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常绿木兰科值物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施福成  苏维埃 《生态学报》1993,13(3):197-204
  相似文献   

2.
13种木兰科树种叶片解剖与其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供试的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等抗寒性较强的木兰科树种叶片结构特征是:叶片单位面积气孔密度小,上表皮角质膜厚度大和叶肉栅栏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3.
木兰科植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木兰科植物共7属的195种,间断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至温带地区,在地史时期,木兰科植物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其在欧洲和格陵兰等地的绝灭,可能是由于气温下降和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所致,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具有丰富的木兰科属种代表,众多的特有类群和该科最原始的成员,以及反映木兰科系统发育不同阶段的类型,是木兰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保存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中心,木兰科植物可能在侏罗纪就已起  相似文献   

4.
楚雄州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得出:楚雄州野生木兰科植物有3属10种,各种分布的范围,分布状况,并且定性的分析了楚雄州内影响野生木兰科植物分布的因素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5.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素。因此,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植物抗寒性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抗寒性机理研究,提高植物抗寒力的方法研究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在植物抗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木兰科(Magnoliaceae)常绿与落叶物种叶片构建的生理生态策略,选取黄山木兰(Yulaniacylindrica)、玉兰(Y.denudata)和鸡公山玉兰(Y. jigongshanensis) 3种落叶物种,以及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含笑花(Michelia figo)、石碌含笑(M. shiluensis) 3种常绿物种,对其叶片构建成本和叶片寿命相关的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木兰科3落叶种的单位叶片面积成本(CCarea)显著低于3常绿种,但落叶和常绿物种的叶片质量成本(CCmass)差异不显著。落叶物种的叶氮、磷含量(Nmass,Pmass)和比叶面积(SLA)均显著高于常绿物种,而叶片寿命(LLS)显著低于常绿物种。CCarea与LLS呈显著正相关,Nmass、Pmass和SLA均与LLS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木兰科玉兰属落叶物种单位面积叶片构建成本小于常绿物种;落叶物种叶片寿命短,但采取低成本构建策略,提高比叶面积获得更多光资源,增加营养积累,也揭示了玉兰属落叶物种适应北亚热带较短的生长季和较低水热条件的生理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归纳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木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的感性认识和栽培中对木兰科植物形态分类的体会,同时又吸取了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资料,提出中国产木兰科植物分为2亚科、3属、2亚属和17组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木兰科植物物种资源及其种质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0~1993年期间,在对云南省木兰科植物调查中,发现云南省有木兰科植物11属120余种并较集中地分布于滇东南,滇西南和滇西北地区。为了保存、发展和利用木兰科植物资源,建立了三个种质库基地,在24 hm 2面积内,共保存10属129种,初步建立起木兰科种质库网络。  相似文献   

9.
木兰科植物的无性繁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木兰科植物嫁接和扦插繁殖试验,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属间、不同的嫁接方法均有较高的成活率,可以根据接穗的种类、砧木的状况、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嫁接方法和嫁接时间,以提高嫁接成活率;利用华南地区的雨季进行木兰科植物嫩枝扦插获得成功,成活率从10%~60%不等.激素对扦插生根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兰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数、相似性系数、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在滇、粤、黔、湘一带;特有性中心在滇、藏、台等地;相似性系数较大的是地理上相近、环境异质性较小的地区;垂直分布中心在海拔1000~2000 m;水平分布中心在北纬20°~25°和东经90°~100°之间.  相似文献   

11.
植物低温保护剂对番茄幼苗抗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由我们研制的植物低温保护剂对番茄幼苗抗寒力的影响。用植物低温保护剂处理番茄幼苗,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比氢酶(CAT)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降低。脯氨酸、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和叶的TTC还原率同步增大,电导率同步降低;抗寒力鉴定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可抵抗-2℃─-5℃[-2℃(5h)─-3℃(3h)-─4℃(3h)─-5℃(1h)]长达12小时的低温,田间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可抵抗-2℃─4℃低温长达一周。  相似文献   

12.
微管的冷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细胞化学技术对番茄、黄瓜、菠菜、甜菜及小麦等不同抗寒性植物微管的冷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不抗寒的喜温性植物番茄和黄瓜的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1℃冷处理3小时即解聚;属于中等抗寒性植物的菠菜和甜菜幼苗经秋季低温锻炼后,其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和—5℃低温处理3小时,均不发生解聚;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冬小麦品种农大139幼苗在2—3℃低温锻炼期间,微管结构保持完整,经过15天低温锻炼的幼苗在-8℃冰冻处理3小时,微管也不受破坏。这些结果表明,微管的冷稳性与植物的抗寒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抗寒锻炼中不同抗寒性小麦细胞膜糖蛋白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植物细胞的特点,修改了在动物和人体细胞方面立的酶标Con A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成功地展现了2个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幼苗在抗寒锻炼和脱锻炼过程中细胞膜系统上糖蛋白的分布动态,显示与Con A连接的标志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反应产物呈颗粒状分散分布在质膜、内质网、核膜及液泡膜的一些部位上,揭示糖蛋白在冬小麦细胞膜系统上的分布似有其特定的位点。经抗寒锻炼后,强抗寒性品种燕大1817细胞内的糖蛋白在内质网和核膜上的分布量明显地增加;同时,几乎所有的胞间连丝通道中都有糖蛋白的分布。脱锻炼后,内质网和核膜上的糖蛋白分布量又减少,胞间连丝通道中的糖蛋白也消失,基本上回复到抗寒锻炼前的分布状态。抗寒性弱的冬小麦品种郑州39-1幼苗在同样的抗寒锻炼和脱锻炼过程中不产生这些明显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抗寒锻炼中内质网和核膜上糖蛋白分布量的增加,以及糖蛋白输入胞间连丝的动态变化是与植物抗寒力的提高和保持稳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植物寒害和抗寒机制中膜与蛋白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温对细胞膜体系的损伤是植物寒害的重要机制。膜体系的稳定性与植物的抗寒性成正相关,但不同的细胞膜体系对细胞外结冰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抗寒锻炼中膜磷脂的生物合成与抗寒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抗寒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可能是对发展高水平的抗寒力起作用;而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是植物对低温生长的反应,与抗寒性无直接关系。近年来膜脂-膜蛋白相互关系的研究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已在多种植物低温锻炼中观察到抗寒特异蛋白质合成与基因表达均有所改变,并发现抗寒力的诱导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低温诱导对紫穗槐、刺槐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3年的引种试验表明,紫穗槐和刺槐的地上部分在试验地区(年均温2.5℃、1月份气温-16.1℃)受到不同程度的低温伤害。但它们的根系可安全越冬。3年的自然低温诱导,提高了根系的抗寒性,它们的LT50分别降低了3.2℃和20℃;植物组织起始伤害温度也分别降低了2.0℃和2.6℃。低温伤害测定说明,它们的根系在低于某温度点时,会出观组织软化、褐变等现象,同时伴有甜味出观。用Logistic曲线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低温对组织的伤害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杏花及幼果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以红扁杏(抗寒),意大利7号(抗寒中),广杏(不抗寒)为试验材料。观察了同一品种花不同时期,三个不同组成部分(花瓣,雄蕊,雌蕊)的抗寒性大小;测定了不同品种在盛花期的电导率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花不同时期的抗寒性强弱为蕾期>盛花期>幼果期;不同组成部分的抗性大小为花瓣>雄蕊>雌蕊。不同品种花期的电导率,MDA呈规律性变化,同时也说明MDA可作为抗寒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低温诱导小麦叶片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弭忠祥  胡宝忠 《植物研究》1998,18(2):189-193
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对经过不同时间低温诱导小麦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标记定位电镜观察。小麦幼苗经2 ̄3℃下低温锻炼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层出现明显的增厚,随之开始逐渐地减少变薄,有些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层部分脱落于细胞间隙。随低温诱导处理时间不同,细胞表面糖蛋白层表现出的由少量到增厚,最后部分的脱落减少变薄这一有规律的变化现象表明,低温诱导能够引起小麦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合成积累,抗寒性较强的冬小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粤东五华县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种群和生境的变化,揭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过程及其效应。1.人为破坏较轻、尚保存有一定原生植被繁殖体的次生林地,通过封山育林,可较快地促进其恢复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历时2年,在400m2样方内,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增加了5种,幼苗数量增加了186株,并已有一些中生性种类入侵。生境亦有所改善,气温、地表温、土温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幅趋于平缓,相对湿度更处在一个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的水平;土壤变为强酸性减弱,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升高,植被正向演替进程相对较快。2.在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的散生马尾松灌丛草坡,因受附近阔叶林的影响,新的物种较易入侵,在100m2样方内植物种类共增加了2种56株。3.在严重水土流失的散生马尾松草坡,生态系统极度退化,仅靠植被的自然恢复极其困难,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的持续干扰和破坏是植被恢复的极大障碍。  相似文献   

19.
冷型小麦旗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对冷型小麦及对照品种旗叶的比较观察表明,冷型小麦叶表具有蜡质,气孔微凹陷分布于表皮细胞间,叶上表皮中分布有泡状细胞等形态特征,是其适于北方非灌区种植的结构基础,与对照泪科相比,冷型小麦叶表的蜡质较薄,泡状细胞的数目较少,体积也较小,这正是其利于水分散失,蒸腾从导致冠层温度较低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