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鸡胚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受精鸡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产生多种氨基酸、激素、酶免疫球蛋白、及多种RNA等生物活性物质.以鸡胚为营养添加剂,能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本实验探索不同发育时期的鸡胚营养成份对尼罗罗非鱼的发育生长的影响,并研究鸡胚在各时期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变化状况.这能使我们找出鸡胚营养物质的最盛时期,便于开发利用,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国外有许多利用微载体培养各种贴壁细胞的报道。鸡胚细胞(CEF cells)是最早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之一,用它可生产多种鸡的疫苗,如法氏囊、新城疫、马立克疫苗等。我国生产上多采用滚瓶法,近年来才有微载体法培养的探索。要进行细胞的大规模培养,转瓶是有效的模拟,可以模拟生物反应器培养的一些条件,为放大作准备。本文模拟生物反应器的培养条件,用500ml转瓶(装液200ml)研究了鸡胚细胞在徽栽体上巾壁和生长的规律,为放大培养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取鸡胚不同组织细胞,利用M199培养基进行原代、传代培养,经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分裂指数测定等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实验表明,鸡胚不同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从形态结构到生长周期都有明显差异。获得的躯体来源细胞、心来源细胞为成纤维型,肺来源细胞为上皮型;其中,躯体来源细胞生长能力最强,心来源细胞次之,肺来源细胞最慢,躯体来源细胞倍增时间最短;核型分析表明,该实验体外培养的鸡胚细胞染色体数目为78条。上述结果可为今后鸡胚不同组织细胞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鸡胚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中凋亡细胞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鸡胚18S(Stage)神经系统发育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及其生物学意义。采用HNK-1和TUNEL免疫组化双染及改变切片方向的方法观察了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凋亡细胞,结果显示:凋亡的细胞在间隔10张横向切片上呈非均匀分布,但在矢状切面凋亡细胞有节段性分布趋势。体节处连续神经嵴没有发现凋亡细胞,而体节与体节之间神经嵴迁离神经管呈游离状并有凋亡细胞,神经管腹侧面体节处间充质细胞呈现细胞凋亡节段性分布。结果表明:鸡胚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中选择性发生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研究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纤维生长的作用有惊人的发展。施旺细胞、未分化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胚胎非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所形成细胞外基质中,层粘连蛋白分子(或它的亚单位、或它与其他分子结合的复合物等不溶性物质)与生长锥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刺激和诱导神经纤维的生长起重要的作用。其他分子或可溶性物质对纤维生长也有一定的作用。以基膜形式存在的细胞外基质是促神经纤维生长最好的基底,并为脑损伤修复提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GhadaM.ALOMARI JantiQAR M.A.A-ADHAMI 《动物学报》2003,49(6):813-818
硬骨鱼胚后发育中,边缘生长区及胚胎裂缝代表神经形成的活跃位点,同时对新的神经胶质细胞和光感器(视锥和视杆细胞)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此项工作首次研究红腹罗非鱼(硬骨鱼类辐鳍亚纲)视网膜中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器的胚后生长及分化。采用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术分析了四个大小不同的鱼群组。正如至目前为止,在已研究过的大多数其它硬骨鱼中所观察到的结果一样,我们研究的所有样本中,成年红腹罗非鱼的视网膜表现为气球样扩张。此外,尚具有一弯曲的、有开口的胚胎裂缝,表明眼的不对称性胚后生长。在胚后分化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表现为自外周向中央的梯度变化,即边缘生长区周围,该上皮仅含有球形的黑色素体,而在中央部位发育为长形的黑色素体及顶端突起。同样,发育中的光感受器亦表现为由侧面向中央逐步发展变化的程序。光感觉器先形成1内节及其附属的突起,随后内节分化为一椭圆体加一肌样结构,这两种成分与其它已研究过的硬骨鱼视网膜中观察到的胚胎发育程序大致相符。因此提供了另一线索:硬骨鱼胚后视网膜的生长极大地刺激(促进)了胚胎视网膜的发育。本研究表明:双体视锥细胞可能是发育中的单体视锥细胞裂开的结果[动物学报49(6):813~818,2003]。 相似文献
7.
8.
目前,神经元发育过程中树突的生长特点备受关注.利用体外视网膜培养,森林脑炎病毒(SFV)转染和适时观察的实验方法,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神经节细胞树突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出生后发育的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树突经历了一个从活跃到比较稳定的生长过程,即小鼠出生时(P0)树突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中,而P13时树突则比较稳定,P3和P8时处于前两者的一种中间状态.对同一发育时期不同种类节细胞树突生长情况的分析表明,不同种类神经节细胞之间树突生长的特点没有明显差别.由于小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哺乳动物模型,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树突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原代鸡胚细胞的传代培养工艺,探究传代鸡胚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本研究将原代鸡胚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分别采用原代鸡胚细胞和传代鸡胚细胞培养麻疹病毒沪-191(Shanghai-191,S-191)株毒种,并对病毒收获液进行滴度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原代鸡胚细胞可稳定传代培养至第10代,各代次细胞生长趋势相似;第5代鸡胚细胞染色体检查为正常染色体核型;第8代鸡胚细胞成瘤性检查未见成瘤;采用第3、5代鸡胚细胞制备的麻疹病毒滴度水平高于原代鸡胚细胞,但无显著性差异(n=3,P>0.05),编码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和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的基因序列与S-191株完全一致,未发生变异。本研究证实,原代鸡胚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各代次鸡胚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不变,产毒水平无显著差异,可用于培养麻疹病毒。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埃及蟾蜍(Bufo regularis Reuss)从早期幼虫到变态结束,光和暗对视网膜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对光和暗反应的变化限于色素上皮和光感受细胞。实验动物分四组:1)在亮处固定的对照(CL);2)在暗处固定的对照(CD);3)连续养在暗处的动物(DD);4)连续受光照的动物(LL)。在CD和DD组动物,黑色素颗粒在色素上皮细胞突起(PEP)中的分布限于光感受细胞顶部间之外周区(巩膜方位)。与此相反。在CL和LL组动物,大量黑色素颗粒则分散在视觉细胞外节段和椭球段间色素上皮细胞突起之向心端位置(玻璃体方位)。在这种动物,上皮细胞色素对光和暗反应发生的光机械运动出现在肢芽期以前。新变态小蟾蜍DD组眼球,与其他三组比较起来,色素上皮层相当厚并含有大的脂肪滴。在较晚期,只有DD组动物的一些杆细胞外节段呈现退化现象。其次,这一组中,由于连续缺少光照的结果,眼球之锥细胞数目有明显减少。四组动物的视网膜上也观察到锥细胞的细胞核位置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证实了鸡胚视网膜基膜是培养视网膜神经纤维生长的最适基底。本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鸡胚(E6、E12)的基膜对于不同发育时期(鸡胚E6、E12;新生金仓鼠d 0,d1,d 9和成年金仓鼠)视网膜纤维生长的影响。结果是:(1)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在E6或E12基膜上神经纤维生长的长度和茂密程度下降;(2)发育早期的视网膜(E 6,d 0,d 1)在E6和E12基膜上,纤维生长的长度相近;(3)发育晚期的(E 12,d 9)以及成熟的视网膜在E12基膜上纤维生长的长度要比E6基膜上的长(约1.5-1.9倍);(4)E12和E6基膜对纤维生长作用的差别可能和层粘连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天然的细胞外基质——鸡胚视网膜基膜作为培养基底,用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多聚赖氨酸和鼠尾胶等物质包被的表面为人工培养基底,比较了孵育10天的鸡胚视网膜条在这些不同培养基底上神经纤维生长的图像。第一次尝试用计算机对多根神经纤维的生长图像进行辅助定量分析。选择的四个参数是每根神经纤维平均总长度(L)、平均偏转角度(Q)、平均弯曲度(R)和平均分支点数(B)。结果表明,纤维生长图像的各个参数值和培养基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青蛙胚胎诸生长期的核驰豫研究及电磁场对淡水鱼胚刺激后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及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研制的ACHV-2型脉冲电场刺激仪对美国青蛙的早期及神经期胚胎进行适当强度的刺激发现,它能使胚胎的孵化率提高20%以上,存活率提高30%左右,并能促进其后斯的生长发育速率达30%,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作者提出的电场作用机理的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