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2017年和2019年2例女性MA临床资料,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运用ARMs-PCR法检测BRAF-V600E基因状态.结果 病例1肿瘤大小9.5cm,切面淡棕,实性,质中,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例小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例小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观可见10余枚肿块散在多灶性分布于肠段,切面灰白色,环绕肠壁扁平状生长,直径约0.7cm-4cm不等,伴坏死穿孔,浆膜面附脓苔.镜下观瘤细胞呈双向分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我院收集的1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例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伴Paget样扩散的肛门癌合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起源、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重庆市中医院收集的1例肛门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伴Paget样扩散合并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手术切除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SBC 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8例SBC,1例男性,7例女性,发病年龄8~76岁(中位年龄4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包块。大体上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0.6~4.0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微囊状和导管样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阿辛蓝染色呈蓝色,PAS染色呈红色。核分裂像少见,未见肿瘤性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K7和S-100蛋白,CK5/6、p63、CEA和CD10绝大多数呈阴性反应,Ki-67指数相对较低。结论 SB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通常预后较好,形态学需与乳腺粘液癌,富于脂质癌,泌乳腺瘤等相鉴别,确诊依据HE染色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可结合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例原发性子宫颈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ervix, PM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M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 大体标本呈乳头状,色暗红,局灶灰黑,大小4 cm×4 cm;镜下见不规则巢团样排列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子宫颈壁,肿瘤细胞主呈上皮样,胞质较丰富,核多形较明显,少数细胞可见清晰核仁,未见明显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表型:S-100、SOX-10、melan-A、MiTF弥漫强阳性,p16、vimentin阳性,CD34、D2-40示脉管,Ki-67增殖指数约50%,HMB-45、PCK、p40阴性。结论 PMM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临床上罕见的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结合辅助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观察到肿块界限欠清楚,切面呈细乳头状。镜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肿瘤细胞呈多分支复杂的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央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上附有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细胞嗜酸性,核分裂象少见。四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同,均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1+),Calponin、CK5/6、p63表达阴性,提示肌上皮缺失;Ki-67指数显示为低增殖指数。HER-2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HER-2基因无扩增。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一例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患者男性,54岁,因咳嗽1月余,发现肺占位一周入院。病理学检测示:瘤细胞形态单一,梭形或卵圆形,片状弥漫排列;富于细胞区和细胞稀疏区交替排列,有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及致密的胶原样瘢痕沉积;灶性间质粘液变,局部区域富于血管并伴脉管扩张,细胞无明显异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肿瘤细胞vimetin、CD34、CD99和BCL2阳性,p53、SMA、Des、HMB45、MC、calretinin和D2-40阴性。结论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发生率较低,应该加深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的理解,结合临床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确诊,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angerhans cell sarcoma,LC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LCS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报道两例LCS,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肿瘤大体及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及患者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检,两例瘤细胞均呈弥漫排列,瘤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沟易查见,可见核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一例肿瘤间质内尚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例CD1α、S-100蛋白、CD6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50%。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朗格罕斯细胞肉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薄切片在视神经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寻找一种视神经形态学研究和疾病诊断的有效方法。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视神经分别行树脂包埋制成半薄切片与石蜡包埋制成石蜡切片,分别采用HE、甲苯胺蓝染色及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半薄切片与石蜡切片染色结果的差异。结果石蜡切片HE和甲苯胺蓝染色均显示视神经髓鞘不着色,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MBP阳性着色较重,着色较紊乱,髓鞘着色不清晰。半薄切片HE及甲苯胺蓝染色均显示髓鞘呈环形,着色清晰,颜色对比鲜明;MB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见髓鞘呈环形,非特异性染色不明显,阳性对比显著,可清晰显示髓鞘结构。结论半薄切片在视神经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优于石蜡切片,可用于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肾细胞癌病理切片,筛选CCPRCC 4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研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患者年龄在46岁至69岁之间(平均55.3岁),男性1例,女性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平均直径为3.85 cm(1.6~7.0cm),所有肿瘤均为右肾单发肿物。4例均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单结节,CT显示为低密度,MRI显示为低信号。大体观察肿瘤局限于肾组织内呈单结节状生长,境界清楚,局部似带包膜,切面呈灰红至灰褐色,实性,质地中等,部分区稍韧,局灶伴有出血或囊性变。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囊状、乳头状、管状/腺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细胞核形态温和,远离基底膜并朝向腔面,本组病例均为WHO/ISUP分级Ⅰ-Ⅱ级,间质内可见散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组织。CA-9及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TFE3、vimentin、CD10与AMACR阴性或局灶弱阳性。1例行FISH检测TFE3未见检测出基因相关易位。随访1~4年,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CCPRCC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独特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CCPRCC是一种相对惰性的肿瘤,正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5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48~70岁,中位年龄59.2岁,均为单侧乳腺肿块,其中左乳3例,右乳2例。镜下见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成片的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表型,4例为非生发中心型,1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为60%~90%;根据 Ann Arbor 分期标准,5例均为II E期。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6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分别于7和19个月后死亡;2例健在,分别已存活12和72个月;另外一例失访。结论 PB-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以右侧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以非生发中心为主,以化疗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阴茎中脊囊肿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3例阴茎中脊囊肿患切除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分别为CK7,CK13,CK20,EMA,CEA,Vimentin,CgA,Syn)。结果所有3例患均以龟头形态异常就诊,囊肿均位于尿道外口旁。3例患囊肿被覆上皮均为尿道上皮及其化生上皮。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Keratin(CK7 ,CK13 ,CK20-),EMA ,CEA ,Vimentin-,CgA-,Syn-。结论阴茎中脊囊肿可能起源于尿道外口旁外部导管来源的尿道上皮及其化生上皮,与胚生殖沟发育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甲状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72岁老年女性,发现甲状腺肿物1月入院。彩超检查示:双侧甲状腺结节。大体:肿瘤切面灰黄色,质中,包膜完整。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胞浆透亮,核小而圆,排列呈巢状和腺泡状,间质纤维组织较少,有血窦散在。免疫表型:瘤细胞主要表达CD10,CK(L),EMA,Vimentin,Ki-67增殖指数约5%。结论甲状腺转移性CCRC为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患者通常起病隐匿,易误诊,需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为其正确诊断提供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改良两种时段接收淋巴结的固定方式,提高淋巴瘤诊断的制片质量。方法随机收集上午10时左右及下午4时左右接收的132例淋巴结标本,每例各切取2块组织,上午切取的组织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短时间固定处理程序(上午短时间组)和延长固定时间处理程序(上午长时间组)进行固定,下午切取的组织也随机分为2组,也分别行短时间固定处理程序(下午短时间组)和延长固定时间处理程序(下午长时间组)进行固定。回顾性分析并筛选出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58例,其中包括上午10时左右接收的26例及下午4时左右接收的32例。脱水处理后的4组组织进行包埋后,按常规进行切片、HE染色、CD79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双色分离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通过比较4组切片出现肉眼可见裂隙、皱折及破碎不全发生率、HE染色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探讨最佳的淋巴结固定方法。结果上午长时间组制片CD79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均不如上午短时间组,切片不完整发生率及HE染色质量与上午短时间组无明显差异;下午短时间组制片切片不完整发生率高且HE染色质量、CD79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明显不如上午短时间组;下午长时间组切片以上指标均与上午短时间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上午接收的淋巴结标本应剖开于当天进行隔夜常规脱水,下午接收的淋巴结标本必须剖开后行延长固定程序进行脱水,随后得到的淋巴结组织在切片完整性、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FISH检测中能更好地提高淋巴瘤诊断的制片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二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手术切除的5例CRCC和2例Oncocytoma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 CRCC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核皱缩且核周有空晕;Oncocytoma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核仁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者均呈E-cadherin、EMA、CK20、vimentin阳性;CRCC瘤细胞CD10和CK7强阳性而S-100蛋白阴性,5名患者随访8~32个月,其中1例手术12个月后由于转移死亡;Oncocytoma瘤细胞S-100蛋白强阳性、CD10和CK7阴性,2名患者随访4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CRCC和oncocytoma二者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二者鉴别诊断主要在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综上所述:CRCC为惰性肿瘤,Oncocytoma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胃型宫颈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GAS)组织病理形态学特点,检测MUC5AC在该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GAS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点及相关特征,并结合AB-PAS特殊染色结果探究GAS潜在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5例GA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AB-PAS特殊染色特点。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5例GAS患者癌组织CK7、MUC6、CEA及MUC5AC阳性,p16、MUC2、CDX2、ER及PR阴性,Pax8表达不稳定,p53均为野生型表达,Ki-67多为阳性高表达。AB-PAS染色显示胞质均呈现红色。结论 与普通型宫颈腺癌相比,GAS具有易被误诊的良性组织形态。本研究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MUC5AC的稳定阳性表达及AB-PAS染色后胞质呈红色可能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双向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级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双向分化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例1以腺样、巢片状生长伴黏液产生,例2在黏液背景中呈印戒细胞样生长。2例均可见细胞内外黏液,细胞核染色质细腻,且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腺和神经内分泌标记,证明其具有双向分化特征。2例病例高级别肿瘤成分均> 75%,分级均为3级。结论 双向分化癌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特征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20.
探讨霉菌、幽门螺杆菌(Hp)单菌种感染和霉菌、Hp(双菌种)同时感染在胃癌及胃溃疡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病情况及意义。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PAS、Giemsa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PCR方法,对22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胃溃疡、121例胃癌纤维胃镜活检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未检出双菌种感染。胃溃疡双菌种感染11例,检出率9.5%;胃癌双菌种感染21例,检出率17.4%。双菌种感染在胃癌及胃溃疡中的发现,表明双菌种感染可能是导致胃溃疡、胃癌发生的又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