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
圆背角无齿蚌离体培养的外套膜组织钙代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次实验采用离体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外套膜组织的钙代谢,它排除了蚌体内的其他因素,如神经、激素等对外套膜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并用组化方法对外套膜中钙及有关粘多糖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期望能进一步了解外套膜组织钙代谢调控的机理,同时,为淡水珍珠养殖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白茶与绿茶、红茶生化成分的差异,探讨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以寿眉、安吉白茶及白琳工夫分别为白茶、绿茶、红茶代表,分析茶叶成分,测定茶汤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黄酮含量与年份呈正相关关系,而咖啡碱则相对稳定;白茶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均低于绿茶,但其酯型儿茶素所占比重显著高于绿茶,且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及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茶类;EGC所占比重与酯型儿茶素均与茶汤抗氧化活性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白茶与其他茶在成分和抗氧化性上均有显著差异;EGCG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6.
西洋参冠瘿组织悬浮培养及其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分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洋参冠瘿组织悬浮培养生长特征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悬浮培养物中的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得到了培养物最大生物量收获时间[18.62 g/L(dry weight)]及其中最高人参皂苷累积时间(620.4 mg/L on the 27thday)。培养基中碳源、磷、氨基氮、硝基氮的利用率分别为91.8%, 100%, 81% 和97%。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方法从培养物中分离得到了4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利用理化及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假人参皂苷F11(pseudoginsenoside F11,Ⅰ), 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Ⅱ), 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 ,Ⅲ)和人参皂苷Rb3(ginsenoside Rb3,Ⅳ)。 相似文献
7.
8.
从诱导形成的滇紫草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四种单体.其中两种单体: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β,β-dimethyacrylalkannin,)和乙酰阿卡宁(Acetylalkannin,)的愈伤组织混合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孢杆菌都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乙酰阿卡宁抑制效果格外显著.然而对大肠杆菌却表现不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外植体获得毛状根,经PCR法检测,表明已转化成功。应用均匀设计法与比较法,建立了适合甘草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毛状根含半胱亚磺酸,不含胱氨酸,商品甘草却含胱氨酸而不含半胱亚磺酸;甘草毛状根能合成多种黄酮成分,其中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高达干生的0.18%。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研究河蚌外套膜组织培养细胞分泌珍珠质的药理作用。组织培养后的培养液,能缩短小白鼠出血时间。用组织培养后的培养液及组织块水解液,对大鼠离体子宫及蟾蜍离体心脏收缩有增强作用,对兔离体小肠有抑制作用。这些药理作用与培养液中牛磺酸含量变化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河蚌分泌珍珠质的细胞,在离体人工培养条件下,能旺盛地分泌珍珠质,分泌的珍珠质具有天然珍珠相同的一些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分析了妊娠早期不同周龄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组织培液中蛋白含量的变化。可知6、7、8、10周组织培养液,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12种主要蛋白质,此12种蛋白的相对百分含量不同,其中有三种是随周龄增加而增加;有一种是随周龄增加而减少;另有七种蛋白在6周后,它们的百分含量维持在稳定状态;仅有一种蛋白从6周至10周几乎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有可能这些蛋白质在妊娠过程中起着不同生理作用,所以在不同周龄中的合成量亦有变化。本研究同时证明高剂量LH-RH对胎盘绒毛滋养层组织中分子量大约为50,000和6,000左右的蛋白有抑制作用。由此,讨论了这两种蛋白的消失是否与LH-RH终止妊娠的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光质对一品红叶离体培养中形态发生及生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将光质应用于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大规模细胞繁殖及形态发生调控的可行性,并测定了一些形态及生化指标作为这种调控的参数。 以一品红试管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置于MS培养基中并分别培养于白(W)、红(R)、黄(Y)、蓝(B)、绿(G)色光及黑暗(D)下,一个月后进行测定。蓝光和黄光明显促进出苗。而愈伤组织形成的情况则正相反,红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黄光效果最差。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及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愈伤组织形成有较为一致的关系,但与分化不直接相关。 实验中还测定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白光与蓝光均能促进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但蓝光中chl b/chl a的比率较高。此外,本文尚涉及暗处理中的晶质化现象(vitrification)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椭圆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组织培养与未培养细胞分泌活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用扫描电镜及相差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组织培养与未培养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两者的分泌活动都是十分旺盛的。培养细胞有局部分泌和顶浆分泌。细胞分泌形态观察到三种:(1)分泌端形成由膜包裹的突起,突起逐渐伸长,基部变成细颈,最后脱离细胞成为分泌泡(局部分泌);(2)细胞端部伸出长足,将分泌物排到较远处分泌后,长足缩回恢复原状;(3)分泌端伸出很多细枝,分泌物随后如液流式涌出细胞(顶浆分泌)。取外套膜色线边组织为材料,培养后在组织块和细胞上有角质素(与贝壳最外层相似)类的茶褐色结晶和无定形分泌物形成;用去掉色线边的外表皮组织块培养,则有珍珠(与贝壳最内层相似)状的白色和淡黄色结晶生成。表明了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所形成的分泌物的性质可能与活体相同。因此大批量培养细胞可能得到人们希望获得的细胞产物。
相似文献
16.
褶纹冠蚌外套膜组织培养的分泌物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淡水育珠贝中珍珠形成较快的褶纹冠蚌为材料,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组织培养的外套膜的分泌物的形成和变化,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分泌物的双折射现象,并与活体外套膜的分泌物、贝壳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的双折射现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离体培养的外套膜细胞不仅能产生活体细胞相同的分泌物,而且分泌物还能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结晶,并逐渐生长。发现外套膜的不同部位分区培养所形成的分泌物的性状与结晶性质和活体有一致性,表明组织培养的外套膜小片具有贝体原来的组织结构、分化特征和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15个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叶大小和叶形状是泡桐无性系苗期叶部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作为主成分可代表叶部信息量的87%。因而在苗期选择时可作为主要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9.
我国23个群体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作者选取13项指标(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形态面高、鼻宽、鼻高、口裂宽、两眼内宽、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对我国23个群体体质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3个群体可分为南方组、北方组(含两个小组)和中间类群组。南方组与北方组的体质区别主要为体部的长度、宽度的差异。北方组各群体之间头面部指标值差异较大,南方组各群体之间头面部指标值则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群肤纹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 ,我国学者多将中国人群分为南、北两大类群。作者对我国 5 9个人群的肤纹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肤纹特征 ,可将中国人分为 6个族群 ,除北方族群、南方族群外 ,存在着新疆族群与西藏族群。新疆族群与北方族群相比 ,斗型率低 ,尺箕、桡箕率高 ,小鱼际区与指间区Ⅱ、Ⅲ真实花纹率高。西藏族群斗型率高、尺箕率低。北方族群与南方族群相比 ,指纹嵴线总数、小鱼际区与指间区Ⅲ真实花纹率高。此外 ,还存在南北族群间的过渡族群与南北混合族群。 8个汉族人群未能聚集 ,分散于各族群中。这表明 ,汉族与少数民族间、南北方民族间存在着肤纹基因的交流。将中华民族分为南北两大类群的观点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