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绿木兰科值物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施福成  苏维埃 《生态学报》1993,13(3):197-204
  相似文献   

2.
13种木兰科树种叶片解剖与其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供试的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等抗寒性较强的木兰科树种叶片结构特征是:叶片单位面积气孔密度小,上表皮角质膜厚度大和叶肉栅栏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3.
木兰科植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木兰科植物共7属的195种,间断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至温带地区,在地史时期,木兰科植物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其在欧洲和格陵兰等地的绝灭,可能是由于气温下降和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所致,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具有丰富的木兰科属种代表,众多的特有类群和该科最原始的成员,以及反映木兰科系统发育不同阶段的类型,是木兰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保存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中心,木兰科植物可能在侏罗纪就已起  相似文献   

4.
楚雄州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得出:楚雄州野生木兰科植物有3属10种,各种分布的范围,分布状况,并且定性的分析了楚雄州内影响野生木兰科植物分布的因素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5.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素。因此,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植物抗寒性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抗寒性机理研究,提高植物抗寒力的方法研究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在植物抗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木兰科(Magnoliaceae)常绿与落叶物种叶片构建的生理生态策略,选取黄山木兰(Yulaniacylindrica)、玉兰(Y.denudata)和鸡公山玉兰(Y. jigongshanensis) 3种落叶物种,以及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含笑花(Michelia figo)、石碌含笑(M. shiluensis) 3种常绿物种,对其叶片构建成本和叶片寿命相关的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木兰科3落叶种的单位叶片面积成本(CCarea)显著低于3常绿种,但落叶和常绿物种的叶片质量成本(CCmass)差异不显著。落叶物种的叶氮、磷含量(Nmass,Pmass)和比叶面积(SLA)均显著高于常绿物种,而叶片寿命(LLS)显著低于常绿物种。CCarea与LLS呈显著正相关,Nmass、Pmass和SLA均与LLS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木兰科玉兰属落叶物种单位面积叶片构建成本小于常绿物种;落叶物种叶片寿命短,但采取低成本构建策略,提高比叶面积获得更多光资源,增加营养积累,也揭示了玉兰属落叶物种适应北亚热带较短的生长季和较低水热条件的生理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归纳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木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的感性认识和栽培中对木兰科植物形态分类的体会,同时又吸取了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资料,提出中国产木兰科植物分为2亚科、3属、2亚属和17组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兰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数、相似性系数、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在滇、粤、黔、湘一带;特有性中心在滇、藏、台等地;相似性系数较大的是地理上相近、环境异质性较小的地区;垂直分布中心在海拔1000~2000 m;水平分布中心在北纬20°~25°和东经90°~100°之间.  相似文献   

9.
云南木兰科植物物种资源及其种质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0~1993年期间,在对云南省木兰科植物调查中,发现云南省有木兰科植物11属120余种并较集中地分布于滇东南,滇西南和滇西北地区。为了保存、发展和利用木兰科植物资源,建立了三个种质库基地,在24 hm 2面积内,共保存10属129种,初步建立起木兰科种质库网络。  相似文献   

10.
木兰科植物的无性繁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木兰科植物嫁接和扦插繁殖试验,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属间、不同的嫁接方法均有较高的成活率,可以根据接穗的种类、砧木的状况、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嫁接方法和嫁接时间,以提高嫁接成活率;利用华南地区的雨季进行木兰科植物嫩枝扦插获得成功,成活率从10%~60%不等.激素对扦插生根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地区12种常绿阔叶树种冬季抗寒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晓金  郝日明 《生态学报》2009,29(4):2149-2154
选取南京地区露地引种的12种常绿阔叶树种,借助电导法对其抗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常绿树种在2003年与2005年冬季期间,抗寒能力高低排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重复性.12种常绿树种在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期间随冬季低温诱导进行其抗寒能力呈逐渐增强趋势,其中在1月中旬树种抗寒能力均达到最强,而通常在10月份或3月份期间树种抗寒能力最弱.比较而言,12种常绿阔叶树种对冬季低温条件响应的快慢程度各有差异,其中樟科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樟(Cinnamomum japonicum)属于低温快速响应型,而冬青科的冬青(Ilex purpurea)、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属于低温滞缓响应型,其余树种为正常响应型.12种常绿阔叶树种试验所得抗寒能力结果与引种地冬季观察结果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研究结果可为常绿阔叶树种进一步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引种与栽培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无论是小麦、玉米或长豇豆的叶片组织,经钌红染色显示的糖蛋白均明显地定位于细胞间隙周围游离的细胞表面上,在细胞壁的外部形成一个糖蛋白层,厚度一般为50—100nm之间。紧贴细胞壁的部分比较致密,外部边缘比较松散,有些呈现为丝状。2.抗寒性强的冬小麦幼苗叶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比不抗寒的春小麦品种显得丰富;并且在低温锻炼中,前者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层有增厚的趋势,而后者的糖蛋白层明显变薄、甚至完全消失。3.当长豇豆叶片感染花叶病或玉米叶片感染小斑病后,黄色病斑组织的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向细胞间隙中脱落,直至糖蛋白层完全消失。病斑周围的绿色组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层,有些也发生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有些则增厚。抗小斑病的玉米品种的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比不抗品种显得丰富。以上情况表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与植物的抗病性和抗寒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钢  王爱芳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610-1616
介绍了几种针叶树种抗寒性动态模型的研究发展概况、不同模型的优势和局限,以及今后的研究展望.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中,初期研究只考虑温度作为影响抗寒性的环境因子,引入了抗寒性固定水平概念;由于这类模型对抗寒性的预测存在明显误差,之后的研究假设抗寒性固定水平是温度和光周期加性影响的结果,并考虑了抗寒性年发育阶段对环境的响应.加性模型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对加性原理进行了实际检验.有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欧洲赤松苗不同器官的影响不是累加的,而是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抗寒性数学模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植物低温保护剂对番茄幼苗抗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由我们研制的植物低温保护剂对番茄幼苗抗寒力的影响。用植物低温保护剂处理番茄幼苗,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比氢酶(CAT)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降低。脯氨酸、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和叶的TTC还原率同步增大,电导率同步降低;抗寒力鉴定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可抵抗-2℃─-5℃[-2℃(5h)─-3℃(3h)-─4℃(3h)─-5℃(1h)]长达12小时的低温,田间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可抵抗-2℃─4℃低温长达一周。  相似文献   

15.
淡剑纹灰翅夜蛾Spodopteradepravata(Bulter)在 2 2 ,2 5 ,2 8,3 1 ,3 4,3 6,3 8℃恒温条件下卵孵化率分别为 96. 0 0 ,91 .0 0 ,83. 90 ,84. 81 ,83 . 60 ,80 %和 0。高龄幼虫在低温环境下 ,一般随温度的降低、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增加。过冷却点为 (-6. 81± 1 . 63 )℃ ,体液冰点为 (-3 .5 1± 1 . 5 6)℃。 1 0 %土壤含水量时该虫羽化率最高 ,40 %及其以上羽化率为 0。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周晓榕  庞保平 《生态学杂志》2014,25(7):2099-2104
采用热电偶法,在室内测定了宽翅曲背蝗卵的过冷却能力及抗寒性.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对滞育前卵的含水量有显著影响, 而对卵过冷却点(SCP)的影响不显著,卵含水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发育时期卵的SCP、含水量和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卵的发育,其含水量从产卵当天的51.5%下降至120 d的46.8%,脂肪含量从10.5%(鲜质量)/19.0%(干质量)上升到14.5%(鲜质量)/28.9%(干质量),而SCP从-23.5 ℃下降至-30.0 ℃;卵SCP与其含水量及脂肪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深度滞育卵的SCP显著低于滞育前和滞育初期卵的SCP.不同低温强度和处理时间对滞育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滞育卵暴露12 h的致死温度为-27.3 ℃,在-25 ℃低温处理的致死时间为22.73 d.滞育卵的SCP与致死温度相近,说明宽翅曲背蝗卵为不耐结冰类型,且SCP是衡量其抗寒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寄主对桔小实蝇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璐  陆永跃  曾玲  庞淑婷 《昆虫学报》2006,49(3):447-453
为了研究寄主营养对桔小实蝇耐寒性的作用,测定了以15种果蔬饲养的桔小实蝇1日龄蛹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SCP); 再选取南瓜、西红柿、柑桔、番石榴和杨桃等5种果蔬,测定了桔小实蝇3龄老熟幼虫、1日龄蛹、3日龄蛹、5日龄蛹、7日龄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并观察了1日龄蛹的低温存活力。结果表明:(1)15种果蔬饲养所得的桔小实蝇1日龄蛹SCP均值在-11.03℃~-13.17℃,不同寄主发育的桔小实蝇SCP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取食蒲桃的最高,为-11.03℃,取食苦瓜的最低,为-13.17℃。(2)5种果蔬饲养所得的桔小实蝇各虫态的SCP均值存在极显著差异(F(4,863)=35.6,P<0.01); 同一寄主上的桔小实蝇不同虫态之间SCP均值也达到极显著性差异(F(6,863)=392.9,P<0.01); 且寄主和发育龄期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F(24,863)=9.4,P<0.01)。(3)桔小实蝇各发育阶段,SCP值表现一定变化: 老熟幼虫发育至1日龄蛹,SCP值变化不大; 蛹发育至3、5和7天过冷却能力明显增强,降至-20℃左右,但他们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羽化后3~5天的成虫SCP值又升高至-10℃左右。老熟幼虫、1日龄蛹和2~3日龄成虫与3日龄、5日龄和7日龄蛹的SCP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4)将5种果蔬饲养所得的桔小实蝇1日龄蛹置于6℃和-3℃下进行较长时间(1~8天)和较短时间(1~8 h)的低温处理,发现番石榴、杨桃和南瓜发育的蛹经低温处理后的校正羽化率较西红柿和柑桔发育的蛹高; 同样在0℃、3℃、6℃和9℃处理(2天)的实验中,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本实验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幼虫由于生活寄主的不同使得其下一代蛹的耐寒性产生了差异,引起其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抗寒锻炼中不同抗寒性小麦细胞膜糖蛋白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植物细胞的特点,修改了在动物和人体细胞方面立的酶标Con A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成功地展现了2个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幼苗在抗寒锻炼和脱锻炼过程中细胞膜系统上糖蛋白的分布动态,显示与Con A连接的标志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反应产物呈颗粒状分散分布在质膜、内质网、核膜及液泡膜的一些部位上,揭示糖蛋白在冬小麦细胞膜系统上的分布似有其特定的位点。经抗寒锻炼后,强抗寒性品种燕大1817细胞内的糖蛋白在内质网和核膜上的分布量明显地增加;同时,几乎所有的胞间连丝通道中都有糖蛋白的分布。脱锻炼后,内质网和核膜上的糖蛋白分布量又减少,胞间连丝通道中的糖蛋白也消失,基本上回复到抗寒锻炼前的分布状态。抗寒性弱的冬小麦品种郑州39-1幼苗在同样的抗寒锻炼和脱锻炼过程中不产生这些明显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抗寒锻炼中内质网和核膜上糖蛋白分布量的增加,以及糖蛋白输入胞间连丝的动态变化是与植物抗寒力的提高和保持稳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的种群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爱民  刘向东 《昆虫知识》2010,47(2):326-330
调查了南京地区2007~2008年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全年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合当地温度资料分析了灰飞虱虫量与温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飞虱在南京地区存在明显的春秋季高峰期及冬夏季的低谷期,且夏季的低谷出现在夏季高温时期。越冬种群以高龄若虫为主,越夏种群的年龄结构在年度间变化较大,2007年以高龄若虫为主,而2008年则以低龄若虫为主。夏季采于田间的灰飞虱若虫能在室内稻苗上连续生长发育,并且饲养一个世代后其产卵量显著提高。由此说明,南京地区灰飞虱不是以滞育形式越夏。灰飞虱若虫的耐寒性很强,在不同温度下饲养及田间越冬的不同时期,其过冷却点均在-22℃以下,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提高植物抗寒性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呈祥 《生态学报》2012,32(24):7966-7980
低温胁迫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植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植物抗寒生理生态研究是比较活跃和发展很快的领域.文章综述了提高植物抗寒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大量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气象因素与植物自身因素是影响植物抗寒性的关键因素,前者主要是温度、光周期和水分,后者主要是植物的遗传学基础、生长时期、发育水平以及低温胁迫下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保证植物抗寒基因充分表达对提高植物抗寒性有重要意义.植物抗寒性的遗传机制与调控主要通过5条路径实现:丰富多样的植物低温诱导蛋白,低温转录因子DREB/CBF可同时调控多个植物低温诱导基因的表达,DREB/CBF与辅助因子相互作用调控下游基因表达,Ca2+、ABA及蛋白质磷酸化上游调控低温诱导基因表达,以及不饱和脂肪酸酶基因的表达.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寒性已获重要进展,但距产业化尚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要做,目前主要通过导入抗寒调控基因和抗寒功能基因而实现,后者主要是导入抗渗透胁迫相关基因、抗冻蛋白基因、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SOD等抗氧化系统的基因以及与植物激素调节有关的基因.农林技术对提高植物抗寒性有重大实用价值,其中的不少技术蕴涵着深刻的科学机理,重点评述了抗寒育种、抗砧嫁接、抗寒锻炼、水肥耦合及化学诱导五大技术提高植物抗寒性的作用机理.展望了提高植物抗寒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