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由多种损伤机制共同参与。自心肺复苏后系统性综合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目前已有多种治疗理念在不同的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基础上被提出,包括缺血预处理、药物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药物后处理,而后吸入麻醉药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七氟烷后处理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指导临床上的心肺复苏,人们一直在利用不同动物模型,探究不同保护方法,寻找有效的脑保护药物。而各种治疗理念的提出均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窒息性心肺复苏模型模拟围术期气道梗阻,能较贴切的复制临床上由窒息引起的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对将来指导临床复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8,(2)
正心脏骤停(CA)是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常见的严重临床事件。虽然近年来AHA定期发布指南引领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普及推广,使CA患者的早期抢救成功率略有改善,然而脑复苏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因此寻求能够改善患者的脑复苏成功率并改善神经功能的临床干预治疗措施,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关键。研究提示,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模型中,内源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敲  相似文献   

3.
庞丕万  伍海峰 《蛇志》2008,20(1):67-67
近年来,由于对心肺脑复苏的重视与发展,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获得心脏复跳成功的陆续有报道.本文通过35例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对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名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肺复苏,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复苏开始时间和地点、复苏过程和复苏结局等多项指标,统计分析复苏效果。结果:1198名患者,72例取得最终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6.4%;2不同年龄(=15.380,P0.001)、基础性疾病(x~2=11.465,P=0.043)、复苏开始时间(x~2=57.968,P0.001)、地点(x~2=61.384,P0.001)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6~60岁、非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5分钟内、院内开始心肺复苏者成功率较高;3复苏成功者和失败者复苏持续时间(t=-5.961,P0.001)和气道建立时间(t=-4.045,P=0.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功者复苏持续时间要短于失败者,而气道建立时间要早于失败者。结论:快速建立人工气道,不盲目延长心肺复苏时间,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将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治疗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常规复苏组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于心脏骤停者的院前心肺复苏治疗,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非常多,而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则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     
以往,病人的心搏及呼吸一旦停止,即被诊断为死亡。50年代末开始对此类病人给以人工循环和呼吸,称为心肺复苏术,鉴于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神志和工作能力,并随着复苏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主张把心肺复苏(CPR)改为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Reusccitation)又称生命支持(Life support)。全过程可分三阶段:(1)初级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以心脏为重点;(3)后期复  相似文献   

7.
周开隆 《蛇志》2010,22(1):57-57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急救医学最紧急而又困难并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率,是临床急救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我院按照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抢救的1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8,(2)
正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急救技术。为提高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医疗机构有必要开展医护配合心肺复苏团队演练。现就心肺复苏的现状、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作一综述如下。1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保护的作用和组织灌注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亚低温脑保护,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护器官功能及血液净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连用2周,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各项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血清淀粉酶和血乳酸水平测定等)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血清淀粉酶、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多器官保护作用并,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的急救措施对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善急救时护理的方法来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年中在我市某医院急救的84例心跳骤停者分为死亡组、有效组合存活组3组,并回顾和分析了84例患者的CPR时间(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结果分析:在急救的84例患者中,死亡的52例,复苏成功的有32例患者。结论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中,早期的复苏及其熟练的配合抢救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1.
韩瑛  周琛  曹艳  党燕  汪凤  郝冬梅  石力 《生物磁学》2014,(8):1591-1594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跳骤停(CardiacArrest)患者的重要手段,而早期氧疗(AcuteOxygenTherapy)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辅助措施。以往人们一直认为CPCR后应尽早给予患者高浓度氧疗;然而,近年认为早期氧疗不当非但达不到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之目的,反而会降低复苏成功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示,与暴露于正常空气或低浓度氧气组相比,大脑缺氧后早期暴露于高浓度氧气中的动物或患者,脑组织损伤更加严重。其可能机制主要有高浓度氧含量引起的氧化应激和乳酸堆积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此外,复苏后高浓度氧疗还可造成心肌损伤,其主要机制有大量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造成心脏的继发性损伤、Ca2+通道激活,引起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K+ATP通道关闭,造成心肌受损、血管紧张素Ⅱ释放增多和缩血管物质20-HETE生成增多,加重心肌缺血等。因此,在对复苏后病人进行氧疗过程中,目前主张限制复苏后早期氧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ROS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心肺复苏ROSC的148例心脏骤停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预后良好48例(32.43%),预后不良100例(67.57%)。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开始至ROSC时间、复苏后72 h体温、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D-二聚体(D-D)水平、复苏后血pH值、复苏后第3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均是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尽可能缩短心肺复苏时间,遵循10 min内抢救原则,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影响以及对体会其护理操作,为心肺复苏的成功实施提供有效的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等临床急救技巧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采用一定的胸外按压频率,在本组研究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后,可以发现其中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21例,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6例,III期复苏成功的患者12例,另外有1例患者在经过心肺复苏。结论: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的复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也是患者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心脏学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于2010年10月颁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新指南强调了早期心脏按压的重要性,简化了心肺复苏的流程,对心脏按压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患者长时间存活率并未提高,仍有25%~50%的心跳骤停患者虽然恢复了自主循环,但仅有2%~10%的患者不出现神经功能缺陷[2]。临床上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完全恢复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15.
心肺转流进行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心肺转流对狗心脏停搏30分钟后的心肺复苏效果。方法用静脉注射10T氯化钾溶液使狗心搏、呼吸骤停30分钟后,分两组进行心肺复苏,每组6只。对照组用常规法,实验和CPB法,进行心电图、动脉压、静脉压、动脉血气监测和观察瞳孔,30分钟后观察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6.
覃碧云  唐夏楠  周涛 《蛇志》2015,(2):199-201
<正>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有效排血停止,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1]。心肺复苏(CPR)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的基本急救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保持完善的脑功能[2]。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10min后实施CPR的成功率几乎为零[3],每早1min复苏成功率提高10%。但目前我国的院前  相似文献   

17.
门诊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凤艳  彭美姣  龙宽心 《蛇志》2010,22(3):297-298
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因素及非心脏因素使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循环中断。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时问开始越早,预后越好,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我院门诊部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9例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急救技能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51-253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萨勃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心肺骤停患者分为萨勃机组59例和徒手心肺复苏组5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和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结果萨勃机组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患者的存活率无明显优势(P〉0.05)。结论 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抢救中有效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贝勤诚  黄元中 《蛇志》1993,5(3):51-51,50
心肺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否,抢救技术固然极其重要,而分秒必争及时的现场急救和脑保护措施更是关键。现将我们复苏成功的三例报告如下.病例简介例一患者系美国旅游者,女性,35岁.因咽喉肿胀不适、胸闷气促三小时于84年9月15日0:50/Am 来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氧化应激反应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骤停时间≤10 min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复苏后用纳洛酮0.4 mg/(kg·d)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泵入。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监测其不同时点脑氧摄取量(CEO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复苏后24 h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组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复苏后24 h,两组MDA含量均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减弱,而治疗组各氧化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复苏早期CEO2迅速升高,但在复苏后24 h开始下降,48~72 h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治疗组各时间点CE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