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是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为评估人工饲料饲养的叉角厉蝽的捕食能力,在实验室采用捕食功能反应的方法,以黄粉虫作为中介猎物饲养的叉角厉蝽为对照,评价了人工饲料饲养的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以及雌成虫对黄粉虫Tenebriomolitor(L.)幼虫及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3龄幼虫、5龄幼虫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两种饲料饲养的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于稳定,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II模型。人工饲料组饲养的各虫态叉角厉蝽与对照组的对黄粉虫幼虫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异;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人工饲料饲养的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以及雌成虫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7.20、9.20、14.60头,对斜纹夜蛾5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4.20、5.80、6.20头,均略低于对照组,但从取食猎物数量上来看,仍保持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蠋蝽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捕食能力。【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和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结果】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和4龄幼虫的捕食行为均符合Ⅱ型功能反应;随着茄二十八星瓢虫密度的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逐渐降低,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明显大于4龄幼虫;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2和4龄幼虫的实际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和10头。【结论】蠋蝽5龄若虫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 (Wolff)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的控害潜能,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17℃、22℃、27℃、32℃、37℃)条件下叉角厉蝽3~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估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叉角厉蝽3~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捕食效能a/Th和日均捕食量均在32℃时最大。在同一温度下,叉角厉蝽3~4龄若虫的寻找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呈负相关,但猎物密度相同时叉角厉蝽3~4龄若虫的寻找效应与温度呈正相关。在17℃~37℃范围内,Hassell-Varley干扰反应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不同叉角厉蝽密度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情况;在相同的猎物密度条件下叉角厉蝽3~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竞争和自我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增大,相互干扰作用增强,搜寻系数Q和相互干扰系数m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7℃时最大,分别为0.4719和0.788。本试验证实了叉角厉蝽若虫在温度为32℃、猎物密度为60(头/皿)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的日捕食量最大,但随着温度升高,若虫的捕食量趋于饱和或出现下降趋势,在37℃温度条件下种内竞争和自我干扰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的捕食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以及环斑猛猎蝽自身密度对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00、1.229和1.259,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 d、0.050 d和0.205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897头、19.853头和4.871头。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的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呈负相关。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捕食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时,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能力干扰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捕食能力,为其田间应用释放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捕食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蒋杰贤  梁广文 《生态学报》2001,21(4):684-687
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叉角厉蝽与斜纹夜蛾低龄幼虫,中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猎物不同年龄等级的选择捕食作用,建立了3个年龄等级的幼虫被捕食量模型。根据被捕食量模型可计算出斜纹夜蛾3个年龄等级不同密度组合下,天敌对猎物的选择捕食比率,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等级相同密度的组合下,叉角厉蝽倾向于捕食个体大的中高龄幼虫。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叉角厉蝽 Eocanthecona furcellate (Wolff)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叉角厉蝽不同虫态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成虫均可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现叉角厉蝽低龄若虫捕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数量较多,高龄若虫和成虫捕食中间龄期幼虫数量较多的规律;叉角厉蝽3个虫态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214.0)、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56.4头)。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均呈负相关。建立了叉角厉蝽成虫密度、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作用发生后该蝽的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均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释放叉角厉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益蝽Picromerus lewisi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幼虫的生防潜能,在室内开展了益蝽对不同龄期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防治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益蝽5龄若虫、雌雄成虫对番茄潜叶蛾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模型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中,益蝽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更强,表现为瞬时攻击率和控害效应最高,为1.112和48.35。且益蝽5龄若虫对番茄潜叶蛾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模型也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控害效应为2龄(155.67)>3龄(79.87)>4龄(48.35),益蝽5龄若虫对番茄潜叶蛾2~4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率均可达85%以上,搜寻效应随番茄潜叶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对番茄潜叶蛾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大于2龄和4龄幼虫。另外,益蝽5龄若虫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因素干扰,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其相互干扰作用增强,单头捕食率下降。综上,益蝽4龄和5龄若虫、雌雄成虫均能捕食番茄潜叶蛾,其中益蝽5龄若虫对番茄潜叶蛾不同龄期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尤其是2龄幼虫,对潜叶状态的番茄潜叶蛾也具有一定防治作用,本研究可为益蝽对番茄潜叶蛾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2019年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已对我国的农作物产生严重为害,筛选、利用本地天敌控制草地贪夜蛾是实现可持续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捕食性天敌,是许多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害虫的潜在生防因子。本文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评价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龄、5龄若虫以及雌、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及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叉角厉蝽各虫态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2.20头(5龄若虫)19.40头(雌成虫)18.20头(雄成虫)6.60头(3龄若虫),a/Th值(a为瞬时攻击率,Th为处置单头猎物时间)为82.25(5龄若虫)40.39(雌成虫)36.12(雄成虫)17.19(3龄若虫);叉角厉蝽各虫态对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7.80头(5龄若虫)6.40头(雌成虫)5.50头(雄成虫)4.60头(3龄若虫),a/Th值为11.36(5龄若虫)10.75(雌成虫)9.63(雄成虫)7.45(3龄若虫)。本研究表明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较强的捕食能力,尤其是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研究结果为利用叉角厉蝽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田间释放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叉角厉蝽Cahtheconidea furcellata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了探明该虫的捕食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叉角厉蝽成虫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二龄和三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7364N/(1+0.0118N),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7504N/(1+0.0005N),叉角厉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对同类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同时从捕食功能的角度解析了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行为;并对不同龄期幼虫进行称重比较,用不同龄期幼虫间的重量关系来替换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得到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方程。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类型。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76.47头、85.70头、117.92头、96.05头;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8.83头、59.49头、58.87头。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理论捕食质量方程y=47.231x^0.4591,捕食者的捕食量随着猎物虫态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理解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种间自残行为规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Wolff)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探明叉角厉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 3龄幼虫的控害效果,在室内条件下,观察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研究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以口针从草地贪夜蛾腹部或者体躯末端插入取食,被取食后的草地贪夜蛾呈干瘪状死亡。叉角厉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为:Na=0.6702 N/(1+0.0133 N),叉角厉蝽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50.25头、0.6702 d和0.0199 d。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负相关,叉角厉蝽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试验证实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控害效果,为其田间应用释放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Jakovlev)具有植食性和肉食性,但对其肉食性缺乏研究。作者在室内环境下研究了中黑盲蝽对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ufnagel)、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卵和初孵幼虫的捕食作用。研究显示:(1)中黑盲蝽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2)捕食量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加,高龄若虫、雌性成虫与雄性成虫之间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2龄若虫。雌成虫对小地老虎卵及初孵幼虫、甜菜夜蛾卵及初孵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38.60粒和6.80头、56.62粒和5.80头,表明中黑盲蝽对小地老虎和甜菜夜蛾卵和初孵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3.
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34-842
为初步探究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入侵性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生物防控能力,本实验在(T=26℃±2℃,R=80%±5%,L∶D=16∶8)条件下进行。将饥饿处理过的各个龄期的龟纹瓢虫分别与扶桑绵粉蚧不同密度的1龄若虫进行组合,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定各龄期的龟纹瓢虫对猎物进行的捕食量、捕食率。龟纹瓢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成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其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龟纹瓢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Th随瓢虫龄期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龟纹瓢虫3龄幼虫,4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反应,其捕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也增大,平均处理时间减少。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4.
室内研究了蓝蝽Zicrona caerula(Linnaeus)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效应。HollingII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模型拟合结果共同显示,蓝蝽若虫对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4、5龄若虫及成虫的捕食量均在17头以上。由HollingII模型获得蓝蝽对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的控制能力为2龄<3龄<4龄<5龄<成虫;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蓝蝽各虫态的寻找效应逐渐下降。田间防治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时,2~5龄蓝蝽若虫及成虫的最佳益害比应该分别为1∶2、1∶4、1∶13、1∶14、1∶13,然而,食物选择效应显示蓝蝽原生境中猎物-兰叶甲可能会对防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明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潜力。[方法]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黄带犀猎蝽对斜纹夜蛾2、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 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2、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 II型,即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HollingⅡ方程依次为:Na=0.9750N/(1+0.0273N)、Na=1.1654N/(1+0.0804N),Na=1.3058N/(1+0.1799N);黄带犀猎蝽成虫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符合HasseⅡ型(E=0.337P-0.565),即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结论] 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潜力,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中。  相似文献   

16.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是一种在生物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潜力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探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控害潜力,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观察了叉角厉蝽4龄、5龄若虫和成虫分别对亚洲玉米螟3龄、4龄幼虫的捕食行为,测定了叉角厉蝽对不同亚洲玉米螟密度下的捕食量、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和种间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叉角厉蝽3个虫龄对亚洲玉米螟3龄与4龄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顺序均为:成虫(30.21头)>5龄若虫(24.69头)>4龄若虫(11.96头),相同虫龄的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均大于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在亚洲玉米螟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在生存环境和亚洲玉米螟幼虫密度固定的条件下,其平均捕食量和搜寻效应与叉角厉蝽成虫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叉角厉蝽成虫与亚洲玉米螟幼虫以相同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成虫种间会产生干扰作用。结果表明了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控害潜力,为今后高效利用叉角厉蝽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43-848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幼虫的控制作用,观察了叉角厉蝽的捕食行为,研究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3龄及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对其捕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攻击率大小顺序为:5龄若虫雌成虫3龄若虫,对3龄黄野螟幼虫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1.79、15.38及12.85头。当猎物密度固定为50头/盒时,随着叉角厉蝽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也逐步增加,但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则减弱,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另外,叉角厉蝽的捕食效能也因空间环境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空间越大,其捕食率越低。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估叉角厉蝽对黄野螟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其田间释放应用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选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晓会  徐学农  王恩东 《生态学报》2009,29(11):6285-6291
多食性天敌对猎物的捕食选择性及猎物密度对天敌捕食的干扰作用直接影响到天敌对不同猎物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和/或二斑叶螨不同虫态的捕食选择性,以及两猎物中一种猎物的密度变化对小花蝽取食另一种猎物的影响.结果如下: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西方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其成虫,对二斑叶螨的选择性为雌成螨>若螨>幼螨.实验中西方花蓟马2龄若虫是东亚小花蝽最喜好的虫态.二斑叶螨雌成螨密度固定为60头/19.63cm2,西方花蓟马若虫密度从10增加到60时显著地减少了东亚小花蝽对二斑叶螨的取食.反之,固定西方花蓟马同样密度,增加二斑叶螨密度却没有显著改变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取食.此结果进一步表明,西方花蓟马是东亚小花蝽更喜好的猎物.  相似文献   

19.
小黑瓢虫对高氏瘤粉虱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高氏瘤粉虱不同虫态共存的条件下,小黑标虫对高氏瘤粉虱各虫态的选择次序为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和拟蛹,对卵的捕食率均最高,有明显的嗜好选择;小黑瓢虫幼虫捕食粉虱卵的数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递增,其中4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4龄期捕食量平均为1565.42粒,占全幼虫期总食卵量的45.42%,整个幼虫期可捕食高氏瘤粉虱的卵数平均为3446.5粒。小黑瓢虫3龄幼虫对粉虱卵的捕食作用率在所给的猎物密度(1500粒/皿)条件下,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猎物饲喂对南方小花蝽捕食量和喜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昌容  郅军锐  莫利锋 《生态学报》2013,33(9):2728-2733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