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行一期缝合胆总管的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7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胆管一期缝合;B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留置T管引流。比较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胆总管一期缝合组较留置T管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且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几率更小。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安全可行的方法,既为患者节省了费用又避免留置T管带来的并发症,在合适的适应症下可行此手术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124 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TCBDE 组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组),各62 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疗效及安 全性。结果:LTCBDE 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补液量较LCTD 组显著减少(P<0.05);LTCBDE 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3.23%、1.61%,显著低于LCTD 组的20.97%、11.29%(P<0.05)。结论:LTCBDE 创伤小、患者痛 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技术优势。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结果有两组病例,其中LCBDE+LC组36例,本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2例,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治愈。ERCP+EST+LC组54例,本组术后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结论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多镜联合发挥出其独特技术优势,避免了因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的不合理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切开胆总管在X线透视下网篮取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65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术中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造影,切开胆总管在C臂机透视下用网篮套取结石.结果:65例患者经胆总管造影发现14例有胆总管结石,经胆总管网篮取石成功13例.1例因结石嵌顿胆总管下端、取石网篮无法通过Oddi括约肌而中转开腹.结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X线透视下,正确掌握手术操作技巧,切开胆总管网篮取石可一次完成,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评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是否可以成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管造影的替代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患者263例,将其中拔除T管前行MRCP者54例定为MRCP组,连续选取拔除T管前行T管造影者54例为T管造影组。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治疗比例、检查至拔T管时间、抗生素使用率、相关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T管造影组与MRCP组诊断胆总管残余结石的阳性率、假阳性率和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管造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治疗比例、检查至拔T管时间、抗生素使用率和相关医疗费用均显著高于MRCP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P可替代T管造影作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拔除T管前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彭利武  周恩湘  唐华  文星均 《生物磁学》2011,(12):2304-230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胆心综合征是胆囊及/或胆道结石引起的心血管表现异常及心电图改变的一种综合征,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现将我院收治的54例胆心综合征患者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3~2005年间经微创单纯行胆囊切除术及胆道直视取石术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3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接受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术550例定义为开腹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30例定义为LCBDE组,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150例定义为EST组,对比三组复发率;按照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27)和未复发组(n=50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EST组复发率为38.67%,显著高于LCBDE组的26.67%和开腹组的29.2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患者在年龄、HBV感染史、黄疸、总胆红素异常、乳头旁憩室、胆道感染、胆道狭窄、乳头狭窄、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手术史、胆囊切除、胆总管直径≥15 mm、胆管角≤120°、手术类型、结石数量≥2粒、结石直径≥10 mm、有无胆囊结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为患者的年龄、有乳头旁憩室、有胆道手术史、胆总管直径≥15 mm、结石数量≥2粒、手术类型为EST均是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当根据患者的结石大小、数量及患者体质等综合考虑手术方式,并加强预防措施,力求控制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经ERCP下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的32例复杂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32例患者塑料胆道支架引流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30分钟。术后,2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经禁食72小时后恢复正常,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ERCP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患者腹痛、发热消失,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时间6-15天。3个月复查B超,发现结石缩小19例,结石碎裂1例,支架脱落1例。术后7天、术后3个月的肝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术是一种复杂性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风险较低、操作时间短、患者易耐受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小切开术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与单纯EST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15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小切开EST术治疗,给予研究组小切开EST+EPBD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等指标;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等临床指标;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术后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3%(7/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33%(2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开EST联合EPBD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有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傅骏  曹超  邢岩  黄春兰  陆颖影  曾悦 《生物磁学》2013,(36):7048-7051
目的: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是引起胆道反复感染,进而导致胆道结石再发和胆道狭窄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以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基础的微创治疗胆总管结束的技术开展颇为广泛。它主要包括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papillarybal—Iondilation,EPBD)、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术、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和鼻胆管引流术六大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不同术式的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术,在术后早期对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影响。方法: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男30例,女33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l周留取胆汁采用口服核素和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I、II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定。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P=0.416)。行EST中切开和小切开+球囊扩张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这两组不同术式的患者锝计数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者胆汁中的PGII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II的质量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EST中切口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球裳扩张术(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胆道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由肿瘤、结石、炎症等多种原因所致。胆道梗阻前后往往使细菌通过各种渠道到达胆道 ,从而继发胆系感染。本文对我院 1995年 5月~1999年 10月 70例胆道手术病人的胆汁细菌培养 ,寻求找到胆道梗阻后胆汁细菌的变化 ,为临床胆道梗阻的病人提供治疗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0例病人中 ,男性 5 2例 ,女性 18例。年龄17~ 74岁 ,平均 5 0 .1岁 ,全部病人分两组 :胆道梗阻组 40例(其中胆总管结石 2 7例、肿瘤 13例 ) ,对照组 30例 (其中胆囊结石 18例、炎症 12例 )。1.2 方法 术中一次性无菌注射…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急诊老年结石性胆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诊老年结石性胆道疾病患者236例,均在病情评估和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后给予良好的综合护理。结果 236例急诊老年结石性胆道疾病患者经全面检查、评估以及系统性手术治疗后,治愈231例,治愈率为97.88%;因重症急性胆管炎及休克导致死亡5例,死亡率为2.12%。结论对急诊老年结石性胆道疾病患者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同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管系统探查中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3月至2014年8月应用术中超声对胆道系统进行探查的病例资料58例,对其术前影像学表现、手术过程、术中超声所见以及术中和术后诊断进行分析,研究术中超声对胆道探查的应用价值。结果:(1)58例应用术中超声病人中,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肝门部胆管癌及胆总管癌11例,急性胆囊炎8例,胃癌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胆总管炎性狭窄1例,胰腺癌1例。术中超声确认取净结石或胆总管未见明显异常34例,定位肝内胆管残余结石6例,发现胆总管内尚有结石2例,术中超声确诊胆管癌2例;另发现胆总管先天性解剖异常2例;(2)在发现胆管结石方面,与术前MRCP无显著性差异(P=0.643);与术前CT、B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诊断率分别为B超74.3%,MRCP 91.4%,CT 77.1%,IOUS 94.3%。结论:术中超声胆道系统的探查可以在广泛的疾病中得到应用,可以对术前影像学检查起到验证和补充的作用,且在术中引导各种介入操作中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组(简称:腹腔镜组)和常规开腹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组(简称:常规开腹组).观察两组手术切口大小、并发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显著低于常规开腹组(15.9%)(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常规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静  彭春莲 《蛇志》2007,19(1):27-27
小儿颌下化脓性淋巴结炎是常见的疡科疾病,该病的治疗往往采用西医手术切开引流、换药等方法。我院自2000年10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1例,男47例,女34例;年龄2个月~8岁,平均3岁。发病部位:右颌下43例,左颌下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究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行一步法LC+LCBDE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观察组),并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手术相关指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步法LC+LCBDE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高,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33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125例患者使用传统胆管切开并T管引流术,B组100例患者使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治疗,C组110例患者使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脓性胆汁引流量、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水平、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91/100)及90.9%(100/110),明显高于A组71.2%(89/125),B组与C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脓性胆汁引流量、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住院时间均优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11/100)和8.2%(9/110),均明显低于A组的28.0%(35/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胆石症在消化外科发生率较高,我国发病率约为7%-10%。胆石症以胆囊结石为主,部分可合并胆总管结石。胆石症的既往 主要治疗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 管引流术(OC+OCH+TD)。但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其治疗模式已有 长足的进步。我国目前用于治疗胆石症尤其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内结石的微创治疗模式包括2 种:阶梯治疗方案:内镜逆行胰 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 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即ERCP/EST+LC;同期治疗方案:LC+ 腹腔 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即LC+LCBDE。本文通过探析两种治疗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为临床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 管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