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养殖白鹇产卵习性和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养殖白鹇产卵习性和卵的变化高育仁,曹丰质,姚伟兰(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州510260)Variationsinegg-layinghabitandeggsizeofartificiallybreedingsilverpheasant¥.GaoY...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对四种微蛛(草间小黑蛛)、驼背额角蛛、食虫瘤胸蛛和隆背微蛛)的卵袋形态特征及其护卵习性进行了较详尽的比较和描述,对于它们各自卵袋的识别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4.
中华真地鳖雌虫产卵习性及其卵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饲养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月龄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雌成虫产卵量调查,并对卵块的质量品级和发育进度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月龄至3月龄中华真地鳖的产卵能力较强;饱满、无破损、形状规则的卵块孵化较好;在卵的各发育阶段,卵块和卵粒的形态变化较明显,以此确立了卵发育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麦田玉米螟产卵与幼虫为害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麦套棉田面积增加,一代玉米螟已成为棉花苗期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我所于1987~1988年对玉米螟在麦株上的产卵和幼虫为害习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为害情况 玉米螟一年发生3代,麦套棉田主要以一  相似文献   

6.
7.
1986—1987年对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多斑按蚊A.maculatus和斯氏按蚊A.stephensi的产卵习性作了比较详细的观察,现报道于下:材料和方法斯氏按蚊系197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转引保种于本所实验室。多斑按蚊是本实验室驯化繁殖传代的蚊媒。中华按蚊来源于本所丝虫室(引自上海昆虫研究所)参照曹仲华等(1985)方法饲养。至幼虫化蛹后,捞入盛水的蛹缸内,放入蚊笼,羽化为成蚊,用10%葡萄糖液棉球,饲喂2天以后,逐日喂豚鼠血,待卵巢发育成熟,在同一蚊笼内放两个产卵器,一个是小酒杯,内装半杯清水,另一个是平皿,…  相似文献   

8.
麦田七星瓢虫产卵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在河北省邯郸地区麦田每年共发生两代。第一代于3月中旬开始见卵,3月底至4月上中旬为卵发生盛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幼虫和成虫的发生盛期。第二代于4月下旬开始见卵,5月上中旬为卵发生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和成虫的发生盛期。 据在麦田采集的千余块卵统计,第一代每块平均24.7粒;第二代每块平均25.7粒。单块卵最少的只有1粒,多的82粒,一般在20—40粒之间。  相似文献   

9.
青娃又名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在我国分布很广,喜栖于池塘、水沟、小河或水田里,捕食害虫,对农业极为有益。笔者于1976年3月20日至6月30日和1977年4月1日至6月30日,在上海北郊尤家宅苗圃内浅水沟(简称内沟)和苗圃外浅水沟(简称外沟)对青蛙  相似文献   

10.
有性棉蚜交配和产卵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锦华  傅强 《昆虫知识》1994,31(4):217-219
有性棉蚜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时间平均为41分钟。雌蚜寿命为28.1±6.0天,产卵前期为3.0±1.2天,产卵历期为15.3±3.8天,产卵后期为9.7±3.4大,每雌产卵8.1±1.6粒,卵的产出率平均为88.4%。群体产卵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分别在羽化后3~4天、7~8天和15~16天。未经交配的雌蚜在产卵方面有明显的负效应,产出的受精卵也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11.
1.应用五种不同颜色,证明白绞伊蚊产卵时选择深色。 2.应用四种不同之器皿,白绞伊蚊以对瓦罐的选择率最高,对小酒盅的选择率最低。 3.应用六种不同的浸液及水,白绞伊蚊以对稻草浸液和柳树叶浸液的选择率最高,对雨水的选择率只占10.6%。 4.应用四种不同的盐类,以对CaCl_2及MgSO_4的选择率最高,对NaCl溶液的百分率最低。 5.应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白绞伊蚊喜欢选择低浓度的NaCl溶液产卵,只有极少数卵产在10%的NaCl溶液中。  相似文献   

12.
烟草甲Lasiodermaserricorne(Fabricius)属鞘翅目窃蠹科,是贮存期的烟叶、种子、卷烟制品及稻米、皮货、丝织品等的重要害虫。笔者于1993~1994年对该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兹将结果整理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3mm,椭圆形,褐色,披短绒毛,头隐于前胸下方。上颚外露,触角11节,第3~10节锯齿形,11节椭圆形。鞘翅盖住整个腹部。卵:约0.5mm,长椭圆形,淡黄白色,具光泽。幼虫:体长约3~3.2mm,乳白色,体弯呈“C”形,蛴螬状。头褐色,腹末具1褐色新月形骨片。蛹:椭圆形,长约3mm,浅黄白色。复眼褐色,前胸背板位于头…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笔者在福建莆田县哆后农业社,夏种后,飞虱、浮尘子为害早期晚稻十分严重。这期间,了解到县农场及其他一些农业社因7月间一度洪水淹没稻田而无此虫害。我们初步认为其原因除了食料断绝外,还由于卵的淹没。稻虫中,曾有防治黑椿象的浸水杀卵方法。在这些启示之下,我们试图用之于飞虱、浮尘子类的防治上,乃对当时发生最严重的白背飞虱Sogota furcifera Horvath进行一些观察和试验。 白背飞虱在福建一年大约发生5代,以第3代的成虫侵入晚稻田产卵,产卵盛期一般在7月下旬,这是第4代的卵;第5代卵盛其则在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4.
<正> 通过在第一代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Mets成虫产卵高峰期,分别选择未施药的不同播种量的秧田的随机5点调查以及对不同播期秧田随机各取100株带卵秧苗的考查,其结果如下: 1.稻秆蝇成虫产卵与秧苗密度(或播种量)成负相关。秧苗密度小,产卵多;秧苗密度大,产卵少(见表)。 2.据调查300株着卵株的结果分析,单株着卵以1粒为主,占71.6%;2—3粒者少数,占  相似文献   

15.
王林瑶 《昆虫学报》1984,(4):478-479
天蛾产卵的方式不同,产卵量与卵的形状互有差异。多年来在观察天蛾科的生活习性中,发现天蛾卵形与产卵方式和天蛾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亚科系统以及植物寄主均密切相关,这些关系值得注意。 卵量 天蛾科的产卵量一般为200粒左右,但丁香天蛾Psilogramma increta及构月天蛾Parumcolligata的产卵量可达1,000粒以上。 卵形 不同种类的天蛾,卵的形状颇有不同,大致可分为:1.球形——圆如球,以卵底紧贴叶面,与叶面接触处是平面,卵孔在顶部。如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卵(图1)。2.扁圆形——圆而略扁,以卵的长轴与叶面并行,卵孔位于顶部偏下方。如雀纹天蛾Theretra japonica卵(图2)。3.椭  相似文献   

16.
<正> 饲养家蝇Musca domestica L.时,如果卵和产卵饲料分离不完全,就不能准确地把定量的卵接入定量的幼虫饲料里,从而不能培育出整齐一致,生活力强的标准试虫。接卵过多,会造成幼虫发育不良;接卵过少,饲料产生霉菌影响幼虫发育。 为解决此问题,可用双层纱布缝制一个正好放入50毫升烧杯中的小口袋,装入已经搅拌好的麦麸后,再把口袋朝下放入烧杯中。饲料装的不要过满,然后在  相似文献   

17.
在饲养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和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的过程中,发现雌蚊吸一次血后致倦库蚊产卵时间很长,中华按蚊产卵时间较短,为了搞清楚这两种不同属的蚊虫产卵习性的差异,我们于1992年进行了这两种蚊的产卵习性实验观察。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白背飞虱产卵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我省为害水稻渐趋严重,尤以早稻后期受害最重,损失较大。掌握白背飞虱的产卵习性,对于了解发生动态,搞好测报和指导防治是很重要的。现将我们1980—1981年有关产卵习性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成虫产卵特性 1.成虫产卵时间和部位 各代观察成虫3—7对,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产卵数,结果全天皆能产卵,但白天多于夜间。  相似文献   

19.
<正> 松毛虫卵跳小蜂Ooencyrtus sp.是落叶松毛虫卵期主要寄生蜂之一,自然寄生率24.1—30.3%,对控制松毛虫为害起重要作用。现将六年来观察的情况整理如下。 一、生活史 松毛虫卵跳小蜂,在海林林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蜂于6月份出现;第二代蜂7月中旬羽化,下旬达到羽化盛期;第三代蜂于8月中旬  相似文献   

20.
米蛾的形态及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属鳞翅目、蜡螟科,是仓库害虫,主要为害大米、稻谷和多种仓贮物资。此虫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和大量繁殖,因而在地理分布上受到限制。在国外,印度等地有报道造成为害;我国,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