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分型可追溯细菌的来源,了解其地域分布和流行情况,对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淋球菌分型方法有营养、血清学、营养/血清学双重、植物凝集素、基因、耐药谱和质粒分型等.本文就当前的分型概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流行和蔓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巨大的负担.抗菌药物治疗是目前淋病防治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淋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深入探究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对完善其耐药监测体系和调整临床用药方案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近几年淋球菌耐药机制相关研究的基...  相似文献   

3.
<正>淋病奈瑟氏菌(简称淋球菌)及其感染是国际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淋病患者病灶脓细胞中分离到淋球菌至今已有百余年,其抗原结构和分群、分型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外膜蛋白、菌毛蛋白及脂多糖等抗原的分析正在深入进行。自1976年发现青霉素耐药菌株之后,对于耐药菌株及质粒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促进了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体,该病仅局限于人。补体旁路途径是天然免疫抗淋球菌感染的重要形式。淋球菌通过孔蛋白(Porin)分子与C4b补体蛋白和fH因子结合,从而逃避人的补体杀伤作用。唾液酸化的脂寡糖(LOS)能促进孔蛋白与fH因子结合,外源乳酸盐的利用和菌体过氧化氢酶都能使菌体抵抗人体的免疫杀伤作用。热休克蛋白Gp96、清道夫受体SREC也通过与孔蛋白结合,来增强淋球菌的入侵能力。子宫颈上皮细胞表达的补体受体3(CR3)能与fH因子特异性结合,可能是淋球菌逃避机体非专一性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另一途径。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关于淋球菌致病和免疫学的新机制,这些机制可给疫苗研制和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对奈瑟氏淋球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以EcoRI和MesI酶切26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组,并进行AFLP分析。同一地区的淋球菌分离株之间存在相当大的DNA多态性。AFLP是鉴别淋球菌临床分离株有用而敏感的基因分型技术,有助于了解流行淋球菌菌株的来源、流行菌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以及抗生素耐药性菌株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6.
脂寡糖是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因素之一,它可以介导淋球菌粘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并在淋球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脂寡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为淋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淋病奈瑟菌 (N eisseria gonorrhoeae)是淋病的病原体 ,该菌也称淋病双球菌 (diplococcus gonorrhoea)或淋球菌(gonoccus)。淋球菌的分离培养检测法仍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试验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有可能比分离培养法更敏感和特异而成为另一种可行的诊断方法 [1 ] 。在设计淋病的诊断技术时 ,实验技术人员要考虑所在单位的实际、社区淋病患病率以及试验方法的成本效益等 ,试验效果 (testperformance)是选择淋病诊断试验的关键指标。当社区淋病患病率低时 (如产前检查的妇女 ) ,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的试验方法的阳性预测值 (PPV)也低 ;类似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近几年来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对我科从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保存的126株淋球菌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快速药敏测试法进行15种药物的药敏检测,并用头孢曲松合并中药治疗。结果用快速定量药敏检测法测定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用K-B法基本相符。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0%,1.50%的菌株耐大观霉素(MIC≥64μg/ml);所有菌株均对头孢曲松敏感。中西医结合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痊愈。结论头孢曲松药物敏感性无明显变化,6年间未发现耐药菌株;环丙沙星耐药性显著上升。中西医结合在淋病治疗中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淋病流行株外排系统与外膜通透性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应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6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SDS—PAGE测定淋球菌外膜孔蛋白的表达;应用直接荧光法测定能量抑制剂加入前后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摄入和积累情况,比较耐药菌与敏感菌内膜泵蛋白表达的差异;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PCR扩增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5株多重耐药菌均有外膜孔蛋白表达的缺失或下降,同时伴有外排泵蛋白的表达;5株敏感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表明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与mtrRCDE外排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应用K 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 6 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 ,PCR扩增mtrR基因 ,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显示 :5株敏感株和 2株耐青霉素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 ,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 ,表现为第 12 4位和第 139位G→A。从而提示 ,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淋病是全球性疾病,对于淋球菌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综述了单克隆体抗体在淋球菌研究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1.对于脂寡糖的研究2.对于淋球菌外膜蛋白Ⅰ的研究3.单克隆抗体在淋病流行病学和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淋球菌多重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炜华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1):24-26,35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近年来,淋球菌的耐药菌株增多,造成了多种药物的治疗失败。本文概述了淋球菌产生多重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染色基因特异位点的突变对淋球菌膜蛋白传递耐药系统的影响是该菌产生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青霉素结合蛋白及质粒耐药可同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淋球菌抗生素耐药性及质粒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质粒图谱。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5种抗生素对167株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用破裂解法分析160株菌的质粒图谱。结果:167株淋球菌检出PPN9株(5.4%),TRNG16株(9.6%),环丙沙星耐药率达78.4%,头孢三嗪,壮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160株菌其质粒谱型2.6Md 4.5Md(24.4%),2.6Md 4.5Md 24.5Md(20.6%),2.6Md 24.5Md(20.6%),4.5Md检出率(45%)24.5Md检出率(41.3%)。结论:表明了广州地区淋球菌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质粒图谱,有助于淋病的治疗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116株淋球菌检出PPNG30株(25.9%)、TRNG36株(31%)、环丙沙星耐药率达93.1%,头孢三嗪、壮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最强.结论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郴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郴州市区域内病奈瑟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郴州市区域内12家医院门诊病人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的255株淋球菌,并作为药敏试验,分析其特点。结果 255株淋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等耐药严重,同时耐毒霉素、头孢三嗪、环丙沙星等交叉耐药现象严重。结论 临床上治疗淋病须以体外药敏试验为依据用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铁离子在淋病奈瑟球菌(以下简称“淋球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淋病防治提供思路。搜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 4大数据库,查阅铁离子在淋球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细菌耐药相关的文献。从淋球菌黏附、竞争铁离子、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杀伤以及人群间传播等方面分析显示:淋球菌内铁含量减少可下调细菌对宿主体内抗菌物质的敏感性;菌内铁含量较低时可通过上调铁摄取基因表达,分泌转铁蛋白/乳铁蛋白结合蛋白、铁载体、MpeR等物质,从宿主糖蛋白内抢夺铁离子,促进淋球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和播散。铁离子在淋球菌基本生存需求、抵御杀伤、传播播散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菌体内、外铁离子的浓度可增强淋球菌感染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淋病疫苗     
淋病奈瑟氏菌(淋球菌)感染,至少自旧约时代(详见利未记一章)开始,已经成为人类的卫生问题。过去15年来在西方世界淋球菌感染实际上已经减少,但在美国的某些人群中(贫穷的美籍非洲人,老城区和东南部乡村)淋球菌感染仍然普遍存在。而在非洲、亚洲、中东和南美洲,以及土化地区,淋球菌感染仍然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8.
1998~2002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 1998~ 2 0 0 2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 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迁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 (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60 3株淋球菌检出 PPNG 64株 (10 .6% )、TRNG 83株 (13 .7% ) ,1998~ 2 0 0 2年 ,PPNG、TRNG流行率及环丙沙星耐药率 ,经μ检验 ,P<0 .0 1,差异有显著性。头孢曲松、壮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 ,壮观霉素抗菌活性最强。结论 :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淋球菌营养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 《微生物与感染》1996,19(3):19-22,28
营养分型是淋球菌是常见的分型方法之一,它是根据菌株对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而进行分类,其遗传学基础是菌株某一特殊生物合成途径中编码酶的基因缺陷。营养分型与血清分型、耐药性、质粒、临床特征的有一定关系,不同地区、时间、性别、营养型可不相同。这种分型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监测疫情,追溯传染源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地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葡菌及其L型在慢性淋病检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淋病是我国目前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其诊治主要依据于病原学和DNA的检测。众所周知,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颇为棘手。这多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淋球菌耐药性菌株逐渐增多及其L型的形成有关[1]。但与金葡菌及其L型感染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