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念珠菌是人类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在健康个体中以良性共生的形式存在。在原发或继发于器官移植后接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免疫缺陷患者中,白念珠菌可突破宿主的保护性防御机制,导致浅部及系统性感染[1]。尽管抗真菌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日益增多的耐药性却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帽蛋白(capping protein 1,Cap1)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其在白念珠菌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对抗氧化应激、促进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菌丝形成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其耐药问题使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白念珠菌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靶点突变或上调、药物外排增加、生物被膜形成等,近年来代谢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变、选择性剪切等机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了解白念珠菌耐药机制有助于探索研究全新结构的抗真菌药物和开发更多有效的抗耐药真菌策略。该文就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白念珠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免疫受损人群不断增多,该人群念珠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分离到的白念珠菌耐药株增多,有关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就白念珠菌对唑类、多烯类、5-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等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临床诊治时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导致各种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强,后续治疗可供选择药物愈来愈少,这类真菌感染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等。其中氟康唑常被选作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不但会导致耐药性大大增加,而且在耐受氟康唑类药物后真菌也会对其他抗真菌药物产生一系列交叉耐药性[1]。因此,目前有许多中药研究是在与氟康唑类药物协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抗耐药试验的[2-5]。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也是引起真菌血症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1]。白念珠菌定植于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部位,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如创伤、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激素和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等[2],白念珠菌会过度生长,从口腔、咽喉和生殖道等浅表黏膜感染转变为循环系统、骨骼和大脑的全身性侵袭性念珠菌病[3]。白念珠菌常以生物被膜的形式生长在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上,比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心脏起搏器和其他与器官直接接触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基因缺失菌库研究转录因子敲除后对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利用药物敏感性差异菌株初步考察可能的耐药性调控机制。方法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点板法(spot assay)和生长曲线法验证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差异菌株中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的表达,并通过罗丹明6G外排实验测定外排能力。结果亲本菌SN250对氟康唑表现为耐药,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高表达,MIC80大于16μg/m L,大部分转录因子缺失菌与亲本菌SN250表现出相同的耐药性,但转录因子RPN4缺失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升高,MIC80降为0.5μg/m L;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的表达均降低,20 min和40min时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降低。结论转录因子RPN4有可能通过促进多药耐药基因CDR1和MDR1表达和菌株外排能力而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念珠菌是人类生态菌群正常成员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随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该菌入侵和定植于人类宿主的研究也取得很大成就。对白念珠菌的许多毒力因子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本文就近年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综述如下。1 粘附...  相似文献   

9.
从酵母转变为菌丝来适应不同的环境的能力是白念珠菌的特性之一,而菌丝体是其侵入宿主细胞引起机体全身性感染所必需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白念珠菌这种重要的形态转换受到多种菌丝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促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转录活化因子Cph1p和cAMP蛋白激酶A(cAMP/PKA)调节途径中的转录活化因子Efg1p对菌丝形态转换的影响,以及两者与调节白念珠菌毒力的转录活化因子TEA/ATTS家族中的Tec1p对于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SAPs)中SAP5的协同调节作用,以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菌丝转录活化因子之间对菌丝形态转换调控的协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在体表及黏膜宿主共栖生存,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是单细胞假菌丝酵母菌,形态上具有双相性,即菌丝相和孢子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和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如黏附、芽管、水解酶、生物膜、群体感应等有关。该文综述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种,经体外诱导产生耐药.半定量PCR检测敏感株、耐药株、回复敏感株多药耐药基因CDR1、CDR2、MDR1和转录调控因子TAC1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TAC1编码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与敏感株和回复敏感株比较,耐药株CDR1、CDR2相对表达量增高,发现1株TAC1 N977D氨基酸置换.结论 氟康唑体外诱导白假丝酵母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与CDR1、CDR2表达相关.TAC1基因突变在诱导耐药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浓度梯级倍增的特比萘芬在体外诱导白念珠菌标准株获得耐药子代菌株,并观察其耐药稳定性,从细胞水平研究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前后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进一步采用基因芯片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研究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药理作用及其诱导耐药机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将白念珠菌ATCC90028株在特比萘芬浓度逐渐梯级倍增的YPD液体培养基中分别转种传代,直到最后转种至含1024μg/ml特比萘芬的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分别测定诱导后形成的各子代菌株的MIC值;选用以1024μg/ml特比萘芬诱导形成的耐药菌株,在不含特比萘芬的YPD液体培养基中连续传代10次后,测定其MIC值,观察其耐药表型的稳定性;并分别用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前后的形态学特征。结果特比萘芬MIC值为8μg/ml的白念珠菌母本菌株(白念珠菌ATCC90028)成功地被诱导成特比萘芬MIC值为≥512μg/ml的子代菌株,进一步的耐药稳定性实验说明诱导后形成的子代菌株的表型是相对稳定的,诱导后的子代耐药菌株与其母本相比,生长繁殖速度减慢,细胞形态不规则,部分细胞胞膜不完整。结论通过在药物浓度梯级倍增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培养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相同基因型的对特比萘芬敏感的白念珠菌母本和对特比萘芬耐药的子代模型,为获取有亲本的耐药白念珠菌菌株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验方法,是在基因水平研究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的理想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温刺激下白念珠菌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表达情况与耐药性产生的关系,探寻白念珠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高温诱导的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斑点法(spotassay)考察诱导菌株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诱导菌株中反转录转座子TCA4中开放阅读框的表达水平。结果长期高温刺激能降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16μg/mE)的耐受能力;高温诱导菌株中反转录转座子TCA4中Orf19.2668和Orf19.2669的表达水平相比于亲本菌ATCC10231发生高表达。结论高温刺激能使反转录转座子TCA4发生转座激活,反转录转座子TCA4的转座激活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相关,与此同时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参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5.
Candida albicans strain NCPF 3363 was isolated from a British patient with 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 and confirmed to be resistant to azole antifungal compound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basis of resistance and show that azole tolerance in NCPF 3363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drug and not reduced affinity for the target site, as previously indicated. Relative impermeability or the presence of transporters related to those responsible for multidrug resistance are implicated in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6.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V-ATPase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质子泵转运复合物,可以维持液泡和细胞质pH稳态.近年来,V-ATPase作为一个抗白念珠菌感染的潜在靶点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V-ATPase抑制剂、相关的其他靶点及抑制剂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白念珠菌耐药性备受关注,其耐药机制之一是形成生物被膜(biofilm).生物被膜主要由大量菌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外多聚基质( matrix)将其包裹所构成,基质含有多糖、蛋白、核酸等成分,不仅参与生物被膜的结构组成,也与耐药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基质的组成特点、功能、影响因素、基因调控和药物干预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在生物被膜感染方面作为诊断标志及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是白念珠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这与它的致病性、宿主适应能力以及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白念珠菌生物被膜(Biofilm)是由不同形态细胞(包括酵母型、菌丝和假菌丝)以及胞外基质组成的致密结构,也是毒性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因子。生物被膜对抗真菌药物、宿主免疫系统和环境胁迫因子等都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和耐受性,是临床上病原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挑战。随着基因表达谱和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性的获得所依赖的遗传调控通路和分子调控机制越来越清楚。主要包括MAPK和cAMP介导的信号途径以及Bcr1和Tec1等因子介导的转录调控。此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形态转换和有性生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文中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重点介绍了细胞壁相关蛋白、转录因子和交配型对该过程的调控以及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浩  刘伟 《菌物学报》2020,39(11):2109-2119
近年来,致病性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白念珠菌仍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是由非白念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致病性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导致临床治疗其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致病性念珠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以及其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