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新乡地区儿童头面部测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对河南省新乡地区汉族儿童(4-13岁)头面部进行了测量,比较和分析了儿童体质发育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据儿童头面部各指数数值大小分型,确定该地区汉族儿童面部的形态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狭鼻型。  相似文献   

2.
广西玉林地区汉族儿童青少年头面部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广西玉林地区汉族儿童青少年头面型,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广西玉林地区1119名7-16岁城镇汉族儿童青少年的9项头面部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儿童青少年容貌特征的发育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按头面部各项指数分型。结果显示:汉族儿童青少年头面部的9项指标除头最大宽外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各年龄组的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头面型以中头型和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及阔面型和中面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 7— 16岁乡村侗族男女中、小学生 2 0 87名 (男 10 5 5 ,女 10 32 )的头面部9项指标进行测量 ,并计算有关指数 ,分析和比较了儿童青少年容貌特征发育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根据头面部指数分型 ,确定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儿童青少年的头面部形态。依各项指数 ,侗族儿童青少年多属圆头型 ,高头型 ,阔头型及阔面型。  相似文献   

4.
为提供正常汉族儿童头面部指标的正常参数,以供临床医生对先天性、遗传性等疾病患者的眼距增宽、塌鼻梁、小下颌等异常性状客观判断参考之用,我们对南京地区770名0—12岁正常汉族儿童和39名成人的头颜面部27项指标进行了测量。测点和测量方法参照邵象清编著的《人体测量手册》一书,使用工具采用0—300毫米的直脚规和弯脚规。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儿童少年生长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56-1995年济南市7-18岁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39年间,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长值分别为10.83cm的9.47cm,平均每10年增长2.768cm和2.43cm;男一体重增长值分别为9.19kg和5.12kg,平均每10年增长2.36kg和1.31kg。将不同年代人均工业总产值作对数转换后发现,与各年龄儿童少年身高、体重的发育水平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不同年代人均工业总产值的  相似文献   

6.
曾祥龙  刘武 《人类学学报》1991,10(4):288-297
本文对传统的颅骨测量法与口腔医学上使用的X线头影测量法在测量标志点的选取定位及测量结果的差异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测量标志点重叠对比显示颅骨测量中的大多数标志点在X线片上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就如何准确地在X线片上确定标志点以及测量数据的放大误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将放大率划分为三个等级计算X线头影片测量值的标准。作者认为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进行人类学研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呼和浩特市359例新生儿和465例2-6岁幼儿的蒙古斑特性。结果显示,蒙汉族新生儿的蒙古斑出现率较高(蒙82.17%、汉70.43%),二者间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长,蒙古斑出现率逐渐降低,斑色变浅,斑数量有所增加,斑面积与体表面积比值呈现减小趋势。蒙古斑在新生儿中的分布部位以臀部最多,骶部次之,而在2-6岁幼儿中则相反,绝大多数有斑新生儿及幼儿的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5%。  相似文献   

8.
链孢囊放线菌及其相关菌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链孢囊菌属的28株放线菌和4株气丝可形成孢囊的放线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条件、抗生素敏感性、抗菌谱等107项试验测定。根据Ssm相似性系数及平均链锁聚类方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对这些菌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1株国际公认的链孢囊菌属的标准菌和一株已知的链孢囊菌与供试未知菌,在59%的水平上归为一群。通过数值分类把所比较的菌株在77%水平上区分为不同的表观群,为进一步的分子分类学研究和种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承德市避暑山庄植被生态规划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对避暑山庄现状植被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绘制了现状植被图;然后分析了旅游及城市化对避暑山庄土壤及植物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生境土壤中N,P、K、有机质、水分含量及pH大小,针对避暑山庄不同游览区存在的植物配置不协调、生境不适、环境污染等问题,从植被生态角度出发对避暑山庄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最后完成了1:10000规划植被图。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缺Zn症患儿的样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150例缺Z_n症患儿发样中的Z_n、C_a、M_g及F_e元素水平,将原始数据经对数─中心化变换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高维空间中的样本点映射到低维空间,研究其样本特征,为缺Z_n症患儿的正确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将毛乌素沙地植被建设的水分平衡与半固定沙丘持续发展原则应用于治沙造林的实践中。毛乌素沙地是一个灌木“王国”,然而沙地灌丛植被的发育常常受到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为此,根据水分平衡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适宜的植物种植密度,对沙地植被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水分平衡研究中,蒸散是最难估计的一项。本文提供了一种根据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与蒸腾速率的观测资料计算蒸腾耗水量的方法,并根据沙地水分平衡的要求估算丁几种优势灌木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灌丛生态系统的蒸发散主要来自植物蒸腾作用;在所研究的植物当中,除沙地柏(Sabina vulgaris)可以形成很大的密度外(因其强的蒸腾控制能力),其它灌木的适宜种植密度应控制在使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2.
开原县农村青少年膝部长骨干骺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骨龄作为的生物学年龄是评价人的生长发育更为精确的指标,为了探讨骨龄与其它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1985年我们选择了辽宁省开原县农村6-23岁汉族健康青少年2046名(男1061,女985)进行膝部X线拍片观察和23个指标的活体测量。同时对女性进行月经来来潮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性股骨下端干骺融合时间为18.7岁,胫骨上端为21.1岁,腓骨上端为19.5岁;女性则分别为17.7岁,18.7岁和1  相似文献   

13.
史铀  胡兴宇 《人类学学报》1994,13(4):327-331
本文报告1116例幼儿和学龄前儿童(2-7岁)面部7项间距的均数,性差及年龄发育特点,除颏上下点距2岁等2个年龄段为女大于男外,其余项目各年龄段均为男大于女,绝大多数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7条生长曲线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有1-2个高峰,反映出从2岁起男性容貌轮廓大于女性,随年龄增大而增长,提示临床在小儿手术时要考虑其性别和年龄因素,本文为临床提供2-7岁10个年龄不同性别面部7项间距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4.
当归属及近缘小属的核型演化及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报道了当归属Angelica及3个近缘小属12种植物的核型,其中10种为首次报道。带岭当归A.dailingensis 2n=22=20m+2sm(SAT);丽江当属A.likiangensis 2n=22=18m+4sm; 青海当归A.nitida 2n=22=14m+4sm+4sm(SAT);林当归A.silvestris 2n=22=16m+4sm(SAT)+2st(SAT);紫花前胡A.decursiva 2n=22=16m+4sm+2sm(SAT);秦岭当归A.tsinlingensis 2n=22=18m+4sm; 阿坝当归A.apaensis 2n=22=14m+6sm+2st(SAT);隆萼当归A.oncosepala2n=4x=44=28m+12sm+4st,三小叶当归A.ternata 2n=22=10m+8sm(SAT)+4st(SAT);柳叶芹Czernaevialaevigata 2n=22=14m+6sm+2sm(SAT);短茎古当归Archangelica brevicaulis 2n=22=8m+2m(SAT)+4sm+4sm(SAT)+4st;高山芹Coelopleurum saxatile 2n=28=12m+6sm+10st。除带岭当归核型为1A型和高山芹为2B型外,其余种类均为2A型。根据染色体长度比和平均臂比绘制了本次和我们过去已报道的当归属及近缘属23种植物的核型散点图。据核型类型和近端着丝点的有无,把当归属20个种的核型分3组。并结合外部形态、花粉类型和地理分布,探讨了各近缘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银杏早实丰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家玉  叶火华  黄陈光  傅秀红   《广西植物》1993,13(4):374-379
本文报道银杏早实丰产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嫁接苗种植5年开始结果,比实生苗提早13-15年。平均株产种实6.65公斤,每公顷产种实2724.6公斤,实现了早实、丰产。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d here the ecdysteroid tite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six genes coding for known enzymes of the ecdysteroid biosynthesis in the testes of last instar larvae of the pest cotton leafworm, Spodoptera littoralis. We showed that the timing of the ecdysteroid profile was the same in testes and in hemolymph, with a small peak at day 2 and a large one at day 4 after ecdysis. Ecdysone and 20‐hydroxyecdysone (20E) were detected in both tissues. 20E was the major ecdysteroid in testes and in hemolymph from day 4. Interestingly,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he steroidogenetic enzymes, Neverland, and the five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encoded by the Halloween genes was confirmed in the testes, and varied during the instar. However, from the data obtained so far, we cannot conclude that the measured ecdysteroids in the testes result from the activity of the genes under study. Inde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cdysone produced centrally in the prothoracic glands, could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20E in the testes, where Sl‐shade is well exp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