ind./1 0 cm2 ;1 998年和 1 999年航次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分别为 869± 5 0 9ind./1 0 cm2和 63 2± 3 99ind./1 0 cm2 ,其中 ,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的站位 ,底栖桡足类的丰度在海峡口的 A4、E5、D5站和辽东湾湾口的几个站位较高。在小型底栖动物中 ,线虫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 ,桡足类位于第 2位 ,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 ,在 1 998年航次 ,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 3位 ;1 999年航次 ,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 3位。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 ,水深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 ;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桡足类的丰度和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负相关 ,前者为极显著 ,后者为显著 ;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影响三者的丰度变动 ,其中与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或显著。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脱镁叶绿酸 a、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三者丰度的关系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水母种类多样性及群集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涛  吴强  王俊  李忠义 《生态学报》2016,36(18):5646-5656
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采集的数据资料,系统地开展水母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的周年季节变动,弥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相关资料的不足,有利于掌握该水域水母(主要是小型水母)主要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特点,促进莱州湾生物类群对生境改变响应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调查中,共出现水母30种,无全年出现的种类。各月中,莱州湾水母以8月种数最多,5月数量居多。各月水母总数量的80%多由1—2种优势种贡献所致;水母优势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3—5月优势种为八斑唇腕水母;6月为嵊山秀氏水母和贝氏真囊水母;7月为贝氏真囊水母、9月有细颈和平水母;10月为细颈和平水母和大西洋五角水母,8月和11月无明显的优势种,但8月细颈和平水母和曲膝薮枝螅水母数量较多。莱州湾小型水母聚集结构主要呈现季节性时间格局上的变动。春季有八斑唇腕水母为代表、在湾内分布的聚集组;夏季有以嵊山秀氏水母和贝氏真囊水母为代表、在湾口西侧和湾中部分布的聚集组,以及细颈和平水母为代表、在湾中底部分布的聚集组;秋季有四枝管水母和大西洋五角水母为代表、在湾口和中部分布的聚集组。水温对小型水母聚集结构分布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型水母在本调查出现较少。海蜇和沙海蜇出现于6—8月个别站位;海月水母7—10月均有出现,但高密集区出现在10月紧邻莱州湾的湾底水域。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多毛类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010年莱州湾15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对主要海水化学、沉积物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与1998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以期对莱州湾生态质量现状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0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底栖动物中绝对优势种为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夏季,H’与硝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铅、铜、锌、铬呈负相关,说明多毛类动物多样性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营养物质氮的大量输入,重金属的污染,对莱州湾多毛类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和BOPA指数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曲线,表明莱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处于重度扰动状态,并且以小头虫为主的多毛类动物显著增加预示了莱州湾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新加坡和泰国南部产直角步甲族直角步甲属3新种。 1. 壮须直角步甲Orthogonius solidicornis, 新种 (图1~5)   正模 ♂,标签为“Singapore Seletar Reservoir, 1°42′N, 103°48′E, 07-Ⅹ-1991, O. Martin leg","Zoologisk Museum, Copenhagen"和“Orthogonius sp. l"(Morvan 先生初步鉴定),保存于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本新种触角短,头及前胸背板具刻点,前胸背板后角阔,鞘翅第3行距无毛穴,雄性阳具中叶粗壮,易与本属其它种相区别。 2. 泰直角步甲Orthogonius thaicus, 新种 (图6~10)   正模 ♂,标签为“Thailand Satum Province, Thale Ban National Park, 4°42′N,100°10′E, 22~24-Ⅹ-1991, O. Martin leg", "Zoologisk Museum Copenhagen", Morvan 先生的初步鉴定标签为“Orthogonius sp. 2"及“ssp. de. Or. angustus Chaud."; 副模 1♀,"Thailand Satum Province, Thale Ban National Park, 4°42′N, 100°10′E, 22~24-Ⅹ-1991, O. Martin leg","Zoologisk Museum Copenhagen"; 1♀, "Thailand Satum Province, Thale Ban National Park, 4°42′N, 100°10′E, 18~20-Ⅹ-1991, O. Martin leg","Zoologisk Museum Copenhagen"。正模保存于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1副模由Morvan 先生收藏(法国Carentoire),另1副模保存在中国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本新种相似于O. angustus Chaudoir, 但其体色更暗,唇基4刚毛,雄虫第7腹板略凹入,雄虫阳具中叶稍粗,可与后者区别。 3. 莫氏直角步甲Orthogonius morvani, 新种 (图11~15)   正模 ♂,标签为“Thailand Satum Province, Thale Ban National Park, 4°42′N,100°10′E, 22~24-Ⅹ-1991, O. Martin leg", "Zoologisk Museum Copenhagen"和“Orthognius sp. l"(Morvan 先生初步鉴定);副模1♀,同正模。正模和副模分别保存于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和中国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本新种与产于缅甸的O. dispar Bates 很相近,但其雄虫第7腹板中央深凹,鞘翅近端部圆截,且雄性阳具中叶形状与后者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