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松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疱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病菌的性孢子、锈孢子(O、Ⅰ)阶段发生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枝干上,夏孢子、冬孢子(Ⅱ、Ⅲ)阶段出现在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叶背、茎、萼片及果实上。取马尾松病干上的锈孢子人工接种,只有阴行草感病,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该病菌性孢子器平展或不规则形,生于皮下;锈孢子表面塔状疣突的基部两层环纹很厚;冬孢子柱较小,长度很少超过800μm。因此认为,马尾松疱锈病菌是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的阴行草专化型(C.flaccidum f.sp.siphonostegium)  相似文献   

3.
油松与赤松疱锈病是两针松类枝干上的重要病害,从油松和赤松主干病皮上取锈孢子分别向山芍药、芍药、返顾马先蒿、轮花马先蒿、长白茶藨子、东北茶藨子、香茶藨子和刺李进行室内和室外人工接种试验,终于在山芍药、芍药上接种成功,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同样方法用夏孢子接种也都成功,在两种芍药上所产生的夏孢子堆与冬孢子柱以及夏孢子与冬孢子的形态也基本相同。由此可以肯定,油松疱锈病与赤松疱锈病是同一病原,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取锈孢子用同样方法经多次在返顾马先蒿、轮花马先蒿、长白茶藨子、东北茶藨子、香茶藨子和刺李上接种,均未成功,因此认为这些植物与此两种疱锈病的发生无关,两种疱锈病在辽宁的转主寄主是山芍药(Paeonia obovata Haxim.)和芍药(P.lactiflora Pall.)。  相似文献   

4.
中国胶锈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我国胶锈属15种,包括中国特有种4种,其中青城山胶锈(Gymnosporangium tsingchenensis)的冬孢子为单胞,是胶锈属在全世界已知种中唯一具有单胞冬孢子的种。另有4种为我国新记录,它们是杜松胶锈(G.cornutum、褐色胶锈(G.fuscum)、高又曼胶锈(G.gaeumannii)和鸟巢状胶锈(G.nidus-avis)。高又曼胶锈是在我国报告的唯一具有夏孢阶段的种。  相似文献   

5.
油杉叶锈寄生在油杉叶上,作者研究了此菌的模式标本、同引模式标本和后来在模式地区采得的标本;并和柱锈属、金锈属、鞘锈属、栅锈属等11属锈菌作了比较研究。证明这种锈菌冬孢子堆为带状或扁平柱状,无细胞组织垫座,无被;冬孢子可互相撕离而不破裂,孢壁薄而无色,无柄。这些性状说明它不同于柱锈而近于金锈属。因此作者将其转归金锈属,改定为Chrysomyxa keteleeriae(Tai)Wang et Peterson新组合,(基础异名Cronartium keteleeriae Tai)。这种锈菌与其它生在云杉、铁杉叶上的4种短生金锈属锈菌一样,冬孢子堆都生在针叶上,窄带状到扁平柱状或圆形有短柄,鲜桔色或桔红色。虽然油杉叶锈冬孢子堆高达 6mm,但这只是同一属内的种间差别,也象Coleosporium crowellii Cumm。与同属内其它种的区别一样,属于种间的差别。云南粗杉金锈的冬孢子可以从10—20细胞组成的有柄孢子分离产生,正如鞘柄锈冬孢子的互相分离产生一样。冷杉金锈,特别是变形金锈的冬孢子的产生方式也是这样。生在同种油杉寄主枝上的Peridermium kunmingense Jen和油杉叶锈有无关系,需在接种试验后才能肯定。从寄主与寄主菌共同进化关系看,这种锈菌的寄主——油杉在分类系统上与金锈属寄主——云杉、铁杉等属近缘,传统分类学家多认为它同冷杉、银杉、黄杉等属同归冷杉亚科。但也有学者认为油杉有许多原始性状,与冷杉亚科无关。作者在油杉上发现金锈可能支持了传统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义报道了在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上引起枝干锈病的被孢锈属一新种——油杉被孢锈Peridermium keteleeriae-evelynianae Zhou et Chen,并从所致病害症状、锈子器和锈孢子的形态特点、锈孢子表面纹饰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面,讨论了新种与另一种云南油杉枝干锈病病原——昆明被孢锈(Peridermium kunmingense Jen)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本义报道了在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上引起枝干锈病的被孢锈属一新种——油杉被孢锈Peridermium keteleeriae-evelynianae Zhou et Chen,并从所致病害症状、锈子器和锈孢子的形态特点、锈孢子表面纹饰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面,讨论了新种与另一种云南油杉枝干锈病病原——昆明被孢锈(Peridermium kunmingense Jen)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小麦杆锈病菌(Puccinia graminis Pers)是真菌门,担子菌纲,并隔担子菌亚纲,锈菌目的主要代表植物。锈菌有二种寄主,第一寄主为小麦、大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第二寄主为小檗或十大功劳。锈菌的生活史中出现5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寄生在双子叶植物小檗或十大功劳叶上。锈孢子被风吹到小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叶鞘或杆上,便萌发芽管从气孔侵入,在组  相似文献   

9.
魏淑霞 《菌物学报》1988,7(Z1):179-210
多胞锈属(Phragmidium)是Link在1816年建立的.全世界已承认的种约60个以上,但有些种之间差异不大.至今未有世界专著.所有的已知种都自主寄生在蔷薇科(Rosaceae)上,特别是悬钩子属(Rubus),蔷薇属(Ros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上的种为最多.多数种为长型,但也有缺夏型和短生型的种.此属分布广泛,但以北半球为主. 本属的主要特征是:冬孢子多隔,壁具色素,双层,柄常吸水性.种的分类和鉴定主要靠冬孢子的性状.春孢子和夏孢子时期由于孢子形态简单近似,区别较困难. Arthur (1934)划分了EarleaEuphragmidium两个组.前者冬孢子光滑,柄非吸水性;后者冬孢子有优,柄吸水性.有些种具有无隔丝的夏孢子型春孢子,Sydow (1921)把它们另立新属Phragmoteliume Thirumalachar和Mundkur (1949)也承认它的存在.Hiratsuka(1980)将它作为Phragmidium属的一个组 .Phragmidium kamtschatkae通常仅有一隔膜,柄发育不良,有些研究者将它作为Teloconia属的种.我同意Hiratsuka(1980)的观点将它归人Phragmidium属中. 毛云章(1951)在《中国锈菌索引》中记录了中国多胞锈属28种,包括同物异名.戴芳澜(1979)在《真菌总汇》中记录了25种.其中10个是错误鉴定,2个由戴芳澜首次描述的种已作为异名,4种由于缺乏标本没有研究而未被列人本文.有关中国多胞锈属的种,刘振钦(1983),庄剑云(1986)等曾有过报导.本文共报告29种,包括2新种,即Phragmidium rasae-omeiens.和Phr. rubi-eucalypti.每种都有描述,并列出异名,寄主,地理分布和标本号.有些种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10.
红杉——东北木材之王红松是一种十分著名的松属树种,被誉为“东北木材之王”。因为它在我国仅自然分布在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东北林区的最著名的森林树种;其树干高大挺拔、圆满通直,材质软硬适中,色泽美观,不翘不弯,是出色的建筑、造船、车辆、家具用材,在国产松属树种中可谓首屈一指。红松的针叶5针一束,叶鞘脱落,叶中只有一条维管束,被分类学家置于松届中的单纸管束亚属之中(另一亚属为双维管束亚属,叶鞘宿存,叶中有两条维管束)。红松重要的识别特征表现在球果上:它的球果特大,呈圆锥状长卵形,长9-14厘米…  相似文献   

11.
在编写《Flora of China》过程中,根据标本和文献的查阅,对国产豆科和樟科几种植物学名进行修订。本文记述5个新组合、4个新异名和一个恢复的种名。5个新组合是:垂果山蚂蝗Desmodium strigilosum var.pendenticarpum(C.Z.Gao Q.R.Lai) P.H.Huang,心叶山蚂蝗Desmodium flexuosum var.cordifoliolatum(P.C.Li) P.H.Huang,密毛长柄山蚂蝗Podocarpium densum(C.Chen et X.J.Cui)P.H.Huang,东北长柄山蚂蝗Podocarpium podocarpum var.mandshuricum(Maxim.) P.H.Huang和尖叶长柄山蚂蝗Podocarpium podocarpum var.japon-icum(Matsum.)P.H.Huang.4个新异名如下:李氏木姜子Litsea lii C.E.Chang及其变种能汉木姜子var.nunkao-tahangensis(Liao) Liao作为竹叶木姜子L.pseudoelongata Liou Ho的新异名,竹头角木姜子L.akosensis var.chitouchiaoensis Liao作为台湾木姜子L.hayatae Kanehira的新异名和密毛山蚂蝗Desmodium densum (C.Chen et X.J.Cui)H.Ohashi作为密毛长柄山蚂蝗Podocarpium densum (C.Chen et X.J.Cui)P.H.Huang的新异名。由于Litsea pedicellata一名被占用,恢复Litsea taiwaniana Kamikoti作为黄肉树合法的种名。  相似文献   

12.
田麻属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亚 《植物分类学报》1994,32(3):251-257
本文对田麻属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研究,确认1种2变种,归并了1种3变种1变型,降级1种。  相似文献   

13.
羽叶三七根茎的三萜皂甙成分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羽叶三七(Panax japonicus C. A. Meyer var. bipinnalifidus (Scem.) Wu et Feng)又称疙瘩七,产我国西北部至西南部山区,是人参届植物中分布海拔和纬度均较高的一个种类。在陕西省秦岭地区主要产于南北坡海拔2100—2900米的针叶林下阴湿处。民间以其根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顺气健胃、活血祛瘀、滋补强壮之效。作为国产人参属植物皂甙成分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本文报告秦岭产羽叶三七根茎的皂甙成分,并讨论其化学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采自东北地区的鸢尾柄锈菌一新变种和柄锈属一国内新记录种。新变种命名为鸢尾柄锈菌多孔变种[Puccinia iridis(DC.)Wallr.var.polyporis W.C.Liu var.nov.],区别于原变种的主要特征是其夏孢子小,芽孔5—7个,散生;而后者夏孢子较大,芽孔2—4个,赤道生。新记录种是短果茴芹柄锈菌(Puccinia pimpinellae-brachycarpae Tranzsch.et Ere-meeva),寄生在短果茴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 Nakai)上。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将太行梨(Pyrus taihangshanensis S. Y. Wang et C. L. Chang)作为新异名归并入木梨(P. xerophila Yü);将小瓣委陵菜(Potentilla parvipetala B. C. Ding et S. Y. Wang)作为新异名归并入三叶朝天委陵菜(P. supina L. var. ternata Peterm.)。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松树上采集代表茶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柔软柱锈菌Cflaccidum及栎柱锈菌C.quercuum的134个菌株的孢子,用多位点酶电泳法分析了其3种酶系统6个基因位点上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3种柱锈菌间酶蛋白基因的流动已绝少发生而表现为生殖隔离,从遗传背景上支持了这3个种的成立。我国东北地区的C.ribicola群体遗传性质高度均一(平均遗传杂合度He=0.007),暗示本菌侵入并扩散于该地区的历史很短。来自不同守主的C.flaccidum和C.quercuum菌株,均以樟子松上的菌株遗传变异水平最高(He分别为0.154和0.160),据此推测它们可能最先起源于樟子松。上述随寄主而异的群体遗传差异可能是寄生专化性分化在基因水平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中华猕猴桃硬毛变种学名订正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梁畴芬  福格逊   《广西植物》1984,(3):181-182
<正> 我们最近仔细研读了法国学者A.Chevalier在1940年和1941年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确认他在头篇文章中描述的Aetinidia latifolia Merr. var. deliciosa A. Chev. 和第二篇文章中改为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var. deliciosa A. Chev.的植物与梁畴芬1975年发表的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var. hispida C. F. Liang为同一植物。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优先律,应承认A.Chevalier发表的名称为正名。 我们又研究了这一种植物与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相区别的特征,认为这种猕猴桃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现特把它和它的两个变型作出如下的学名订正处理。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承认水玉霉(Pilobolus)属的9个种(郑、胡,见戴,1979)。近年来我们重新分离得到了这些分类群并对它们进行了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它们是彼此可以互相区分的分类群,但是,包括我们过去的概念在内,目前被普遍接受的用于这个属的分类的种概念太小.为了与整个毛霉目的其它属的分类系统相一致,我们把这9个分类群重新划分为由9个变种组成的5个种:晶澈水玉霉原变种[Pilobolus crystallinu (Wigg.) Tode var. crystallinus],晶澈水玉霉透孢变种新组合[P. crystallinus var.hyalosporus (Boedijn) Hu &Zheng, comb. nov.],晶澈水玉霉克莱因变种新组合[P. crystallinus var.kleinii (van Tieghem) Zheng &G.-q. Chen, comb. nov.],豆状水玉霉原变种(P. lentiger Corda var. lentiger),豆状水玉霉小型变种新组合[P. lentiger var. minutus (Speg.) Zheng &G.-q. Chen, comb. nov.],长型水玉霉(P. longipes van Tieghem),厚壁水玉霉(P. Oedipus Mont.),露水玉霉原变种[P. roridus (Bolt.) Pers. var. roridus],露水玉霉突囊变种新组合[P. roridus var. umbonatus (Butler) Hu &Zheng, comb. nov.]。水玉霉属先后报道过的种或种下分类群名称共计50个左右,其中一些异名往往被不同的作者归到不同的正名下面。为了解决它们的正确归属问题,我们对全部原始描述作了细致的文献考证然后决定其位置。对那些找不到原始描述或从原始描述中得不出结论的则作为可疑名称处理。可疑名称共计12个:Mucor obliquus Scop., M. urceolatus Dicks.;Pilobolus urceolatus Purt., P. pestis-bovinae Hallier(=P. hallierii Rivolta), P. nanus van Tieghem, P. intermedius, (Coem.) P. A. Karsten(=P. Oedipus Mont. var,intermedius Coem.), P. pullus Massee, P.proliferens McVickar, P. ramosus McVickar, P. simplex McVickar, P. lentiger forma leinii Reyn. &Laysa, P. lentiger forma minutus Reyn. &Laysa.  相似文献   

19.
重楼属两种植物种子及其附属结构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楼属两种植物(五指莲Paris axialis和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种子发育的过程基本一致。双受精发生于授粉后10—15天。胚乳为沼生目型。种子发育延续的时间约为150—170天。胚胎发育终止于球形或稍有分化的阶段。种子具二层种皮。 二种重楼种子成熟时的外部形态显著不同。五指莲Paris axialis的种子呈浅棕黄色,长椭圆形,部分为绿白色海绵质假种皮所包裹。假种皮由珠柄发育而来,呈楔形。滇重楼Paris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的种子鲜红色,不规则圆形,外种皮肉质多浆。无假种皮。珠柄橙黄色,短而纤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