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在医学术语上称“脑深部刺激系统(DBS)”,其外形及工作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同。DBS由植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埋在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组成。脑内电极质地柔软,直径1.2mm,电极头端有4个刺激触点,供刺激选用。脉冲发生器大小为6×6×0.5cm,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持续发出高频脉冲电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递到脑内电极,抑制不正常的脑核团放电,消除帕金森病症状。整个刺激系统均埋在皮下,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触点、频率、强度及脉宽等参数,通过体外电脑程控调节,以达到最佳刺激效果,调节时病人无…  相似文献   

2.
另类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不陌生,佩带者也越来越多。但有些起搏器却鲜为人知,现介绍如下。 胃肠起搏器 美国弗吉尼亚州创新技术中心的六位研究人员研制成一种可以分段式多点电刺激的胃肠起搏器。 这种胃肠起搏器实际上是一种由很多电极组成的对人体内的器官—胃或肠或胃肠同时进行刺激的一种医疗装置。它是在病人的胃肠道内沿食物消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的频率自适应功能可以弥补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问题。其实现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与人体代谢水平相关的生理或非生理参数,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传感器指示频率",以此提供与代谢水平相适应的起搏频率进而调整心输出量。频率自适应功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众多起搏器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指征。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的多项临床资料,分析临时起搏器在术中和术后的使用情况。结论:临时起搏器在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可发挥抢救或预防性治疗作用,外科手术前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提高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数码技术与心脏起搏器成功嫁接造就的数码心脏起搏器。将帮助心疾患者重新拥有一颗“平常心”。日前,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本市率先成功安装了一台数码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侵入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实验对象为24名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心房纤颤而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男12人,女12人,平均年龄70.2±6.1岁),所有患者均因不典型心绞痛入院和完全起搏依赖,心电图改变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通过体外程控进行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幅度如左室射血分数评估心功能,检测后行冠脉造影术评估冠脉狭窄情况,及实验前后测定B型脑钠肽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中,有13例通过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应激实验测得LVEF随起搏心率增加而降低,这其中又有11例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冠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诊断的准确性84.62%;11例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的患者实验后30分钟测得的BNP水平较实验前明显升高。结论: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应激实验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安全及具有诊断意义的方法,可用来评价植入起搏器术后完全起搏依赖,心电图继发性ST-T改变难以判断的心肌缺血,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提供可靠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7.
国家医药总局和上海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委托我学会于四月十三日至廿三日,在沪举办心脏起搏器埋植技术交流会,会议由付秘书长章开平工程师主持。美国 Cordis 公司邀请新泽西州 Deborah 医院起搏器诊所主任 Dryden Morse 医师来华讲学,该公司起搏器专家 Rircker 先生和 Betty Yan 小姐一行来沪,随带有临床监测调制仪器和埋植式起搏器。进行了两天半学术报告,接着结合临床手术实践交流经验。在  相似文献   

8.
植入电子起搏器可以治疗因窦房结功能失常引起的猝死等心脏疾病.但是,电子起搏器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电池寿命有限、容易感染等.因此,生物起搏器被期待能够取代电子起搏器.为了探讨在心室内诱导心室细胞生成生物起搏器的可行性,我们首先抑制内向整流钾电流(I_(K1)),使心室肌细胞产生起搏行为,然后基于理想心室组织和真实人体心室切片数据,构建2D生物起搏器模型.基于该模型,我们研究细胞间的电偶联和起搏电流I_f对起搏器功能的影响.发现起搏电流I_f对起搏器功能有增强作用,但细胞间的弱电偶联对起搏器的起搏有更为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微型化的植入式脑起搏器;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充分利用高性能的外围芯片,例如nRF905、TPS76030、MG-12232等,并结合单片机内部资源;从而使该系统具有精度高、性能好、体积小和功耗低等特点,满足了帕金森病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于心尖部(P=0.024)显著相关。结论: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起搏部位是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房室间期在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心房收缩及心室充盈产生影响,且与右心室起搏比例有关联,给心脏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合适的房室间期,才能使双腔起搏器患者心脏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21例双腔(DDD)及双腔频率应答式起搏器(DDDR)的按置和随地治疗适应症,起搏导按置方法及体外程摈调节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具有腔内心电图储存功能(stored EGMs)的双腔起搏器对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例植入stored EGMs功能起搏器患者,观察1个月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记录情况,根据储存的腔内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和药物治疗,了解经过1个月药物治疗后腔内心电图和自动模式转换(AMS)发生次数的变化。结果:经药物治疗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和自动模式转换(AMS)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11vs367,P〈0.05;82vs138,P〈0.05)。结论:通过对腔内心电图的分析,其结果可以作为临床用药和疗效判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玲 《蛇志》2010,22(4):400-40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窦房结功能障碍及传导障碍的患者尤其重要。人工心脏起搏器发出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收缩,从而代替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在我国已日益推广应用,据初步估计1991年安置起搏器的人数北京约有500人,上海约有450人左右。因此对已安置起搏器病人的随访工作中,检测起搏器工作状况的体表检测仪的需求亦日益增多,不少病人也有要求自备一个价廉、轻便、可自行测定的仪器。70年代,国外已有可测定起搏器的脉冲频率(次/分)、脉冲周期(ms)和宽度(ms)的检测仪,而我国至今尚无相应的产品,目前国产的检测仪只能显示脉冲周期和宽度,不能直接显示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总结采用临时起搏器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高风险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实施PCI的18例高危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时起搏器置入以及冠脉介入的操作情况。结果本组病人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起搏成功率达到100%。结论联合应用临时起搏器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慢性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能够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中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使病人尽快恢复正常心率以及各主要脏器的供血,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永久起搏器程控在心房颤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78例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程控组和非程控组2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与永久起搏器程控诊断,非程控组则仅给植入永久起搏器,但非程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房颤负荷、心房与心室起搏比、心房结构重构及左心功能、P波结果;比较永久起搏器程控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差异,分析永久起搏器程控在心房颤动诊断敏感度。结果:程控组和非程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心率失常的类型、存在的基础性疾病以及使用过的治疗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程控组和非程控组患者的房颤负荷、VP值和P波最小时限均显著小于非程控组,AP值、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则显著大于非程控组(P<0.05);程控组和非程控组患者的LAD、RAD、LVEDD和LVEF值在植入前和植入后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可以发现,永久起搏器程控对心房颤动检出率为97.44 %,且永久起搏器程控应用于诊断心房颤动敏感度高达98.72 %。结论:对心房颤动患者采用永久起搏器程控进行诊断,可以在心电图检查的各项指标结果上对患者的心房颤动给与准确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现在生物起搏器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边界处的电偶联对生物起搏器起搏及驱动能力的影响. 首先利用各向异性的反应扩散方程,建立了包含生物起搏器的1D心室组织模型. 基于该模型,仿真了不同边界电偶联对应的起搏器初次起搏时间、特殊位置细胞的动作电位、心电的传导过程等参考项,发现减弱边界处的电偶联对生物起搏器的起搏能力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然而,当电偶联足够小时,起搏器的电兴奋却不能有效传出,导致其驱动心室组织失败. 另外,本文探讨了边界电偶联的大小与起搏器最小尺寸之间的关系,发现电偶联越小,起搏器成功起搏所需的细胞数量越少,但是细胞数量变化并不明显. 因此,仅仅减弱电偶联对生物起搏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如果生成高效的起搏器,仍需辅助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再发房颤(包括无症状性房颤)发生率及左房容积指数对再发房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起搏器门诊长期随访且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起搏器术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8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及随访期间内房颤发生情况。分别根据左房容积指数及房颤负荷进行分组,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起搏器检测的再发房颤及房颤高负荷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79个月,期间57.43%的患者再发房颤,22.97%的患者为房颤高负荷,15.54%的患者为无症状房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左房增大分别是再发房颤及房颤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房容积指数是预测起搏器术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及房颤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中起博阈值的变化,以及对植入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症状型心动过缓患者,成功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通过观察螺旋电极旋出前、旋出即刻、旋出后起博阈值的变化规律以及比较术前术后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情况,发现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前起搏阈值为(0.31±0.21)V,而在旋出即刻显著升高至(0.81±0.32)V,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10 min时起博阈值下降至(0.34±0.17)V,已基本恢复至旋出前水平(p0.05)。此外,术后24 h时的心肌酶的五个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在72 h时其差异已与术前无显著性。通过对单根组与双根组5个心肌酶指标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方案都是短时间内会对起搏阈值和心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允许的范围时间内均可恢复,因此该方案可为临床治疗心率不齐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