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历时1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红壤旱地磷素最为缺乏,施用磷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石灰和微量元素对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增产作用.施肥可以提高花生植株磷、钾的浓度,表明作物的养分含量受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影响.土壤中赢余(亏损)的养分在养分库重建中的作用可以用速效养分库重建效率来表示.研究表明,当红壤旱地N、P2O5、K2O养分赢余1kg·hm^-2时,可分别使土壤中水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含量提高0.6~6.26、0.20~0.28和1.1~8.5mg·kg^-1.红壤旱地氮和磷通过径流等损失较大,不同处理之间的变化幅度也较大.红壤每年可固定磷43.5kg·hm^-2,通过自身风化作用每年可提供氮48.1kg·hm^-2和钾40.5kg·hm^-2,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N kg·hm-2)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植株N、P、K吸收量及收获指数略有降低,而大豆籽粒产量、地上部植株N、P、K吸收量及收获指数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套作优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240 kg·hm-2)相比,减量施氮(180kg·hm-2)处理下玉米和大豆产量、经济系数,以及N、P、K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土壤氮贡献率降低;与不施氮相比,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带土壤的全N、全P含量,提高了大豆带土壤的全N、全P、全K含量和玉米带土壤的全K含量.减量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周年籽粒总产量、地上部植株N、P、K总吸收量均高于玉米和大豆单作,土地当量比(LER)达2.28;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比玉米单作高20.2%,比大豆单作低30.5%,土壤氮贡献率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低20.0%和8.8%.玉米-大豆套作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利于提高系统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对花生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花生分别单独施用氮、磷、钾肥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加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积累量,以施N300~450kg.hm-2、施P5O2150~225kg.hm-2、施K2O300~450kg.hm-2的效果最显著;对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氮肥的作用主要在前期,磷在中后期,钾肥前后期比较一致.施肥可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花生产量显著提高,施磷、钾肥以中等施肥量(P5O2150kg.hm-2、K2O300kg.hm-2)花生产量最高,钾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氮、磷肥.少量施用磷、钾肥(P2O575kg.hm-2、K2O150kg.hm-2)可显著增加花生籽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少量施用氮肥(N150kg.hm-2)可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大量施用氮肥(N450kg.hm-2)才可显著增加脂肪含量;磷肥对提高籽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效果明显,氮肥对增加蛋白质含量作用较大,钾肥主要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施用氮、磷、钾肥可增加花生籽仁的赖氨酸、蛋氨酸和油酸、亚油酸含量,提高油酸/亚油酸比值,从而改善花生营养品质,延长花生制品的货价寿命.  相似文献   

4.
外源施钙对盐胁迫下花生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盐碱地花生养分吸收不畅及分配受阻等问题,研究外源施钙对盐胁迫下花生氮、磷、钾、钙、镁吸收积累、分配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盐碱地花生生产合理、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花育25号’为材料,在0.3%盐胁迫浓度下,设置4个Ca浓度梯度[T1(0)、T2(75)、T3(150)和T4(225) kg·hm-2 CaO]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花生植株内养分含量依次为氮>钾>钙>磷>镁,苗期植株对氮和钙素的吸收中心均在叶片,磷、钾、镁的吸收中心为茎,苗期近一半的营养积累分配在各元素相应的生长中心.成熟期氮、磷、钾吸收中心转移到荚果中,尤以氮、磷在籽仁中的积累量居多,达72.3%~78.9%;钙、镁的吸收中心仍为叶片和茎,其分配比例分别为49.8%、32.6%.盐胁迫明显抑制花生植株各器官对氮、磷、钾、钙和镁各元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尤以对叶片和籽仁中氮素积累的抑制较为显著,但盐胁迫对荚果中镁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外源钙对盐胁迫下花生植株各器官氮、磷、钙和镁的吸收累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对籽仁中磷素积累的调节最为显著,其在籽仁中的积累量提高50%以上.适宜的钙施用量可显著促进盐胁迫下花生养分吸收积累量,提高花生成熟期荚果中氮、磷、钾的分配比,最终提高产量.综合各养分吸收、积累分配和产量结果,在0.3%盐胁迫条件下钙肥适宜施用量为150 kg·hm-2 CaO.  相似文献   

5.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红壤花生旱地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主要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配施花生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比例为40%时,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单株结果数及百粒重效果增加最明显,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20.14%、26.92%、27.87%和7.08%;(2)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40%有机肥在花生生育期结束后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增加了17.89%、22.96%、12.57%;(3)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增高而增加;40%有机肥配施比常规施肥处理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全生育期平均值分别提高:71.62%、40.42%、43.94%。(4)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转化酶活性,其中有机无机中量配施(40%有机肥)、高量配施(60%、80%有机肥)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20%有机肥)接近于常规施肥水平。综上表明,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配施40%猪粪N更有利于红壤地区土壤肥力及产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氮肥形态和用量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藏东南地区进行了氮肥用量和形态对烟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N量0-150kg·hm^-2范围内,施N量与烘烤后烟叶产量、产值、氧化钾及总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上中等烟比例、还原糖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糖/碳比显著下降,氮肥用量75kg·hm^-2时,产量、质量最佳。无机氮肥对烟产量与质量的效应极显著优于有机氮肥。铵态氮、硝态氮、硝铵态氮肥处理间除上中等烟比例,其它各项指标仅略有差异,但均极显著优于酰胺态氮肥。铵态氮对烤烟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略优于硝态氮,主要在于烟株吸收和同化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稻田土壤肥力演变、养分平衡和合理施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宏观数据、研究参数与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区域肥力演变、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1982-1996无锡市土壤氮素及有机质含量增加较快,磷素增加较慢,钾素含量普遍下降;1990-1997年无锡市和常州市稻田氮素普遍盈余,钾素普遍亏缺,磷素无锡市盈余,常州市亏缺;以此为依据,1996年无锡市氮磷钾肥的合理投入量分别是488.9、113.1和235.1kg·hm^-2;常州市分别为499.4、112.5和234.2kg·hm^-2,由于土壤中氮素积累、钾素亏缺现象明显,实际施氮量和施钾量要显著低于和显著高于合理施氮量和施钾量。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肥配施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录英  李向东  汤笑  林英杰  李宗奉  李宝龙 《生态学报》2008,28(6):2707-2707~271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花生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且生育中后期(饱果期)的作用大于生育中期(结荚期),N300 P150 K300、P150 K300处理的效果好于N300 P150、N300 K300处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降低MDA积累量均有明显作用, N300 P150 K300、P150 K300处理的作用大于N300 P150、N300 K300处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明显增加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以N300 P150 K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150 K300处理, N300 K300处理产量最低,N300 P150 K300和P150 K300处理还明显提高了荚果出仁率;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花生籽仁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P150 K300和N300 P150 K300处理对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作用, N300 K300处理可明显提高脂肪含量,对蛋白质的增加作用不显著,N300 P150处理对脂肪和蛋白质的影响不大, N300 P150 K300处理还可明显提高籽仁中O/L比值和可溶性糖含量,从而延长花生制品的货价寿命、改善花生食用口味.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205
通过比较平水年(1996年,作物生长期降水456mm)和丰水年(1998年,作物生长期降水598mm)作物对施肥的增产反应,初步估算了辽西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肥交互作用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施氮肥并增加水分供给(降水增加),作物增产(玉米、大豆)3056kg·hm^-2,其中1996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65.3%,施NP和堆肥并增加水分供给,作物增产4703kg·hm^-2,其中1554kg·hm^-2来自水肥交互作用,占3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L.)生长、开花、干物质积累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施肥[N-P2O5-K2O:(0.4-0.2-0.3)g/kg]能有效促进金盏菊的生长及花朵开放,其中干物质积累量和总花朵数,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加了264.3%和323.1%,比习惯施肥增加了16.0%和25.0%;不施肥、习惯施肥和推荐施肥三者干物质日积累量高峰均出现在移栽后29~35 d,分别为0.15、0.43、0.42 g/d;各处理氮、磷、钾吸收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推荐施肥处理N、P、K养分累积量分别为0.33、0.04、0.39 g/株,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6.93倍、3.94倍和3.61倍,为习惯施肥的1.49倍、1.35倍和1.24倍,各处理金盏菊对N、P、K养分吸收比例变幅为1∶(0.13~0.24)∶(1.20~2.30),平均比例为1∶0.17∶1.65。  相似文献   

11.
新建果园几种作物间种模式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荒坡地新建果园10多种农作物间种模式中筛选出5种优化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随着重复种植的增加,5种间种模式土壤有机质年增加5%一20%,全氮年增加7%一40%,全磷年增加8%一70%,全钾年增加15%一80%;水土保持最好的是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辣椒-西红柿和早稻-红萝卜,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37.56%、37.30%和22.40%、9.28%、24.11%、21.60%、15.93%;在5种模式中,生物量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100276kg.hm^-2,其次是花生-秋大豆,年均达到77026kg.hm^-2;而生产力最高的是花生—秋大豆,达到15619kg.hm^-2,其次是西红柿—白菜,为15394kg.hm^-2;投能效率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3.06,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早稻-红萝卜,分别为2.16、2.15、2.06和0.71.同时,有机、无机能输入效应表明,以生物能为主源输入进行转化利用太阳光能和水土资源,维护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盈余,生态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冬油菜新品种"湘杂油763"在湖南油菜主产区推广的适宜氮磷钾配比及用量,于2008—2010年连续进行了2次该品种的氮磷钾配比及用量的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用量对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油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比(N:P2O5:K2O)为1:0.50:0.50(处理B)和氮磷钾配比(N:P2O5:K2O)为1:0.43:0.57(处理G)的处理籽粒产量较高,分别达到2231和2065kg.hm-2,处理B显著高于除G外的其他处理;氮磷钾3种养分中,以氮肥对提高油菜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为磷肥,作用最小者为钾肥;油分产量及植株生物产量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基本一致;按照处理B配比,籽粒产值为9816.97元.hm-2、施肥仅1641.23元.hm-2、施肥效益为6741.34元.hm-2,产投比达4.11;研究区域内N:P2O5:K2O=1:0.50:0.50,用量分别180(N)、90(P2O5)和90kg.hm-2(K2O)为较适宜施肥比例及用量。  相似文献   

13.
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板栗林的生物量为38638kg·hm-2;板栗林5种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贮存量为315.38kg·hm-2,各器官中5种元素贮存量大小排序是干>枝>根>叶>花>果苞>果。板栗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5种养分元素量为79.17kg·hm-2,吸收量占0~30cm土层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0.15%,占0~30cm土层中5种元素有效养分量的1.95%。年吸收量中存留量为11.25kg·hm-2,枯落物归还量为58.08kg·hm-2。雨水及雨水淋溶输入到板栗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量为38.63kg·hm-2,果实输出量为9.84kg·hm-2。雨水和雨水淋溶量与枯落物归还量之和大于吸收量,表明研究期间板栗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的收入略大于支出,5种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N>P>K>Ca>Mg,利用系数排序为K>N>Mg>P>Ca。循环系数排序为K>N>P>Mg>Ca。周转期排序是Ca>P>Mg>N>K。  相似文献   

14.
黄芩产量和黄芩苷含量对氮磷钾肥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施肥方案,于收获期计算黄芩产量和根中黄芩苷含量,建立以氮、磷、钾施用量为自变量,黄芩产量和根中黄芩苷含量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解析、寻优获得最适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对黄芩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低水平施肥条件下,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一定范围后,增效不明显;氮、磷、钾对黄芩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黄芩苷含量随氮、钾施用量增加呈先降低再增高的趋势,在低水平施磷条件下,黄芩苷含量随磷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最终趋于稳定.氮磷、氮钾、磷钾对黄芩产量和黄芩苷含量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产量超过4000 kg·hm-2、根中黄芩苷含量14%以上的施肥方案为氮(N)90.5~104.7 kg· hm-2、磷(P2O5) 163.9 ~ 199.9 kg·hm-2、钾(K2O)84.1 ~140.8 kg·hm-2,比例约为1∶1.86∶1.15.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磷肥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施磷方式,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低磷(75kg·hm~(-2))、中磷(112.5 kg·hm~(-2))、高磷(150 kg·hm~(-2))3个施磷量条件下20 cm、40 cm 2个深度施磷的田间试验,研究其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及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越冬期-孕穗期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较好,尤其有利于返青期土壤蓄水量提高。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提高,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较好,尤其开花期含氮率。增加施磷量,花前各器官氮素运转量显著提高,深层施磷叶片氮素运转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成熟期叶片氮素积累量及其所占比例显著降低。40 cm深度施磷150 kg·hm~(-2)花后氮素积累量最高。此外,越冬-孕穗期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与花前氮素运转量关系密切,尤其与叶片氮素运转量关系密切,开花期土壤水分与花后氮素积累量关系系数最大。总之,增加施磷量,有利于提高花前1 m内土壤水分,有利于促进植株氮素积累、运转,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尤其可促进叶片氮素转移到籽粒,有利于开花期含氮率提高,有利于花后氮素积累。最终,40 cm深度施磷150 kg·hm~(-2)可显著提高旱地小麦氮肥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6.
杨荣  苏永中 《生态学报》2009,29(3):1459-1469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研究了不同的水氮配合对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在剖面中的累积和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产量增加48.22%~108.6%,施氮量超过225 kg hm-2,玉米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受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硝态氮在土壤中呈"W"型分布,即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20 cm、140~160 cm和260~300 cm土层均出现峰值,并随施氮量增加,峰值增高.在常规高灌溉量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最高值出现在260~300 cm土层,节水25%灌溉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最高值出现在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在常规高灌溉量处理0~300 cm土层中200~300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最高,介于27.56%~51.86%之间;节水25%灌溉处理在0~300 cm土层中100~200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最高,介于32.94%~38.07%之间;表明低灌溉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在土壤浅层累积较多,而高灌溉处理使更多的硝态氮淋溶至土壤深层.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不施氮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均明显减少;而施氮处理变化很小,在低灌溉处理甚至表现出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增加,表明施氮是土壤硝态氮累积的主要来源,而灌溉则使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平均介于27.66~116.68 kg hm-2、氮素表观损失量平均介于77.35~260.96 kg hm-2,和施氮量均呈线性相关,即随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均增加,相关系数R2介于0.79~0.99之间,相关均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玉米总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增加,氮的农学利用率降低,而灌溉的影响较小.施氮量超过225 kg hm-2时,地上部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开始有降低趋势.所以,在沙地农田,节水10%~25%的灌溉水平和225 kg hm-2的施氮水平可以在避免水肥过量投入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有机氮淋溶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17.
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氮素利用与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施肥水平下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的氮肥吸收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应用^13N微区试验测定不同氮肥水平下氮肥损失数量。在此研究数据基础上,引入数学的微积分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对该地区水稻田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求得219-255kghm^-2为太湖地区黄泥土上目前生产条件下,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三效益比较合理的水稻施肥量,相应的经济、生态适宜产量为8601—8662kg hm^-2。  相似文献   

18.
橡胶人工林养分循环通量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树龄的PR107无性系橡胶人工林N、P、K 3种元素的养分循环通量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通量中养分总吸收量为315.28~949.13 kg/hm2,总存留量为282.78~714.51 kg/hm2,总归还量为32.50~205.74 kg/hm2,胶乳总损失量为10.18~37.73 kg/hm2,土壤中养分总输入量为111.73~652.79 kg/hm2,总输出量为315.28~949.13 kg/hm2,平均亏损量为-249.94 kg/hm2,各循环通量都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其中3种养分元素的大小顺序均为N>K>P;(2)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中吸收系数随林分生长呈凸抛物线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归还系数逐渐上升,存留系数不断下降,周转时间加快,而6a后,胶林的枯落物养分平衡指数与土壤养分平衡指数开始下降,胶园土壤养分收支失衡,另外,产胶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在14a前后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3)不同元素循环特征参数有差异.吸收系数、归还系数中的大小顺序为N>P>K,存留系数为K>P>N,枯落物养分平衡指数为K>N>P,土壤养分平衡指数为P>N>K,养分利用率为P>K>N,表明N的流动性大,故循环速率最快,循环水平最高,其次是K,而P的循环速率最慢,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