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于1994年至2008年间,对广西河池地区的柳江水系和红水河水系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依据实际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记载,这两水系中分布的鱼类共有185种,分别隶属于9目21科107属。较以前调查,新增种类21种,包括1新属19新种。柳江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34种,分别隶属于8目19科8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鲈形目鱼类次之,鲇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仅1—3种。红水河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57种,分别隶属于8目20科101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鲇形目鱼类次之,鲈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红水河水系的鱼类多样性较柳江水系丰富,其主要原因为红水河流经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河流众多而且流域面积广,水量充沛。 相似文献
3.
4.
南洞庭湖沅江段为我国重要通江湖泊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对南洞庭湖沅江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12 962尾,经鉴定共计66种,隶属于7目13科44属,鲤形目占调查区域鱼类种类的69.70%,鲇形目和鲈形目次之。区系分布主体以地理位置所处的华东区为主,兼有华南区、华西区、北方区和宁蒙区的区系组成部分,华东区特有种占总种数的24.24%。栖息习性以湖泊定居型为主,占总种数的80.30%;食性以杂食性为主;栖息水层以底层为主;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2,均匀度指数(J)为0.55,相较洞庭湖其他湖区处中等水平。调查结果相较历史调查记录出现种类数大幅减少、经济鱼类小型化、洄游型鱼类减少的现象,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5.
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嘉陵江支流渠江上游的大通江及支流小通江组成, 为全面了解该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 作者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对30个采样点进行了5次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保护区共分布鱼类57种, 隶属4目13科45属, 其中调查采集47种, 访问调查获得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有1种, 即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12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易危鱼类3种。保护区以小型鱼类为主, 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嘉陵颌须鮈(Gnarhopogon herzensteini)和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保护区鱼类多样性较高,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00、5.198、0.931、0.753。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 大通江和小通江鱼类群落相似度较高, 同一河流不同河段间的相似度整体上与河段间距离成反比; 而不同河流相似海拔高度河段间鱼类群落相似度更高。保护区鱼类资源的衰退主要由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以及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6.
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于2009-2010年利用拖网等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50种,隶属10目15科40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8%;鱼类生态类型以湖泊定居性种类为主,群落优势种为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和陈氏短吻银鱼(Salangichthys jordani)等小型鱼类;与历史资料相比,太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中体质量<30 g的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渔业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由于过度捕捞和湖泊环境恶化,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偏低,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1.54,多样性指数H’N、H’w分别为0.21和0.46,均匀度指数J'N、.J'w分别为0.07和0.14;太湖各湖区间鱼类种群和多样性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鱼类群落结构与湖泊营养盐、透明度等环境特征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为了解长江下游近口段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潮汐的影响,于2016—2017年在靖江样点、2017—2018年在常熟样点分别进行连续4个季度的鱼类调查,同步收集潮汐强度数据。结果表明:靖江样点共监测到鱼类61种,隶属于9目18科47属,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主要优势种;常熟样点共监测到鱼类41种,隶属于8目14科34属,鲢、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鳙、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为主要优势种;靖江样点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大于常熟样点,Pielou指数则小于常熟样点; SIMPER分析表明,靖江和常熟样点周年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分别为64.5%和64.7%,样点间平均相异度为61.1%;不同季节各潮汐周期内鱼类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9个航次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于11目、34科、53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7种),其次是鲉形目(7种)和鲽形目(6种)。春季优势种包括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鲱衔(Callionymus benitegur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0.8%;夏季包括矛尾鰕虎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衔和短吻红舌鳎,占总渔获量的68.1%;秋季包括矛尾鰕虎鱼、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鳀(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复鰕虎鱼,占总渔获量的87.1%。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以秋季最高(22.63kg/h),其次是夏季(16.75kg/h),春季最低(1.29kg/h)。春季(5月)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0.69kg/h,为1959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春季(5月)的0.3%、0.3%、1.7%和541.2%,鱼类资源量虽有所回升,但总体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鱼类种类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但是以渔获尾数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夏季最大,春季最小,以渔获量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则相反,且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表层盐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朱召军;吴志强;黄亮亮;封文利;丁洋 《四川动物》2015,34(1):126-132
2013年4月—2014年1月,分季度对漓江上游干流及其4条支流(小溶江、川江、陆洞河和黄柏江)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淡水鱼类72种,隶属于4目15科51属。以鲤形目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的62.50%和79.78%;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1.99%;研究区域内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方氏品唇鳅Pseudogastromyzon fang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6.76%、11.92%、10.50%;多样性结果显示:夏季鱼类多样性(Margalef物种丰富度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e,Pielou均匀度指数Je)高于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漓江上游干流多样性高于其他4条支流,黄柏江优势种最明显(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Dingli Guo Lei Zhou Gongpei Wang Han Lai Sheng Bi Xiaoli Chen Xiaopin Zhao Shuang Liu Yong Luo Guifeng Li 《Ecology and evolution》2020,10(23):13439
The fragment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of habitat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fishery resources of the Pearl River. To protect the fishery resources, a novel artificial habitat, constructed using bamboo and palm slices, was deployed in the Youjiang River, a tributary of the Pearl River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fish abundance, species richness and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were higher in the artificial habitats than at the control sit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fish biomass, as the artificial habitats attracted more Cultrinae and Gobioninae fish that are of a smaller size. Artificial habitats can serve as spawning grounds for fish that produce sticky eggs and refuges that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s of juvenile fishe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is novel artificial habitat created suitable habitats and suitable spawning substrate for fish, improved fish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structureless freshwater ecosystem like the Youjiang River. 相似文献
15.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 是云南六大水系之一。为了解怒江云南段的鱼类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因素, 本研究于2019-2020年对怒江云南段的干流及其支流的53个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并对该流域的鱼类多样性和威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怒江云南段共记录鱼类9目26科59属89种, 本研究采集到鱼类6目20科42属5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发现, 怒江云南段优势种为密带南鳅(Schistura poculi), 且指数得分远远高于其他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表明, 怒江云南段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10、5.91、0.71、0.53; 怒江干流以及两条较大支流罗明坝河和勐波罗河鱼类多样性较高。相似度分析发现, 怒江云南段各河段或河流鱼类组成差异较大。通过Pheatmap对威胁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对怒江云南段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威胁因素依次为农业/生活垃圾污染、捕捞、外来种入侵和支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 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 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 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 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 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 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 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 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 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 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 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 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 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土著鱼类种数逐渐增多,但占比却逐渐下降,外来鱼类种数逐渐增多,占比也逐渐升高;本次调查到土著鱼类92种,占鱼类种数的77.31%,占比进一步下降;外来鱼类27种,占鱼类种数的22.69%,占比进一步升高。该区域鱼类优势种为云南吻孔鲃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和少鳞舟齿鱼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常见种为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宽额鳢Channa gachua。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鱼类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受威胁鱼类8种。相对于我国其他江河,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有极高水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其中澜沧江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左、右岸支流较低,左岸支流鱼类多样性高于右岸,罗梭江鱼类多样性高于其他一级支流。虽然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土著鱼类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仍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受威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杂志》2025,44(2)
为更好地了解高宝邵伯湖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明确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4、6、9和12月连续4个季度在高宝邵伯湖三个湖区高邮湖、宝应湖和邵伯湖进行鱼类资源调查。调查共采集鱼类48种;隶属于12科36属;其中鲤科鱼类占调查物种总数的70.8%;高宝邵伯湖全湖群落优势种为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达氏鲌(Culter dabryi)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9种鱼类;不同湖区内的优势种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高邮湖和邵伯湖的第一优势种为小型鱼类湖鲚;而宝应湖的第一优势种为大型鱼类鳙;从鱼类多样性的角度来看;高宝邵伯湖鱼类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2.20、1.36~1.68和0.61~0.74;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随机森林模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水质污染程度及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高宝邵伯湖鱼类多样性指数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高宝邵伯湖的鱼类物种数量下降;群落结构改变;但小型化趋势略有缓解。渔业管理的实施、水质和生物饵料资源状况等是高宝邵伯湖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