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于2008—2010年在长江上游四川合江和重庆木洞江段共采集圆筒吻鮈样本511尾,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并提出了合理的鱼类资源保护对策。结果表明,所采集的圆筒吻鮈分6个年龄组,2—4龄居多,占95.7%;体长与鳞径为直线正相关,雌雄群体间无显著差异,表达式为L=51.28 R+37.45(r=0.85,n=397);各龄组、雌雄群体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t=0.751,P>0.05);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间无显著差异,表达式为W=8×10 6L3.099(r=0.97,n=397),其生长属等速增长类型;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分别为:Lt=348.78[1 e 0.18(t+1.15)],Wt=603.17[1 e 0.18(t+1.15)]3.099;生长拐点处的年龄为5.12,此时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36.23 mm和180.33 g;圆筒吻鮈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根据研究,长江上游圆筒吻鮈处于不合理的开发状态,应限制捕捞、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的种群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7年对长江上游攀枝花、宜宾、合江、木洞、万州江段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FiSATⅡ软件)对长鳍吻鮈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长鳍吻鮈的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8×10-6L3.1577;用Shepherd技术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530.5mm,K=0.21a-1,t0=-0.5a;根据Pauly经验公式得出自然死亡系数M=0.24,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2.67,捕捞死亡系数F=2.43;种群补充模式表明,长鳍吻鮈每年5—9月为主要补充期,开发率E=91.2%,长鳍吻鮈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3.
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种, 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 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作者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调查获取的体长频率数据, 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种群数量及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长鳍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52-250 mm, 体重范围为2.7-307.2 g, 平均体长为150.8 ± 40.7 mm, 平均体重为72.3 ± 49.7 g。江津江段长鳍吻鮈平均体长(168.6 ± 29.5 mm)显著大于宜宾江段(125.6 ± 41.2 mm)。长鳍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 W = 6.06 × 10-6L3.20 (R2 = 0.98, P < 0.01, n = 436)。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渐近体长(L)为338 mm, 生长系数(k)为0.24/yr。由Pauly公式、Gunderson和Dygert公式、Jensen公式等3种方法估算出其平均自然死亡系数为0.43。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26和2.09。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开发率分别为0.81和0.79, 已超过由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的最大开发率0.57和0.62。由体长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分别为68,247、67,432和176,266尾, 平均为103,982尾; 宜宾江段种群数量分别为22,953尾、46,340尾和34,021尾, 平均为34,438尾, 表明江津江段种群数量高于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已被过度开发, 建议加强种群动态监测, 延长禁渔期及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保护这一特有物种。  相似文献   

4.
2011年7~12月在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的赤水市河段采集371尾半(韰)Hemiculterella sauvagei样本,以堂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韰)鳞片的年轮结构呈普通疏密型,年轮特征显著,可用于年龄鉴定.半(韰)样本的体长主要分布在80~120 mm,占总数的86.8%;体重主要分布在5~25g,占总数的96.2%;年龄在.1~4龄,其中以2~3龄居多,共325尾,占总数的87.6%.体长和鳞径关系雌雄群体间无显著差异,其表达式为:L=39.522R +25.403;体长和体重关系雌雄群体间无明显差异,其表达式为:W=2×10-5L2.872;其生长属于等速增长类型,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为:Lt=176.1[1-e-0.275(t+1.13)];Wt=59.54[1-e-0.275(t+1.13)]2.872;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为2.706龄,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14.78 mm和17.41 g.为保护赤水河半(韰)的鱼类资源,应该加强对其捕捞的管理,限制网目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2012年7月逐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万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样本547尾,以耳石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肠道内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耳石优于其他年龄材料,鉴定成功率为93.7%;圆筒吻鮈样本由7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4龄为主(79.89%),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8×10-6L2.977(r2=0.955,P<O.01),体长(L)与耳石半径(R)关系式为L=8×10-4 R2.149(r2=0.945,P<0.0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389.37(1-e-0.177(t+0.739)),Wt =515.26(1-e-0.177(t+0.739))2.977;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ti =5.44龄;圆筒吻鮈全年摄食,主要食物为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从数量百分比看,藻类和软体动物居多(93.12%),从重量百分比看,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占主要(78.38%),为杂食性鱼类.与历史研究对比显示,圆筒吻鮈个体已出现小型化现象,但体重变化不大.对出现的过度捕捞状态,提出了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种群参数和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飞  刘红艳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生态学报》2015,35(22):7320-7327
圆筒吻鮈为长江上游特有种,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梯级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对其物种生存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2007-2009年对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的圆筒吻鮈进行了调查,利用体长频率数据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了估算。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69.0-268.0mm,体重范围为3.9-230.4 g,平均体长为(181.4±26.9)mm,平均体重为(78.5±33.0)g;优势体长组为125.0-225.0 mm,约占总数的93.0%。圆筒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W=1.58×10~(-5)L~(2.95)(R~2=0.94,P0.01,n=401),为匀速生长类型,可用Von Bertalalf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规律。圆筒吻鮈生长参数为,L_∞=361 mm、k=0.21a~(-1)、t_0=-0.68;死亡系数为Z=1.70、M=0.50、F=1.20。其开捕体长为163.4 mm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适开发率(0.60)而接近最大开发率(0.75)。2007-2009年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年渔获量分别为6716尾(0.50t)、22772尾(1.87 t)和16139尾(1.20 t),平均值为15209尾(1.19 t)。由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2007-2009年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年资源量分别为16361尾/km(1.25 t/km)、13922尾/km(1.74 t/km)和26836尾/km.(1.93 t/km)均值为19040尾/km(1.64 t/km)。目前圆筒吻鮈资源开发率偏高,建议提高开捕体长至193.5 mm,降低其开发率。建议逐步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实施全年禁渔措施,加强筒吻鮈等特有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 在怒江、槟榔江和龙川江共采集大鳍异鲦(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230尾, 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胸鳍棘作为大鳍异鲦年龄鉴定材料, 鉴定结果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6.36%, 胸鳍棘是比较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集样本年龄范围为1—9龄, 1—3龄为主, 占65.00%。雌雄个体生长不存在显著差异, 全长与胸鳍棘半径呈幂函数关系, L=2.0787·RC0.6273(R2=0.8866, n=180)。各龄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χ2=0.776, df=8, P=0.999)。雌雄群体实测全长与体重之间无明显差异, 拟合得体重与全长的关系式为: W=1E–4L2.4807(R2=0.8189, n=180), 其生长属异速生长类型。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 Lt=377.015·[1–e–0.0491(t+4.0195)], Wt=246.134·[1–e–0.0491(t+4.0195)]2.4807。生长拐点年龄为14.48龄, 拐点处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25.00 mm和68.40 g。大鳍异鲦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 应合理捕捞、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2014年的3月、5月、7月和12月在淮河上游南湾湖采集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样本532尾, 对麦穗鱼的年龄组成与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体长分布范围为35.82—88.28 mm, 平均体长为(61.61±11.8) mm, 体重的分布范围为3.07—59.17 g, 平均体重为(19.23±10.73) g。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 雌雄性比为0.64鲶1。群体的年龄组成为1—3龄, 其中3龄样本数量占优势为57.3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是雌性W=9.602E–5L2.928 (R2=0.883); 雄性W=4.487E–5L3.116 (R2=0.889), 雌雄样本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5.241, P<0.05)。麦穗鱼的鳞径与体长之间呈线性关系, 并且雌雄样本的鳞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差异性显著(F=78.405, P<0.05)。生长参数分别是雌性: L=107.005, K=0.246, t0= –0.76; 雄性: L=145.254, K=0.181, t0= –0.66。生长拐点是雌性3.607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70.46 mm和24.72 g, 雄性5.619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98.64 mm和73.53 g。研究结果表明雌性为匀速生长, 雄性为异速生长; 雄性麦穗鱼比雌性麦穗鱼的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9.
两性异形是指在同一种群内, 雌雄间的形态特征产生分化, 如在个体大小、局部形态构造、体色等方面呈现出差异的现象。为了解西藏黑斑原 (Glyptosternum maculatum) 雌雄间是否也存在两性异形, 在其繁殖期对性成熟个体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西藏黑斑原繁殖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雌雄异形, 一是雄性个体的体长、体重及特定体长下的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 二是在特定体长下, 雌性个体眼径、体高、躯干长以及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长度均显著大于雄性。16个形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雌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体型特征(包括身体各部分长度、各鳍长度等)及头部形态特征引起的, 贡献率达76.7%。对全长-体重方程中异速生长指数b的t检验表明, 繁殖期黑斑原雌性个体呈等速生长而雄性个体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两性异形是指在同一种群内,雌雄间的形态特征产生分化,如在个体大小、局部形态构造、体色等方面呈现出差异的现象。为了解西藏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雌雄间是否也存在两性异形,在其繁殖期对性成熟个体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黑斑原繁殖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雌雄异形,一是雄性个体的体长、体重及特定体长下的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二是在特定体长下,雌性个体眼径、体高、躯干长以及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长度均显著大于雄性。16个形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雌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体型特征(包括身体各部分长度、各鳍长度等)及头部形态特征引起的,贡献率达76.7%。对全长-体重方程中异速生长指数b的t检验表明,繁殖期黑斑原雌性个体呈等速生长而雄性个体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