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能引起猪腹泻等肠道疾病,属于α属冠状病毒,它的爆发给很多国家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年以来,PEDV感染在中国出现大规模爆发,一种突变型PEDV也于2013年在美国出现并迅速传播。 RNA病毒能够通过Toll样受体通路3(TLR3)和RIG-I样受体通路(RLR)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但以往的研究表明,PEDV感染能抑制I型干扰素的合成。近年来有关PEDV调节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PEDV主要通过编码作为干扰素拮抗剂的病毒蛋白以及隐藏病毒自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等两种方式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目前已报道,PEDV非结构蛋白1可通过降解CBP阻碍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组装成增强子复合体;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可通过其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传递;3C样蛋白酶可通过剪切NEMO发挥干扰素拮抗剂活性;核衣壳蛋白通过结合TBK1抑制I型干扰素产生。PEDV也可通过合成加帽酶隐藏其病原相关分子dsRNA来避免激活天然免疫通路。PEDV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阐明为研究PEDV感染免疫和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研发抗PEDV新型疫苗和药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聚I:C-环己亚胺-放线菌素D系统超诱导生产人,干扰素(HuIFN-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很多。为了探讨用国产聚I:C代替进口产品大量生产干扰素的可能性,以及寻找合适的诱生条件提高干扰素产量,我们对一些影响超诱导的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人工合成的双链核酸聚肌胞(Poly I:C)是一种高效干扰素诱生剂,具有激活天然杀伤细胞,调节免疫机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来发现聚肌胞还有活化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和蛋白质激酶的作用。1983年Strander Hans等指出干扰素对小儿咽喉癌、乳头癌、恶性骨瘤及骨髓瘤等有很高疗效,对硬化症、肾癌和恶性淋巴瘤也有效;并指出在临床上应该同时使用干优素及诱生剂等。由于人体血清内有少量的核糖核酸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0在银屑病、白癜风等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参与者。皮肤组织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其中角质形成细胞被认为在启动免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是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能够被病毒复制的中间产物激活。然而,病毒感染是否会通过RIG-I信号通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中CCL20的表达,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仍不清楚。本文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来体外模拟病毒感染,探究病毒感染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的影响,并且通过小干扰RNA沉默关键分子来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体外细胞实验使用Poly(I:C)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通过Western-blot实验和qRT-PCR实验探究Poly(I:C)对HaCat中RIG-I表达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检测Poly(I:C)对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的影响;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在RIG-I的下游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小干扰RNA(si-RNA)阻断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探究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Poly(I:C)能够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RIG-I的表达及CCL20的表达和分泌;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是由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Poly(I:C)模拟病毒感染能够通过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CCL20表达增加,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某些核酸和蛋白质大分子合成抑制物是动物细胞干扰紊合成的有效超诱导物,它们在抑制DNA或蛋白质合成的同时,明显地促进其干扰素的合成。丁酸钠能可逆地抑制细胞增殖,并使组蛋白乙酰化,抑制DNA合成。它对人的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二室自1970年以来开展了对核酸类药物聚肌胞(poly I:C) 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工作。其结果进一步证明poly I:C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诱导剂。为使这项科研成果得以交流和推广,经中国科学院一局批准,于1978年8月在广州召开了有三十多个单位参加的总结和交流经验会。今年以来,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该室又派  相似文献   

7.
【背景】猪圆环病毒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病的病原,能够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和临床症状,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研究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circovirus3,PCV3)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ap)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解析其免疫抑制机制对阐明猪圆环病毒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构建Cap真核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blotting进行表达验证,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和ELISA探究Cap对I型干扰素通路活化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真核表达质粒成功表达并且证实Cap可以抑制DNA模拟物Poly(dA:dT)诱导的I型干扰素通路的活化;Cap可以与天然免疫通路节点分子MITA相互作用。【结论】研究发现PCV3病毒Cap蛋白与干扰素通路节点分子MITA相互作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这为阐明PCV3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朱立煌  胡乃璧  陆仲康 《遗传》1980,2(3):37-37
聚肌普酸一聚胞普酸复合物(PIC)是一种高 效的干扰素诱生剂,我国自制的PIC已开始在 临床治疗中应用[1]。干扰素系统不仅与人类的 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也是研究真核基因表达的 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我们在研究小鼠LP,细 胞合成干扰素mRNA 的过程中发现,用激光 照射业已用PIC诱导,但干扰素基因尚未开始 转录的LPA细胞,能增加干扰素的产量,现将 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及其基因工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概述Zssacs和Lindenmann于 185 7年首先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 ,可以保护其它细胞抗御多种病毒的感染 ,并命名为干扰素。现定义为 :由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 ,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当它再作用于其他细胞时 ,使其它细胞立即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病毒、细菌、立克次图 1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氏体、真菌以及原虫等都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放线菌素D(actinomycinD)等也能诱导产生干扰素。人工合成的物质如聚次黄嘌呤核苷酸 (聚肌苷酸 ) :聚胞…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7):I0001-I0002
新一期《癌细胞》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团队的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关于肝脏维甲酸诱导基因I(IuG-I)表达水平可预测肝癌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是否有效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但目前对于晚期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干扰素治疗肝癌已经过多年尝试,但临床观察表明,干扰素仅仅对于部分肝癌患者有效。发现能预测肝癌对于干扰素疗法反应性的标志物,即能够通过检测某种标志物分子来甄别哪些类型的肝癌患者可应用干扰素,一直是肝癌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1.
次黄嘌呤核苷-5′-二磷酸(5′-IDP)是多聚核苷酸磷酸化酶的底物,也是制备多聚次黄嘌呤核苷酸(poly I)的基本材料。后者与poly C在一定条件下以等克分子混合后,按碱基配对原理,形成双链多核苷酸poly I:C。它是目前最有效的干扰素诱导物,具有使用剂量小,诱导效价高等优点。关于IDP的制备方法有:发酵法、有机合成法和腺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P)脱氨法。其中以ADP用亚硝酸脱氨法最为简便。但以往报道的方法,均过于简略,脱氨程度难以掌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免疫监视机制的核心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毒分子诱导抗病毒防御,使宿主免受感染。PRRs表达在不同类型细胞的不同细胞区室,包括细胞膜、内体膜、溶酶体膜和胞质。病毒进入细胞区室后将被一个或多个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并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对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like receptors,RLR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like receptors,NLRs)、DEXDc螺旋酶受体(DLRs)及最近发现的DNA模式识别分子——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 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s)识别病毒核酸并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I型干扰素是介导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体内主要分泌I型干扰素的细胞之一为p 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一般情况下区分p DC的关键是其表面的一些CD分子(CD11c int,B220+,m PDCA-1+,CD11b-),但这些分子代表的细胞类群并不止一种。功能上区分不同类别的p DC是通过CD9以及CCR7。在骨髓中,CCR9-CD9+的p DC在TLR-9激活之后能够表达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抑瘤物净化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i XT  Wu ZZ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2):181-183
胎儿肝脏中存在一类小分子量(分子量〈10kD)的肿瘤抑制物,其在体外对HL-60等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白血病祖细胞也具有这种选择性抑制效果;分离纯化获得两种天然低分子抑瘤物(7-KC和7-β-HC)和一种外源性低分子抑瘤物(DBP),研究证实其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将其应用于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自体骨髓移植时的体外净化,完成12  相似文献   

15.
鱼类的干扰素系统和干扰素系统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虽然有些组织和细胞能检测到IFN的组成型表达,但在正常情况下,生物机体一般只在受到病毒和细菌感染,或用Poly I:C、促细胞分裂素等诱导剂人工诱导时分泌IFN.IFN系统是脊椎动物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能在病毒感染后几小时内就迅速起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抗体必须在几天或几周之后才由淋巴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16.
862244千扰素的生产仁专,英〕/Nobuha-ra,M.…了UK Patent Appl.GB 2146645.Pud.24.04.85.Appl.JP 55八72733,filed 17.09.83〔译自CBA,1985,(7),2324] 通过哺乳类细胞培养于含维生素C或其一种衍生物(1~500mg/1)或一种钒化合物(0.1一loomg/I)的培养基,生产干扰素。(戴顺志)862245免疫干扰素及其mRNA的生产〔专,英〕/Braude,I.A.…了European PatentAppl.EP 0139878.Pub.08.05。85.Appl。US 255136,filed 17.Q4.81仁译自CBA,1985,(7),2329〕 干扰素由培养白细胞于含诱导物或调节一105一物(紫花欧瑞素,或12,13,佛波醇丁酸盐)的…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rotavirus,R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是轮状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蛋白质。它可以与干扰素调控因子家族(interferon regulatoryfactor family,IRFF)的共同区域结合,阻断干扰素表达的信号通路,降低宿主细胞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的表达,从而抑制宿主天然抗病毒免疫机制的建立。因此,NSP1被认为是轮状病毒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轮状病毒NSP1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nsp1)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 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 (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 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 (nsp1) 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 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的相关受体识别后,分别经过Toll样受体途径和核酸结合蛋白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启动β-干扰素的转录和合成。从感染细胞分泌的β-干扰素与细胞膜上I型干扰素共有的受体结合后,经Jak/STAT信号途径刺激细胞产生一系列具有抗病毒效应的的干扰素刺激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作为一种干扰素刺激因子在启动随后的α-干扰素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α、β-干扰素的产生进一步放大了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信号,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加强了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延长免疫应答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