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弓箭     
弓箭在现时已没有多少实用意义了,虽然在射箭比赛中尚能见到,在狩猎中还偶然地使用它;因之,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地淡薄了。可是在原始社会,它是最有效力的武器,影响当时的经济。起过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枪炮的先驱。在兵器史研究中,也具一定的地位。弓箭的发明不是偶然的,是应狩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也是狩猎经济高涨的实证。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发明以前,人类生活资料主要来源靠采集和狩猎,而狩猎的重要性愈来愈被原始人类所意识到,正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址上进行屠宰。动物骨骼中的骨髓与油脂被充分提取,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构成,反映了狩猎采集者最大化地获得食物的生计策略。马科动物和原始牛的死亡年龄结构显示:人类以获取成年个体为主,暗示了人类狩猎能力和集体协作行为的发展。本研究试图为进一步认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有着5000年文明的中国,鱼文化历史悠久,鱼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有形的鱼图、鱼物,还是无形的鱼俗、鱼信和鱼话,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鱼文化。合适的生态条件关于鱼文化产生的生态条件而言,我  相似文献   

4.
高瑶  王华  郎剑锋 《人类学学报》2023,42(2):238-247
小高遗址是山东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全新世早期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獐骨骼。本文主要从年龄结构、季节性特征及骨骼单元分布频率等角度对獐的骨骼进行研究。年龄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狩猎对象以7-24个月的青年和中年的个体为主;且越到晚期,未成年个体所占比例越高,这表明大多数獐是在接近或达到最大体重后成为人类的狩猎对象,且人类狩猎活动对獐的种群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季节性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对獐的狩猎活动多发生在食物资源比较短缺的冬季及春季。骨骼单元分布频率和骨骼破裂程度研究表明,小高遗址可能还存在对骨髓的充分开发与利用。结合獐的生物学特征,我们认为,小高先民对獐的利用模式符合全新世早期动物资源广谱性和强化利用的特征,也表明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3,32(2):156-168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是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考古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借助民族学资料及模拟研究,结合考古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的研究数据,对石器加工技术、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模拟与重现.本文对西方考古学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的应用史加以回顾,简要介绍其基本模式,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运用前景进行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6.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和兴盛的动因及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示哈民忙哈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具有多样性,但各种生业模式的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家畜饲养等问题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本文对该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了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C4类粟黍农作物和以此饲喂的动物是该遗址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粟黍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在该遗址中,女性摄入相对较多的粟黍和相对较少的肉类,与男性在食物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耕、家畜饲养是先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狩猎、渔猎和采集是生业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通过对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骨骼的鉴定与解释,了解古代居民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古人类狩猎的对象、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家畜蓄养等情况,也采用动物学方法研究考古学相关问题.1976年,在法国举行的第九届史前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国际动物考古学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Zooarchaeology).至此,其逐渐成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陕西铜川瓦窑沟遗址出土梅花鹿遗存的研究,分析了梅花鹿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死亡的季节性特征,进而探讨了仰韶时代人类狩猎梅花鹿的策略和行为特征。研究表明,人类在狩猎梅花鹿时一般会选择成年个体,即多数梅花鹿是在体重达到最大后才成为人类狩猎的对象,而性别比例研究显示人类在狩猎时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公鹿,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取鹿角,另一方面,可能与保护种群繁衍有关。梅花鹿死亡的季节性研究表明,人类狩猎梅花鹿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反映了人类会根据动物的行为特征有选择性地进行狩猎活动。  相似文献   

9.
图腾     
图腾,是人类绿色文化的早期形式,是人类文化初期,世界各民族祖先创造的原始宗教形式。图腾(Totem)最先原于北美洲的奥日具人的土语,即人与植物和动物的神秘的血缘关系的神话。图腾文化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早期,与狩猎和采集文化密切相关。凡是能为古代人提供衣食住行的动物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的生物已有大约40亿年的进化史,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大约只经历了400万年,约占整个生物进化史的1‰。人类是地球上最晚出现的一种智慧生物,人类起源于生物界,而又离不开生物界。在人类进化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内,人类几乎完全依赖野生生物为生(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只是在1万多年以前,当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人类才逐渐减少了对野生生物的依赖性(目前仍有许多国  相似文献   

11.
赵艳 《生命世界》2014,(1):62-75
正狩猎旅游近几年,一个非常时髦的旅游名词"狩猎旅游"频繁出现在国内网络媒体以及各种报刊中。顾名思义,"狩猎旅游"(safari)是以狩猎动物为目的的一种野外旅游方式。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东非大草原,多是配备了全套的安全装备、向导和食物,以远征狩猎为主要目的的贵族旅游和野外探险活动。目前,"狩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在全球旅游市场迅速窜红、倍受摄影爱好者推崇的时尚旅游方式。"狩猎旅游"的传统观念被注入了当今"环保"及"生态"的全新理念,现代意  相似文献   

12.
关莹 《化石》2012,(3):9-11
原始人类以怎样的方式生存,靠什么食物为生,是一直困扰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问题。对于年代较晚的遗址来说,有些出土物,如陶器和铜器中尚保存一些食物的残骸,通过这些残骸,我们能够窥探到先民们日常生活的影子,比如采集何种植物,如何进行加工和保存,各种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等等。  相似文献   

13.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14.
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1983,2(3):293-300
动物考古学,译自英文Zooarchaeology,是考古学与动物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从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骨骼。通过对这些动物骨骼的鉴定与解释,从而了解古代居民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他们狩猎的对象、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家畜畜养等情况,也即用动物学的方法研究考古学的有关问题。因此它首先应该和考古学、动物学有密切关系,此外为了解释古代居民的一些风俗、习惯,还必须借鉴一些少数民族的资料,故与民族学、民俗学也有一定的关系。 按理,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但后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食物有密切关系,首先要吃饱,接着就是要吃好。让所有人们吃饱很不容易。至今地球上还有几亿人在挨饿,而且世界人口尚要增加,如何保证食物供应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丰衣足食的人来说,更要求吃好。不仅是营养,还有口味,会不会使人发胖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将越来越讲究。无论怎么吃,基础食物都是靠植物提供的。粮食、瓜果、蔬菜、海带、螺旋藻等本身就是植物产品;鱼肉蛋奶是动物吃了植物转换成的;香草木耳和酱醋美酒是微生物利用植物作原料变的。人和动物吃食物呼出二氧化碳和排出粪便,微生物将动植物和它们的排…  相似文献   

16.
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前 《人类学学报》2006,25(3):195-207
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是史前人类适应行为发生急剧改变的重要时期,其代表性的变化就是食物生产的起源。考古发现的证据与生态模拟的预测、推导相对比,显示出良好的耦合性。考古证据还显示这个时期的狩猎采集者采用了多样的适应模式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食物生产并非唯一的选择;与此同时,食物生产的产生对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尽管晚更新世之末迅速的环境变化促进了食物生产的起源,但是考古材料与模拟的耦合、狩猎采集者适应变迁的多样性、食物生产起源的特殊机制都显示出这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行为系统在生计模式的选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以最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 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而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有几种如色氨酸、赖氨酸及蛋氨酸等是人类和动物不能在体内合成的,必须靠食物供给,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现有的一般玉米品种蛋白质中色氨酸、赖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很低,是一种低质量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19.
人类生态系统结构和行为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不断的繁衍生息,影响与改造着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自己。劳动是联系人类与环境的纽带,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迅猛增长。长达200多万年的采集和狩猎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类蒙昧的表现,100多万年以前,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入野蛮时代,陶器的发明是它的里程碑;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一改采集狩猎和迁涉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3000年,人类便发明和广  相似文献   

20.
农业的起源和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大阴洞遗址出土的17例人骨标本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滇东南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结果显示,大阴洞遗址居民的δ13C值范围为-20.2‰ ~ -17.5‰,主要以C3类食物为主;δ15N值范围为9.2‰ ~ 10.7‰,所处的营养级别较高;两性之间存在食谱差异,大部分男性比女性摄入更多的动物蛋白。结合相关考古发现,大阴洞遗址居民可能主要经营稻作农业,兼营狩猎;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可能具有多样性,并通过采集、渔猎及家畜饲养补充食物来源。考虑到云南作为农业向中南半岛传播的重要通道,进一步对云南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先民的生业策略选择的梳理发现,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群有不同的农业经营策略。到青铜时代,随着小麦的传入,农业经济的选择更为多元化,动物资源的获取技术也更加成熟多样。不同的农业策略选择除了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是与相邻地区文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