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芳 《蛇志》2002,14(4):51-52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 ,手术室护理工作不仅只限于配合手术等单纯的技术操作 ,更应注重病人术中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一些大手术 ,由于手术难度大 ,操作时间长 ,不能变换体位 ,如果体位安置不好 ,可有一些并发症发生 ,如损伤坐骨神经、腓总神经、桡神经或影响病人呼吸及血液循环 ,给病人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及痛苦。因此安置好手术体位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几种常见的手术体位有平卧位、侧卧位、半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等。本文通过我科自 2 0 0 0年至 2 0 0 1年对 3 0 0例大手术及长时间手术病人进行合理地安置手术体位并在病情许可的…  相似文献   

2.
桂靖  林成新 《蛇志》2008,20(1):54-58
颈椎手术部位常涉及颈髓及延髓等重要区域,故对手术和麻醉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对颈椎稳定性差、头颈部活动受限、脊髓受到不同程度压迫的患者,麻醉和手术操作均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在术中或术后危及患者生命.颈椎手术围手术期麻醉处理对减少颈椎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现对颈椎手术围手术期麻醉的处理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周正凤 《蛇志》2005,17(3):214-216
据文献报道,经左胸和颈两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较经颈、右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无需改变体位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具有食管癌病灶切除彻底,残端癌发生率低(1.51%),可同时清除颈、胸、腹三组淋巴结,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是否成功,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62例食管癌病人施行了左胸和颈两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翬秀群 《蛇志》2006,18(3):236-237
随着颈椎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逐渐被临床推广应用,因颈椎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与其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我科自2001年7月开展颈椎后路手术以来,由于积极采取预防观察和护理措施,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其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梁勇东 《蛇志》2012,24(1):89-90
颈椎骨折是由外力突然作用于患者的颈部而引起,重者可致颈髓损伤。颅骨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和脱位患者,但颅骨牵引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并且骨钉置于颅骨两侧,为保持有效牵引,头颈部不能随意活动,处于绝对被迫卧位[1],故颈椎骨折颅骨牵引病人的体位护理相当重要,若翻身操作不当,可使病情加重,甚至迅速死亡[2]。我院于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颈椎骨折并进行颅骨牵引的患者28例,经规范化的体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DA组)和前路颈椎减压融合组(ACDF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末期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部功能,采用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痛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采用X线片在过伸和过屈位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NDI评分、颈痛VAS及上肢痛VAS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A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手术相邻上节段活动度和手术相邻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同期CD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近,另外其不会引起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显微镜辅助下精准减压联合前路椎间隙Zero-P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颈椎病患者,处理节段共73个;患者均行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髓核切除、Zero-P置入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和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评分进行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的改变情况和邻近节段异位骨化形成(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2.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2.2±20.9)min,失血量(91.5±33.7) m L;未发生神经和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例,中度和重度吞咽困难各1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未发生Zero-P融合器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出现继发性骨折。结论: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Zero-P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能够精准的去除神经脊髓组织的压迫,术后短期和中期临床疗效良好,同时显微镜下止血、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08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6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研究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个月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升高(P0.05),术后12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总活动度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降低(P0.05),但是术后同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曲度与颈椎节段高度术后3月、6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且颈椎曲度和节段高度恢复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9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悬吊组(n=87,给予传统丝线悬吊治疗)和钛板组(n=82,给予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颈椎疼痛时间、术后再关门发生率、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管矢状径、颈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开门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术后颈椎疼痛时间明显短于悬吊组,术后再关门发生率低于悬吊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钛板组高于悬吊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轴性症状评分高于术后2个月,且钛板组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悬吊组(P0.05)。与悬吊组相比,钛板组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颈椎管矢状径升高(P0.05);而钛板组术后2个月颈椎管横截面积小于悬吊组,末次随访颈椎管横截面积大于悬吊组(P0.05)。悬吊组末次随访颈椎曲度小于术前、术后2个月(P0.05),钛板组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曲度、开门角度均大于悬吊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比传统丝线悬吊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有效维持患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并能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并且记录术后药物应用、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等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非窦性心律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因素是否有差异。结果:截止至随访终点,有效随访的68例患者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晚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术前房颤病程长、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患者术后中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脊髓型脊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X线侧位片C2椎体与颅底连线的夹角(Cobb)、C2椎体矢状面的垂直轴线与C7椎体上缘的长度(SVA)、T1椎体上缘线和水平线的夹角(T1-Slope)以及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升高量为(2.6±0.2)分(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0.1%,术后SF-36、NDI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相较于手术前,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2-C7 SVA、C0-2 Cobb夹角以及T1-Slope均有显著升高,C2-C7 SVA升高量与C0-2 Cobb夹角、T1-Slope的升高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5,P0.001;r=0.327,P=0.003)。手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与C2-C7 SVA呈一定负相关(r=-0.229,P=0.032),手术后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显著影响颈椎矢状面平衡,以颈椎前倾为主要表现,而引起患者颈椎肌肉持续性收缩、上颈椎过度前凸。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两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实验组使用单开门式椎管成形术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双开门式椎管成形术行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进行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式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阶段性体位管理对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91例,按掷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干预,实验组46例实施阶段性体位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与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为19.57%低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两侧椎动脉血流量与平均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行阶段性体位管理,可有效降低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俯卧体位下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治疗外踝骨折时将钢板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使用钢板或螺钉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2枚拉力螺钉固定内踝。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长50~142 min,平均90 min,1例患者内侧切口出现局部红肿,抬高患肢及定期换药后局部红肿好转,未出现明显切口感染征象。2例病人术后出现足背部麻木,分别在术后6周、9周时消失。随访时间6~18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29%。结论: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可一次性复位、固定后踝和外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可降低因反复翻身而污染术野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周渝  蒲渝  周飞舟  邓天琼 《四川动物》2005,24(4):634-634,664
为探讨犬颈椎小关节脱位动物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护理特点,对20只犬建立颈椎小关节脱位模型,并于手术前积极准备,术中主动配合,术后及撞击伤后细致护理,密切观察.结果动物术后3日存活率达80%,满足了实验要求.认为术前不必禁食,术中可不作气管插管,术后保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齿状突骨折不同术式的疗效,从而指导后期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齿状突骨折26例,对比观察前、后路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等指标。结果: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105.7±35.3 min、出血量62.1±18.5 mL、平均住院时间7.0±1.9天、疼痛数字评分3.6±1.7分、NDI 24.3%±11.7%,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时间148.2±36.2 min、出血量338.4±143.3 mL、平均住院时间11.2±2.1天、疼痛数字评分5.1±1.4分、NDI33.6%±13.4%。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平均住院时间短、疼痛数字评分低、对颈椎活动功能影响小等优势,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具有手术适应范围广、手术操作难度小等优势,而其对颈椎活动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冷沉淀在毁损肺叶切除术后发生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问26例毁损肺叶切除手术出现大出血(>1000ml)的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术后出血1000ml~3000ml有18例(69.2%),3000~5000 ml有5例(19.2%).5000 ml以3例(11.5%).遇到大出血,除了开胸结扎活动性出血外,用冷沉淀治疗均达到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毁损肺手术难度大,出血多,特别是结核性毁损肺的病人手术要慎重.术前、术中合理应用止血药物和正确的止血方法是防止和减少出血的关键,特别是冷沉淀的应用能起到理想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halo-vest支具牵引复位并通过前路手术治疗严重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通过对2004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4例严重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组患者中男8例,女6例,术前颈椎后凸Cobb角24-42°,平均34°。术前使用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通过Halo-vest支具牵引复位。纠正颈椎后凸畸形后,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处理包括: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24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都能通过halo-vest支具牵引恢复基本的颈椎序列,并能很好地耐受手术。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和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及伤口并发症,无严重halo-vest支具相关并发症,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严重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通过halo-vest支具牵引复位,可矫正畸形,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序列,为后期手术治疗创造条件并降低术中复位可能引起的脊髓损伤风险。Halo-vest辅助下的前路手术是治疗严重颈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