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一种经典的、与人类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进程相似的大动物模型建立方法.采用15只成年健康中华田园犬:对照组5只,使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正常饲料干预;实验组10只,采用小剂量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及高脂饮食干预.间断采血检测肝功能、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B超引导下定期肝穿活检作HE染色和Masson染色.56周后所有实验动物成功诱导至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球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肽酶以及透明质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小剂量CCl4和单纯高脂饮食可成功诱导犬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该方法动物存活率和成模率均较高,可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肝纤维化最佳模型.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血清组、四氯化碳皮下注射组、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组,每组30只,各组分别给予猪血清腹腔注射、40%四氯化碳皮下和腹腔注射造模(每周2次),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死亡情况以及4周及6周各组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 3种方法都能成功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从动物死亡情况来看,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前两组;血清组死亡率最低,但与四氯化碳皮下注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从模型形成时间来看,血清组造模时间较长,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四氯化碳皮下注射组与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组在模型形成时间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动物死亡率较低,肝纤维化形成时间较短,是一种制作肝纤维化模型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肝硬化大鼠高氨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 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n=8)、Hp 感染组 (n=8)、肝硬化组(n=8)、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n=8)。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给予50%四氯化碳橄榄油腹腔注射;正常 组与Hp 感染组给予同量的橄榄油腹腔注射。从建立模型的第9 周开始,Hp 感染组与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每周感染2 次Hp,共 8 次。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检测大鼠血氨水平及胃粘膜Hp数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Hp感染组体 重较低(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体重较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胃粘膜Hp 数量较高(P< 0.05),与肝硬化组与Hp 感染组比较,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胃粘膜Hp 数量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 Hp 感染组血氨水平高(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血氨水平高(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能诱发肝硬 化大鼠高氨血症  相似文献   

4.
正常成年Wistar大白鼠的脏器重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53只正常成年wistar大白鼠脏器指数测定结果表明心、肝、大脑、小脑、肾、肺、脾及肾上腺的脏器指数(X±SD)较恒定,分别为0.33±0.09,3.01±0.68,0.51±0.11,0.17±0.04,0.68±0.14,0.66±0.24,0.27±0.13 g/100g BW和20.29±8.28 mg/100g BW,胸腺和生殖系统(卵巢、子宫、睾丸)的脏器指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Notch通路在肝纤维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病理模型组,病理模型组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备肝纤维化模型。8周后将大鼠处死,取肝组织行病理HE染色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otch-1蛋白、E-cadherin蛋白与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组织病理HE染色示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肝细胞坏死、再生明显,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加,肝实质结构紊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模型组notch-1与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Notch通路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肝性脑病(HE)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联合酒精自饮法制作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HE发生的模型,进行迷宫试验、脑电图、血液生化、形态学、行为活动观察等检测。结果 1.肉眼下可见模型组肝脏普遍肿大,表面较粗糙,有较粗的颗粒,暗红色;正常组肝脏未见异常。模型组肝内有大量纤维增生,肝细胞溶解,弥漫性大片坏死,残留肝细胞成片气球样变。2.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组第九周水迷宫测试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以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x+2.5 s为标准,本实验有14/20(55%)只大鼠水迷宫潜伏期明显延长;3.HE模型组血氨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正常组脑电图以α波为主,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出现肝性脑病变化。结论 1.建立了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水迷宫测试联合检测更易检出HE。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及其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变化,从细胞外基质降解代谢的角度研究四氯化碳(CCl4)中毒性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分为正常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肝纤维化组采用CCl4、饮酒、高脂低蛋白饮食等复合病因刺激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时间为8周.实验结束后测定肝脏指数、血清透明质酸(HA)、谷丙转氨酶(ALT)及尿羟脯氨酸(HYP)排出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并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及MMP-1、TIMP-1的表达,同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MP-1、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HA及ALT显著增高,尿羟脯氨酸的排出量明显增加,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组织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假小叶形成;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肝组织内Ⅰ、Ⅲ型胶原蛋白、MMP-1及TIMP-1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结论 肝组织中MMP-1及TIMP-1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用氧电极法测定在急性及慢性低氧条件下,S.D大白鼠及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肝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效率及呼吸控制率之变化。结果表明:大白鼠和高原鼠兔经24小时急性低氧暴露后,其氧化磷酸化效率无明显变化;呼吸控制率在高原鼠兔中无明显变化,而在大白鼠中却有明显增加,这种增加是由于呼吸状态Ⅳ呼吸速度降低而引起的。经25天的慢性低氧暴露后,大白鼠和高原鼠兔的氧化磷酸化效率仍无明显变化,但大白鼠在海拔7000米时的呼吸控制率则有明显下降,而高原鼠兔却明显增加。实验结果提示:在细胞呼吸水平方面,高原鼠兔对低氧的耐受力明显高于大鼠。  相似文献   

9.
幼年大鼠诱发排卵过程中卵巢PGS的变化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未年大白鼠经PMSG/hCG诱发排卵,观察了卵巢PGE_2,PGF_(2a),6-KetoPGF_(1a)和TXB_2在排卵过程中的变化,以及PGS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对大鼠排卵的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消炎痛在1mg/只的剂量下,对于大鼠体内排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hCG注射后19小时,正常组动物排卵数为14.4±4.3个/卵巢;消炎痛组排卵数为2.33±2.7个/卵巢。RIA结  相似文献   

10.
氧代赖氨酸对实验性肝炎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四氯化碳引起小白鼠中毒性肝炎,同时每天注射I-677 100毫克/公斤,对一次中毒的急性肝损伤或反复中毒5次疗程15天的亚急性肝损伤都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GPT)作用,病理切片证明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都较对照组为轻。在四氯化碳中毒连续8周引起肝硬化的过程中,每日给予I-677,除血清胆红素降低外,对其他肝功能、肝胶元含量和肝组织切片检查,均无明显影响。I-677作用机理的研究发见,血清GPT的降低与肝组织GPT的降低有关,同时给予L-赖氨酸,不能对抗其降酶作用。I-677与肝匀浆或高GPT血清在体外培养,未观察到对GPT的直接抑制作用。与GPT抑制剂氨氧醋酸比较,后者在体外有明显抑制GPT作用而体内则无降酶效果。大白鼠每日灌胃I-677 80~320毫克/公斤(临床剂量的8~32倍),连续11周,可引起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和丙球蛋白的升高。用氚标记赖氨酸对蛋白的掺入试验也证明,大剂量I-677对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脂肪转运有一定影响,但这种作用可被赖氨酸所对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藏红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丹参组、藏红花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予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复方丹参组、藏红花组分别予复方丹参、藏红花溶液灌胃,第8周末处死动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肝组织切片HE、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藏红花组大鼠肝纤维化病理改变较轻,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水平下降,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藏红花具有减少肝纤维化大鼠的胶原沉积,抗肝纤维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胃肠道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硫代乙酰胺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作胃肠道细菌培养,同时测定门静脉内毒素水平,以探讨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15只,肝衰竭组25只.肝衰竭硫代乙酰胺按300 mg/kg皮下注射(30 mg/ml配制),每天1次,连续2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两组同时实验,第3天剖腹作胃肠冲洗液细菌培养及门静脉内毒素测定.结果[ HT SS 两组大鼠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分别为 正常对照组(29.33±18.50)ng/L;肝功能衰竭组(105.81±18.82)ng/L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大鼠胃小肠细菌培养结果细菌总数正常对照组胃(1.69±0.85)(lg n/ml),空肠(2.12±0.54)(l g n/ml),回肠(3.04±0.58)(lg n/ml);肝功能衰竭组胃(2.94±0.98)(lg n/ml), 空肠(3.60±1.12)(lg n/ ml),回肠(4.88±1.56)(lg n/m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5).肠杆菌数正常对照组胃(0.83±0.59)(lg n/ml),空肠(1.13±0.9 8)(lg n /ml),回肠(2.13±1.44)(lg n/ml);肝功能衰竭组胃(2.48±1.06)(lg n/ml),空肠 (2. 79±0.35)(lg n/ml),回肠(4.4±0.61)(lg n/m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其中胃、空肠P<0.05,回肠P<0.001).结论由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肠道细菌上移过度生长,细菌菌落总数及肠杆菌数明显增多, 门静脉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且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血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移植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及促进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 组,即肝切除对照组、尾静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射DAPI 标记的MSCs 约1.5×106/ 只,分别于第3 天和第9 天后采血清检测肝功能,第9 天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  相似文献   

14.
为测定肝纤维化时肝组织RNA和HYP含量的动态改变,72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组。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第70、100、130、160、190、220天,每组随机选6只作肝组织RNA和HYP含量测定。结果正常组各阶段间RNA和HY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组肝RNA含量随着病程延长而减少,肝HYP和肝胶原纤维分布面积佰分比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肝RNA含量与肝HYP含量、肝胶原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均呈反比。结果提示肝纤维化时肝组织RNA含量随着肝维化加重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初步探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方法四氯化碳组SD大鼠以3 mg/kg的剂量(首次剂量加倍)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四氯化碳∶橄榄油=1∶1),每周2次,连续注射6周;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组SD大鼠每日按照10 mL/kg剂量灌服酒精混合物(酒精∶吡唑∶玉米油=10 mL∶25 mg∶2 mL),同时每周2次按0.3 mL/kg剂量给予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1∶3),连续造模60 d;胆管结扎组大鼠按10 mg/kg体重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腹部皮肤消毒,无菌操作沿腹部正中线剪开腹腔,分离出胆管,在胆管近端和远端2处结扎胆管,28 d后结束实验。试验结束后麻醉动物,解剖取动物肝脏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四氯化碳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弥漫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胆管增生、肝炎、肝纤维化。结论这3种方法都可以引起大鼠肝脏发生纤维化,其中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方法适合于临床胆汁淤积所致肝纤维化的模型建立,其它两种方法适合于化学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构建相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oseburia hominis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肠道组织的影响。方法 30只体质量250~300 g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RH组1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其余20只大鼠均用四氯化碳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在处死大鼠之前15天开始,RH组大鼠给予R.hominis活菌菌液灌胃,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集样本测定。观察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对肝脏和肠道组织行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对比组织的炎症和损伤程度。结果 RH组大鼠肝功能显著好转,ALT、AST、TB与模型组对比均显著下降(t=2.633 1、2.701 2、2.581 4,P=0.011 5、0.008 9、0.013 3)。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RH组大鼠IFN-γ和IL-10的水平均显著升高(t=2.256 2、2.001 2,P=0.025 8、0.041 6)。RH组大鼠肝脏、肠道组织病理结果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好转。结论 R.hominis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有改善作用,可减轻肝脏及肠道组织损伤,提高血清中IFN-γ和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所有C57BL/6小鼠于接种后第25天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瘤的实时图象,利用脉冲多普勒获取血流频谱,获得收缩期峰值速度(PS),阻力指数(RI)。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对照组瘤重比较(7.83±0.78)g、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对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VEGF-ASPODN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S及RI有明显差异(P<0.01);VEGF-SPOD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Ⅰ (2 10 )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选雄性大白鼠 45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 45分钟后再灌注制成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给予血管紧张素Ⅰ (2 10 ) 5 0 pmol/kg·d ,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 ,第 15天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处理 ,使用SPSS 10统计分析 3组数据。结果 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内bFGF和VEGF均比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 ,图像分析结果其灰度值下降 (为 81 2 4± 0 79比 90 2 9± 0 2 6 ;79 31± 0 72比 89 5 2± 0 5 6 ,P <0 0 0 1) ,微血管密度也明显增多(2 8 2 2± 1 0 1比 2 0 33± 0 83,P <0 0 0 1)。结论 血管紧张素Ⅰ (2 10 )可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表达VEGF和bFGF ,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 ,发挥保护心肌的缺血性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COX-2、PGE2、EP2受体及小胶质细胞在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内的表达变化探讨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中COX-2/PGE2系统与小胶质细胞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分成三个亚组,分为末次给药后1天组、2天组和3天组,n=10)。实验组给予10mg/kg的MA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两次,注射时间为8:00、20:00,连续注射4天。分别于末次给药后的第1天、第2天、第3天处杀。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中毒大鼠纹状体(CPU)中COX-2、EP2受体及Iba1(钙离子接头蛋白,小胶质细胞内一种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图像分析。另外,取大鼠的纹状体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PGE2的含量。结果:COX-2、PGE2、EP2受体及小胶质细胞在各组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OX-2、PGE2、EP2受体的1天组表达均不同程度下降;2天组中COX-2表达水平大幅度上升,PGE2、EP2受体表达仍低于正常水平;3天组COX-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而PGE2、EP2受体表达趋于正常组水平。而小胶质细胞表达水平则是三个实验组均高于正常组,且3天组高于2天组,2天组高于1天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PGE2系统与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无明显相关性;COX-2与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水动力法注射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构建C57BL/6小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模型。方法取29只C57BL/6小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应用水动力法分别注射HBV cccDNA、pAAV-HBV1.2及等渗盐水,于注射后收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清和肝组织。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样本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拷贝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 Ag)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HBsAg和HBeAg表达均呈现4个上升-下降曲线:HBsAg峰值分别出现在第3天、第3周、第7周和第9周;HBeAg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天、第1周、第4周和第10周。对照组HBsAg和HBeAg表达分别呈现2个或3个明显的峰:HBsAg峰值分别出现在第3天和第8周;HBeAg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天、第3周和第10周。空白组未检测出HBsAg和HBeAg。实验组HBV DNA拷贝数高于对照组的拷贝数(P<0.01);肝组织中HBV DNA拷贝数高于同期血清中的拷贝数(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肝组织中均有HBsAg和HBc Ag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出现肝脏细胞炎症、肝细胞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等病理变化,而空白组正常。结论利用水动力法向C57BL/6小鼠体内转入HBV cccDNA,成功建立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新建立的小鼠乙肝模型具有更高的HBV表达,动物模型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 cccDNA的感染及其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